驾驶俱乐部下载:谈谈新闻切入点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9 05:34:28

谈谈新闻切入点

同学们好!
       应你们学院团委刘书记的邀请,来给大家讲新闻写作。首先声明两点:1、我的普通话讲的很不标准,如果发音不准或者走调,请大家多多包涵、谅解;2、我没读过大学,从事新闻工作是“半路出家”的,在讲的过程中如果出现错误,请大家及时指出来并加以修正。
       根据刘部长的意思,要求我讲一讲“面对一件新闻事实,应该怎么样去写”,也就是新闻的切入点问题。围绕这个问题,我结合自己从事新闻工作30多年的实践,谈谈自己粗浅的看法。       一、什么是新闻切入点什么叫新闻,也就是新闻的定义,大家都知道。有人说,新闻的定义在这个世界上已经有170 多种,也有人说数百种。真正有多少,恐怕谁也没有详尽统计过。就以中国而论,大概也不下数十种。有人把这些定义分为六类,也有人分为七类。最为典型、影响最大的有四类:一是事实类,如徐宝璜说:“新闻者所注意之最近事实”;二是报道类,如陆定一说:“新闻的定义就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三是传播类,如王中说:“新闻是最近变动的事实的传播”;四是信息类,如宁树藩说:“新闻是经报道(或传播)的新近事实信息”。就以上定义来看,从新闻是某种“事实”到“事实的报道”、“传播”,再到“事实的信息”的变化,我们不难看出,新闻的定义在努力向着准确确定对象内容的方向发展。然而,角度却总有一定的偏差。不过,目前教料书上用得比较多的是陆定一所下的定义,即: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从这个定义,我们可以引申出一组基本定义:
       1.性质定义:新闻是新近、新鲜、新奇的见闻。
       2.发生定义:新闻是通过对新近、新鲜、新奇事物的感知而获得的见闻。
       3.关系定义:新闻与过时、陈腐、平淡的旧闻相对,是新近、新鲜、新奇的见闻。
       4.功用定义:新闻是能够满足受者喜新好奇心理的新见闻。
       在这个基础上还可以再提出一组相应的专业定义:
       1.性质定义:新闻是专业机构认定、传播的、对公众有知悉意义的新见闻。
       2.发生定义:新闻是经职业编辑编审发布的记者或传者的新见闻。
       3.关系定义:新闻是专业机构采编传播的记者或传者的新见闻。
       4.功能定义:新闻是职业采编者及其专业机构用以影响受众的新见闻。
       当然,就体裁而言,新闻还有广义狭义之分。狭义的新闻,指的是消息;广义的新闻,是指除消息以外的其它新闻。
       我为什么要提出以上有关新闻的多种定义呢?是因为只有掌握了新闻的定义,才好把握新闻的切入点。
       所谓切入点,是指在判断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时,从什么角度、什么层次、什么关节点切入,从什么点切入更有利于认识问题和表述问题。找准切入点的准备工作是发现。一个好的记者,一个好的通讯员,一定是思想者、分析者,又是一个整合者,但首先应是一个发现者。
       例1:一团火焰出水来 ——追记共和国年纪最小的烈士王敏
       照片上的这位小姑娘,真俊!
       看,她白皙红嫩的鹅蛋形脸儿浮出一种秀气,晶莹明澈的丹凤眼露出一种灵气,紧抿的小嘴和那条只现出一点末梢儿的“狗尾巴”辫儿显出一种稚气……
       这幅照片,是她3个月前与小伙伴们在茄子地里扯草时,村里的一位叔叔摄下的。谁也没有料到,这竟成为她的最后一张遗像。
       她还只有9岁!
       9岁的生命啊,是人生旅途一朵刚刚含苞的蓓蕾。正是这朵蓓蕾,以自己的夭折换取他人的新生,嬗变为一朵惊世骇俗的英雄之花,绽放在黄梅戏的故乡,香飘鄂东,香飘荆楚,香飘神州,映得鲜艳的红领巾更加璀璨绚丽,更加光彩夺目!
       她,就是国务院《革命烈士褒场条例》颁布18年来共和国年龄最小的烈士——王敏!
       下面三个小标题都围绕“照片”来作:
       1、捧着照片,小王成撒心裂肺地哭喊道:“敏姐,你说话呀!我要敏姐……”他千百遍地哭喊,怎么也喊不回那个舍已救人的好少年!
