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迪图片:要依法不依人,依人是人教,依法是佛教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30 06:55:42
提要:
◆ 师父,请不要阻挠我学法,我虽告别你,你仍然是我师父
◆ 要依法不依人,依人是人教,依法是佛教
◆ 释迦太子六年苦修,断除了一切贪欲,获得了殊胜的静虑
◆ 虚弱的身体无法把潜伏的最深最细的金刚习气断除,所以释迦太子结束
苦行,进入了成佛的最后阶段
◆ 释迦佛规定出家修行应过午不食,赞叹头陀功德,提倡苦行精神
◆ 佛弟子应依佛的教法修习止观,止住妄想,运用思虑,清净内心
◆ 修习止观,能使心集中而入定,凡是注意力高度集中的人,一切必有成就
师父,请不要阻挠我学法,
我虽告别你,你仍然是我师父
同样的道理,多一个师父有什么不好呢?一切善知识,不管出家的在家的,都会对我们有益。说是怕这个师父要把我抓回去,我学法学不成了。我看有正知正见的好师父不会这样做,他会支持你学法,你又何必要把师父抛弃呢?假如这个师父蛮不讲理,世俗观念很重,你来学法他不同意,你是偷偷溜出来的,结果又被他找到,硬是要把你抓回去,那你就跟他说:“师父,请理解我,我是佛弟子,必须要学法,你这儿学得实在太少了,所以我今天要向你告别一下,十年以后再见。”那叫再见,师父仍然是师父。
要依法不依人,依人是人教,依法是佛教
皈依三宝的人要跟佛走,跟法走,佛是大医王,法是无上药,你没有佛,谁给你开处方?你没有法怎么治你的烦恼生死病?僧是伴侣,僧是看护,僧是同学,咱们真正的师父是佛,而佛的师父是法,应该是以法为重,可不能以人为重,以人为重是人教,以法为重,法是佛说的,称为佛教。
释迦太子六年苦修,断除了一切贪欲,
获得了殊胜的静虑
释迦太子当年也是如此,为了寻求真正能解脱生死之苦的正法,就离开了他的外道师父,自己去思考研究,在雪山洞里六年苦行,他在山洞里是修禅定,他经过六年苦修,获得了殊胜的静虑,烦恼断得差不多了,因为苦修能够断除一切贪欲。等到苦修的目的已经达到了,太子自己心里明白,再苦修下去,以现在这样的身体心理难以证得无上正等正觉。
虚弱的身体无法把潜伏的最深最细的金刚习气断除,
所以释迦太子结束苦行,进入了成佛的最后阶段
为了要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就要有股极猛的力量,冲破最后一关,断金刚习气。可是生理上太虚弱了,就像发动机那样发动不起来,最后这一关是冲不破的。一个人身体虚弱,没有力量,表面看起来他对人生的欲望很淡薄,那是因为他身体虚弱的关系,不是正常现象,第八意识埋伏的很深的最顽固、最细、最厉害的种子,你不把他提上来,你怎么断?靠这个虚弱的身体能把它提上来吗?
所以为了把极其牢固的习气断掉,就要通过身体上的能量把它发动起来。苦行的阶段完了,下面一个阶段就是到菩提树下进入成佛前的最后时刻,所以太子在尼连河里洗了个澡,接受牧女的牛奶供养,体力就恢复了。
释迦佛规定出家修行应过午不食,
赞叹头陀功德,提倡苦行精神
释迦太子成了如来,知道后世众生出家修行要像我当年那样住山洞是可以的,每天一麻一麦是不行的,所以规定过午不食,一天吃两顿,每顿都可以吃得饱饱的。他还主张佛弟子修十二头陀行,十二头陀行有一条,日中一食,可见释迦佛并没有不主张修苦行啊?十二头陀行修了就有功德,不修也没有过错,但是我们都应该要有苦行的精神。
佛弟子应依佛的教法修习止观,
止住妄想,运用思虑,清净内心
“释迦佛说法49年,总摄为戒定慧三学,定学修禅乃依佛之教理而修习止观也”,戒定慧的定学是教你怎么修禅定,这是根据释迦佛49年教法的指导修习止观。“止能止妄想杂念”,从现在的科学来说,如果把妄想杂念止住了,即使没有止住,尽量减少,也能有极好的利益,叫做合理用脑。胡思乱想是不合理用脑,它是没有规则的。应该是该想的时候想,不该想的不要想,这就合理了。
