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层三楼为什么没人买:“被腐败”的曾锦春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7 19:46:05
“被腐败”的曾锦春

许家祥

2010年12月30日,郴州市原纪委书记曾锦春在长沙被处决。曾索贿受贿3123万多元,另有952万余元来源不明,被誉为“纪委书记第一贪”。

鲜为人知的是,曾锦春过去是德才兼备的好干部,曾有过“拼命工作”和“出色的工作业绩”,曾是湖南最年轻的县委书记,曾自定了“三不收”的铁规,曾非常地亲民爱民。一次,他下去检查工作,看到一位老人挑着担子很吃力,他下车从老人肩头接过扁担,帮老人挑到家。可以说,曾锦春有能力、有作为、有爱心,曾经是群众心目中的好官。他的蜕化变质,主要是“被腐败”所害。

贪官的示范效应是曾锦春“被腐败”的直接诱因。曾任郴州市纪委书记期间,市委书记李大伦、市长周政坤都是口里喊着为人民服务,实质上为人民币服务的贪官。曾锦春见二人“腐而不败”,十分羡慕,他看在眼里,记在心中,落实在行动上,慢慢地贪出了门道,贪污受贿又好又快,比书记、市长更上一层楼。

“向钱看”的价值观念是曾锦春“被腐败”的思想基础。曾锦春交待,几次带队招商引资时,看到那些气度不凡、盛气凌人的老板,产生了心理失衡,便希望自己有钱,将来更气派、更风光。当他看望老领导,发现其小孩没有工作,就萌生了“当官管一阵子,有钱才能管一生一世”,“有权不用,过期作废”的念头。慢慢地,曾转变了观念,解放了思想,放开了手脚。后来收钱收红了眼,发了疯,无论什么事,有钱就办,钱多快办,钱少慢办,没钱不办。很多老板直接提着装钱的蛇皮袋送到曾的办公室,他一一笑纳,来者不拒。

监督虚化是曾锦春“被腐败”的外部原因。曾是一个领导干部,我们党对领导干部如何清廉为政有许多规定,监督条文非常具体。

曾又是一个纪委书记,上级纪委如何监督下级纪委,也都规定得明明白白。遗憾的是,监督不是“空当”就是“盲区”,不是“弱监”就是“失监”,“300多条制度就像挂在墙上的月亮一样”。

没有书记、市长的言传身教,没有“钱能通神”的肥沃土壤,没有“月亮”一样的监督机制,一个好官不会蜕变为贪官,曾锦春不会走上不归路。换言之,曾锦春死于“被腐败”。

腐败与“被腐败”既有区别又有联系,“被腐败”是腐败的高级阶段。在腐败阶段,腐败者是以“个体”形式出现的坏人,到了“被腐败”阶段,腐败者就可能是好人变成的坏人,而且数量激增,以“群体”形式出现。一旦从腐败发展到“被腐败”阶段,那就说明,腐败已泛滥成灾。在腐败与反腐败的博弈中,腐败取得了阶段性胜利。

“被腐败”比腐败更可怕。“被腐败”像“消息树”,当“被腐败”出现时,“消息树”倒了,鬼子马上要进村了,再不采取紧急措施,必将大祸降临,在劫难逃;“被腐败”像江河湖泊的“警戒水位”,假如警戒水位是38米,当“被腐败”发生时,波涛汹涌的洪水已漫至38米的警戒线,被浸泡的河堤摇摇欲坠;“被腐败”像一只“大染缸”,进了这个缸,无论白的、红的、黄的、蓝的,都会染成黑的;“被腐败”像一个“毒瘤”,割除这个瘤子,可保身体无恙。任其腐烂,可能发展为恶性肿瘤,一到晚期,那就没治了!

2006年前后,“被腐败”曾引发郴州官场地震。除了书记、市长、纪委书记外,还有副市长雷渊利、宣传部长樊甲生、组织部长刘清江都因贪污受贿被查处,曾锦春只是其中的代表。他的“被腐败”不是第一个,也不是最后一个。

今天,官场的“地震带”仍然存在,“地震源”并没有消除。如果“被腐败”的问题不解决,更多的“官场大地震”将难以避免,党心、民心和改革成果都堪忧。

                                   来源于《杂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