       2、捧着照片,年轻的母亲痛不欲生:“敏儿,回来吧!妈妈再不要你做饭,再不要你下地干活……”她千百次呼唤,怎么也唤不回她那勤劳孝顺的好女儿!
       3、捧着照片,头发花白的班主任泣不成声:“王敏,快开学了,同学们在等着你……”他千百回地呼叫,怎么也叫不回那个品学兼优的好学生!
       还有一篇以照片为切入点的人物通讯:
       例2:含泪的花儿顽强地开  ——蕲春县仙人台茶叶店女主人胡旭的故事
       秋水似的明眸,花瓣似的嘴唇,浅浅的酒窝和浓浓的发丝,无一不显示出照片上这位少女超人的丽质和天生的美貌。不过,她那娟俏却苍白的脸庞,清秀却隐藏忧虑的眉宇,对未来既迷惘又憧憬的眼神,仿佛在向人们传递着她那不幸的命运,以及她同不幸的命运顽强地抗争的信息。
       她,就是闻名蕲春县城的仙人台荼叶女主人,名叫胡旭,今年芳龄二十。
       三个小标题:1、花儿含苞风雨来;2、挡风遮雨护花开;3、风吹雨打花不败。
       这篇人物通讯虽然也是以“照片”为切入点,但写作时却从“花儿”作笔。
       例3:留一份辉煌给生命——记蕲春县求索工艺社经理人陈保国
       题头照片上的这位年轻人叫陈保国。乍一看,他西装革履,气宇轩昂,好一个风流倜傥的伟男儿模样!其实,他身高只1.69米,体身不足45公斤。这是因为,在他过去的34年的生命历程中,疾病像一条挣不脱甩不掉的毒蛇,一直吞噬着他的身心。正是在与病魔的强抗争中,他在自己的家乡留下了许多个“第一”,被乡亲们誉为“创造了生命奇迹的蕲北奇人”!
       5个小标题为:1、第一位奇病怪病患者;2、第一个独出山门的少年;3、第一户吃上“自来水”的人家;4、 第一个接受贲门失驰手术者;5、第一所私立艺术学校的创办人。
       这篇人物通讯也是以“照片”为切入点,却从“第一”着笔。
       新闻的切入点,是整篇报道的“眉眼”。是从大量的新闻素材中撷取一个鲜活生动、能揭示事物本质的新闻素材作为切入点,是作品新闻性的最好体现,可以使报道增色很多。
       例4:200多企业进校  抢抢抢
        7000多就业岗位 挑挑挑
        黄冈职院毕业生 俏俏俏
       本报讯 记者刘富中 通讯员钟彬杉报道:听说黄冈职业技术学院12月2日举行2007届毕业生就业推介会,深圳市瑞鑫纺织有限公司总经理杜爱国1日晚8时乘车北上,第二天早晨赶到黄冈职院的应聘现场,“抢”到了2名毕业生。
       像杜爱国一样,2日这天,广东、上海、浙江、江苏、福建、山东、北京等经济发达地区的200多家企业的代表云集黄冈职院,拿出7000多个岗位,让黄冈职院2007届毕业生挑选。
       黄冈职院党委书记涂普生高兴地说,他们学院2007届毕业生5874名,而在这次推介会之前,一些用人单位捷足先登,已与其中的1165名毕业生签订了“高校毕业生就业协议书”。
       黄冈职院人才输出基地之一的广东联泰集团,2002年至2005年,录用黄冈职院毕业生近200名,集团的总经理助理伍江平这次又要带走50人。他说,黄冈职院的毕业生到他们单位后,适应能力强,进入角色快,拼搏劲头足,开拓精神旺,已成为他们企业的中坚力量。
       湖北省教育厅的一位负责人说,黄冈职院根据市场人才需求,以培养实用型、技术型、技能型人才为目标,进行量体裁衣式的教学。从2002年起,学院通过举行“毕业生就业推介会”,实行“订单教育”,采取与数十家大企业集团联合办学等办法和途径安排毕业生就业,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已连续3年达到88%以上,成为全省同类高校的一面旗帜。
       据黄冈职院毕业生就业指导处处长袁畅介绍,在这次推介会的开幕式上,广东联泰集团等8家企业与黄冈职院签订了“校企合作意向协议”,录用黄冈职院2007届毕业生1600名。到昨晚10时,又有浙江斯比泰电子有限公司、富士康科技集团、广东嘉利国际集团等85家企业,与黄冈职院1120名2007届毕业生直接签订了“就业协议书”。
