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菜 蒲公英:我国中学外语教学的昨天与今天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03:50:37

 我国中学外语教学的昨天与今天

一、我国中学外语教学的历史回顾

(一).早期的外语教学(20世纪以前)

     我国外语教学最早可追溯到元代,当时的“回回国子学”是我过有史料可查的最早的外语学校。“回回国子学”“回回国子学”是元代培养译员的学校。到了清朝,教习外语的学校主要是“四夷馆”。永乐年间,与国外的交往日益密切,对外语人才,主要是翻译人才的需求增多,外语因此备受重视不仅四夷馆中学习成绩优良者可以委以官职,而且民间精通外语的人也可被推荐使用。清朝统治时期,外语教学取得了较大发展。大学在1708年,清政府就设立了俄罗斯会馆,教授俄文,这是我国最早的俄语学校,也是我国近代外语教学的开端。1862年,清政府在俄罗斯会馆的基础上,创办了京师同文馆,开始教授英语、法语、日语等语言。京师同文馆是我过近代历史上第一所官办的新式学校,也是我过学校正规英语教学的正式开端。以后的40年(1862年-1902年)是我国英语教学的漫长的萌芽时期。

    20世纪以前,清朝外语教学的主要办学形式有三种:一是传统科举制书院及民间私塾。传统的书院主要有京师同文馆、上海同文馆、广州同文馆、湖北自强学堂、台湾西学馆等外语学校以及福建船政学堂等一系列以学习西方科学技术或军事装备为主的洋务学堂。二是政府管办的或各地士绅兴办的各类新式学堂,如上海的格致书院、正蒙书院、广州的万木草堂等。这种新式学堂从办学的指导思想到课程设置,对西学的重视程度大大超过了旧式书院。这些新式学堂将外语作为一门主课,而且规定了教学时间,提出了教学要求。三是外国传教士创办并控制的教会学校。早在京师同文馆开办的之前的几十年,外国传教士就已在中国的少数几个沿海城市开始了英语教学。这些英语教学多为英美两国的传教士所举办,其范围狭窄,规模极小,因而并未形成一种正规的、系统的教育。这一时期教会学校教学的内容的突出特点是:重视宗教教育;强调英语学习,而且英语逐渐成为学校教学的基本语言。

    早期外语教学的主要特点有:1)教学的目的从开始培养专门的外语人才发展到培养能利用外语从事其他专业的复合人才。2)课程设置相对稳定,学校都将外语作为主要的学科,开设的语种也呈现出多样化的局面,大多以英语为主,兼设日、德、法、俄等语种。3)教学内容以语言知识和翻译为主。4)教学方法以语法翻译法为主。

(二)我国中学教学近代历史

     我国中学外语教学近代历史大致可分为六个时期:

    1.新中国成立前时期(1902年-1949年)

我国学生学习外语,始于清朝同治元年(1862)的京师同文馆.同文馆内设英文馆、俄文馆、法文馆、东文馆等,聘请外国人教习外语,培养外语人才;于光绪二十七年(1901)并于京师大学堂。外语(主要是英语)正式列为中学必修课程,始于光绪二十八年(1902),当年,清政府仿效日本,废科举、兴学堂,制定并颁布《钦定中学堂章程》,正式规定中学堂均开设外语课。1911年,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成功,废除了封建帝制,于1912年在南京成立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随之颁布了《中学校令施行规则》,又于1913年颁发了《中学校课程标准》,规定中学学制为四年,外语为中学必修课程。此后一直延续到1922年。在这整整二十年间,就外语教学来说,大致有以下一些特点:1)课时比较多。《钦定中学堂章程》规定,中学五年间外语课总学时为1,444课时,《中学校令施行规则》规定,中学四年间外语课总学时为1,056课时。 2)教学目的比较侧重培养阅读和翻译的能力,不重视培养口语能力。3)教学方法以语法翻译法为主,比较重视语法教学,多采用传统的由词类而句法,注重定义解说的教学方式。语音方面主要教字母和拼音,绝少涉及语音语调。4)教材最初采用外国课本或教会人士所编的书籍。后来才逐渐出现一些中国人自编的课本。一般地说,这些课本程度较深,古典文学片断占较大比重,词汇量大,学生很难学习。

