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斯武器原理:世纪之交的中国基础外语教学 —外语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探索和思考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22:34:19

世纪之交的中国基础外语教学
———外语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探索和思考
蒋树业

提要:本文根据目前我国基础外语教学的现状,对英语实施素质教育所面临的重大问题,包括课程计划、大纲、教材、教法、学法、测试等方面较为系统地提出了作者的观点和看法。
关键词:素质教育、大纲、教法、教材、学法、心理素质教育、考试
Abstract:China is carrying out quality education in middle schools throughout the country.This paper is mainly concerned with some important items of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In China‘s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more efforts have been made,but fewer results have been achieved in the last few years.According to the present situation,many necessary reforms must be immediately made in syllabus,textbooks,teaching approaches, methods of English-learning,assessment and examinations etc.in order to adapt quality education.Better methods with which China students can master English quickly are hoped to be found as soon as possible in the coming century.The author gives his views on these topics in this article.
Key words:quality education,syllabus,textbooks,teaching approaches,methods of English-learning,examinations
“素质是指人在后天通过环境影响和教育训练所获得的稳定的、长期发挥作用的基本品质结构,包括人的思想、知识、身体、心理品质等。”(柳斌)“实施素质教育不是一个方法问题,而是方向问题、指导思想问题,更是战略问题。”(陈至立)“提倡素质教育,其本质是要按照党和国家教育方针政策的要求,使学生成为品德高尚、身心健康、知识丰富、学有所长、思路宽广、实践能力强,能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四有’新人。”(李岚清)“外语是吸取人类的一切文明成果和对外交往合作的重要工具。”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基础外语教学“虽然有改进,但总的方面不令人满意。中国知识分子的总体外语水平不如一些发达国家,也不如一些发展中国家,这不但成为吸收外国先进科技文明成果、对外开放和交流合作的一大障碍,也成为我国向外国传播交流中国科技文明成果的一大障碍。”(李岚清)在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开创基础教育新局面的今天,“基础教育中的外语又是一薄弱环节,必须改进。”(李岚清)
1996年6月28日,李岚清副总理在中南海主持召开了外语教学座谈会,他的重要讲话精辟地分析了我国目前的外语教学状况(费时较多,收效较低),指出了存在的问题(大多数学生不能熟练地阅读外文原版书籍,尤其是听不懂、讲不出,难以与外国人直接交流),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根本途径和方法(改革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外语教学中的教材问题、教师问题、语言环境问题等都很重要,但最重要的可能还是教学方法问题,必须搞出一套适合中国人学外语的有效的教材和教法来)。李副总理的讲话是我们在外语教学中尽快推行素质教育的纲领性文件。改革课程、教材、教学方法是推进素质教育的核心,教师是推进素质教育的主力军,升学考试制度的改革是成功实施素质教育的保障,我国的基础外语教育必须来一个全面、系统、彻底的革命,要动大的干戈,作大手术,小打小闹只会耽误更多的宝贵时间,贻误更多外语人才的培养。
本文拟对目前基础外语教学实施素质教育面临的若干重大问题作一些探讨。
