骑马与砍杀汉匈修改器:应对家庭教育中的新问题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3 17:27:35

应对家庭教育中的新问题

分享到:

2011-03-31 09:54  作者:赵忠心  来源:家庭教育研究与指导中心  字号:T|T

摘要:各位好!首先祝贺第三届新东方家庭教育高峰论坛顺利开幕。今天,我就家庭教育研究问题谈谈我的个人看法。 第一,我们要关注家庭和家庭教育的变化。家庭是历史的范畴,是在一定
推荐导读
  • 支招:考研英语法宝
  • 2012年考研复习规划
  • 2011年雅思考试备考辅导
  • 2012考研热点问题解答

 


  各位好!首先祝贺第三届新东方家庭教育高峰论坛顺利开幕。今天,我就家庭教育研究问题谈谈我的个人看法。

  第一,我们要关注家庭和家庭教育的变化。家庭是历史的范畴,是在一定历史阶段产生并随着社会发展而不断发展的。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家庭教育都蕴含着不同的时代特点。家庭教育每时每刻都在发生着变化,有时候我们觉察不到。那么,家庭教育究竟发生哪些变化?我谈三点:

  首先是家庭的变化。家庭是家庭教育的载体,家庭变化直接影响家庭教育。家庭变化主要包括以下八个方面:

  1.家庭经济状况逐渐得到改善,逐步由清贫走向富足;

  2.家庭结构由复杂到简单,家庭规模相应变得越来越小;

  3.家庭模式由单一化走向多样化。比如,完全家庭、单亲家庭、再建家庭、留守家庭、空巢家庭、跨国家庭、丁克家庭、单身家庭等;

  4.婚姻关系脆弱,家庭稳定性越来越差;

  5.家庭本质关系重新组合,由过去的父子核心转变为以父亲为核心;

  6.家庭成员间的关系逐步趋向民主、平等,人人享有合法权益;

  7.家庭功能变化。例如,生产功能、生育功能弱化;教育功能、亲情功能强化。有的家庭功能部分转移到社会,比如说保护、娱乐;

  8.家庭与社会的联系密切,家庭封闭性越来越弱。家庭变化导致家庭教育也相应地发生了变化。

  第二、家庭教育发生的变化,主要包括以下八点:

  1.生育子女的目的由过去满足家长的经济需求(养儿防老)逐步转变到主要满足精神需求。但是现在有种很遗憾的现象,有的父母生了孩子,到晚年却得不到赡养,甚至还出现了"养儿啃老"的现象;

  2.子女的数量观逐渐发生变化。过去是多多益善,现在是少而精,一个足矣,极端的是出现了丁克家庭;

  3.教育逐渐受到重视,舍得在时间、金钱上投资。教育模式由过去的粗放式转变为今天的集约式;由"浅耕粗作、广种薄收"到现在的"精耕细作,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4.家庭的抚养、教育和保护、社会化成分越来越多。这种变化减轻了父母的一些负担,但也带来了一些问题;

  5.教育方式由专制野蛮逐步过渡到民主文明;

  6.家庭教育由封闭走向开放,由单向的管束走向双向互动,由单纯说教到实践锻炼,由与社会隔绝到以社会为课堂;

  7.家族的教育传统对后代教育的制约和影响越来越弱,逐步被现代的教育理论所代替。

  8.子女的兴趣爱好、发展方向、职业选择由过去家长作主逐步转变为子女自己作主。

  第三、由于上述这些变化,很多家长面对着许多前所未有的困惑。这些困惑主要有:

  1.家长教育意识逐步增强,但是生活压力大,心有余而力不足;

  2.家长望子成龙心切,期望值很高,但是教子无方,眼高手低;

  3.面对令人眼花缭乱的教育信息,缺乏分辨、筛选和取舍的能力;

  4.有能力,也舍得进行教育投资,但是迷茫,不知道该投向哪里;

  5.影响子女成长的社会因素日益增多而且复杂化,家长难以预测和控制;

  6.儿童的健康发展需要减轻学习负担,但优质教育资源不足,升学压力有增无减;