1922年,南京政府实行“新学制”,中学从学制、学科、教材到教法,由仿效日本为主改变为效法英美为主。学制实行三三制,即初中三年,高中三年。外语作为必修课,由初中起开始设置。此后,直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始终没有重大改变。这一时期,中学外语教学的主要特点有:1)课时趋向减少。1933年规定外语课每周5学时,六年间共1,080学时;1936年规定初中每周4学时,高中每周5学时,六年间共972学时,1948年减为3—3—4—5—5—5,六年间约800多学时。2)学习和引进西方语言学、外语教学法的新理论。语法翻译法的地位受到挑战,直接法在教会学校中普遍采用,并为部分公立、私立学校的教师所接受。不重视口语教学的现象有所改变。也有一些人进行了一些实验和研究,如张士一等人倡导试行直接法。3)语音教学逐渐被重视,国际音标得到逐步推广,以代替韦氏音标或牛津音标。4)关于教学目标,初中阶段注重全面训练听说读写,高中阶段仍然着重培养阅读能力。5)教材品种较多。中国人自编的教材比外国人编的教材更适合中学生实际,其中林语堂编《开明初中英文课本》流行时间最长、范围最广、影响最大。除一些英语课本以外,还有多种语法书、注释读物等。6)学生接触外语机会较多。在条件较好的中学(尤其是高中),数学、物理、化学、外国历史、地理等课一般都采用外语原版课本。另一方面,在大中城市,英美电影、报刊、用英语书写的商业广告等比比皆是,学生耳闻目睹英语机会较多。

2 .五十年代初期到中期(1950年至1956年)

这一时期正处新中国成立初期。为了向苏联学习,各行各业都急需俄语人才。当时中学的英语课几乎全部由俄语课代替,大批英语教师改行。由于中学俄语师资力量不足,教学质量难以得到保证,1954年秋季起,教育部又决定初中外语课停开,致使中学外语教学受到严重损失。这是一个极大的失误,也是一个极为深刻的教训。这一时期中学外语教学的主要特点有1)课时锐减。根据教育部颁布的教学计划,仅在高中三年开设外语,每周四节。  课,三年间合计只有408课时。2)外语课以苏联凯洛夫的五个环节作为教学的固定模式。教学方法以苏联的自觉对比法占统治地位,强调外语和母语的对比。重视母语的作用强调语言知识的教学。3)要求偏低。1956年教育部颁发的高中俄语和英语教学大纲草案,俄语只要求掌握1,000个左右的单词,英语要求掌握1,500个单词。听说读写的要求也仅仅是最基本的。由于工作上.的失误,这一时期的中学外语程度只能处在一个较低水平。

3 .五十年代中期至六十年代初 (1957年—1960年)

五十年代中期,国家及时发现前一时期外语教学工作上的失误,决定加强外语(特别是英语)的教学工作。1957年教育部决定,大中城市有条件的中学从当年秋季起恢复初中外语课,每周三课时,英、俄语可各开一半。有条件的地区和学校,英语的开设还.可多于一半。尽管教育部三令五申要恢复初中外语并逐步加大英语比重,但由于1957年起开展反右斗争,接着频繁的各种政治运动,正常的教学秩序被打乱,实际上英语教学仍未恢复元气,水平仍然很低。              这一时期,中学英语教学的特点是,教学方法仍然没有摆脱自觉对比法的影响,在“左”的路线干扰下,强求教材内容与生产劳动和政治运动相结合,采用群众运动的方式编写教材,致使外语教材背离了外语教学规律。

4.六十年代中期初期至中期(1961年-1966年)

1962年起,中学外语教学开始出现新局面。外语正式列为高考项目,成绩计入总分。此后,考生外语水平逐年提高。1963年教育部又重新修订和颁发了中学外语的教学大纲。这个时期,中学英语教学的特点是:1)增加了课时,六年间共有1,236学时,平均每周有六课时。这对提高中学英语教学质量提供了十分必要的时间保证。2)教学目的比以往明确:“中学外语教学目的是使学生初步掌握外语工具,具有初步阅读外文书籍的能力。”教学要求比以前提高,六年要掌握3,500—4,000个单词。3)加强了外语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特别是从1965年开始,我国外语教学引进了“听说领先”法(实际上就是听说法),开始强调使用直观手段教外语,外语课堂上开始使用录音机、幻灯机等现代外语教学手段。所有这些有助于积极克服人们常说的“聋哑外语”的缺点。 

5.六十年代中期至歧视年代中期(1966年-1977年)

