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古越窑残瓷图片:文化在农村是什么?在农村感受文化多样性:幸福、真诚、实在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19:41:18
文化在农村是什么?在农村感受文化的多样性  http://www.gmw.cn 2011-10-07 01:35:13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字号:大 中 小] [新农村建设不能忽略文化特色] [文化改变乡村生活] [让基层群众共享文化改革发展成果] [小戏不小 活跃基层] [我国基层文化队伍建设综述] [更多头条] 

——

  十月六日,江苏南通市民被啬园里独具特色的五谷杂粮“绘就”的农家乐吸引。 许丛军/CFP

    文化,最鲜亮的城市“名片”。如今,却已不再是城市的专利。国庆假日期间,记者深入江苏各地农村,切身体会到幸福、真诚、实在的农村文化。

    文化在农村是扭秧歌

    夜幕下的赣榆县西柘汪村,在阵阵锣鼓声中,老少爷们有说有笑地赶往村大队,短短几分钟,村里的活动广场上便热闹非凡。

    难不成是要开村民大会?记者正疑惑间,锣鼓声再次响起,只见村里男女老少,纷纷踏着鼓点,扭起了秧歌。72岁的张翠珍老人,步伐依然轻盈。“这是我每天生活的一部分!”张翠珍老人擦了擦额头渗出的汗水,高兴地对记者说。

    “我们村的秧歌队,都扭到省外去了!”原来,东海县老古墩村村民与山东省临沭县李格庄村村民自发组建了跨省秧歌队。“从节日到婚嫁,我们大大小小演出好几百场,基本上跑遍了苏鲁交界的每一个村子,去年还去过山东临沂和青岛呢。”秧歌队队员热情地围上来介绍。在队里一待就是五年的庞丽梅,带着记者参观了该村秧歌队获得的奖杯。“逢年过节,我们都参与镇上组织的秧歌队比赛。你看,这是前年元旦获得的冠军奖,这是去年‘五一’的……”庞丽梅指着奖杯,语气中尽显自豪。“秧歌队已经成了我们村的‘品牌’了!”“有了秧歌队,大家扭秧歌也越来越有底气!”村民们你一言我一语地诉说着内心的喜悦。记者不禁感慨,在农村,文化就是扭秧歌,扭出精气神儿,扭出新生活。文化在农村是走亲串友

    记者来到了苏北盐城上冈镇,一大早遇到刚买菜回来的季兰,只见她手里拎着装满新鲜蔬菜、鱼虾的袋子。聊天中记者了解到,季兰是上海一所幼儿园的教师,特意利用假期赶回老家探亲,“今天和表哥表妹们约好一起去看望外公外婆”。经过十五分钟左右的步行,记者到达了上冈镇东北部的冈南村。记者看到,并不算宽阔的乡间小路上,回家探亲的行人络绎不绝。

    “二子,来啦!”还没到村子,记者就看到一位老人站在村头翘首企盼。“那是我外公”,好久没见到外公的季兰激动不已。老人名叫王兆留,已年近八旬,不过看上去精神矍铄。“来,到屋里坐”,老人点起一根烟,和记者聊了起来。“每逢节假日,我们老两口都特别开心,孩子们都回来了,一大家子又团聚了。”说到这儿,老人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走,我们去村头串串。”下午,王大爷端着小茶壶,领着记者来到了村头的桥上。许多村民坐在桥两边,有的在下棋,有的在聊天,桥旁的小路上孩子们在嬉戏打闹。王大爷风趣道,“这桥也是我们村的‘大会堂’哩!大家闲下来都喜欢到桥上坐坐,谈谈家长里短。”