(一)关于我国基础外语教育的目的和教学大纲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英语教学大纲》(1992)指出:“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英语教学的目的是通过听、说、读、写的训练,使学生获得英语基础知识和为交际初步运用英语的能力,……”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英语教学大纲》(1993)指出:“全日制高级中学英语教学的目的,是在义务教育初中英语教学的基础上,巩固、扩大学生的基础知识,发展听、说、读、写的基本技能,培养在口头上和书面上初步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侧重培养阅读能力,……”
两份大纲均是由国家教育委员会制订的指导中学英语教学的权威文件,突出强调了基础外语教育阶段培养“交际能力”的目的。笔者认为,无论义务教育大纲提出的“为交际初步运用英语的能力”,还是普通高中大纲提出的“初步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均同我国基础外语教育实际有一定距离,是造成我国外语教学不够得法,花的时间与代价和效果不相适应的一个重要原因。
1.从历史的角度看,在现在规定课时内难以实现大纲规定的教学目的。根据国家制定的“课程计划”,目前外语周学时数处于我国中学外语课程设置的第二个低谷。而“《大纲》提出‘培养学生在口头上和书面上初步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无疑比过去的要求提高了。”(刘道义,1997)是历史上要求最高的。我国学生除了上外语课外很少能够接触到外语,而外语又是一工具性基础学科,“要经常接触才不致遗忘,因此,中学,特别是低年级,每周应该不少于六课时,这才能做到‘天天见面’。1963年那套英语教材教学效果较好,课时充足不能说不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唐钧)解放前,1902—1922年的四年制中学和五年制中学,英语周授课时数均在6节以上,多数高达8—10节,占当时周总时数的1/4到1/5。1922—1949年,全国均为三三制中学,初中的周学时数降至5(1933年),4(1936年),3(1948);高中每周均为5课时,占当时周总学时数的1/7到1/9(值得一提的是当时每课时达60分钟或50分钟)。解放后,除1963年大纲(初中三年周课数:初一7,初二6,初三6)以外,周课时数均未超过6课时,占周总课时数的1/7到1/9。虽然目前按国家规定已达到历史上的最低点(占周总课时数的1/9到1/10),但实际上,新大纲实施以来,全国各地多数学校并未减少外语课时数(甚至比原来有所增加),可是仍有不少教师反映难以完成教学任务。
2.大纲减少在词汇和语法等方面的教学内容或降低难度的做法也是“收效较低”的一个重要原因。请看下表:



上表是建国以来我国英语教学大纲对词汇要求的情况。由此可以看出,目前的大纲是历史上语言要素方面要求最低的,在语法上初中大纲减少了引语等项目,高中大纲删去了虚拟语气、独立主格结构等项目,并在许多语法项目上降低了要求(只要求理解,不要求掌握)。笔者认为,这些方面要求的降低改变了我国学生应有的外语知识结构,对听、说、读、写各项语言能力的形成是无益的。笔者认为,大纲语言知识要求上的减少和教学目的要求的实际提高之间的矛盾,是造成我国基础外语教育停滞不前局面的一个重要因素。
3.交际能力(communicative competence)不只是听、说、读、写的技能,而是较高层次的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它包括“技能”,但超出“技能”。目前,学者们相当普遍地认为交际能力有四个主要部分:语法能力、社会语言能力、话语能力和应变能力(Canale and Swain,1980)。无论我们在课堂上怎样千方百计地创设交际环境,却由于缺乏真实语境的复杂性和多变性,总和实际存在很大的差距,学生之间的所谓交际性操练几乎不存在任何信息差(information gap)。因为把外语教学的目标简单化为教会学生在一个个具体场合下实现一个个具体的交际目的的办法,并不一定实用,这就象把一大堆沙子一粒粒地装进口袋,学生无法通过全面掌握一种语言体系来适应各种无法预料的交际需要,因而远不能真正培养学生创造性地运用语言的能力。“我们不能靠通过采下花瓣进行分析来更好地了解玫瑰花的本质特点,但可以通过种植玫瑰花来弄清楚。交际能力也是如此,也许我们毕竟能够促使它成长。”(Alan Maley)
4.当前外语教育界普遍存在一种误解,认为“交际能力”就是“说的能力”,因此“过分强调教学过程交际化,追求课堂上华而不实的‘热闹’,结果忽视了基础知识的介绍(presentation)和操练(drill)。学生缺乏扎实的语言操练,必然在灵活的语言运用的练习中出错多,成功率低。这样也难以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刘道义,1996)所谓交际,是强调语言的双向性,听、说、读、写、译都是交际,听别人说和说给别人听是口头交际,读别人写的文字和写文字给别人读是书面交际,角色表演、调查、讨论、辩论、写信、记日记等口笔头用英语表达思想的活动都是交际。
