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蓉品牌logo:在镜头里感受最真实的农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20:15:49

在镜头里感受最真实的农村

实习生 卢军 《 中国青年报 》( 2011年09月15日   12 版)

    这个暑假,王德军的数码摄像机镜头,聚焦在三个小女孩和一位老伯身上,“白天跟着三个小女孩上山割草,晚上则将镜头对准一位创业的大伯”。王德军是中国农业大学传播学专业大三学生。而在这之前的暑假期间,王德军为一些企业做过宣传片,一个片子能挣2000多块。

    今年,王德军加入了一个由六七个学生组成的Ta们摄制组,去偏远的农村拍摄纪录片,去感受中国广袤农村的生存现状。“我想要记录中国最普通的人的生活。”王德军说,他的镜头第一次变得如此有意义。作为农村娃,为自己的家乡拍片子一直是王德军的梦想。

    玩酷的数码青年变得深沉起来

    不过,记录普通人的生活也并不如想象中那样简单,“这其实需要很大的勇气和决心,资金也是个问题”。王德军在大二的时候就想过去最偏远的农村拍纪录片,可有想法归有想法,要踏出那一步确实很艰难,“对当地的情况不了解,一切充满了未知”。

    在学校,扛着摄像机给学生社团拍片是王德军业余生活的一大乐趣。如今,在校园里玩数码差不多是年轻人玩时尚的一种标志,学传播学专业的王德军很享受自己的这份业余工作,“感觉很酷”。

    王德军一开始根本不会用这些“新玩意”。在中国农业大学媒体传播系实验室,他头一次有机会接触这些数码酷玩,从此一发而不可收。“我从大一下学期开始用索尼SONY 150P摄像机,到大三一直在用。”王德军亲切地称它为“老伙伴”,“结实耐用,电池使用时间很长,而且很便携。”  

    他曾经给学校社团“烛光社”拍摄10年宣传片,那次他被感动得泪眼模糊。烛光社是一个以招募大学生志愿者去偏远山区支教为主的社团,“看他们去支教拍摄的照片,仿佛看到了自己小时候的影子”。

    对于很多来自城市的大学生而言,农村所代表的意义有时只停留在书本的文字上。郊游、田园风光成了一些大学生眼里农村的代名词。事实上,很多大学生通过去山村支教等社团的影像,看到了真实的农村,也惊讶地感慨“农村原来是这样”。

    Ta们摄制组成员经过讨论,确立拍摄选题为“农村的幸福生活和村民对幸福的理解”。然而,在他们到达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元谋县小那乌村后,作为导演的王德军发现,自己预设的主题和现实有些脱节。对于幸福,这里的村民们只有“吃好穿好”这样的概念。王德军看到的是干旱的田野和一片落后的山村。

    “这次拍摄留给我的是一种震撼。”王德军从拍摄地回来就开始导片子,“现在已经导出10个小时近100G的素材”。看着自己拍摄的视频、照片,王德军默默地感动着。

    上大学后在城市里生活,回过头来再看农村,王德军发现自己别有一种感动。自己的镜头,“记录的不仅仅是落后,更是触及了许多灵魂深处的东西”,王德军说,我们看到了最真实的农村,感受到了最质朴的民情。因此,王德军的镜头也变得深沉起来,“我要多拍一些反映社会底层的东西。比如说农民工,或许最能反映一座城市的价值”。

    镜头里的无奈与感动

    灵动的眼睛、轻盈的马尾辫、粗大的背篓、40多斤的野草。“一个12岁的小女孩,背的不是书包却是背篓。”王德军说,这个小女孩叫张毅,每天要割4筐牛草。奶奶给她规定整个暑假要割100多筐。

    “这就是农村孩子的暑假生活”,王德军决定跟拍这个小女孩。

    张毅四五岁的时候便成为孤儿,从小跟着奶奶生活,勉勉强强上学,条件十分艰苦。“对于农村的小孩来说能上完初中就已经很不错了。”Ta们摄制组云南行成员万海静告诉笔者,一个男孩的父亲明确告诉他,孩子上完初中就回家帮忙干活。“他还算是家里情况不错的”。万海静说。

    “张毅说她特别想读书。割草是她读书必须付出的代价。”每天4筐40多斤的牛草,万海静帮她背过一次,累得气喘吁吁的。而张毅干这活已有将近6个年头了。她从7岁就开始割牛草,个子高又很瘦,看上去显得营养不良。

    和张毅每天一起割草的还有两个邻居的小女孩,她们只需要割一筐牛草就完成任务了。偶尔她们也会帮张毅割牛草,不过更多的时候张毅总是一个人上山下山割完4筐牛草。

    王德军跟着张毅一起上山下山。“除了割草,孩子们没有别的玩乐”。倒是Ta们摄制组的到来给乡村带来了生气。“一群小孩跟着我们跑,摸我们的摄像机”,万海静说,他们看不懂是什么,只知道这个东西能让他们看到自己。

    王德军给每个孩子都拍了张照片,给他们留下自己的影像。拍完片子,王德军把摄制组的白色文化衫送给了张毅。“真不知道自己怎么才能帮帮他们”。 

    小那乌村里,还真有这样一位决定留在村里带领村民致富的郭大伯。

    元谋县是全国有名的蔬果基地天然温室,十分适宜种植蔬菜瓜果。2003年响应元谋县招商引资的政策,生在山东、长在东北的郭大伯来到云南创业,在小那乌村承包了200亩山地种植大棚蔬菜。两百亩土地被这个外来汉占去了,村民们心里很不服气,想着法子刁难他。Ta们摄制组成员李兴中听说,大棚基地的水源每周都会被村民们割断好几次。

    投了一百万,亏了一百万。凭着“死了就埋在这200亩荒地上”的信念,郭大伯坚持了下来。如今的郭大伯正式成为小那乌村的一员,经过多次试验他培育出了具有独立知识产权的嫁接辣椒、黄瓜、番茄、豇豆、茄子。他培育出的嫁接辣椒,较普通辣椒产量增加了2—3倍。附近村庄已经有几十户农户开始种植郭大伯提供的种苗。

    “当地村民之前那么对他,郭大伯赚了钱还帮助他们”。王德军在拍摄之余了解到,郭大伯的儿子本科读的是新闻,研究生却学了农业管理。“郭大伯全家齐上阵,他们是真正想为农业做贡献的人,令人佩服。”

    郭大伯还有自己的远大梦想,他准备建一所农业培训学校,帮助农民们学习农业种植知识;将陈旧的老式大棚改造成联动大棚,继续培育新品种;在大城市建立拥有自己品牌的蔬菜直营店,让小那乌村的无公害蔬菜直接走向消费者餐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