蚌埠学院吧:考学前孩子的数学题难倒教授的忧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18:11:44
 
昨日(12日),在教育界别小组讨论结束时,全国政协委员、天津市河西区教育局副局长孙惠玲给在座委员们出了一道孩子考小学试题:1、3、5、7、9;2、4、6、8是按照奇数、偶数来分。那1378、59、246是按什么分类的?结果在座身为教授、副教授和大学老师的委员们,没有一个人能给出所谓正确答案。(《新京报》3月13日报道)

孙惠玲说,这是幼儿园孩子考小学的题,北京市所有要上小学的孩子都用这个(试题集)。我当时问我妹妹,你是怎么做的?她说她也没有做出来。我妹妹是南开大学毕业,又是硕士研究生。这是按照拼音一声、二声、三声来分的。1378都是一声,59都是三声,246都是四声。

当委员们听说这个答案时,不由感叹大笑。全国政协委员、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副校长顾也力感慨万端:像上面的这个题,应该有很多答案,但现在只有一个答案。题目本身不科学,怎么成了标准试题?还给出了标准答案?现在培养不出创新型人才,就是因为答案是唯一的。学前教育中的小孩,应该是天真活泼的,该开心去玩,玩的时候他们会有很多奇思妙想。现在这样的教育,小孩很痛苦。

孙惠玲委员的发言,与众不同,她没有陈述教育改革中存在的弊端,而是讲了这样一个生动活泼的事例,况且是她亲妹妹家的真实性情况,所以,引起委员们的高度关注。学前班孩子就考试这种难题、怪题,莫非是考神童了。小孩子的智商有多高呀,思维能力有多强呀,学了逻辑推理吗?没有,他们怎么会解答这种问题?

学前班出现的这种怪僻考试题目,让全国政协委员、大学教授都难倒了?这是一种让人高兴不起来的现象。素质教育由来已久,课程改革也随之而来。竟然还发生这种怪事,能不让人忧虑吗?新课程的培养目标要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一味地让学生反复地机械在做这种枯燥无味的难题,能实现这个目的吗?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指明,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笔者是基层教育工作者,对于学生遇到的各种各样难题,确实深有体会。这难题是从哪里来的?是一些教辅资料上的。这种教辅资料不是新华书店发行的,是推销资料的送上门来的。为什么要用这种有难、怪题目的教辅资料?是因为存在名目繁多的辅导班。学生参加课外辅导,只有出些较难的题目,才能体现参加辅导班学习的“重要性”!

去年,国家已经明确规定,取消奥数训练。举世瞩目的高考也在不断改革中,自主招生考试已经实行,本科、专科、职业学校分段考试5年内可能执行。这种种措施,是教育事业的正确导向,是教育改革的必然结果。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是教育事业健康发展的保障,是国家和民族兴旺发达的保障。如果说不识时务,仍然对做难题津津乐道,就会贻笑大方,就会徒劳无功。

(华声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