“观能运用思虑,清净内心”,观的作用是运用思虑把坏的念头滤掉,留下好的。禅定翻译成汉文就叫静虑,这个虑是思虑的虑,如果虑的旁边再加三点水,那就是滤过的滤,不干净的水通过滤过器一滤,流下来水全都是干净的。修行人的一颗心也就是像滤过器那样,用如来的正知正见来把我们的思虑滤一滤,凡是不好的念头、妄想杂念、贪瞋痴,全把它排除掉,留下来就是清净的正知正见。观就是起清净内心,纠正错误的作用。
修习止观,能使心集中而入定,凡是注意力
高度集中的人,一切必有成就
“使心力集中而入定”,观某一个境,心就集中在这个境上,凡是注意力高度集中的人,一切必有成就。注意力集中了,开车的司机不会出车祸,车间里的工人也不会手指被机器轧掉,科学家注意力高度集中,能够解答科学问题,或者有所创造发明。科学家一般不大会交际的,也不大会讲话,因为他没有时间去搞这一套。一个有外交手段的人,能应付所有的人,他的能力是朝这方面去发展,如果给他一个数学题要他去想,他不大容易想出来。
据说有个物理学家,他的妻子是他贤内助,领导来访全是他妻子招待,所以世间上人说,一个伟人的成就多半是妻子的功劳。他本人就在沙发上一坐,眼睛看着天花板,没什么话,这不是他怪脾气,他已经养成这个习惯了,朝一个问题一门心思去想,没有想出来他不肯罢休的。
咱们修行人也是如此,修禅定要把观境观起来,专心修观时,要身心放松,不可紧张。真正讲修止,要修三年,你集中力量止住妄念要三年功夫才能止得住。至于修成功了,能止住多少时间还是个水平问题。往生极乐世界就要有一心不乱的定力,至少一天一夜,不能起第二个念头,最好是有七天的水平,那就更有把握了。这是给大家讲一点修行的方法、修行的方向、修行的功夫,大家可以在平时好好地去应用,今天就讲到这里。(回向)
返回页首
【归依三宝始终学修摄要颂浅解】(44)
(如想知道以前的内容请在连载专栏中查阅)
归依三宝始终学修摄要颂浅解 (44)
──────────────────────────────
能海上师集述 弟子倪正和敬解
颂文初二句决定信乐归三宝,无谄诳骄从师受,是说如法归依须要具一、决定心,二、信乐心,三、从师受的三种条件。兹予分另申释如次:
一、决定心──透彻认识贪瞋痴等烦恼(惑),杀盗淫等恶业,是缠缚我们流转生死、不得解脱的仇敌冤家,因之发起出离烦恼、了脱生死的决定心;并知除三宝外无余人法可作究竟之归依,如天神外道等,他们自己的苦恼,尚且未除,何能教导我们离苦得乐,了生脱死呢。
二、信乐心──深信乐欲三宝有“宝”“德”“能”,深信归依之后,能得自他解脱的后果。深信乐欲是极言信心坚固,毫无疑惑,不可动摇,并因信心深切而生欢欣鼓舞的乐欲,如是清净无染,从心坎深处发出来的信心,才是深信乐欲的相状,也是佛法对于信仰所下的定义。既明信的定义,当知信的对象。佛教徒信仰什么?佛教徒信仰三宝,因为三宝有“实”“德”“能”,所以三宝是值得信仰的对象。兹释三宝有“实”“德”“能”的要义如次:
1、信三宝有“实”:“实”谓实有,真实,不是寓言,不是幻想,不是离开事实的理论。
深信本师释迦牟尼佛于二千五百余年前在印度修行成道,确是历史上真实不虚的事实。(信佛宝真实)
深信佛所说的佛法,如五蕴、十二处、十八界、四谛、十二因缘、六度、四摄等,确是拔苦与乐、断惑证真、成效显著、真实不虚的无上法宝。(信法宝真实)
深信历代高僧大德,代佛弘化,以佛法饶益众生,并由真修学而了生脱死、证果证道,都是真人真事、真实不虚的事实。(信僧宝真实)
以上是深信外缘三宝,真实不虚。
又信我们人人具有自性三宝。我们皆有知觉,就是自性佛宝。我们能辨是非邪正,就是自性法宝。我们爱好清净,厌憎烦恼,就是自性僧宝。“觉”“正”“净”是与生俱来的自性三宝,这也是我们容易体会的事实。(信自性三宝,真实不虚。)
我们对此外缘三宝和自性三宝的实事实理,深信无疑,就是信三宝有“实”的简要说明。
2、信三宝有“德”──深信佛宝有断、智、悲等无量功德,法宝有究竟圆满“教”“证”功德,僧宝有闻、思、修,戒、定、慧等清净功德。深信我们可藉归依外缘三宝的因缘,由忆念外缘三宝的功德来启发培育我们自性三宝的解释。