  7.急剧变革中的家庭代沟日益加深,两代人难以架起沟通的桥梁;

  8.市场经济的发展冲垮了传统道德观念的堤坝,新的教育观念还没有建立起来,家长希望对孩子进行道德品质教育,但感到很迷茫,不知道如何把握。比如,诚实守信是不是就等于迂腐?诚实守信的教育理念是不是过时了?团结、友爱、谦虚、谨慎、谦让、谦和、善良、怜悯、同情还是不是美德?与孩子之间发生矛盾冲突时,是不是要忍让?忍让是不是没出息?像领导反映情况和打小报告是不是一个概念?竞争是不是当今社会唯一的行为准则?要不要合作、协作、互助?要不要提倡勇敢冒险?科学技术发展了,劳动手段现代化了,艰苦奋斗、吃苦耐劳的品质还要不要培养?这些困惑都需要我们给予解答。

  关于中国家庭教育、家庭的变化,我只是做一个简单的提示。这些变化究竟经历了怎样的过程,受哪些因素制约?对社会变化会产生哪些影响?对孩子会产生哪些影响?我们应该认真研究。

  第二个大问题,要关注家庭教育面对的新情况和新问题:

  第一个新情况是家长的心态问题。心态是环境的产物,心态影响人的行为。在一定条件下,心态起决定作用。这个问题我们不能忽视。过去由于求职比较容易,家长的心态比较平和。但是在今天的环境下,家长的心态很不平和,社会上发生的很多家庭暴力、惨剧都跟家长的心态有直接关系。现在,很多学龄前儿童的家长是"80后"、"独一代",他们出生在特殊的年代,有特殊的身份,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他们身上烙有鲜明的时代印记。比如最近出现的"孩奴思想"和"父母皆祸害"思想,虽然不是思想主流,但这种思想动向很值得关注。他们出生在盛世,从小享受着改革开放的成果,他们是全家人关注的中心,是被呵护长大的,没有经历过风雨,没有对别人承担过责任。因此,他们的社会责任意识较差。一转眼的工夫,他们的角色发生了变化,当了父母,承担起培养子女的责任,这对他们是一个严峻的考验。

  现在,家长的不正常心态主要表现在急功近利、浮躁。何为急功近利?只顾孩子的眼前利益,忽视或者牺牲其长远利益。何为浮躁?遇事不动脑筋思考,头脑一热就草率做决定。具体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着急。做什么事都操之过急、急于求成,超前教育、杀鸡取卵,进行"掠夺性的早期智力开发"。现在很多母亲在孩子还没有到预产期时就实行剖腹产,把孩子提前生出来;

  2.攀比。很多家长爱慕虚荣,喜欢攀比,用"填鸭"方式对孩子进行盲目开发;

  3.盲从。不动脑筋、缺乏主见,从众心理严重。追求简单、易行、高效的教育绝招,所以他们常常被张悟本式的伪专家或伪劣假冒的儿童产品或方案所忽悠;

  4.片面,追求捷径,实施片面的急躁的教育,造成孩子的发展畸形,缺乏发展后劲。

  二、父母和子女的情感越来越疏离。大家可以明显感觉到,现在的孩子不像过去的孩子那样跟家长亲密,而是越来越疏远。这是什么原因?现在的家长对孩子的养育、教育、投入大打折扣。投入少,必定回报少。教育孩子本来是很私人化的事情,但是很多父母把这件事交给了别人。比如说,现在婴幼儿由父母亲自带的很少,很多家长把婴幼儿交给保姆、老人或寄存在别人家里。因此,现在的孩子管妈妈叫"阿姨",管阿姨叫"妈妈"的屡见不鲜;喝母乳的越来越少,喝牛奶还得喝外国的;通过闻妈妈的气味而认出妈妈的孩子越来越少。过去说,"有奶的便是娘",现在"有奶的不见得是娘"。现在,家长不给孩子用尿布,懒得伺候孩子,改用"尿不湿",家长是省事了,但是与孩子的肌肤接触大为减少,等孩子长大后,家长要是再说"我一把屎一把尿地把你拉扯大",就会显得理不直气不壮。过去说"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现在改了,是"慈母手中钱,孩子身上衣。"现在亲手为孩子制作衣物的越来越少,买高档衣服花钱虽然不少,但渗透其中的爱心成分却大打折扣。家庭教育不亲自做,聘请家庭教师代替教育职责的父母越来越多,如果孩子没有学好,家长会说,"你花的钱是我的血汗钱。"孩子可以理直气壮的回答:"你那是你的责任。"送两三岁的孩子入整托、送小学生住寄宿学校、送中学生出国留学的家长越来越多。这样的家长要提防将来孩子把你送到敬老院,一个礼拜来接一次。