       捧着富士康科技集团与自己签订的“就业协议书”,黄冈职院机电系的吴艳打电话给父母报喜:“你们再不用为我的就业‘见寺庙烧香,见菩萨磕头’了。”(原载2006年12月4日《鄂东晚报》)       这篇新闻的切入点:黄冈职院毕业生,俏俏俏。
        例5:千岁高龄汉川门路“寿终正寝”于“改旧翻新”
        黄州最后一条古道惜别文化名
        一位文化人士说:撬了青石割断了悠久历史,铺了水泥破坏了文化传承
        本报讯 记者刘富中报道:“我是汉川门路的居民。你们来看看,黄州的最后一条古道在我们这儿消失了。”昨日接到一位市民给本报“新闻热线”打来的这个电话,记者大吃一惊,连忙前往看究竟。
        到达黄州城西的汉川门路,记者看不见原来路面那古朴浑厚的红砂砖,看不见光溜斑斓的鹅卵石,只见几块被撬起的青石孤寂地躺在路边,裸露的黄土路基像缺乏营养的病人的脸蜡黄蜡黄的。一阵秋风掠过,黄尘弥漫,过往行人无不蒙面遮脸。
      “这条路烂砖烂石,坑坑洼洼,早就该改旧翻新铺水泥了。”在这儿负责工程施工的黄冈市市政设施工程公司的徐姓师傅,一边平整着路基,一边说着改造这条路的理由。
      “改造就不能铺红砂砖,恢复原貌?”路边一间民宅里戴着眼镜的中年男子,站在窗前音高声大,“别看这路宽不过5米,长不足200米,它可是北宋文学家王禹偁被贬为黄州刺史建月波楼时修的,迄今有1007年的历史。苏轼就是从这儿去东坡赤壁,写下‘一词二赋’的;南宋嘉定二年金兵攻下黄州,就是从这儿去火烧月波楼的;日寇入侵黄州,也是从这儿去东坡赤壁抢夺苏轼手迹等文物的……唉!想不到见证了黄州兴衰荣辱、承载了黄州文化底蕴的千年古道,就要被混凝土吞噬了。”
       记者上前准备询问中年男子的身份,不料他猛然关上了窗子。记者到市地方志办公室查阅了相关资料,到市文化局走访了有关学者,证明那位男子的话属实。
       记者又辗转市规划局、市市政公司等部门,得知对汉川门路的“改旧翻新”,原打算铺仿古红砂砖,后因投资过大而又资金难筹,建设单位变更了方案,改为浇筑混凝土。
      “位于黄州城西北角的这条古道,是通往月波楼的唯一道路。西出月波楼,便是当年苏东坡于此吟诵‘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长江,有水为川;由此溯江而上百余里,就到了‘九省通衢’的汉口,故称为‘汉川门路’。” 一位享誉鄂东的文化界知名人士在介绍了此路得名的来历后说,自隋文帝开皇5年废齐安郡改为黄州,黄州已有1400多年的文化传承,并以其独特的文化积淀,成就了黄州这个享誉中外的文化名城。然而,承载着黄州传统文化的四大名楼中的竹楼、涵晖楼毁了,遗爱亭消失了,考棚街改头换面了,八卦井废弃了,仅存的一条古道如今又被撬了,这是黄州的遗憾,是传统文化的悲哀。
        这位不愿吐露姓名的人士认为,撬了汉川门路的青石板,就割断了黄州的悠久历史;给这条路铺上水泥,就破坏了黄州的文化传承。(原载2006年9月26日《鄂东晚报》)
        前人戴师初说过:“凡作文发意,第一番来者,陈言也,扫之不用;第二番来者,正语也,停之不用;第三番来者,精意也,方可用之。”为什么“第三番来者”更可爱呢?这是因为,第一思考层面,是人人皆知的“熟语”;第二思考层面,是人们常见的“旧话”;第三思考层面,才是大家亟待了解的“新闻”。三个层面,一个比一个精,一个比一个深,一个比一个新。精,要言不烦,以一当十,足以说明问题;深,意义深远,不浮光掠影,教育作就大;新,陈言务去,不拾人牙慧,因而更具启发性。实践证明,面对复杂的新闻事实,学会变换切入点并灵活运用于写作中,确实是写出有个性的力作的致胜“秘诀”。