3、信三宝有“能”──深信佛宝有三身、四智、五眼、六通、十力、四无所畏、十八不共法等无边功能;法宝有拔苦与乐、断惑证真的无比功能;僧宝有上求下化、弘扬佛法、穷未来际、饶益有情的无限功能。如是三宝功能,我今受持三归,依教学修,我亦能得能成,是为信三宝有“能”的说明。
由于深信乐欲三宝有“实”“德”“能”,所以对着三宝生起欢欣鼓舞,满怀热忱的信心,这就综合成为信乐心的具体内容。
三、从师受──总上二义,对于归依三宝,生起了决定心,和信乐心之后,于是请师上座,自在座下,无谄(不虚伪)、无诳(不妄自尊大)、无骄(不自恃财能色力)、无慢(不自高举),虔诚恭敬,如法奉行传授三归依的仪式,故曰决定信乐归三宝,无谄诳骄从师受。
颂文二句,千里无僧佛前受,后遇僧时速具仪,谓只有出家比丘才有资格作我们的归依师。千里之内若无比丘,则比丘尼亦可,若无比丘、比丘尼,则沙弥亦可,若无沙弥,则正学女、沙弥尼亦可。若千里内全无出家五众,方许自在佛前方便归依,但后遇僧时应即补具归依的仪式。因为佛以住持佛法的使命交付出家僧众,僧为荷担如来家业的内护,亦为三宝之一,正是我们归依的对象,所以归依仪式必须请比丘主持才算如法。
返回页首
【趣闻奇事】(58)
(如想知道以前的内容请在连载专栏中查阅)
追求快乐是人类的本能
*佛门感奇*
斩蛇结怨仇 杀牛摧命债
有一个小弟子,他截断了蛇头,过了几天,法和问他:“你为何杀虫?”并用手指着他的衣服道:“你看!”弟子依着指的地方一看,见蛇头咬住他的裤裆不放,吓得汗水都流下来了,法和悯其无知,为他忏悔,并为蛇作功德回向,才平息了这一件事。
又有一个人以牛试刀,一刀把牛头砍了下来,后来见到法和时,法和对他说:“有一只无头的牛,向你索命,若不快做功德,一月之内,必遭果报。”那人不相信,果然不出一月便死去了。
法和还能为人看宅相墓地,以避祸求福。曾有一次对一个人说:“不要把马拴到碓石上。”其人行经一乡,忘了法和的嘱言,把马拴到一家门侧的碓石上,进门省友,当他忽然忆起法和的嘱言时,出外解马,但马已倒毙于碓石旁了。
(摘自《佛门故事大全》煮云撰)
◇◇◇◇◇◇◇◇◇◇◇◇◇◇◇◇◇◇◇◇◇◇◇◇◇◇◇◇◇◇◇◇◇◇◇◇◇◇◇◇◇◇◇◇◇◇◇◇◇◇◇◇◇◇◇◇◇◇◇◇◇◇

圣诞悲剧
圣诞夜的悲剧终于发生了。
全世界的小孩和小孩的爸爸妈妈、
爷爷奶奶都着急得哭了。
圣诞老人最近得了一种病,听说叫做──
老年痴呆症。
(摘自《听几米唱歌》)
◇◇◇◇◇◇◇◇◇◇◇◇◇◇◇◇◇◇◇◇◇◇◇◇◇◇◇◇◇◇◇◇◇◇◇◇◇◇◇◇◇◇◇◇◇◇◇◇◇◇◇◇◇◇◇◇◇◇◇◇◇◇
智慧的心灯
漆黑的夜晚,一个远行寻佛的苦行僧走到一个荒僻的村落中。漆黑的街道上,络绎的村民们在默默地你来我往。
苦行僧转过一条巷道,他看见有一团晕黄的灯光正从巷道的深处静静地亮过来。身旁的一位村民说:“瞎子过来了。”
苦行僧百思不得其解。一个双目失明的盲人,他没有白天和黑夜的一丝概念,他看不到鸟语花香,看不到高山流水,也看不到柳绿桃红的世界万物,他甚至不知道灯光是什么样子的,他挑一盏灯笼岂不令人迷惘和可笑?
那灯笼渐渐近了,晕黄的灯光从深巷移游到了僧人的芒鞋上。百思不得其解的僧人问:“敢问施主真的是一位盲者吗?”那挑灯的盲人告诉他:“是的,从踏进这个世界,我就一直双眼混沌。”
僧人问:“既然你什么都看不见,那你为何挑一盏灯笼呢?”盲者说:“现在是黑夜吧?我听说在黑夜里没有灯光的映照,那么满世界的人都和我一样是盲人,所以我就点燃了一盏灯笼。”
僧人若有所悟说:“原来您是为别人照明了?”但那盲人却说:“不,我是为自己!”
为你自己?僧人又愣了。
盲者缓缓问僧人说:“你是否因为夜色漆黑而被其他行人碰撞到?”僧人说:“是的,就在刚才,还被两个人不留心碰撞过。”盲人听了说:“但我就没有。虽说我是盲人,我什么也看不见,但我挑了这盏灯笼,既为别人照了亮,也更让别人看到了我自己,这样,他们就不会因为看不见我而碰撞我了。”(摘自《365故事会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