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圆圆垫下巴图形:长期受冷遇的元帅徐向前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20:15:10

               长期受冷遇的元帅徐向前
评论104条 浏览50688IP
由于网络言论的不可屏蔽性,各种探讨军事历史的文章层出不穷,粟裕是20世纪中国最杰出军事家的观点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有一位军事家,军事才能与粟裕不相上下,指挥风格与粟裕惊人地相似,只是因为长期不受重用,其军事天才有所埋没,没能像粟裕那样得以淋漓尽致地发挥。他就是指挥过红军战史上最大规模战役的四方面军总指挥徐向前。 粟裕的军事天才突出表现在三点:一是能以小吃大,二是擅长打巧仗加险仗,三是有帅勇。苏中战役以3万对敌12万,一个半月的时间连续7战,吃掉敌军5万,是以小吃大的范例。在总兵力处于劣势的情况下发起孟良崮战役,从敌方紧密排列的8个整编师(军)中分割出最强的74师予以歼灭,既巧又惊险。在孟良崮战役最叫劲的时候,许世友向粟裕请示不要打了,粟裕丝毫不为所动,战役决心十分坚决,许世友是敢死队长出身,勇冠三军,他都发怵的仗可想而知险到什么程度,将勇和帅勇的分别显而易见。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粟裕的天才三点徐向前全部具备。 1931年11月,蒋介石部署重兵对鄂豫皖苏区发动第三次围剿,此时徐向前初任红四方面军总指挥,部队总共3万来人,在7个多月的时间里进行了黄安、商潢、苏家埠、潢光四个战役,共歼敌6万多人。反第三次围剿在双方力量对比和歼敌数量上与粟裕指挥的苏中战役完全相当,只是战役时间比苏中战役长很多,考虑到红军时期双方的装备差距和战术特点与解放战争不可类比,战役时间长无损徐向前的指挥水平。鄂豫皖苏区第三次反围剿的战果和战役水准明显高于一方面军的历次反围剿,徐向前的军事才华初步显露。 四方面军退出鄂豫皖苏区,转战到川陕苏区后,川军田颂尧部以6万兵力对四方面军开展三路围攻。四方面军兵力为一万八千人,采取节节阻击,逐步收缩防御空间的战术消耗敌军,然后突然反攻,一举破敌,战役历时4个月,歼敌二万四千人。反三路围攻徐向前指挥四方面军以弱胜强,是建立川陕苏区的奠基之战,战役规模虽然较小,但意义很大。川陕苏区的地形特点与鄂豫皖苏区大不一样,反三路围攻为红军在险峻山地和狭窄战役空间内打破敌重兵围剿摸索出了路子。 反三路围攻后四方面军扩大到四万人,1933年8月,红军发起了扩大川陕苏区的三次进攻战役,历时两个半月,歼敌近两万,川陕苏区扩大到纵横4、5百里的区域,四方面军增至8万人,苏区面积和红军数量都进入全盛时期。 三次进攻战役还没结束时,刘湘集合各路川军共140个团,25万人,对川陕苏区开始了6路围攻。四方面军采用反三路围攻时的战术,以四次收缩防御空间和两次大规模反击阻遏了川军的前三期进攻。川军发动第四期进攻时,四方面军的防御空间仅有一、二百里,以万源为中心进行了具有决战性质的防御战,当各路川军呈强弩之末时,红军于青龙观突破反攻,楔入敌军纵深,先后在东线、西线打垮川军。 反6路围攻历时十个月,四方面军以伤亡两万余人的代价歼敌8万多人,取得巨大胜利,这是红军战史上规模最大的战役,新中国的千名将军中有近300名参加过这次战役。青龙观突破成功后,徐向前力主向东迂回刘湘的三个主力师,张国焘不同意,强令向西迂回,结果东线反攻只歼敌万余人。如果不是张国焘的干扰掣肘,反6路围攻的歼敌数量能达到10万。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反6路围攻的时间和规模在四方面军的战史上都是空前的,在川军前三期进攻中红军两次开展大反击,都未能从根本上扭转战局,双方消耗都很大。