验性激素六项多少钱:落实经营主体发展"治沙经济" 江西探防荒漠化新路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16:24:06

落实经营主体发展"治沙经济" 江西探防荒漠化新路

  2009年6月17日是第十五个“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今年的主题是“防沙治沙与农民收入”。走进江西省南昌县岗上镇兴农村生态公园,记者被满眼的绿色包围,很难想像这里当年是一种“风吹满天沙,村庄都搬家”的景象。治沙工作的成果让当地村民的收入得到大幅提高,人均年收入由当年的89.5元,增加到现在的5600多元。

  近三十年的时间和几百万元的资金投入换来了眼前的这片绿意。公园内,一些湿地松长到了近30米高,地上也长满了小花小草。然而,这里的土层仍很脆弱。只要用脚拨开上面一层薄薄的土地,人们就可以看到埋在下面随时准备兴风作浪的“沙魔”。越往固沙林深处走去,越发现脚下土地的稀薄,甚至可以直接看到黄沙。

  据介绍,兴农村现在的森林覆盖率已由治沙前不到0.97%增加到现在的46%。该村全程造林面积达到4500多亩,活立木近28500立方米,被国家林业部列为全国沙化综合治理示范基地。从兴农村的防沙治沙情况看来,防沙治沙与农民收入有着相辅相成的关系。政府对兴农村大力实施治沙造林工程,帮助农民增加收入,改善生活。同时,村民也更加愿意参与到造林治沙的队伍当中。“生活的改善让他们更有热情造林,全县只有他们村会有村民自己买树苗,庭前院后地种,”南昌县林业局长胡盛林告诉记者。

  人才资金压力制约我省荒漠化治理

  为深入了解我省防沙治沙工作,记者还采访了南昌市林业局原副局长、现江西省中和园艺景观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刘思贤和北京林业大学毕业博士、江西农大景观与环境生态研究中心副主任刘士余。刘思贤曾负责兴农村治沙造林工作。刘士余曾参与丰城同田乡荒漠化治理。两位都不约而同地认为,利用市场机制防沙治沙,调动社会公众参与荒漠化治理的积极性,是荒漠化治理工作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据第三次沙化土地监测资料显示,我省沙化土地面积为七万余公顷(105万余亩),约占全国沙化土地总面积的0.436‰。虽然从全国来看,我省沙化土地面积不大。但其分布零散,涉及范围大,危害面较广且较严重,特别是鄱阳湖周边沙地(山),素有“江南沙漠”之称。

  记者从省绿委办获悉,2007-2010年,我省防沙治沙规划总任务七万余公顷,工程造林投入按每公顷均价3000元计算,预计总投资为22781.61万元。多渠道筹集资金,增加防沙治沙投入一直是我省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北方沙漠化程度明显比南方更为严重,我国防沙治沙的经费大部分都拨给了华北、西北、东北地区,”刘士余告诉记者。

  同时,治沙需要人才,一线需要良将。然而,据刘士余介绍,目前江西防沙治沙队伍中,经过正规科班培训的人员,所占比率偏低,该行业在赣人才资源缺乏。“从97年大学毕业分配到农大工作至今,我都未听说有高校专家进行这方面的课题研究,江西从事这方面研究的人实在不多。”刘士余感叹。

  另外,造林治沙只是进行荒漠化治理的第一步,后期还必须进行长期有效的管护工作。据刘思贤介绍,后期管理包括聘请专职护林员,防止偷砍盗伐防沙林;进行树木的移栽和补栽工作等。这都需要大量的资金和人才。即使在已取得良好治沙效果的兴农村,去年光补植补种一项就投入了三十余万元。村里聘请了三名专职人员对600亩生态公园进行管护,然而公园之外的几千亩治沙林地则只能靠村民们自觉管护。

我省防沙治沙具有先天优势

  尽管我省在荒漠化治理方面存在人才和资金的压力,但是我省的防沙治沙工作仍有序高效地进行。一方面,这与我省林业等相关部门的工作密不可分;另一方面,这与我省治沙防沙的先天优越条件也有关。“我省防沙治沙工作是很容易出现显而易见效果的,”刘士余告诉记者。

  据了解,我省沙地(山)大都在鄱阳湖流域周围,其形成原因主要是河湖冲积泥沙砾堆积,实质就是由于盲目垦荒、乱樵采、过度砍伐森林、不合理开矿、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河流改道等人为活动和地理环境因素导致水蚀和风蚀而产生的。

