高通615怎么样:债务危机笼罩东欧(2009年3月·香港)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7 20:05:45

债务危机笼罩东欧(2009年3月·香港)

(2011-07-02 13:37:08)

东欧欠债难还钱

经济恶化、外资撤逃、货币贬值,东欧经济形势急转直下,随时成为引爆金融海啸第二波的“炸弹”。 摩根士丹利最新调查结果显示,目前东欧国家外债总计约1.7万亿美元,超过该地区2008年GDP的总和。其中,多数借款将在短期内到期,今年东欧银行面临4000亿美元还款压力,相当于该地区GDP的三分之一。

在东欧各经济体中,俄罗斯的外债占GDP的比例较小,其外汇储备位居全球第三。不过,仅仅在过去5个月,俄罗斯就消耗了35%的外汇储备。俄罗斯截至2009年2月底的外汇储备为3841亿美元,2009年有1171亿美元的公司外部债务到期,而累积债务高达4670亿美元,其中私营部门债务为4250亿美元,超过了外汇储备。

3月2日,俄罗斯副总理兼财长库德林在接受采访时承认,俄罗斯政府近年来开支过于庞大,支出超出了可以承受的范围,俄罗斯经济恐怕要倒退5年。另外,在天然气问题上同俄罗斯摩擦不断的乌克兰,已到了国家破产的边缘。2月25日,标准普尔将乌克兰的长期外汇评级调降至“CCC+”的全欧最低水平。

在欧盟成员国中,2004年5月1日正式加入欧盟的匈牙利和波罗的海三国的经济形势最为危急。目前匈牙利的外债是GDP的两倍多,未来12个月内到期的外债约为270亿欧元,而匈牙利截至去年底的外汇储备只有240亿欧元,其中还包括从IMF和欧盟获得的70亿欧元贷款。出口急剧下滑、汇率大幅贬值,大大提高了偿付外债的成本,匈牙利已经失去了偿付外债的能力。

波罗的海三国的情况更差。瑞银集团的研究表明,在16个外汇储备不能满足2009年经常账户赤字和到期债务的国家中,波罗的海三国位居前三。尤其是拉脱维亚,其2007年度的经济增长还高达10%,但今年年初,拉脱维亚财政部预测2009年经济将衰退12%,而2008年4季度的失业率已高达9.9%。2月20日,拉脱维亚总理戈德马尼斯宣布辞去政府总理职务,成为第一个在金融危机中下台的东欧政府首脑。2月24日,标准普尔宣布将拉脱维亚的信用评级降至“垃圾级”。

面对困境,有拉脱维亚网民在互联网上致信俄罗斯富豪阿布拉莫维奇:“请求您考虑买下拉脱维亚的可能,这里的人民勤劳而友善,还拥有生态良好而且足够大的空间供您停泊游艇。”

火药桶”随时引爆

随着20年前柏林墙倒下、尤其是5年前中东欧10国(马耳他、塞浦路斯、波兰、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亚、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正式加入欧盟之后,在欧美市场已见饱和的情况下,国际资金尤其是西欧资金锐意“东进”,纷纷到东欧“淘金”,东欧国家一度步入经济发展快车道。

上世纪70、80年代,拉美地区是吸引外资最多的地区;上世纪90年代,国际资本纷纷流向东亚地区;而到了21世纪,东欧则成为最吸引外资的地区。在2007年流向新兴市场的7800亿美元中,有3650亿美元流向了东欧。大规模的外资流入,固然有助于当地的经济发展,但资金流向一旦逆转,往往会形成巨大的冲击,上世纪80年代的拉美如此,上世纪90年代末的亚洲金融危机也是如此,如今则轮到了东欧。

更糟糕的是,对于拉美和东亚地区来说,欧美等发达经济体毕竟是“外人”,在引入外资时多多少少还有少许“引狼入室”的警惕;对于东欧而言,西欧则是它们的“富亲戚”,有一种自然而然的信任和复杂的感情因素,以及长期冷战所压抑的渴望和热切。结果是,东欧国家按照西欧的建议,完全敞开了怀抱,不仅大规模地开放贸易和投资市场,而且向西欧银行大量出售本国银行股份,东欧银行业几乎完全被西欧控制。同时,由于东欧国家的本币利率远远高于外币利率,本地企业和个人更多地选择利率优惠的欧元和瑞士法郎等外币借款,形成了大量的外债。

然而,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令资金流入戛然而止。西欧流入东欧的资金,从2007年的4010亿美元大幅降至2008年的670亿美元,而今年预计有270亿美元流出该地区。与此同时,东欧国家的净私人资本流入也在减少。据国际有关机构预测,该地区的私人资本流入在2008年约为2540亿美元,2009年将下降到300亿美元。外资流入的下降、累计的庞大外债和东欧货币大幅贬值,形成恶性循环,酝酿着日趋严重的债务危机阴影。从外债占GDP的比重来看,东欧国家都算得上债台高筑。穆迪报告指出,2008年所有东欧国家的外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均超出50%,其中拉脱维亚为135%,保加利亚、匈牙利、爱沙尼亚等国也高于100%,而国际公认的警戒线一般为20%。