川军第四期进攻中刘湘的主力在万源攻势异常猛烈,志在必得。万源决战越打越险,越打越恶,在危急关头有人提出兵退汉中,徐向前战役决心非常坚定,主张打到底,有鲜明的帅勇风格。 西路军失败之后,陈昌浩和徐向前成了替罪羊,陈昌浩被彻底打入冷宫,徐向前还用一用,但经常靠边站,长期居闲职。红军改编为八路军后,徐向前被放在129师当副师长,已经有刘伯承那样的能将当师长,再配个副师长明显是多余之举。1939年徐向前被调到山东,任八路军一纵队司令员,统率山东和苏北的部队,算是个独挡一面的位置。但只干了一年就被调回延安了。一纵队政委朱瑞也在和罗荣桓的竞争中失势,后来山东根据地由罗荣桓当了一把手。罗荣桓是搞政工出身,后来得了严重的肾病,是元帅们中寿命最短的,但最高层宁可把一块重要的根据地交给各方面都不太适合的人,也不愿交给徐向前这样的干才。 回延安后徐向前闲了两年,1942年上面安排徐向前去联防司令部当副司令,没有打仗的机会。后来毛泽东又让徐向前抓留守部队的生产,要他“发展经济,保障供给”。1943年毛泽东派徐向前到杭大当校长,徐向前表示希望到前方带兵打仗,毛泽东不同意。 解放战争的第一年,徐向前没被安排任何军事任务。山东的部队在陈毅带领下打得不好,上面想把徐向前派到那里,据说那一阵徐向前病了,没换成将。后来粟裕的部队北入山东,华东的部队可以由粟裕统一指挥了,也用不着派徐向前了。 刘邓兵团南下前夕,上面派徐向前任晋冀鲁豫军区第一副司令,因为主力要走了,需要一个军事人才主持局面。刘邓兵团、陈谢兵团把根据地的主力几乎带光,剩下的正规部队“少得可怜”,补之以地方武装,凑成6个团,组建了第8纵队,算是军区的主力,另外把全区的地方武装和游击队编组成一些独立旅团,总兵力约5万人,装备很差。就这么一支无论敌方还是中共高层都没当回事的留守部队,后在徐向前的调教下,竟然横扫山西,锻炼成令人刮目相看的主力兵团。 早在抗战期间,阎锡山的控制的地盘就很少了,解放战争时阎军主要控制了几个城市和一些县城,因此山西的战事多是攻坚,就对装备差的留守部队而言难度很大。第一个攻坚目标是运城,打了两次,费时两个多月,歼敌一万三千人,取得了攻坚经验,部队经过摔打,战斗力得以提高。 第二个攻坚目标是临汾,临汾是历史上著名的坚城,绰号“卧牛城”,守敌二万五千人,比运城难打得多。临汾战役历时72天,部队伤亡一万五千人,全歼守敌,是场啃骨头的硬仗。战役结束后8纵23旅被授予“临汾旅”称号,这是中共军队历史上最大编制的荣誉称号,从80年代开始,临汾旅被定为接待外军参观的标杆部队。经此一战,解放山西的部队已经锻炼成无坚不摧的劲旅。 临汾战役后晋察冀和晋冀鲁豫合并为华北军区,打仗不在行的聂荣臻为司令员,徐向前依惯例任副司令员,山西方面的部队编为第一兵团,6万人,辖两个纵队。 1948年夏收季节,困守城市的阎军进入晋中平原抢粮,出动的兵力占其总兵力的五分之四,为第一兵团提供了打运动战的良机,也为徐向前提供了展示打大歼灭战才能的舞台。鉴于第一兵团的兵力和装备都比对手弱得多,中央的设想是第一兵团在晋中歼敌一、两个师,而徐向前认为在野战中歼敌越多,对攻克太原就越有利,因此计划分两次歼敌四至六个师。 在战役的第一阶段,徐向前指挥第一兵团以纵深迂回方式隐蔽地开进到晋中平原东侧的山区,调动敌人的部分主力进入预设战场,歼灭了敌亲训师和亲训炮兵团等精锐部队,初战告捷。在战役的第二阶段,徐向前令部队破袭通向太原的各条铁路线,主力直插太原附近,切断阎军主力逃回太原的通道,阎军被迫离开铁路北窜,结果被第一兵团压迫至狭窄的不利战场,最终被全歼。晋中战役历时一个月,歼敌正规军七万多人,保安团三万多人,解放晋中14座县城。晋中战役歼灭了阎军的主力兵团,在山西战局中的作用相当于全国战局中的淮海战役,在战役中徐向前驾轻就熟,先机制敌,以弱旅吞强师,显示出成熟的军事指挥造诣,令笔者感慨的是少量的兵力和狭小的战区只能供徐向前牛刀小试,无以尽情展示其能征善战的天才能力。 