5.在我国改革开放和扩大对外交往的形势下,基础外语教育的重要地位日益显著,对外语教育的目的有待进一步认识,在外语能力培养目标上采取一刀切的办法,不适应我国目前对各种类型外语人才需求的现状,我国外语教育目的应当具有多元性的特征,才能完成培养各种层次高素质跨世纪外语人才的光荣使命。可悲的是,当前学校、家长、教师、学生认为教、学外语的目标只是为了通过大学入学考试。
(二)我国基础外语教学的课程和教材急需改进
国家教委基教司金学方副司长在中学外语教学座谈会(‘97.6.26)上指出:“要继续加强外语学科的课程建设,使教学内容与教学要求更加适应我国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适应深化改革开放和扩大对外交往的需要,适应各地不同情况和学生不同的需要和特点。要继续努力贯彻教材多样化的方针,提高编写水平,本着基础教育的宗旨,编写出适合我国的优秀外语教材。”要使素质教育目标课程化,同时要使课程内容素质教育化。“课程教材改革难度虽大,但必须改。要在认真调研的基础上,组织专家进一步制订以提高学生全面素质为核心的新课程体系。”(朱开轩,1997)
1.外语课程的设置和教材编写要依我国的外语教育环境状况为基础。分析我国外语教育环境的诸多因素,可以看到如下特点:①学外语目的不同:升学、提高文化、进一步学习、就业后使用。②学外语时间少:每周至少三天不接触外语,学生在非外语学科的学习间隙中学习外语。③教学条件差:缺少现代化教学手段,实施九年义务教育,班额大,每周平均每生进行课堂个体化操练时间不到1分钟。④教师业务素质相对较低:学历合格率不到50%,多是传统教法、应试教育下的认知型。⑤母语干扰大:汉语属汉藏语系,象形文字,同目的语英语、俄语、法语等(属印欧语系,拼音文字)毫无关联。⑥学生多在12岁以上,过了语言学习的关键期,多数学生以前从未接触过外语,且80%以上生活在乡村。⑦学生毕业后外语的实用性不大。⑧学习过程以有意识学习和自学为主。如不充分认识上述特点,深化外语课程改革便是一句空话。
2.充分研究汉语环境下英语教学和学习的规律。早在八十年代初,陈嘉教授就撰文指出:“从汉语学英语,到底有何特殊困难,有何特殊规律,至今还没有比较系统的研究,更不用说比较可靠的若干结论。希望有赞成我这看法的同志组织起一定的力量,系统地进行汉语同英语、法语、德语、俄语、日语、西班牙语等的对比分析和错误分析,然后在取得比较可靠的研究成果后,把它用来供编写外语教材和确定外语教法的参考,编出教材来,写出教法来,以改进外语教学,提高外语教学质量。”(《英语世界》83.2p.11)可惜的是,十余年来,我们忙于学习和使用早在 60年代被日本否定了的听说法和盛行于国外70年代的功能交际法,我们至今仍未找到一套适合中国人学外语的更有效的方法和教材:就全国使用最广泛的中英合同JEFC教科书而言,西南———西北外教学法研委会的教学情况调查(1996)显示,“忽视知识教学和笔头练习,师生负担过重,存在两极分化现象,九年义务教育教材按国家规定的授课时数(周学时4),普遍难以完成规定进度。”(《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97.2P.48)
3.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理解语言必须了解文化,理解文化必须了解语言。”(邓炎昌,1989)虽然高中英语教学大纲(1996)已将“处理好语言教学和文化的关系”列入教学应注意的八个问题之一,但同国外(如日本)同类教材相比,我国外语教科书外国文化介绍所占比重偏小(徐方,1997),初中义务教育大纲对此未作要求,不能不说是一大欠缺。张正东教授认为:“从交际处着眼处理语言教学,必须重视跨文化因素,即把非目的语民族的文化与目的语文化相提并重。其作用在于使交际活动中的语言和超语言行为都能得体,能符合交际所在社会的环境的要求,从而产生理想的交际效果。”L.G.Alexander也呼吁“我们为之奋斗的是有效的交际。”一句响彻大江南北课堂的“Good morning,teacher!”曾使多少老外听后尴尬摇头,“Uncle Wang”的说法不合英美人习惯(蒋树业,1993),为何频频出现在中英合编的教科书中?调查显示,我国中学英语教师跨文化交际的水平还远远不能满足现代英语教学的要求(杨玉晨,1997)。传统教学法培养出来的教师只注重语言本身能力的提高,不注意语言使用的实际价值,提高广大英语教师文化素质刻不容缓。
4.外语教材建设要充分重视语言要素。“近年来在课堂上往往强调交际‘技巧’,这本来是好事,但似乎强调过了头,以致把教语言本身的位置挤掉了,语言教学在于语言。”(M.Swan,1996)国际英语外语教师协会IATEFL25届大会(1991)明确提出:学生进入外语课堂,并不仅仅为了获取某种信息,更重要的是学习语言。
语言三要素:语音、词汇、语法,不能因为它们是我们过去强调过的就认为是默守陈规。语音语调的学习虽然不能使学生达到标准的外语发音,但对于听能训练、词汇识别、发音准确性等都是至关重要的。“语法结构本身就是一个系统,早已被中国学生验证是一种获取外语知识有效的途径。如果这些语法规则是中国学生学习外语的负担的话,那么张道真、章振邦、薄冰老先生那些等身之著岂不成为废纸,何以有上千万学者捧读不辍呢?无论是强调交际能力也好,还是培养学生运用英语能力也好,我认为,语法规则的讲解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改变我国‘投入较少,产出较多’外语教学现状的捷径之一。这也是我国一个多世纪外语教学经验的结晶,决不可能一下推翻它,或弃用它。本来中国人学习英语就很吃力,我们自己再丢掉一根多年来的一支拐棍(当然我们要改变使用这支拐棍的方法),肯定是要走弯路的;我国本来就没有外国人学习外语(更不用说第二语言)的条件、设备和语言环境,我们套用他们的教法和学法,那肯定要花费更多的时间,更多精力,而收效更少。我们反对抠语法细节,钻研一些牛角尖,但要提倡掌握系统的语法知识、结构知识,这对于学生的外语学习有生成作用。(丁俊华,1997)同样,“词汇的学习,例如传统的讲解词汇搭配、同义、反义、修辞手段等对外语学习都有举一反三之功效”。(李观仪,1994)