        例6:爱心辉映夕阳红  ——记湖北省黄冈市委老干部工作局局长江汉桥 
        尽心尽力布施爱的春雨,滋润老干部的心田 
        尽情尽意耕耘爱的春风,慰藉老干部的精神
        尽善尽美播种爱的春光,焕发老干部的青春
        这篇通讯,以“爱”为切入点,从“春”作笔。还有以“春”为切入点的:
        例7:绝境织春春景秀 ——记十届全国人大代表、龙感湖茂荣食品厂经理戴茂荣
        四个小标题为:春海弄潮,春舒锦绣,春寒料峭,春华秋实 。
        例8:向着春天进发 ——记湖北省劳动模范、黄冈市投资(电力开发)公司总经理余向春
        三个小标题为:1、残云随雪逝,美景映春来;2、春归飞雪外,诗就绽梅时;3春风腾紫气,壮志展宏图。
        由此可以看出,切入点有三个特点:
        1、切入点是问题之重要所在,是新闻主题应该选取的突破口。切入之后,令其本身由静而动,由死变活,由旧变新。切入点,好像一个穴位,触动它,全身神经为之振动;切入点,又像电脑网站,点击它,相关网页就能显现。牵住牛鼻子,可以左右牛的行走。主要矛盾解决了,可望整篇新闻活了起来。
        2、切入点是整篇报道的“眉眼”。从大量的新闻素材中撷取一个鲜活生动、能揭示事物本质的新闻素材作为切入点,是作品新闻性
的最好体现,可以使报道增色很多。
        3、切入点常常埋藏在新闻事实最不起眼的环节之中。切入之后,“最不起眼的”就变成了“最起眼的”。切入点,作为一个突破口,它与整体密切联系,可以互联互动。切入了,突破了,牵一发而动全身,提升整篇新闻的档次和品味。        二、新闻切入点的意义
        切入点,也可以说是人们观察认识事物的出发点。新闻切入点,也可以说是记者或者通读员采写报道新闻的出发点。同样一件事,这个记者写出来可能平淡无奇,另一个记者写出来可能就是一篇精彩好稿。那么,怎样才能使自己所写的新闻报道更加吸引人呢?我认为,要写出“人浅我深、人平我新”的好新闻,除了要有好的素材外,还应该有自己独到新颖的报道切入点,有自己与众不同的见解。    
        讲切入点不是“就事论事”,不是纯技术层面对报道效果进行的战术分析,而是落实“三贴近”的要求,是遵循新闻规律的要求。新闻切入点只有以提高报道影响力为宗旨,寻找发掘独特的视角和内   涵,才能把记者或通讯员的意志现人民心声统一起来,把新闻要说的和读者想听的结合起来。
       1、选准切入点是增强报道影响力的需要。
       例9:又是一年芳草绿。
       我曾经对一些媒体的报道从切入点的“短板”进行分析,发现有很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造成“短板效应”,主要表现在:
       一是报道针对性不强。切入点的选择和受众关注点的分歧是影响针对性的重要因素,其表现是反映新闻事件本质的事情着笔少,或报道浮泛,主题先行,流于概念,缺乏针对性。
       二是新闻写作者“一头热”。虽然在写作时煞费苦心,但往往是一厢情愿的“热”,新闻写出后,不能打动编辑;刊登后读者没有热切回应。究其原因,是切入点单一,报道雷同,缺乏层次感。典型选择、挖掘时,较少考虑群众视角,缺乏吸引力、感染力。
       三是主流信息不贴近。在新闻取材上,不善于从人们切身利益的角度解读,而是泛泛而谈,内容呆板、语言干巴,有用信息被淹没在流于一般化、表面化和雷同化的文字中,读者识别不出该信息的价值。
       分析上述“短板”现象,都与切入点有关。切入点问题,不仅仅是新闻写作问题,还关乎新闻写作者是否认真研究人民群众的喜怒哀乐、愿望要求,以及对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的态度。从这个层面理解,不讲切入点是新闻宣传工作上的偷懒,是对新闻功能的认识模糊,更是新闻事业的不负责任。
