骑马与砍杀大宋血与尘:夫差在城门外放虎归山?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2 18:37:14
  蛇门,这是一个对现代苏州人来说已经非常陌生的名字。而名字的本身,也让许多人一听就浑身起鸡皮疙瘩。

   但历史上,这里也曾是繁华之地,不知道曾有多少人从这里进出。据说,当年夫差释放勾践时,也一直把勾践送到蛇门外。

   关于蛇门的建造者,历史上出现了阖闾和春申君两个版本;蛇门的具体方位,也出现了东南和南面两个说法。奇特的名字和一系列悬疑,让蛇门更具传奇色彩。

   建造者是阖闾还是春申君?

   蛇门名字的由来,在上一篇《盘门为啥叫“冷水盘门”》一文中已经提到。根据东汉成书的《吴越春秋》、《越绝书》和多种方志记载,蛇门是阖闾、伍子胥所建。因为越国地处南偏东方位,也就是阴阳学说里说的巳位 (巳就是蛇),于是,吴国人在城墙的巳位上开门,门上挂出木刻的长蛇,面向代表吴国方位——辰位的蟠门(盘门),以示越国臣服于吴国。从此,人们就把悬挂长蛇的城门叫做蛇门了。

   但唐代成书的方志 《吴地记》却提出了不同的说法:“蛇门,南面,有陆无水,春申君所造,以御越军”。

   对于这段文字,有人认为,可能是《吴地记》弄错了,因为春申君是战国末期人,当时越国已被楚国灭掉百把年了,哪还有越军需要春申君去抵御?

   不过也有观点认为,并非没有这种可能。因为越国被楚国灭后,越王的子孙就辗转迁移至南方海滨一带。到战国晚期,无诸占有福建及周边地区,自称闽越王。 《吴地记》里的那段文字所说的“越”,很可能指“闽越”。春申君被杀17年后的公元前221年,秦朝统一天下,在闽设闽中郡,无诸被降为君长,但闽越之地的实际控制权仍在无诸手里。可见,春申君时期,防“越”还是很必要的。

   我市文史专家钱正综合以上两种观点认为,蛇门还是阖闾、伍子胥建造的。很可能是吴国被越国灭掉后,越国觉得这城门对越国不吉利,就把它封闭了;到春申君的时候,因此战备的需要,又重新开辟了蛇门,只是《吴地记》把重新开辟误以为新建了。

   夫差在蛇门外放虎归山?

   钱正的说法,还有《吴越春秋》的一段文字作为佐证。

   这段文字在 《吴越春秋·勾践入臣外传第七》的最后部分:“于是遂赦越王归国,送于蛇门之外,群臣祖道”。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夫差赦免了勾践,让他回自己国家,夫差把他送到蛇门外,吴国的大臣们为勾践饯行。

   钱正由此判断,春秋时期确实已有蛇门,所以蛇门最早应该是阖闾、伍子胥所造。

   只是,夫差为什么要从蛇门送走勾践?钱正说,这还得从吴越两国交战说起。

   原来,春秋末期,吴越两国因为领土之争等原因,发生了一系列战争。公元前496年,吴王阖闾率军攻越,结果负伤而死,夫差继位为王。两年后,越国派水军攻吴,越军战败,主力被歼。吴军乘胜追击,占领越国都城会稽(今浙江绍兴)。越王勾践率余部5000人被围在会稽山上。勾践乞求投降,夫差因急于北上中原争霸,同意让勾践到吴国作为人质。勾践夫妇到吴国后,为夫差驾车养马,赢得了夫差的信任,三年后获释回国。于是就有了夫差送他到蛇门外的一幕。

   钱正分析,之所以送到蛇门外,一方面是因为,越国在吴国的南面,出蛇门走最方便;另一方面,很可能夫差想让勾践牢记臣服于吴国这一点,而蛇门上方悬挂的木蛇,最能表达这一意思,所以就选择这里送行了。

   没想到,这一送竟是放虎归山。钱正介绍,勾践回到越国后卧薪尝胆,发愤图强。在谋臣文种、范蠡的辅佐下,制定了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的长期战略:内政上实行发展生产、奖励生育及尊重人才等政策;军事上加强训练,严格纪律,以提高战斗力;对吴国表面上表示忠诚,还献上西施等美女,让夫差放松对越国的戒备。经过一系列准备,越国开始向吴国进攻。公元前473年,越国攻破吴国都城,夫差自杀,吴国就此灭亡。

   钱正对蛇门送勾践的分析合情合理,不过也有专家认为,《吴越春秋》带有小说的成分,里面的记载未必完全真实,夫差放走勾践的时候有没有送行?送的话是否从蛇门送?这些问题都还有待进一步考证。

   蛇门是南门还是东南门?