5.“多纲多本”是外语课程和教材建设的必然趋势。首先,“多纲多本”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状况分析,我国对外语的社会要求、学生的素质、师资条件、教学条件等方面千差万别,“一纲一本”如同要求“万人一面”,不合乎人才培养的规律。其次,“多纲多本”适应我国的外语教学现状,“一纲一本”不适应不同地区、不同层次学校的教学需要。再次,“多纲多本”适应素质教育和国际教育交流的需要。1990年以来,我们高兴地获知,全国将有多套英语大纲和教材问世,但是目前全国的中学英语教学大纲实质上只有一个,并且全国90%以上的地区也都在使用人教版英语教材;更令笔者不能接受的是,在传统的服从观、唯上观的思维定势左右下,用什么教材的决定权在教育行政部门手里,学校、教师、学生没有任何选择的余地(这无异于将很多人不喜欢的商品硬性摊派给消费者),因此,实质上目前全国“一纲一本”的状况并没有多大改变。在香港这块弹丸之地,中学英语教科书就有十余种之多,学校挑选教材有足够的回旋余地。国外在课程和教材建设上的经验也告诉我们,“多纲多本”有利于教师创造性地发挥自身优势,有利于发展学生个性,培养特长,有利于我国各外语教材在公平竞争中的不断优化。要办“大教育”,要使我国外语教育走出低谷、走向世界,“多纲多本”优胜劣汰的体制应尽快彻底实施。
(三)我国基础外语教育的方法应当多样化
1.广义上的教学方法(approach)应该是一个理论体系,包括外语教育思想、教学原则、课堂教学方法和模式(teaching method and model)、教育活动形式(form)、教学手段(media)等。建国以来对我国外语教学产生直接和深远影响的教学方法,按时间发展为序,大致有翻译法、直接法、听说法、认知法和交际法:历史的经验证明,新的教学方法总是从前一种或几种教学法的基础上演变而来的,都有其存在的历史合理性,全盘否定或一味批评一种的教学法的缺陷,是片面而无益的。近40年来,我们在唯上观、唯洋观的指导思想下,不顾眼前的师资、设施、环境和条件是否允许,习惯于轰轰烈烈地机械照搬国外某一大家的教法,一哄而上,而后又一哄而下,落下了盲目崇拜、食洋不化的积弊。我们总是乐于介绍和学习国外的教学法,却没有花功夫去研究怎样把国外先进的教学思想融汇贯通到中国外语教学实践中去,更没有花足够的力气去探索将各种教学法的长处综合起来,与中国的国情相结合。张志公先生指出:“国外流行的种种外语教学方法都不是为教中国说汉语的学生学习外语设计的。”世界规模最大的英语学术组织TESOL第29届(1994)以来的三届年会的交流论文中“推崇某一种教学方法的很少,而介绍教学经验,反思教学过程,探讨教学目的和分析师生交谈的很多。”(刘骏)因此,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并不存在一种适应各种情况的万能的教学法。“没有一种途径可以在各种情况下都产生相同的效果,没有一种方法可以用来排除所有其他的方法。”我们要采用全面的、辩证的观点来对待每一个教学法流派。
2.教学方法的选择取决于教学目的、教师、教学对象和教学内容,我国教育界流行的“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就是这个意思。因此,用一种教学方法统帅整个教学,显然是不现实的。从学生角度出发,打个比方:外语教师就象是精心烹制语言大餐的高级语言厨师,只有运用各种手段和技巧,做出一道道色、香、味俱佳的语言大菜来,才能适应不同口味的学生,使他们吃得好,吃得饱,吃得有营养,吃了还想吃。“不同的学习阶段,不同的语科,不同的目的,各自需要适合它的办法。不管用什么样的方法,关键在于运用方法的人,接受方法的人。对于方法不要绝对化,某一种方法一定好,某一种方法一定不行。”(张志公)“在中小学英语教学方面我们应该提倡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教学法领域里面,应该提倡多样化,鼓励探索。谁有好的办法都行,谁的教学效果好都应受到鼓励,都应当推广。各种好的教学法都应当发扬自己的优势,逐步地完善、提高,取长补短,相互促进。”(柳斌)
