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菲整容:教育创新中的心理健康教育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0 08:06:51
教育创新中的心理健康教育

正是由于创新素质与个体的心理健康之间存在密不可分、相辅相成的关系,因此,在学校教育工作中,要把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在创新教育的理念指导下,积极有效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其实质上是指个体各种心理机能的协调和完善,以及以最佳组合发挥作用;创造力或创新素质作为人类心理机能的最高表现,其发展水平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概言之,心理健康是个体创造力、创新素质发展和发挥的基础。小学生只有在其认识能力稳步发展、社会性发展正常、各种心理机能发展协调的前提下,才能发展创造力或培养创新素质。同时,创造力的发展也为小学生适应社会提供了更多的手段,使其能以更充分、更持久的热情投入到创造活动中去,从而又进一步促进自己的心理健康水平。也正是这个原因,心理治疗家们把创造力的培养看成一种心理疗法。我们认为,为了促进小学生创造力、创新素质发展,维护和保持其心理健康,减少和避免心理疾病,可以从以下几方面作为突破口。

 

(一)培养小学生探索新事物的兴趣

 

兴趣是人对某事物的特殊的认识倾向,它促使个体去积极地学习和探索新事物,并从中得到心理满足,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使身体和大脑协调活动,最后实现对环境的全面适应。对新事物不断学习和探索是创造性人才的共同特征,因此,兴趣是小学生从事创造活动的心理动力之一。它有利于创造性人才智力的充分发挥,增强他们的创造性动机,提高其观察事物的敏感性和注意力的集中程度,从而提高创造的效率。而且,学习和探索新事物的兴趣能帮助小学生增强克服困难的决心和信心,激发他们的创造热情,促使其更快更好地完成创造性活动。培养小学生对探索新事物的兴趣,对小学生创造力的发展,特别是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的培养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二)促进小学生自我意识的协调发展

 

实现个性的全面发展,以适应社会生活,就必须很好地培养自我意识,即通过自我认识、评价来分析自己的能力,通过情绪体验和调适保持健康的情绪生活,通过自我监督和自我监控组织良好的行为方式。学会从自我评价和外界评价中全面、客观地认识自己,树立自信心,获得自我认同感。自我控制方面,善于为既定的目标而克服困难,迫使自己去完成应当完成的任务,善于抑制自己的冲动行为。其中,关键的是学会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情绪。显然,一个有创造力的小学生的自我意识系统应是协调而独立的。家长和教师应当鼓励小学生形成独立的自我意识系统,这对小学生创造力的发展是十分必要的。

 

(三)帮助小学生形成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

 

人际关系对创造力或创新素质的培养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只有善于与人交往、人际适应良好的人,才能全身心地投入所从事的工作,并在与人交往中吸收别人的长处,开阔眼界和增强心理上的安全感。对此,应从认知、情感和行为三方面入手。在认知方面,正确认识自己人际关系的状况;在情感方面,建立对他人积极的情感反应和体验;在行为方面,适应各种人际关系环境,与同伴和成人进行积极的沟通。此外,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也是发挥群体智力效应的重要条件,而群体智力效应的发挥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群体人际关系的和谐程度。要发展小学生的创造力,就要帮助小学生形成良好的人际适应能力,帮助他们正确地了解自己,评价自己;了解他人,尊重他人。

 

(四)提高小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创造性的活动是对习惯的一种挑战,难免有人不理解,甚至受打击。而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决定了他们心理承受力较弱,这就要求他们正确对待他人的批评,学会自己强化自己的创造性想法和活动,而不要因为他人的批评、嘲笑去压抑自己的创造力。要学会主动适应社会和生活的各种变化、各种环境和各种条件,提高适应各种环境的能力。其中对挫折的耐受能力是这种能力的重要表现。在帮助自己强化创造性的同时,还要学会分析他人的批评,从中发现合理的成分,加以吸收利用;同时认识到创造性工作一般不会一次成功,可能要经过多次的失败,以提高对失败的承受力,培养坚强的毅力,以促进创造力或创新素质的发展。

 

总之,在教育观念上,要树立起教育创新离不开心理健康教育这样的理念,把两者都摆到同等重要的地位上;在对教师的培训上,使他们意识到教育创新是一种理念,这种理念的有效实施有赖于心理健康教育的积极实践。此外,对学校的教育管理工作,如课程的设置、管理与评价中,也应适当地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从而更好地体现出教育创新的时代特色。一言以蔽之,教育创新是一个系统工程,心理健康教育是其中的子系统。只有在心理健康教育切实有效地实施的基础上,教育创新的目标才能全面稳妥地得以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