  现在,家长与孩子两地分居的越来越多,患亲情饥渴症的孩子越来越多。父母关系紧张、分居、离异,父母的保护伞越来越靠不住,甚至极个别的人自己亲自懒得生孩子,借腹生子、试管婴儿的事都有。家长感情投入少,得到的回报势必少。

  第三,独生子女教育问题。独生子女在国外已经有100多年的历史。世界上最早的独生子女家庭教育论文发表在1898年,最早的关于独生子女的学术专著出版在1906年。中国独生子女才出现30多年,对国外的经验可以借鉴、学习,但不能照搬,中国独生子女出现的背景跟国外不一样。国外经济发达,大家都是自愿要一个孩子,而中国是响应政府号召,并不是完全情愿。另外,在过去的中国,孩子比较多,多子多福的观念比较严重。从多子女到独生子女这个转变,家长的心理落差比较大。所以,在这两种背景下,家长把孩子的地位摆得过高。一家人围着孩子转,给他创造一种超现实、过于理想化、被保护、被呵护的生活环境。把孩子放在特殊的地位上,必定会产生特殊化的思想。

  第四,社会信息化,这也是一个新的情况。现在,信息化手段越来越现代化,信息渠道越来越多,信息传递速度越来越快,信息量大增。社会信息化带来了两个问题:第一,大量信息涌现,难免鱼龙混杂,泥沙俱下,孩子对新信息的感受敏感,但是筛选能力很差,所以很容易受不良影响。第二,信息化以后,得到信息的早晚、多少和年龄、经历没有关系,主要和文化程度有关。所以,现在孩子有时候比家长获得的信息还早、还多。这就打破了过去长期以来由成年人垄断信息的局面。所以,家长的威信度大大降低,孩子不像过去那样对家长言听必从。

  第五,闲暇教育。闲暇本来是农业上的词汇,现在借用到生活中。闲暇教育这个词最早是由柏拉图提出来的,后来马克思在《资本论》也把闲暇作为衡量社会教育的指标。他说,衡量一个社会发展的水平,过去是用钢铁、布匹、粮食来衡量,马克思认为最标准、最公正的衡量方法是看这个国家的休闲时间有多少,休闲时间多,生产力水平就高;休闲时间少,生产力水平就低。过去的人们经常加班加点,不是人们的积极性高,而是我们的劳动手段太落后,劳动力水平太低。1995年前后,我国开始实行双休日的时候,曾在北京开过一个会议,我在会上讲了一段话,主张实行双休日。实行双休日以后,孩子们的休闲时间大大增加,大概是每年170多天。我们应该对孩子进行休闲教育,让孩子学会休闲。当时北京教育局一个主管德育的领导对我说:"赵老师,你提的建议太消极了。人家提倡学会劳动,你怎么提倡学会休闲呢?好像是对老头应该提的问题。"我跟他提了两个问题,第一,回去调查一下北京市违法犯罪青少年都是在什么时候学坏的?不用调查,一定不是在上课的时候学会的,一定是在休闲时间学坏的。第二,问一下北京市的孩子,他们的兴趣爱好、特长是在什么时候得到发展的?也不用调查,一定是在休闲时间。爱因斯坦曾经讲过,"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就在于如何利用休闲时间。"休闲教育在国外已经成为一门学科,云南省出版社前些年出过一套六本休闲教育的书,在中国大家还不理解。我们一定要抓住休闲教育。孩子一年休假170多天,休闲的第一场所就是家庭。所以,家长是对孩子进行休闲教育的第一责任人。