3.经过长时间的检验,张思中外语教学法适合我国国情,值得大面积推广。它简便易行,“有速效、高效、长效之妙”,而得到大力推行的交际教学法却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教师教得吃力,学生学得吃力。“在中国外语教学领域里,当听说法、功能法、交际法等都在中学一门外语过关这一难题面前望而怯步时,张思中教学法却以屡试不爽的实践和具有民族特色的理论,在外语园地里开花结果。事实胜于雄辩,中国的外语教学法不比外国差。”(胡春洞,1996)在我国大力推进素质教育,涌现出愉快教育、成功教育、情境教育等教改成果的形势下,外语教育呼唤更多的“张思中教学法”问世。All roads lead to Rome.(条条大路通罗马。)用什么方法都可以出成绩,但是用更好的方法会出更好的成绩,我们要找的是去罗马的捷径,即“在不增加学生负担的前提下,通过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效率,用较少的时间使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和能力。在12亿人口的大国,社会发展和教育水平千差万别。我国的外语教学方法不是多了,而是还不能满足不同教育条件,不同教学水平的需要。积极探索适应我国需要的,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的教学方法,是我们外语教育工作者责无旁贷的任务。”(金学方,1997)
4.探索和研究适应中国人学外语的教学方法,要注意如下几个标准:①符合中国人学习外语的规律。②符合中国人学习外语的目的。③适合现在中国外语教师的外语知识、能力水平和教学能力。④在现在教学环境下,能获得理想成绩。
(四)应当加强基础外语学习方法的指导
李岚清同志指出:“当前我国基础教育在教育教学领域里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主要是: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重教材灌输,轻教法的改进和学法指导;……”(《人民教育》96.5)在我国目前基础外语教育环境下探讨学法更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1.我们苦心探究如何改进外语教学方法,但多年来,我们始终未找到适合我国国情的最佳方法。“我们总是在谈论教:教,教,教,而不是学。教与学是有机不可分离的,而长期以来人们总是把太多的注意力放在教上面了。”(Pit Corder,1985)“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陶行知)“教的最优化必须落实到学的最优化。”(巴班斯坦)“教为主导,学为主体”已经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识,素质教育是培养21世纪人才的教育,学生需要获得能够继续获取知识和能力的科学的学习方法,因此,教师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任何时候都必须注意指导学生学得更富成效,并改进他们的学习方法,把教学的重点由“教”转向“学”,使“教”服从“学”,以“学”来调整“教”,使教师的“教”具有指导性、范例性,使学生的“学”具有主动性和迁移性。学生一旦掌握了科学的学习方法,养成了符合认知规律的良好学习习惯,便获得了“点石成金”的本领和“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便会受益终生,外语教学的效益自然会大幅度提高。
2.虽然我国目前实施的英语教学大纲均提到学习方法的指导,但并未引起广大外语教师的足够重视。实践证明,中国成功的外语教学法必须建立在学法研究的成果之上。张思中教学法的“适当集中,反复循环,阅读原著,因材施教”的十六字方针,包含着多么丰富的学法内容。研究中国人学习外语的策略,使我们的学生积极主动,独立高效地学习外语比运用任何优秀的外语教法都重要。
(五)重视心理素质教育和非智力因素培养,保持学生高昂的学习热情
1.心理素质教育是素质教育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其内容包括:学习心理、认知心理、人格心理、交往心理、挫折心理、适应心理、心理健康等方面的教育。心理素质常常通过各种非显性素质表现出来,并严重影响各种显性素质的提高,而且心理素质还是影响一个人健康、成功或失败的最本质原因。教育是对人的教育,教会学生做人比教他们做学问更重要。愉快教育、成功教育等素质教育的典范无不充分利用了心理教育因素。张思中教学法的“心理优势”理论认为,“心理优势”的强化是外语教学成功的必由之路。严格的心理素质训练(包括明确目的、培养情感、激发兴趣、锻炼意志)比学习技能的训练(包括记忆能力、理解能力、应用能力、自学能力)更重要。“防止与克服心理上的‘失败定势’从而使学生对所要达到的目标产生一种成功的渴望,成功的体验与成功的把握等。”(张思中)
2.非智力因素虽不介入学习活动,但却是调节学习活动的动力,因为直接承担加工和处理知识信息任务的智力因素受学生个体学习积极性方面因素(如动机、兴趣、态度、爱好、思维、个性意志品质等非智力因素)的支配。专家们指出,一个人的成功,“智商”(IQ)只占成功决定因素的20%,另外80%来自其他因素,其中主要是“情商”(EQ,即Emotional Quotient)。EQ是一个用综合评价人的乐观程度和理解力等因素来测定人的智慧水平的新标准。EQ理论认为,人的成功与否,关键在于性格和情感因素,而不取决于天资。章兼中教授创立的英语“情意、情景、结构、规则、功能”十字教学法的第一个因素就是“情意”,即情感、意志、动机、兴趣、性格和良好的学习习惯等。运作EQ理论,禹明先生的“初中英语整体改革实验”取得极大成功。因此,外语教学要充分挖掘教学内容的思想性、趣味性和科学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热情,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使学生的学习活动形成“爱学———学会———会学———更爱学”的良性循环。