  这一时期是所谓的“文化大革命”十年动乱时期。学校课程中又一次取消了英语课。“文化大革命”前使用的英语教科书,和其它学科的教科书一样,受到批判,并被禁止使用。七十年代初,中学陆续恢复了英语课。但是,课时减少,教材并不是按外语教学的科学原理和教学方法编写的。英语课,过分强调所谓“思想教育”,整堂课几乎一半时间用汉语进行回忆对比,或大批判。这一时期,中学英语水平降到了极低点。

6.七十年代中期至今(1978年至今)

十年动乱结束之后,中学英语课又得以恢复,并受到应有的重视,它和语文、数学并列,成为中学三门重要基础课之一。特别是随着国家实行对外开放政策以来,中学英语教学的形势越来越好。国家通过多种途径;努力培训了一大批中学英语师资,制定了中学英语教学大纲,编写了全国通用中学英语教材,开始改善了英语教学条件。不少学校进行了英语教学改革实验。对英语教学的研究也正在逐步深化。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很高,越来越多的中学生把学习外语同祖国现代化建设联系在一起,目的性明确,学习也较勤奋。中学生英语水乎逐年提高,是以往任何时候所不能比拟的。

二.我国中学英语教学的现状

(一)已取得的成就

1.外语教学受到历史上前所未有的高度重视

    当前,政治、经济、信息、科技、文化、安全全球化等作为一种世界潮流,已成为当今世界发展的趋势。地球村已不再是梦想,在交通、国际化的生产分工、贸易、人员交流和思想、知识的传播等方面已经是一个现实。这一梦想的实现离不开外语,别是英语这一媒介的作用。尤其是作为信息社会标志的因特网的建立,进一步使英语成为一种国际性的语言。因此,就国家而言,外语教学,特别是英语教学已成为关系到我国对外政治、经济、文化交流和改革开放事业的发展以及全民素质提高的大事。就个人而言,正如《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外语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所指出的:“学习和掌握一门外国语是对21实际公民的基本要求之一。”外语运用能力的高低已成为决定个人事业成功与否的一个重要筹码。因此,外语教学享有越来越多的重要性,中学英语课的地位不断提升。

2、基础英语的教学效果有了很大的提高。

1999年,西南师范大学外语教育研究中心在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的指导下,对全国30省、自治区的省会以及直辖市的高三英语教学情况进行了调查研究。研究表明,我国基础教育阶段英语教学水平普遍有了很大的提高。占我国教大比例的非重点中学,尤其是县城、乡镇以及子弟学校的英语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重点中学之间、非重点中学之间、重点中学与非重点中学之间的差距缩小了。

3、更新观念,重视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传统的语言教学,以传授语言知识为主要目的和内容,以语法翻译和机械操练为主要教学方式。从对我国外语教学历史的回顾中可以发现,我过外语教学始终难以摆脱这种传统的语言教学模式。1985年的调查研究结果曾提出建议,我国外语教学应从知识行教学转向能力型教学。而1999年的这次调查研究发现,十多年来一线教师一直在这样做,而且学生语言技能和能力试题的得分高于知识试题的得分。同时也发现,教学方式已经转向兼用听、说、读、写的方式。大多数地区的外语课已经开始把学生从的单词记忆、烦琐的语法分析和死板的课文翻译中解放出来,逐渐使课堂成为师生见和学生间进行思想和情感交流的场所。

4、进行了测试和评估的改革

   对外语教学目的认识的改革带来了语言测试和评估内容及方式的变革。测试和评估由过去的注重知识的检测逐渐变为注重对能力的检测,并逐步加强测试和评估的语境化和交际性,同时逐步增加听力测试。

5、教学手段逐步现代化

为了营造外语语言环境,全国各地学校都开始重视外语教学仪器如录音机、投影机、计算机等的配备。县、市级的许多学校建立了语言实验室,城市的许多学校开始使用多媒体教学,并开始了网上教学。

6、外语教学研究的国际交流得到了加强和发展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中学外语课程与教材的发展越来越受到国际上的关注。外语教学研究与国外的交流也日趋增多。一方面,中外合作编写教材的举措对中外学术交流起到了促进作用。另一方面国际性外语教学研讨会的举办和教师及科研人员的互动与交流打破了我国外语中学教学与科研的封闭状态。