  第六,家庭不稳定。现在夫妻离异的比例越来越高,家庭的稳定性大大削弱。据社会学家统计,中国的离婚夫妇的平均婚龄是6~7年。正如人们常讲的"七年之痒"。这时候,他们的孩子还是小学生,对家庭依赖很大,而夫妻离异恰恰80%、90%都是在这个时期。"天要下雨,娘要嫁人",势不可挡。有人说,父母离异对孩子的伤害程度仅次于亲人的死亡,我们不可能完全避免这种伤害,但是要尽量减少。如果夫妻关系难以维系,可以离异,夫妻离异是文明社会的产物,离异行为应该是文明的,而不是野蛮的。但是,在现在中国,夫妻离异大多比较野蛮,很多时候,离异都要加一个词叫"打离婚"或者"闹离婚",不"打"不"闹"不能离婚。为了孩子,夫妻要以平和的心态结束失败的婚姻,努力争取成功的离异,和平分手,并妥善处理解决子女抚养和教育问题。

  第三个大问题,要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

  1.养和教的关系。抚养和教育是两回事,但不是分离的。在家庭教育中,往往是养教分离,养中必定有教。比如说吃饭,让孩子自己学吃饭这就是一种教育,一家人围着孩子满地追着吃饭也是一种教育。养育方式本身就蕴含着教育。所以这是不能分开的,要养教结合。

  2.家长教育和子女素质教育的关系。对孩子不是教育得越多越好,该教育的教育,不该教育的要让孩子自学。现在,尤其是当妈妈的,被称为"教育妈妈"的越来越多,这是贬义词,她没别的事,就是教育,比老师还老师,这就是过度教育。比如说,孩子小时候学翻身,过去说三翻、六坐、八爬,有一次我儿媳妇问我:"孩子怎么还不会翻身,咱们教教吧。"我说:"翻身不用教,这是人的本能。"我们教得多了,孩子的能力可能会越来越退化。一定要给孩子留有自学的机会,他自学了必定会增强信心,还想学更高、更难的东西。

  3.对孩子的今天负责,也要对孩子的明天负责。现在,我们的家庭教育是急功近利,只顾眼前利益:分数、名次、升学。不考虑孩子怎么发展,每个家长都想让自己的孩子得冠军、得状元。然而,考试上的状元不见得是事业上的状元。相关调查表明,历届高考状元后来做了事业状元的比率很小,而班里学习成绩排名在前十的孩子事业成功的往往很多。家长要把眼光放长远,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今天的教育不仅要有利于孩子今天的发展,也要有利于孩子明天和后天的发展。

  4.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的关系。我们要配合学校的教育,但是家庭不是学校的承包机构,现在很多家庭成为了学校教育的附庸和补充,处于边缘地位,不再是独立的教育形态,学校化形态严重,学生的家庭教育成了学校的第二课堂。家长成为帮助老师的助教,使家庭教育的独特职能作用越来越削弱。我们必须要意识到,家庭教育是一种独立的学科,是学校教育的配合,而不是附庸。

  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要面向社会,把社会当成课堂、当成课本。家长要学会选择、引进社会优质教育资源。

  5.继承和借鉴的关系。洋为中用,古为今用。现在,我们正处于一个历史的重要时期,改革开放、社会发生变革,人们的传统文化体系受到了冲击。在这样的背景下,很容易盲目,其中一种表现就是崇洋媚外,认为外国的东西比中国的好,认为中国一无所有、事事不成。日本明治维新时期,出现崇洋媚外的思潮最典型的就是日本文武省省长孙有礼说日本的国语不好,应该把英语作为国语;说日本人种不好,应该让日本姑娘嫁老外。中国在1840年被破开放的时候,也出现过类似的心态。我们应该防止这个,既不要崇洋媚外,也要认真对待我们优秀的传统文化和优秀的外国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