3.面向全体,防止差生的产生,做好差生的转化。不可否认,“差生”在基础外语教育阶段更具有普遍性(据有关资料分析,大约为60%以上的比例)。柳斌同志认为“实际上并不存在‘差生’,存在的是单一、刻板、一刀切的教学内容和方法,是教育的非因材施教化,非个性化。”“孩子的一切失误,都是教师的过错,差生的命运永远是值得同情的。因为,从某种意义上说,差生应当获得的成功体验往往过多地被‘好学生’剥夺去了。”(纯子,1997)要分析和研究差生心理障碍形成的原因,消除他们的心理障碍,恢复他们的自信心,让他们体验成功的喜悦,享受更多的爱心和尊重,指导他们的学习方法,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要研究和解决教学中的“两极分化”现象,尤其不能给年龄不大的中学生作过早的结论,要相信,他们也能走出困境,也能学好外语,只是方法和时间问题。
(六)关于英语考试改革
考试本身具有测量、教育、社会性三大功能,因此大规模选拔性考试便成为学校实现教育目标、贯彻教育方针、培养社会所需人才的驱动力,中考、高考成为学校办学的“指挥棒”。
1.就目前来说,考试仍然是检验学生学业成绩,反馈教学效果的一个教育手段,也是提高学生心理承受能力和书面解答技巧的一个教育手段。应试教育离不开考试,素质教育也不排斥考试。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既要保留考试这个教育手段,又要改革考试的形式和制度,反对以考试作为评价学生学业的唯一手段,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尤其反对以频繁的统考、排名次及题海战术作为对学生施加压力、迫使学生应试的手段,要端正考试的目的,让考试为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服务。“为了搞好素质教育,更快培养出更多的有扎实语言基础又有运用能力的英语人才,我们必须研究考试。但可悲的是,现在,我国懂得考试,研究考试的人凤毛鳞角,大部分人认为那是专家的事,或是认为考试是令人忌讳的事情,还是少讲实做为好。同样可悲的是,有的人研究考试不是研究其本质,而是研究其现象,年年跟着上年的中、高考题跑,有的人只研究怎么样应付考题,而不是重视平时日常的教学效果和中、高考总复习的最佳方法,使得几亿学生整天埋头在题山题海中,要么名落孙山,要么高分低能,这种损失和浪费是巨大的,是难以用数字来计算的。”(包天仁,1996)
2.高考是国家或社会处理社会竞争的一种方法。高考竞争的实质是毕业生的社会地位与物质待遇,它所涉及的不仅仅是单纯的“智育”,“高考的改革,不是教育自身能解决得了的。”(杨学为,1996)它需要在素质教育下,教育性质、教育功能、教育制度以及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等方面的综合改革,它涉及人才观念、教育质量观念等思想观念的转变和劳动人事制度的改革。把一切教育的不良后果都归罪于高考,认为是高考的指挥捧作用,对高考来说,那冤枉哉也。
素质教育要求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高考成绩的高低不能作为评价教师教学水平和学校办学水平的标准;高考的对象是学生中的较好部分,与平时的教学对象应当不同;考试的内容与平时教学的内容也不是一码事。在21世纪即将到来之际,应试教育应当也必须走向它的穷途末路。
素质教育呼唤考试改革,我们惊喜地看到国家教委在加快升学考试制度改革方面已经作出了明确的指示(高考将由主要考查在中学阶段学了些什么,转向主要检验学生是否具有进入高等学校进一步学习的能力;高校招生的权力将由政府为主转到高校手中;高考报名要社会化,与所在中学脱钩,也可考虑高考批次化,逐步改变一次高考定终身的局面;高校可根据各自专业特点自行决定考试的科目和门数。),扭转应试教育下考什么,教什么;怎么考,怎么教;考多难,教多难;不考就不教,不考就不学的局面,解放应试教育下失去个性和灵性的师生,全面提高国民素质已指日可待。据《中国青年报》(97.9.26)发布的权威调查报告,88.3%的人认为高考应该进行改革,目前高考的主要弊端是造成“高分低能”和“一考定终身”。调查还显示,在高考科目改革上,语文、数学、外语是最不能减少的。
3.英语考试在考查内容和考查方式上必须做一些调整,才能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我国目前的高考英语NMET考试“重知识轻能力”倾向比较严重,同素质教育的要求还有很大的差距,请看同国外著名考试的比较情况:



通过对比,我国高考NMET考试有如下一些缺陷:
①试题2/3为四选一的选择题,容易产生高分低能的现象。所谓标准化测试是指一种考试具有测试的连贯性和稳定性,从而形成了制度化、标准模式化,并不只是客观试题,或客观试题越多就越标准化。实践证明:标准化考试的选择题不再是一个恰当的测量教育进程的方法,因为被试者某些高层次能力,譬如创造性思维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限制,兼顾主观性试题,才能有效地评价出考生的实际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