       2、选准切入点是坚持“三贴近”的需要。
       例10:潮起潮落卖花郎  ——记黄州区外贸局下岗职工邵生泉
       引言:下乡,“下海”,下岗,叠映出他人生三道亮丽的风景;种花,卖花,他在苦难的磨砺中塑造人生的芳姿倩影……
       正文的开头部分:
      “卖花嘞——”邵生泉推着装有一二十盆鲜花的童车——他儿子小时候用的能坐能睡的那种车,在古城黄州的集贸市场上边走边吆喝。
      “哎!不买的来看一看,买的要看清楚,我这里的乔木花、灌木花、藤本花、草本花、宿根花,还有球茎花……”邵生泉像跑江湖的“叫场子”一样,介绍着花的品种,花的用途:“客厅里有盆花,显示主人高洁文雅;卧室里有盆花,给夫妻带来温馨和谐;给朋友送盆花,友谊天长地久;给恋人送盆花,爱情花好月圆……”他那童车上的那些花,本来就千姿百态,异色奇香,再经他这么一吆喝,把一些卖菜的买菜的吸引过来。一会儿的功夫,你一盆,他一钵,一二十盆鲜花各有买主。他如释重负,挑了两样便宜菜丢进童车,迎着灿烂的朝阳,向家里走去……
       3个小标题为:1、正视苦难;2、接受苦难;3、战胜苦难
       要使我们写出去的报道有影响力,必须坚持“三贴近”,即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三贴近”体现了对新闻宣传规律的尊重。落实“三贴近”原则,就要科学认识和把握新形势下新闻工作的特点和规律,形成新思路,探索新方法,开辟新途径。以“三贴近”为突破口,深入研究、准确把握新形势下人们思想活动和接受信息的特点,创新内容,创新形式,创新手段,增强正面报道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认真选取切入点,是坚持“三贴近”的有效途径。新闻报的切入点也是与时俱进,是有针对性地探索新闻报道的新方法,寻求新途径,避免新闻报道思路僵化、手法老套。可见新闻切入点与“三贴近”枝叶相连。
        3、选准切入点是吸引读者的需要。
        例11:揽胜书山“神医”来——记黄冈市公安局刑事科学技术研究所副所长王子强
        开头部分:
       从未看过病、打过针、开过处方、主持过手术的人,却被国内法医界称为“鄂东神医”,你认为这可能吗?
       仅仅因为与尸体对话,就入选全国首批公安机关150名“青年人才库”,并作为全国市州级唯一的代表参加国家法庭科学的专家论证,且承担部级科研课题,你相信这是真的吗?
        一位正在清风徐徐的知识秀峰揽胜的年轻人,用他在湖北省第一个用耻骨推测年龄、第一个用蝇蛆计算死亡时间、第一个在市州级将DNA技术应用于侦查破案,使黄冈市法医检验技术跻身全国先进行列的成果告诉你,这是真的。
       别看他只1、65米的细小个头,可藏在近视眼镜后面的他那双眼睛,敏锐而犀利。15年来,他出现场1032次,解剖尸体1328具,活体鉴定991次,参与司法精神病鉴定245次,受理法医物证案件977起,受理病理切片35起,出庭作证57次,出具鉴定书2013份,活体检验报告991份……因此,一个个疑难案件的层层迷雾被驱散开来,一个个杀人恶魔被送上了断头台,一颗颗受伤的心灵得到了慰藉。
       他,就是黄冈市公安局刑事科学技术研究所副所长王子强,今年38岁。
       3个小标题为:1、用渊博的知识,与尸体进行精彩对话;2、用先进的科技,与凶犯展开智能较量;3、用人梯的精神,与学生共攀理论高峰。
       例12:写在警徽上的英俊——记黄冈市公安局刑侦支队侦查大队队长曹幼松
       正文开头部分:
       乍看上去,他是怎么也难以与伟岸、倜傥沾上边的“小人物”——小小的个儿,小小的眼儿,小小的手儿,连说话的声音也是小小儿的……    
       钻石虽小,能穿瓷器;辘轳虽小,能提千斤!