晋中战役结束两个多月后,第一兵团开始了太原战役。为了抑留傅作义集团,太原战役的实施如闲庭信步。太原战役期间第一兵团改番号为18兵团,结束了平津战役的19、20兵团也加入太原战役,以优势兵力攻克了太原。 解放战争结束后上面委任徐向前为总参谋长,聂荣臻为副长,还算公道。中央打算出兵朝鲜后徐向前是挂帅人选之一,无奈当时徐向前身体状况很差,只好作罢。太原战役时18兵团下辖60、61、62三个军,在朝鲜战争中原61军军长韦杰率领60军归属第3兵团参加第五次战役,在上面的瞎指挥下180师被美军隔断,大部损失,良将强兵蒙耻。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回顾徐向前的军事指挥生涯,遗憾颇多,最大的遗憾是在波澜壮阔的解放战争中没有给他提供一个充分展示指挥天才的广阔战区。对徐向前最理想的安排是抗战期间在山东长期指挥部队,抗战后转到东北任战区统帅,其表现会比林彪好得多。林彪在东北有两点表现不行,一是辽沈战役之前的两年间没打出大歼灭战,二是在辽沈战役的组织实施中犹豫彷徨,缺乏 帅才风度。第二种安排是解放战争中在山东指挥作战,和粟裕会合后二人协同指挥,好处是避免出现山东部队中四方面军出身的将领因粟裕资历浅而不听招呼的情况,在后来的淮海战役中能有个懂军事的战区总指挥(淮海战役中实际的军事负责者是粟裕,上面又安排了个总前委,任了个总前委书记,淮海战役的战区总指挥是谁,到现在也说不清楚),坏处是两个帅才放在一块,浪费人才。第三种安排是让徐向前统领华北战区,可以避免在晋察冀和晋绥出现的丧师失地情况。 在90年代中期以后,对政治威权人物的禁忌有所放松,播放了两部以徐向前为主角的电视剧《血战万源》和《向前,向前》(背景是解放山西),还播放了两部以粟裕为主角的电视剧《七战七捷》、《豫东之战》,向国人展示了两位帅才的军事功勋。
朱德:红军之父,八路军总司令、解放军总司令,他不排第一谁排第一?
彭德怀:红一方面军总司令、八路军、解放军副总司令,主持军委日常工作的副总理兼国防部长,他不排第二谁能排第二?
林彪:除(此处被屏蔽)、第二副总理这明显高于其他人的职务外,林还是战绩最显赫的元帅,注意,我说的是战绩不是战功,因为对林粟、林彭、林刘谁的战功大很多人有异议、各执一词,对战功问题我不予评价,但对林彪的战绩恐怕没有人能够置疑,红军时期中央苏区的第一主力军团,抗战时期的平型关战斗,解放战争的三大战役指挥过两次,率部队从东北一直打到海南岛,横扫大半个中国,就这一点而言其他元帅无法比拟,二野虽然也跨越了半个中国,但淮海战役总指挥是(此处被屏蔽)而不是刘伯承,而大部分敌军是三野消灭的。在元帅中林彪的资历很浅,年龄最小,但别人对他排第三并无异议,可见他多年来的战绩和声望是何等显赫了。 刘伯承:论资历,刘乃北洋时期的川中名将,北伐时期的军长,南昌起义的参谋长,红军总参谋长。论战功,红军时期参与过第四次反围剿,抗战时建立了敌后四大根据地之一的晋冀鲁豫根据地;解放战争时期挺进大别山,牺牲自己帮助别人,成绩不大功劳大;参与指挥淮海战役、渡江战役后又率部解放大西南直至西藏,二野是四大野战军里吃苦最多的部队,连陈毅都感到不安,向中央要求率三野挺进西南,让二野留驻华东,但毛泽东没同意。为什么吃苦受累的事情总让二野干?我以小人之心揣测,也许因为二野源于四方面军,属于拖油瓶带来的孩子,磕着碰着不心疼吧。扯远了,总之,论资历论战功刘伯承排第四都是合适的,如果论军事理论素养,甚至……当然,元帅排序不考虑这个因素。
贺龙:据说贺龙对自己排名刘伯承之后不大服气,的确,论资历贺龙并不输于刘伯承,刘伯承在川军熊克武手下当团长大败朱德的滇军时,贺龙也在湘军里当团长,北伐时两人都是军长,贺龙的军长还更正规一些,贺还是南昌起义的总指挥,十年内战时期更是二方面军总指挥,高于刘伯承。但抗战开始贺后就不行了,120师发展缓慢,晋绥根据地的规模远远小于晋冀鲁豫根据地,贺刘高下已分。解放战争初期贺龙表现不佳,毛泽东干脆把他的部队交给了彭德怀,只让他负责后勤供应,此时的贺龙已经与刘伯承无法比拟了。战争快结束时毛让贺龙率十八兵团进军西南,完全属于安慰的性质。所以,论战功贺龙只能排在刘伯承之后。如果跟后面的几个人不是比资历而是比战功,他连第五都排不上。