  由于我省沙化土地属南方湿润沙地类型,自然条件好,年平均气温高,降水充沛,水资源很丰富,均可进行治理。根据沙化土地成因和地理分布,我省防沙治沙规划的总体布局是以鄱阳湖、信江、抚河、贡江为主线,以建设乔、灌、草结合的防护林为中心,以赣江下游集中连片、流动或半固定的沙山沙地为治理重点。

  其它沙区则可采取开发带动治理的模式,根据各沙区地理、气候条件,建立林、果、水产品等商品基地,因地制宜,加强农田林网建设,做到沙、水、林、田、路综合治理,农、林、牧、副、渔等综合开发,促进沙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我省全民参与荒漠化治理形式多样

  防沙治沙的先天优势为我省调动社会公众参与荒漠化治理的积极性创造了有利条件。《2006—2010年江西省防沙治沙及沙化土地治理规划》指出,防沙治沙工程建设要求高、任务重、涉及面广,要广泛组织和动员社会各界参与工程建设,坚持国家、部门、地方、社会投入相结合,大力开展招商引资,充分吸引民间资本。

  “纯粹靠政府长期治沙代价很大。荒漠化开发应该市场化,让个人、企业、政府相结合,”刘士余认为,我省沙化土地经过治理,可以成为耕地、宜林地,并能产生可观的经济效益。而且国家出台了很多优惠政策,鼓励个人和团体参与治沙。如果善加引导和宣传,企业和个人介入荒漠化防治的积极性一定可以调动起来。

  “通过建果园、茶园、松香园、工业园基地等,形成相关产业链,能实现防沙治沙工程的社会价值和经济效益,”刘思贤告诉记者,湿地松、板栗、柿子、杨梅、笋竹、美国黑核桃、荀子,桃子,油茶以及一部分经济树种均可根据治沙专家的指导,在不同类型的沙化土地上种植获益。“这样既可以减轻防沙治沙的人才资金压力,也可以做一篇‘促进环鄱阳湖经济圈发展’的好文章”。

  另外,刘思贤强调,从长期来看,只有落实经营主体,受益方才能更好的维护防沙治沙的工作成果。五月份,刘思贤曾到江西某防沙治沙点考察,发现当地由于疏于管护,部分治沙林遭到百姓破坏,近200亩沙地出现不同程度的退化。“防沙治沙是一项长期工程,造林获益也需要十多年后才会实现。这漫长的过程中,只有让人民得到实实在在的收益,才能保证防沙治沙工作的可持续发展。”

  记者手记:落实经营主体是治沙的新途径

  江西素有“白鹤鱼米之国”的美誉,可谁又曾想到,这颗红土地上的绿色明珠,还潜伏着令人怵目惊心且危害非浅的“江南沙漠”。令人欣慰的是,经过长期的防沙治沙工作,我省的荒漠化情况得到有效遏制,能直接影响百姓生活的大片沙地基本消除。

  正是在这种良好的环境中,在赣治理荒漠化的重要性日益被民众忽视,个人参与荒漠化建设的积极性偏低,甚至还有部分百姓对防沙治沙工程的长期性认识不足,在生态环境改善之后,对公益林乱砍乱伐,导致已治理好的沙化土地面临再次退化的危险。

  “沙地不仅浪费土地资源,而且会让河床快速升高。只要风速达到五米,流动沙堆就会慢慢移动,淹没庄稼和村庄。一小块沙地不好好治理,就会不断扩大,”采访最后,刘思贤还在向记者强调防沙治沙以及维护治沙工作成果的重要性。

  如何更好地维护治沙工作成果,如何调动个人、社团、公司参与荒漠化治理的积极性,如何促进防沙治沙工作的可持续发展?刘思贤认为,只有落实经营主体,让荒漠化治理成为百姓增收的一个新途径才可以做到。

  将政府单方治沙转为多元化治沙,将改善生态环境与百姓致富增收相结合,这样的想法无疑是好的,关键是如何实现。如何协调政府与经营主体在治沙工作中的关系,如何保障经营主体的利益,如何将经营主体与当地农户的利益相统一,如何监督经营主体获益的同时保护环境,这些问题的解决,归根结底还是需要制定一套好的配套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