       正是这个在一些人心目中似乎不那么起眼的“小人物”,侦办了黄冈市第一起黑社会性质的犯罪组织案件,摧毁了黄州城区第一个被公安部督办的涉黑犯罪集团,攻克了黄冈市第一宗涉案金额超过4000万元的特大金融诈骗案,侦破了黄冈市第一次公开审理被告人最多、作案次数最多、致人死亡数量最多、涉案范围最广、宣判死刑人数最多、开庭审理时间最长的特大系列抢劫、诈骗案……  
       这位创造了黄冈公安史上众多“之最”、“第一”,而把自己的英俊写在警徽上的壮年汉子,就是被犯罪分子称为“克星”的黄冈市公安局刑侦支队侦查大队队长曹幼松。
       3个小标题为:1、除暴安良,经受血与火的洗礼;2、抱蔓摘瓜,体验智与胆的熔铸;3、激浊扬清,不负忠与情的考验。
       例13、警营里一片翠绿的叶——记团风县公安局经侦中队副队长孙国清
       正文开头部分:
       绿叶,永远无法像花朵那样楚楚动人,永远无法像花儿那般惹人怜爱,永远只能作为花儿的陪衬。所以有人称赞牡丹华贵艳丽,有人倾慕百合幽香高雅,更有人歌颂莲花玉洁冰清……而对平凡、普通的绿叶不屑一顾。然而,给花儿输送养分的,衬托媚丽、妖艳的花儿的,不正是那一片片不引人注目的绿叶吗?
       孙国清,1982年从一次自卫反击战中立功凯旋后脱下军装,穿上警服。25年来,基层艰苦的环境条件,繁重的工作任务,高强度的身心压力,清贫的生活待遇,并没有使他忘却和磨灭自己入党时作出的承诺。在人民警察这个神圣的岗位上,他默默地发光、发热,虽没有惊世骇俗的壮举,没有显赫卓越的功勋,但在“共和国最年轻的县”里,人们只要提起他,就会有人说他是“警营里一片滴翠的绿叶”。
       3个小标题为:1、绿叶的境界:坚毅执着,拼搏进取;2、绿叶的品格:遮荫防噪,净化环境;3、绿叶的风范:淡泊名利,默默奉献。
       例14:高墙里的灿烂阳光————记黄冈市拘留所、戒毒所党支部书记、所长石焱祥
       正文开头部分:
       对于阳光的热爱,也许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本性。有人在追逐太阳的同时,希望自己也像太阳一样具有透明、温暖和无限的光辉。
       石焱祥就是这样一个人!
       他用火热的激情,阳光般的情愫,带领17名民警和职工,在拘留、戒毒这种特殊而平凡的岗位上,播洒爱的阳光。在他那儿受过管教的人,没有一个不体验到阳光的热烈与纯净,感受到光与热的温暖;没有一个不体验到阳光的执着与激昂,感受到光与热的抚慰与亲昵。正是在这种体验和感受中,昨日灵魂中的阴霾被驱赶而去,希望的阳光填满了心房。
       4个小标题为:1、用春日朝阳般的激情,建造一处美丽温馨的精神家园;2、用夏日骄阳般的热情,锻造一支拯救灵魂的监管队伍;3、用秋日艳阳般的柔情,改造一群心灵沙化的迷途羊羔;4、 用冬日暖阳般的温情,塑造一个勤政清廉的警官形象。
       例15:警营一盏明亮的灯 ——记黄冈市公安局副局长、黄州公安分局局长陈伯章
       正文开头部分:
       大别山南麓长江中游北岸的湖北省黄冈市,有11个县市区。迄今为止的12年间,陈伯章先后出任团风县公安局筹备组负责人,罗田、黄梅、黄州3个县市区公安局局长。每到一地,他把“保一方平安”的灯亮在城市和乡村,攻克了一个个影响社会治安的顽疾,破解了一道道制约公安工作发展的难题,树起解了一面面警务改革的旗帜。
       12年里,他亲自参与或直接领导、指挥破获各类刑事案件   起,摧毁犯罪团伙   个,抓获各类违法人员    人,缴获赃款及赃物折款    余万元,重特案件侦破率  %。他荣立个人二、三等功各1次,2次被所在县评为“十佳公仆”,8次被省委、省公安厅授予“优共产党”、“公安工作先进工作者”等称号。所领公安局先后被评为“全省先进公安局”、“全国先进公安局”。当地一些干部群众说:陈局长既是“智慧灯”,又是“探照灯”,他到哪个地方,哪个地方的警风警纪大为好转,警民关系大为好转,治安秩序大为好转。”
