蚌埠天一玻璃:不虚此行的“观山日”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6 06:11:32
不虚此行的“观山日”
于青
《 人民日报 》( 2011年03月14日   23 版)

雪后富士山与茶田
日本静冈县农村景观摄影比赛获奖作品
东京古称江户,传说江户人喜欢山和海,山即富士山,海是江户湾(现称东京湾)。400年前的江户,没有高楼大厦,天空清澈透明,富士山和江户湾对当地人来说,仿佛就是自家窗外的风景。江户时代初期修建“五街道”,其中的东海道,就是以江户城内日本桥为起点,向西通往富士山。江户平民对富士山的憧憬,融入生活成为习俗:旧历正月初三清晨遥拜富士山,6月1日富士山开山等等。久而久之,憧憬演变成信仰。18世纪初出现名为“富士讲”的宗教团体,兴盛时有“江户八百八讲”之说。为方便年老体弱、家境贫寒和被禁止登山的女性,有识之士在神社内建起名为“富士冢”的微型富士山,满足人们就近观赏和攀登富士山的心愿。东京城内坡路多,因此带“坂”字的地名有800多处,其中有10多处名为“富士见坂”,但如今真正能够看到富士山的“富士见坂”屈指可数。
即使是富士山周边地区,由于天气原因,并非每天都可以看到富士山。当地人说,一年之内2月最冷,晴日最多,看见富士山的几率最高。“富士山”的日语发音为“Fujisan”,这个发音与“223”的日语发音相近,当地的静冈县政府就把2月23日定为“富士山日”。今年2月23日静冈县举行盛大“观富士仪式”,邀请国内外500多人出席。富士山同中国泰山2007年结为友好山,中国驻日本大使程永华成为仪式的首席贵宾。程大使说,富士山是日本的标志之一,深受日本民众敬仰,在中国也享有很高知名度。郭沫若先生曾咏出“黄河之水通江户,珠穆峰连富士山”的著名诗句。著名画家钱松岩在表现中日友好的画作中描绘了长城、泰山和隔海相望的富士山并题款“神州仙岛,一水相连。千秋万代,友谊绵绵”。程大使高度评价静冈县长期致力于开展对华友好交流,去年组织暗合富士山高度的3776人代表团访华,并衷心祝愿富士山作为和平友好的象征,为促进中日友好发挥更大的积极作用。
对富士山所在静冈和山梨两县来说,今年的头等大事就是以富士山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富士山体为倒悬扇形,冬季白雪披身,独特景观成为日本文化艺术创作的源泉。日本最早的诗歌集《万叶集》中就有吟诵富士山的诗句。《竹取无语》、《古今和歌集》等古典文学作品也有富士山的身影。富士山的绘画,首推江户时代葛饰北斋的《富岳三十六景》、歌川广重的《不二三十六景》。日本号称“画圣”的雪舟(1420—1506?),画有《富士三保清见寺图》,画中竟有中国明代宁波文人詹仲和的题诗。诗中写道:“巨嶂棱层镇海崖,扶桑堪作上天梯。岩寒六月常留雪,势似菁莲直遏氐。名刹云连清建古,虚堂尘远老禅栖。乘风我欲东游去,特到松原窃羽衣。”日本比较文化学者上垣外宪一认为,想必是雪舟携画前往中国宁波,请中国文人鉴赏,得到赞许满意而归,这也是印证日中两国文化交流源远流长的贵重史料。笔者试想,此画若作为富士山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资料之一,可以更显立体感和丰厚性。
身为牛津大学博士的静冈县知事川胜平太,强调从文化文明视角观赏和演绎富士山:“其具有包容性的身姿,意味多样性的和、以和为贵、构筑和的文化文明”,“富士山是日本最高峰。我们应有日本第一的高远志向,建设适宜居住、适宜旅游、适宜孕育、适宜培养、适宜学习、适宜工作、富国有德的理想家园。”川胜平太在就任知事前的学者时代,就曾提出把“富国有德”作为国策。他主张“立国不凭富而凭德”,有效使用财富,以德行报答他人和他国。不是以武力或经济实力,而是以德行为他国做善事,由此获得信任和尊重。
笔者以为,“富士山日”不虚此行,不仅看到了有形的、物体的富士山,还看到了无形的、心灵的富士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