    7、外语教学仍不能满足国家对外语(英语)人才的需求

    前已述及,外语教学能否提高质量将直接影响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增强。基础教育阶段的外语教学应为培养公民基本的外语(英语)运用能力,为培养外语语言专门人才和通晓外语的专门人才打好基础。目前,尽管我国外语教学质量取得了较大提高,但仍不能满足国家对外语人才的需求,这主要表现在学生高中毕业时词汇量较少,具备的语言运用能力仅局限于教材范围等。

 

(二)有待改进的方面

面对目前我国中学英语教学的现状,我认为,我国中学英语教学在下面一些方面还需进一步改进。
    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教师的数量和质量仍是制约我国中学英语教学的关键因素。据统计,符合《教师法》规定标准的中学英语教师,有的地方还不足1/2。各地还不同程度地存在英语教师跳槽的问题。因此,各地还要想方设法稳定教师队伍。英语教师本身除了要不断提高自己听、说、读、写、译等语言技能之外,还要加强教学法的学习和研究,这也是提高教师素质的重要方面。

2.继续加强教材建设,制定一纲、多套教材的措施。我国是一个幅员辽阔的大国,各地英语教学情况千差万别,一套教材难以适应各地不同教学的需要,也不便于进行教材间的竞争和优胜劣汰。国家应制定出中学生英语水平的统一标准,提倡教材多样化。

3.加强学生个体差异的研究,注重研究学习者在整个外语教学过程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学生在动机、才能、兴趣、情感、性格、学习方法等方面均存在着差异,加强这方面的研究,更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将对提高我国中学英语教学水平大为有益。

4.不断改善外语教学环境,加速外语教育的现代化进程。各级教育、出版、新闻等部门要为中学生出版更多更好的英语书刊杂志、音像资料,开办为中学生所喜闻乐见的英语电视、广播节目;学校要努力扩大电教手段,如录音、幻灯投影、电视电影、语言实验室、计算机等在外语教学中的应用。

5.开设多语种。我们应该吸取历史的教训,改变目前外语语种单一的状况。要创造条件在部分中学开设其他重要语种。在有条件的地方要鼓励学生选择不同语种进行学习。我国是一个有十多亿人口的大国,我们要和全世界各个不同的国家打交道,我们应该具有了解各国信息,与各国人民进行交际的能力,因此,我们应当掌握多种语言。
三、探讨具有中国特色的外语教学。

(一)表现

谈到外语教学的中国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城乡外语教学环境的不平衡;中国文化氛围下的学习方式的独特性。
    1、城乡外语教学环境的不平衡。在北京、上海、广州等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教学的客观物质条件基本具备,教师的来源以及培训,教学资料的获得等都有所保障,学生有可能接触到地道的英语,并能直接感受到 英语的实际用途。在这样的地区推广使用功能交际为主的教学方法是可行的。对这些地区,英语教学水平的要求就应该相对高些。
    另一方面,我们有大量的中小城镇和偏远山区。那里外语教学的基本条件欠缺,外语师资水平不理想,一些学校甚至没有收录音设备,外语资料严重缺乏,学生接触外语的机会非常有限,周围社会环境中又几乎没有用得上英语的职业。在这样的地区,要指望师生通过不断模仿西方生活中的语言交际,再通过交际来认识和掌握所学的语言是不够现实的。在这些地区,英语教学实际上是将英语当作一门知识去教,即系统地讲解语法,较集中地认识语言现象;此外,往往还要用英汉对照的翻译方法来认识英语语言的基本规律,再去举一反三,认识和掌握更多的语言现象,以便为将来的学习打基础。
    2、中国文化氛围下的学习方式的独特性。考虑外语教学,一定要考虑外语学习。我们的学生是在纯中国特点的氛围下学习的。他们习惯于抄写背诵,习惯于对新知识进行理性思维,对任何语言现象都要进行精确的分析。如果只要他对话,而淡化系统知识的学习,他反倒不适应。这样一种思维定势当然不够科学,但从某种意义上讲,它却是我国特定环境下应试教育孕育的结果。这确是我们身边的实际情况,是我们外语教学必须面对的社会人文环境。这一切构成了我国外语教学的一个特色。

(二)探讨外语教学的中国特色

如何解决城乡外语教学差距悬殊的问题?

如何在思辨型的中国文化氛围下组织有效的英语教学,全面地发展学生听说读写各方面的能力?

回顾我国中学英语教学的简史,可以使我们看清中学英语教学的现状和一些问题,为了发展今天的英语教学,我们必须从历史中吸取经验和教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