        3个小标题为:1、在百姓眼里,他是迎风斗雨的路灯,给人民群众带来安全和温馨;2、在罪犯眼里,他是如刀似剑的车灯,叫作恶之徒胆战心惊;3、在民警眼里,他是引领船舶的航标灯,给大家以方向和信心。
       选取切入点要从读者需求出发,寻找贴近读者、吸引读者或反映读者切身利益的切入口。“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这是角度也是切入点的魅力,是一门宣传艺术。要发现好的切入点,必须用心、用功地研究媒体和读者。
      读者应是怎样的人群?应该是社会中最有话语权和行动能力的主流人群。他们对媒体的关注点是“双重”的,一方面要求媒体具有宣传、舆论引导功能,并希望在媒体上展示自己的业绩;另一方面希望从中获取包含有用信息、有价值、贴近可感的新闻。这种“双重”性注定了我们的新闻必须讲切入点,把握读者的心理需求,并以此确定新闻的切入点,不断增强针对性,这样我们写的报道才能抓住读者的注意力,把新闻要说的和群众想听的结合起来。
        4、选准切入点是遵循新闻规律的需要。
       例16:风雨落花牵往事 ——倪敬东的童年、少年和青年时代
       引言部分:
       往事是无可消磨的生命印记,岁月如风却流淌在心底; 往事曾经萌生了美好的希冀,昔日的渴求是今日成功的动力。
       往事是今天与昨天的对比,理智成熟后的反思与醒悟;只有虚度年华的匆匆过客,才有不堪回首的痛悔唏嘘。
       往事是洗涤灵魂的细雨,将旅途的征尘轻轻拭去;尽管走过步履蹒跚的道路,路旁的一朵花儿仍把心情再次美丽……
       正文开头部分:
       过几天撕下2005年的最后一张日历,黄冈市七一商场就年满23周岁,倪敬东即将进入不惑之年了。
       如果时间的长河倒流23年,你在苏轼吟诵“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古城黄州见到倪敬东时,即使有再大的想像力,恐怕也不会从他对人生所持的沉重,他的疲惫的神情和不整的衣衫,猜出他与七一商场有什么瓜葛,或者说他会成为什么风流人物。
        然而,在闯过了人生路上的一道道急流一个个险滩后,奇迹出现了!
        今天的倪敬东,声震湖北商界。担任总经理10年,他带着他的团队把七一商场这个黄州区赤壁办事处青砖湖村的商贸企业,锻造成鄂东商海的巨轮——年销售额过1亿元,年纳税额达360万元。他驾驶着这艘巨轮劈波斩浪,冲进了“全国乡镇商贸企业100强”的行列,排名第23位……
        他的创业事迹,他的管理经验,写的人太多太多,见于媒体的太多太多。我忌雷同,更忌拾人牙慧,便将他的一些鲜为人知的往事片段连缀起来——
        3个小标题为:1、做小商贩的艰难岁月;2、干临时工的砺志磨练;3、当经理后的情感透支。
        例17:燕剪翠柳比翼飞——记许立伟周德香夫妇及其湖北信柳工艺有限公司
        正文开头部分:她,身体端庄,体态妩媚,眼角浅浅细细的鱼尾纹同她那双沉静明亮的眼睛联系起来,给人勤劳、朴实、顽强的印象。她属兔,喜欢兔的勤奋,也常喻己为兔,她说:“春自卯时报起,福由兔口衔来。” 
        此言不假。如果不是她当初“衔”着800元钱办起柳制工艺品的家庭作坊,哪有现在年产值2000万元、年创汇300多万美元的“湖北信柳工艺有限公司”?当然,她也不会有公司党支部书记兼副总经理这个“衔”儿,更不会有“全国三八红旗手”这个被中国妇女视为“至高无上的荣誉”的称号。
        他,身材魁梧,膛阔肩宽,粗犷的脸上,一双炯炯大眼闪烁着智慧、勇敢、善良的光芒。他比她大5岁,属狗。在今年8月20日过48岁本命年生日的时候,他说:“当于鸡鸣起舞 ,莫为狗苟偷安。”
        正因为“鸡鸣起舞”,他这个“董事长兼总经理”同她投情合意,携手同心,把信柳公司打点成了“湖北省轻工业龙头单位”。因此,湖北省人大代表他连续当选了两届,全国九届人大代表中也有他的大名。他还有许许多多的“社会职务”,如全国竹筷工业行业协会副会长、黄冈市工商联合会副会长,等等。