陈毅:作为新四军军长、第三野战军司令,他的战绩和地位明显高于贺龙,但他的资历不如贺龙,不是指党内资历,而是指新四军山头的形成晚于贺龙的湘鄂西,加之陈毅的战绩很大一部分应归功于粟裕,所以只能排在第六。说句题外的话,现在有很多人出于对粟裕的同情,对陈毅的军事水平颇有微词。要说与粟裕以及林刘徐彭等人相比,陈毅的确有所不如,但他毕竟从军数十年,从三河坝指挥数百人开始到三野司令指挥几十万人,野战军地方军游击队等各种经验非常丰富,又善于总结经验教训,陈毅还是有相当的军事才能的。比如新四军时期,他和刘少奇的战略思想有分歧,刘的思路多从政治上着眼,但具体问题考虑不周到,而陈的思路更实际、更缜密,更具备可操作性,这都缘于陈多年的实践经验。比如郭村保卫战,叶飞按照刘少奇的布置,冒险作战,结果险些全军覆没,幸亏运气好,得以险胜。郭村之后,刘少奇不接受教训,还想搞个更大的固守待援战役,一举解决苏北问题,但陈毅没有执行,而是和粟裕实事求是的制定了作战计划,这才有了后来的黄桥大胜。在元帅中,陈毅的军事才能起码不低于朱贺罗聂叶,而他的统战外交才能更是出类拔萃。最出色的就是黄桥之战,可以说将军一张嘴,能顶十万兵。
罗荣桓:论资历罗荣桓不应排在第七,他跟林彪比都勉强,而且没有林彪那样的赫赫战功,他虽然主持过一个大战略区,但时间只有短短三四年,其他时间都是给别人当助手,抓政工。但当时中央肯定已内定罗荣桓为八届(此处被屏蔽),如果排在三个非(此处被屏蔽)后面,显然不大合适,加之他是毛泽东的爱将,而且在山东几年,功劳还是巨大的,所以排在了第七位。为了加重罗荣桓的分量,还特意给他安排了一个人大副委员长的职务,跟后面的徐聂叶只是人大常委相比,就更名正言顺一些了。 聂荣臻:如果按抗战时期的势头,聂不应该只排第九,当时晋察冀是我军四大根据地之一,聂是军政指挥一把抓,是重要的方面大员。可惜他的能力只擅长建设根据地,不擅长打正规战,也就是说还是红军时期的思想观念和军事素养。一进入解放战争,这种缺陷就暴露出来了,他手下又没有粟裕这样的副手,同时,如果面对的对手是刘峙还好,偏偏还是个悍将傅作义,结果,只能自保,无力进攻,打了三年仗,部队没太大发展(与其他几支部队相比),使毛泽东对他失去了信心。实事求是的说,这也不怪聂荣臻,他其实并未系统的学习过军事,从黄埔军校教官开始,虽然从军,但一直是搞政治工作的,这个经历和陈毅有点相似,但陈毅毕竟从湘南暴动开始就具体接触军事指挥,而且是从基层做起,在中央苏区时当过军长、司令,长期独立指挥军事,经验丰富,聂荣臻则到晋察冀时期才开始独立指挥军队,而且任务主要是建设根据地。所以解放战争时期晋察冀发展缓慢也是情有可原的。解放后发展国防科技他还是大有作为的。不过这样,他也只能排第九了。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叶剑英:按说叶剑英是本不应该评元帅的。什么是元帅?按照古意解释,就是率领军队的主帅。叶剑英除了中央苏区时当过一段福建军区司令以外,其余时间多是当参座,既未直接率领军队(大部队、野战军)也未当过主帅,在福建军区时领着龚楚伍修权和敌人打过一仗还是个败仗。抗战开始后到解放战争时期叶虽然挂着总参谋长之职,但一直是搞统战外交工作,很少正正经经参与过作战指挥。而与叶相比,粟裕授元帅则是实至名归,合情合理。可惜授衔是在55年而不是49年,这时粟裕的地位已大大降低(如果担任志愿军司令或指挥解放台湾战争又当别论),授衔更重视资历以及军事外的因素,于是叶超越了粟当上了元帅。尽管是排第十位,但还有什么可说的呢? 其实每个元帅都可以,,谁的军事天才都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