    漫步在村子的小路上,一幕幕乡村画面不断在脑海中浮现。记者不禁感慨,亲情、友情、邻里情,这些真挚的感情俨然已成为最淳朴的农村文化。  文化在农村是乡规民约

    “这个国庆假期,结婚的新人真多!”记者来到了如皋丁堰镇,贴着红喜字的迎亲车迎面而来,这种“阵仗”记者一天已经遇到了三次。

    “时代不同了,现在的年轻人接新娘都用轿车,有条件的还有车队呢!”乡间狭窄的水泥路上,挤满了看热闹的村民。

    谈到农村结婚,村民李大妈向记者介绍起农村结婚的习俗。结婚时,男方要到女方家下聘礼,礼包个数都有讲究,必须是16或者24之类的双数才行,凡事都得“成双成对”。结婚当天,男女双方家里都要请客,新人们参加两头的婚礼,白天在新郎家,晚上到新娘家,但是新人下半夜必须回到男方家过夜,新娘进婆家的门,婆婆要给挽手钱,大家要喝团圆茶,寓意一家人和睦团圆,结婚第二天,新娘要回娘家,叫“回门”……旁边的张大爷插话道,“甭管外面再怎么新潮,咱们这儿的孩子还都愿意用老传统,只不过自行车改用小轿车,生活条件好了嘛!”

    迎亲的队伍走后,记者特意来到女方家,窗子上大红双喜闪闪发光,新房里,大红的绸缎被子上胖乎乎的喜娃娃喜笑颜开,“被子下面有花生、红枣、桂圆,这是‘早生贵子’!”新娘子的妈妈张大婶说,“原来以为孩子不喜欢这个,没想到她说,‘老传统不能丢’,我这心呀,就踏实了。”

    望着远去的车队、渐渐散去的人群,记者不禁感慨,在标榜时尚、潮流等观念流行的今天,我们仍然能坚守传统文化阵地,不让它淹没在时代的浪潮中,实在令人欣慰。文化在农村是勤劳致富

    “现在是旺季,大家都喜欢在这个时候办喜事儿,忙!下午还得去隔壁村!”国庆期间,在盐城海星村一个婚礼庆典现场,农民铜管乐队乐手王红旗满脸欣喜地告诉记者。王红旗是射阳县加谷村人,在乐队里负责吹号子和唱歌。小小的乐队从起初的三四个人,发展到现在的15人。如今,在这一片,凡是红白喜事、修房造屋,都会请到这支鼎鼎大名的农村乐队。

    同时,他们也有了一笔可观的收入,乐队歌手小张不无自豪地算起了账:“出场费一次200元,要是到旺季一个月能唱20来场,收入不比打工差!”记者了解到,像这样规模的农民乐队,最低的年收入也有4万元,在农村,能有这样的收入已很不错了。另外,许多村还给乐队资金和技术支持,农民们用管弦奏出了一首首勤劳致富曲。

    记者在东台市北海村采访时还感受到了“农家书屋”和农民文化宣传队的魅力。农民马文根是当地的“养猪大户”,他满脸喜悦地告诉记者:“现在都讲究科学养殖,书屋刚建的时候,我来随手翻了几本,并按照书上讲的试着养了几头猪,越来越有经验,就带着村里的人一起搞!”年产生猪1000头以上,年收入30万元的马文根成了村里的致富带头人。

    村官姜晨还告诉记者,村委会将村里50多岁的大婶们聚集起来,组建了一个文化宣传队,农活闲暇时,就给大家免费送戏。《逛北海》、《北海的好儿媳》,颇受村民喜爱。“受剧目影响,有的人家婆媳关系改善了,懒惰儿子变勤劳了,宣传队正筹备着给这养猪大户也写个段子,宣传宣传他的致富经!”说到这儿,这个25岁的年轻小伙儿开心地笑了。

    (光明日报记者 郑晋鸣 参与采访通讯员 王娜娜 季成林 张金凤 蔡檬檬)

[责任编辑: 赵艳艳 ]

[上一篇] 辛亥革命百年:一位历史学家的辛亥烙印
[下一篇] 倾听官兵呼声 解放军报深入开展“走转改”

1发送给好友 [ 复制链接 ] [ 打印本页 ] [ 关闭页面 ] [ 返回频道首页 ] 版权声明:转载须经版权人书面授权并注明来源 相关内容

·我国文化产业步入又好又快发展轨道( 2011-10-06 17:56:47)
·中国有重阳,国民不朽的文化荣耀( 2011-10-06 15:50:49)
·牢牢把握文化这个大前提( 2011-10-06 14:38:04)
·《文摘报》创刊30周年:奉献读者 荟萃美文 注重文化( 2011-10-06 14:33:45)
·重视巴代文化研究与传承( 2011-10-06 13:5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