②试题未考查听、说能力。据W.M.Rivers和M.S.Temperly(1970)的统计,听说在人类言语活动中分别占45%和30%的比例(读写分别占16%和9%),NMET实际未作考查,同国外著名英语水平和能力考试相比,试题结构显然是不合理的。全国中学生英语能力竞赛(NEPCS)和实验中的全国英语等级证书考试(PET)在这方面已经作出了有益而成功的尝试。
③近年来NMET卷面总词汇量虽然因阅读题的篇幅增大有所提高,但总体来看还未达到大纲在阅读质量、读速等方面的要求。96年度新加坡大学入学英文试题(General Paper’96)卷面总词汇量超过一万(10175)。④考试重知识轻能力。语音、词汇、语法类知识性试题仍占NMET全卷的一半(单项填空25,完形填空25,单词拼写10,短文改错15),许多知识点多年重复考查,毫无新意,造成学生读死书、死读书。考查读写能力的两个重要题型(阅读理解45,书面表达30)难度小,题目编制形式单一,学生没有充分发挥的余地。就阅读理解题来讲,同日本、新加坡、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大学入学试题相比,我们存在着阅读总词汇量太少,读速要求太低;ASL指数和FOG指数偏低,短文偏易;题目设计单一,难度不大,夹注生词(造成短文生词率为零)等缺陷。92年日本松阪大学入学英文试题在一篇阅读短文后列了8种题目,值得借鉴:
试将(a)处的句子用从句(clause)改写出来。
试选出与划线(b)处意思相同的选项……
划线(C)They,(d)them分别指什么。
试选出与划线(e)resort意思相同的选项。
试选出与划线(f)the same defensive measure意义一致的选项。
试将(g)处译成日语。
参照本文,根据所给日语试将空白处译成英文。
试将下列各单词第一重音处用序号标出来。
一篇短文考查了语音(单词重音)、词汇(同义词)、语法(句型转换)、语段(篇)理解、翻译等多项内容,一举多得,有情景,有意义,比考几十个知识点都更能反映出考生在真实语境中运用语言的能力。
由于NMET试题和各省市中考英语试题等大规模选拔性考试存在的种种弊端,全国上下的应试教育、英才教育愈演愈烈,大家四处搞题、抓题,让学生大做特做所谓模拟试题、仿真试题、名师名题,鼓吹怎样考(其实多数人并不知道要怎样考)就怎样练,有的学校在“实践”中总结了一套“应试技巧”、“猜题绝招”,并因此“名扬四方”,甚至成为所谓“名校”,这种谬论和做法如此荒唐,全国却有许多学校、许多老师几十年如一日这样做,真是中国教育的悲哀!“模拟试题并非真正的高考试题,这些试题只求形似,而实际命题内容和方法同高考试题不大一样,好比一些假冒伪劣商品一样,贻害用户。”(桂诗春,1997)市面上的所谓模拟试题,不仅不会起到好的助考作用,反而会误导考生。“题海”只能淹死人,考试只是对学生整体能力和素质的评价和检验手段,命题人员的想法“也就是一般老师的想法,并没有什么特殊之处,更没有什么不可告人的‘秘密武器’,准备拿出来对付学生。”因此,国家教委考试中心公布的NMET’96评价报告指出:热心于模拟试卷的大量训练,严重扭曲了课堂教学的规范和过程,要扭转应试教学模式,重视英语基本功训练,要看到命题者的改革思想,要采用多种方式提高学生的“四会”能力,要重视主观性试题的作用。
4.英语考试应考查考生听、说、读、写、译等各方面的技能,中考和部分省市高中会考英语实施听力测试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高考英语听力考试也指日可待,在大规模口试作为一个世界性难题暂时不能彻底解决的情况下,怎样充分发挥现有考查能力题型的优势,改革目前同素质教育不相适应的题型,国外的经验可以借鉴:
新加坡大学入学英文试题(General Paper)的考试目标是:The paper will test the candiate‘s understanding and use of English and the extent to which he has achieved a maturity of thought appropriate to students in their Pre—U final year.It is not primarily a test of general knowledge.整个试卷分两部分,要求在2小时40分钟内完成。Paper1是包含历史、经济、社会、政治、哲学、科技、文学、语言等话题的12篇短文(有标题,每篇在650—700字左右),要求对每篇文章作出个人主观评论(共计500—800字)。Paper 2是一篇字达1300以上长文的阅读理解题,题目内容涉及语法、词汇、标点、文法以及就文中内容进行书面评论(一般要求300字左右)等各个方面。整个试卷容量大,有充分让学生自由淋漓发挥的思考空间;选文题材、体裁广泛,思想性、时代性强;知识考查融于文章的理解之中,题目设计灵活、巧妙;富有焦点性话题的评论能充分反映出考生的语言功底,也反映出其人生观、价值观。多年来新加坡使用的这种考查读写能力的题型,的确值得我们研究和探讨。94.3.19开始实施的美国大学入学考试之一SAT(Scholastic Assessment Test),在三个小时的考试时间内,考试内容分为两部分:一为数学测试,二为英语阅读理解测试,阅读量增大了,阅读段落减少了,但内容增多了。英语测试已不再包括20年来沿用的30分钟的英语语法和标点符号试题了,在数学测验中也是要求考生自己做出答案代替了原来的“五选一”。(《英语知识》94.9P.28)另外,为提高外语教学中“写”的地位,最近公布的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改革方案提出,作文为零分者,即使总分满分60分,也作不及格处理;作文在1—6分者,应在总分中扣除1—6分。这一举措实属无奈,但也确值借鉴。
