髂:身教:教育中的"潜在力量"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2 07:55:54

身教:教育中的"潜在力量"

王淦生

2011年09月30日13:04    来源:《现代教育报》     手机看新闻

  • 打印
  • 网摘
  • 纠错
  • 商城
  • 字号
推荐阅读更多
  • 山大校长戏称山大“大学母鸡”
  • “自愿”补课学生微博求放假
  • 教育部选出首批精品视频公开课
  • 高中生提案被采纳 植物种子搭天宫
    不少老师在谈及自己的职业时,习惯地将自己戏称为“教书匠”;而在一般人心目中,教师也不过就是个手艺人,凭着肚里那点儿墨水和三寸不烂之舌授业解惑,以维持生计养家糊口。

    教师不是“手艺人”

    粗听之,这种说法并无多大的不妥;然而细加推敲,这句话却包含着两个明显的错误:第一,从教育目的上来看,我们的宗旨决不在于(至少不仅仅在于)“教书”,教书只不过是一种手段,而其终极目标却是“育人”;第二,从教育内容上来看,我们也并不是仅仅靠用“书”来教育学生的。

    自然,“书”是我们教育教学过程中难以或缺的媒介,是各种知识、信息的最重要的载体,但正因为我们的教育目的是“育人”,而“物化”了的书本在很多情况下每每会显出它的“功力不济”来。而教育者自身的人格力量、表率作用却常常会在“育人”的过程中发挥出一种其他媒介所无法替代的潜移默化的作用,悄无声息地濡染着受教育者的心灵,塑造着受教育者的灵魂。古人所谓的“言传身教”中的“身教”二字所体现出的正是施教者在“教书”这一看家本领之外的一种潜在的而又极具“穿透力”的力量。

    教师不可忽略“修身”

    我们教师在“修业”(即钻研教育理论、教学业务和专业知识)之外最大的任务就应当是“修身”了。甚至这“修身”的任务还要放在第一位。无论古今中外,全社会对师德的要求都近乎苛刻,其原因也就在于人们看到了教师的人格、品行对于下一代的巨大的影响力。

    洛克在《教育漫话》中要求“教师自己便应当有良好的修养,随人、随时、随地,都有适当的举止和礼貌”。而大教育家马卡连柯则在《儿童教育讲座》中对教师的“身教”作用阐述得更为明白到位:“不要以为只有你们在和孩子谈话的时候,或教导孩子、吩咐孩子的时候,才执行了教育孩子的工作。其实在你们生活的每一瞬间,都在教养着他们,甚至当你们不在他们身边的时候。你们穿什么样的衣服,怎样跟别人谈话,怎样谈论其他的人……所有这些,对孩子们都有着很大的意义。你们思想上的一切转变,无形之中都能影响到孩子,不过你们没有注意到罢了。”

    如此说来,教师这一职业实在是有着它的特殊性。工匠们只要有一手绝妙的手艺便能畅行天下,至于“身正”与否根本无足轻重;钱钟书先生也曾将作家比作“母鸡”,把作品比作“鸡蛋”,读者只须品尝鸡蛋而无须顾及母鸡的美丑优劣。而教师则不然:除了给学生提供优质“鸡蛋”(知识和技能)外,还得精心修炼“母鸡”的人格品德、举止言行,以保证自己作为学生“师表”“楷模”的高档次、高品位。单从这点来看,说“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实在是毫不过分。关键就要看我们如何修身修业,对得起这“光辉”二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