   蛇门的位置,也是一个谜团。

   如果蛇门是因为越国地处巳位、也就是南偏东方位而开辟的,那么,蛇门应该在苏州的南偏东方向,算下来应该在今天的人民桥和南园桥中间的沿河地带。

   不过,根据《越绝书》的记载,蛇门似乎和平门在一条直线上:“邑中径从阊门到娄门,九里七十二步,陆道广二十三步;平门到蛇门,十里七十五步,陆道广三十三步,水道广二十八步”。再加上上面提到的《吴地记》说“蛇门,南面”,似乎证明蛇门应该就在正南方向,也就是今天的人民桥位置。

   明朝洪武年间卢熊编撰的《苏州府志》,却认为蛇门是东南门,赤门才是正南门。也就是说,认为蛇门在苏州城的东南角、赤门的东面,这跟传统观点正好相反。

   如果蛇门还保存着,那弄清具体方位很好办。可惜,这座城门早就废弃了。 《吴地记》说蛇门“有陆无水”,证明最晚到唐朝,蛇门的水门就已经没有了。南宋的《吴郡志》则说“门已废,不可考尔”,可见,那时候蛇门已经连陆门都废了。专家分析,蛇门可能也毁于金兵南侵,那场战火让苏州城几乎成为废墟,居民大量被杀或逃走,过后当然就没人弄得清蛇门的具体位置了。

   在公元1229年绘制并刻印的《平江图》上,也找不到蛇门的任何信息。 “苏州城墙故事系列”第三篇提到的胡舜申,认为蛇门水是 “贪狼之水”(贪狼就是天狼星,阴阳先生认为主管文笔官职),因此在建议重开胥门的同时,也建议重开蛇门,可这一建议同样没得到批准。

   解放初挖出的碑刻哪去了?

   也巧,解放初,一块刻有“蛇门”字样的碑刻,在人民桥北侧城墙位置给挖了出来,蛇门的方位总算弄清楚了。

   钱正是挖出这块碑刻的见证人之一。那是1952年9月,苏州承办苏南区第三次城乡物资交流会。为此,苏州事先采取三条迎接措施:第一条是开辟公共汽车,方便交通;第二条是平整三元坊以南直到城墙边的农田,然后搭设简易棚,作为会场;第三条是挖开南面的城墙,建造人民桥,目的同样是方便交通。

   当时钱正作为公安系统的代表参加了筹备会。不久,他去现场进行踏看,结果看到,人民桥北侧的城墙已经被挖开,口子长度大约在二三十米,拆下来的砖石被临时堆放在路边的泥堆上,其中一块长约1.3米、宽约40厘米的花岗石,上面竖刻着“蛇门”两个楷体大字。钱正清楚地记得,这两个大字是雕凿起来很费工夫的阳文字。

   事后这块碑刻就不见了踪影。 2002年钱正在撰写的文章里提到了这一情况,结果得到了一位叫“吉利”的读者的回应。吉利说,她原在市第二十五中学工作,学校中有一位姓李的同事,家住南门一个叫“大河北”的地方。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她曾因工作关系到过这位同事家,就在他家客堂间,见到了放置在墙脚边的这块碑刻。一开始她并没有引起太多注意。八十年代末,她和刚从文化局退下来的老伴讲起此事,老伴认为这是一件文物,应该交文物部门保护,要她陪着到现场去看一下。可惜等他们到李家时,李说,这块石头已经于一年多前被人取走了。但取走此石的人是谁,在什么单位工作,李却回答他并不清楚。

   吉利认为,取走这块碑刻的人,肯定是因为知道它有历史文物价值。她估计,这块碑现在应该还在此人手中,希望此人能从保护苏州历史文物的大局出发,将此石献给文物部门保管,做一件对保护苏州历史文物有益的事。然而,此事后来并没有下文。

   从解放初发现“蛇门”碑刻到现在,一晃已快60年;从吉利提供线索算起,到现在也快9年了。“蛇门”碑到底哪里去了?钱正觉得,只有这块碑刻的重见天日,才能更好地揭开蛇门之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