5.英语考试也要多样化。国家教委考试中心的有关人士曾设想,高考能否一年考两次,第一次针对“211工程”的重点大学,由国家统一命题,统一录取,30%的考试内容不依赖课本;第二次针对一般大学,下放部分命题权给地方,内容不超出教学大纲,录取仍按省划线。《中国青年报》(’96.9.26)发布的权威调查报告显示,这一高考改革的设想同现行的高考方式相比,63.2%的人认为好,17.2%的人认为不好,19.6%的人未表态。国外的英语高考试题在多样化、批次化方面已经显示出其优越性,下放部分命题权给地方、给高校,可以适应不同地方、不同高校对外语水平的需求,减轻国家统一高考的重负。笔者认为,一张考卷具有相当的局限性,选拔出来的是一个模式的人才,国外著名的TOEFL,BEC,GRE,GMAT,EFL,IELTS等英语水平考试各有目的,各有侧重点,各有特色;只有试题多样化,才能选拔出各种模式的人才;各种试题也才能在比较中取长补短,优化组合;在发展中相得益彰,形成风格。
笔者认为,我国中、高考英语命题的改革方向是:减少或取消知识性题型,改进能力性题型,在语篇基础上,全面考查考生的实际语言水平,适应素质教育和21世纪发展需要。
世纪之交,时代对我国基础外语教育提出了多么迫切的要求,又给我国外语教学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的机遇,让我们认真贯彻李岚清副总理关于外语教学的讲话精神,把握良机,开拓进取,为我国基础外语教育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李岚清副总理在中学外语教学座谈会上的讲话
《中小学外语教学》’96.10.1~2
李岚清副总理在全国中小学素质教育经验交流会上的讲话
《中国教育报》’97.9.5
柳斌:关于素质教育问题的思考
关于素质教育问题的再思考
三谈关于素质教育问题的思考
四谈关于素质教育问题的思考
柳斌同志在中学外语教学座谈会上的讲话(’97.6.26)
《英语辅导报》高中教师版(97-98).1
金学方同志在中学外语教学座谈会上的讲话(’97.6.26)
《中小学英语》97.9.1~5
刘道义:普通高中英语课的任务和教学目的《课程。教材。教法》97.5.14~20
章兼中、俞红珍:中小学英语学习策略的研究《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97.5.2~9
张正东:交际与交际能力的取舍 《中小学英语》95.3~4
Alan Maley: 交际能力能够传授吗?《中小学外语教学》92.10.12~13
陈嘉:对于外语教材与教法的三点设想 《英语世界》83.2.7~11
杜培俸、杨玉华:关于教材编写的几点思考 《中小学外语教学》93.12.6~8
胡春洞:论张思中教学法与交际教学法之差异 《中小学外语教学》96.8~9
Pit Corder 谈语言教学与应用语言学 《国外外语教学》’90.4.1~4
刘道义:重温张志公先生的教导 《中小学英语》’97.8.1~3
张思中:心理优势在外语教学中的作用 《英语辅导报》初中教师版 (96~97).4~6
杨学为:莫把高考当作单纯的“智育” 《中国考试》97.2.4
禹明: 初中英语整体改革实验报告 《中小学外语教学》97.4.3~6
杨玉晨:中学英语教师跨文化交际能力调查报告 《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97.3.25~27
沈克琦:对高考与中学教育的关系的一些看法 《中国考试》97.1.57~59
桂诗春:我们的命题人员究竟是怎么想的? 《中国考试》97.2.5~6
徐方: 中日初中英语教材课文文体与题材比较 《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97.2.3~5
王筑昤:新大纲 新教材 新挑战 《贵州教育学院学报(社科级)》96.3.59~62
胡学云等:初中英语教师新教材教学适应性调查 《中小学外语教学》97.9.6~10
包天仁:英语“四位一体”中高考复习教学法简介 《英语辅导报》高中教师版(96~97).11~16
严文藻:义务教育初中英语在规定课时内难以实现大纲规定的教学目的
《英语辅导报》初中教师版 (95~96).3
蒋树业:对高考MET85-92阅读理解题的评价
《高考命题十五年――研究•评价•改革》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冯晖:构建我们自己的外语教学体系 《特级教师》’97.2.30~31
吴棠主编:中学英语教师手册 湖南教育出版社
任绍曾主编:中学教学全书•英语卷 上海教育出版社

本文写于1997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