西欧债主最惊魂

东欧国家财政上的脆弱和政治上的不稳定,使它们的债主成了热锅上的蚂蚁。东欧国家的最大债主是奥地利、德国、意大利、法国和比利时。5国拥有东欧债权的72%,奥地利一国就占了近1/5,超过3000亿美元,相当于奥地利GDP的68%,人均向东欧放贷超过3.75万美元。高盛估计,在最坏的情况下,对东欧贷款最多的奥地利银行业在东欧的附属机构可能会产生140亿欧元的坏账,规模相当于奥地利GDP的5%以上。

分析人士认为,中东欧国家目前普遍陷入经济困境,金融体系岌岌可危。投资者担心,一旦中东欧爆发金融和经济危机,势必波及整个欧洲。这些都表明全球经济受金融危机冲击的程度可能超出预期。由于出口下滑、资金抽逃、汇率波动、主权评级受到影响,东欧市场近期波动剧烈,成为全球新系统性风险的一个潜在策源地。投资者担心,东欧危机一旦爆发,必将拖累欧洲经济陷入更深度衰退,并导致全球经济出现新一轮系统性风险。哈佛大学教授肯尼斯·罗格夫日前在接受《纽约时报》采访时说,欧洲大陆经济状况恶化,将导致全球避险情绪升温。一些因为欧洲市场下跌而损失的投资者将不得不抛售美国资产来筹资,从而给美股造成进一步压力。

专家认为,要想稳定东欧经济,至少需要1000亿欧元;若想给东欧经济一些刺激,可能需要4000亿欧元。市场当前最担心的是,东欧的新金融危机将如何影响西欧银行业,以及可能引致的各种连锁反应。据估计,奥地利、意大利、法国、比利时和德国等欧元区国家的银行对东欧地区拥有的债权金额高达1.5万亿美元。穆迪警告上述银行将遭到评级下调。据统计,西欧对东欧的贷款以奥地利的银行占最多,达3000亿美元,意大利和德国则各占2200多亿美元,法国也投入了1500多亿美元。如果东欧出现金融危机,将会令早已因次按而元气大伤的西欧银行业再遭重创。

有学者估计,假如形势趋于缓和,那么奥地利银行会损失160亿美元,瑞典银行将损失100亿美元,比利时银行则会损失65亿美元,分别相当于其GDP的3.5%、2%和1.2%;然而,如果中东欧危机发展到1997~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的水平,三个国家银行的损失将分别为GDP的11%、6.1%和3.6%。

未必出现亚洲金融危机情形

目前,东欧经济体承袭了亚洲地区在1997年金融风暴前的所有问题,如外汇储备不足、贸赤严重、过度依赖外资、信贷宽松等等。现在,一场金融海啸令西欧率先陷入二战之后最严重的衰退;东欧产品的需求因此大减,西欧的银行也急于撤资自救,令东欧货币暴跌,很多企业无法还债而面临破产,进而拖累银行体系。这些几乎就是当年亚洲金融风暴的翻版。有分析师发出警告,东欧有可能发生与上世纪90年代末亚洲金融危机同等规模的经济动荡,这不仅会重创本已脆弱的欧洲金融体系甚至世界金融市场,甚至可能引发第二波金融风暴。

同亚洲金融危机相比,目前全球主要经济体同步陷入经济衰退,去杠杆化进程导致全球范围的信贷紧缩和金融市场动荡,整体环境远较亚洲金融危机时期恶劣。尽管如此,东欧各国出现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的可能性并不大。

首先,亚洲金融危机的爆发,不仅是由于亚洲地区本身出现了问题,更是由于国际对冲基金有组织、有预谋的阻击。目前,对冲基金和国际大行自顾不暇,国际投机资本不可能像亚洲金融危机时期那样兴风作浪。

其次,东欧局势恶化固然打击东欧各国的经济,但对西欧金融体系和经济发展的冲击更大,有理由相信西欧“债主”较东欧国家更为着急。目前,东欧各国的银行体系在很大程度上已被欧美银行掌控,从东欧撤资无异于欧美银行采取自杀行为。另外,东西欧在历史上沉积的社会、文化乃至情感上的联系,以及欧洲经济一体化和欧盟东扩形成的复杂社会经济政治联系,令西欧债主不会对东欧危机坐视不管、更不会火上浇油。

    最后,金融海啸爆发后,各国政府普遍认识到了此次金融危机的破坏力。各国政府不仅采取了大规模的经济刺激方案,更对潜在的冲击来源保持着高度警惕。目前,不仅东欧国家开始展开积极自救行动。欧盟、IMF等国际机构亦在积极采取协调行动,在支持东欧各经济体抵御冲击的同时,防止东欧危机引发第二波金融风暴。在这种情况下,尽管东欧经济难以乐观,但发生亚洲金融危机规模的经济动荡并引发金融海啸第二波的机会,其实并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