        他叫许立伟,她叫周德香。黄冈市有史以来的政协委员中有两对夫妻,他俩即是其中的一对。一些人钦佩羡慕他们“容貌心灵双俊美,才华事业两风流”,可有多少人知道他二人曾是——
        3个小标题为:1、一根瘦瘠藤上的并蒂苦瓜;2、一条创业路上的和鸣鸾凤;3、一对搏击风浪的双飞矫燕;4、一双情深义重的比翼关睢。
        新闻报道要取得好的宣传效果,就要遵循新闻规律。而选准切入点是遵循追求新闻真实性、时效性、贴近性的有效保证。
  有的新闻将先进人物不恰当地拔高,陷于绝对、造成失真,读者难免怀疑其真实性。而如果找准切入点,将其平常性、局限性得体地体现出来,报道反而更具真实性。追求独家的切入点,把角度对准新闻的“第一落点”,势必考虑新闻的时效性。角度反映的是新闻的切入点,这个“窗口”找得巧、找得准,就能在时间、空间上拉近和读者的距离,提升贴近性。新闻规律不是空洞的理论,它是在新闻实践中,由一个个切入点、一个个要素累积、提炼成的规律。
        总之,增强新闻报道的影响力,必须以遵循新闻宣传规律为前提;遵循新闻规律的目的就是使新闻报道更有吸引力、影响力。选取新闻切入点不能偏离上述两个宗旨。        三、怎样选准新闻切入点        当今社会,注意力竞争越来越激烈。人们的注意力日渐成为稀缺的资源,因此被称为“新经济时代企业货币”。读者的注意力,日渐成为媒体之间激烈争夺的财富,谁能够获取读者更多的注意力,谁便是赢家。要想自己新闻报道成为媒体的“赢家”,就要尽可能多地吸引读者注意力,使每个切入点折射光芒,成为亮点。
        1、在同质信源中挖掘独特角度。
        在媒体同质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如何从特定的切入点体现媒体的追求,吸引读者眼球,这是值得研究的。
        一是从硬实的切入点体现媒体的权威性。党和政府最新的政策信息是党报安身立命的要素,在同质信源中把角度对准和读者切身利益相关的政策信息,这种硬实的角度让读者有信任感。
        例18:主题——离乡离土不离党,跟着党旗闯市场
        副题——孔坊乡“流动党支部”彰显亲和力战斗力
        本报讯 记者刘富中 通讯员邬曙东 黄海棠报道:一封来自上海的挂号信,昨日寄到英山县孔坊乡党委书记徐章的案头:“我们4名支委已给各自联系的党员分别发出通知,10月15日到宝山区顾村镇泰和小区的支部活动室集中收看十七大开幕式盛况,然后进行学习讨论……”寄信者是该乡“驻上海流动党支部”书记周选生,内容是汇报9月份、安排10月份的支部工作。
        信中还说:“陈德平的钢材全部出手了,周细贵的工钱已经追回来了,汤立成的受伤医药费和补助费对方已经付清,凡冲村的灵芝销售信息正在搜集……”读着信,徐章满意地笑了。
        去年初,徐章出任孔坊乡党委书记后,就“新形势下加强外出务工经商党员的管理,发挥流动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与党委成员分别进行了调研,随后出台了以“每人一证,每人一卡,每季一访,每年一评”为主要内容的《孔坊乡外出流动党员管理规定》,并在外出务工经商的党员相对集中的上海成立了本乡第一个“流动党支部”,建立了3个党小组。
       “流动党支部”书记周选生,原是孔坊乡陈河村党支部副书记,1999年到上海务工工,出任一家公司的行政主管,后来自己创办机械配件厂,年产值近100万元。由孔坊乡在上海务工经商的28名党员推选为支部书记后,他充分发挥“流动党组织”的政治核心和桥梁、纽带作用,按照“以党员带动群众,以同乡服务同乡”的工作思路,为家乡务工经商民工提供就业平台、法律咨询平台和维权平台,使孔坊乡在上海务工经商的2000多农民工有了自己的“娘家”。
       “遇事找流动党支部”,是该乡在外劳务人员的共同感受。今年夏天,闻家冲村在上海经商的陈德平钢材积压,举步维艰,他按照“流动党支部”向家乡外出人员公布的电话号码找到支部求援。4名支委多方打听,帮他卖出钢材,回笼现金10万多元。在一家私营企业打工的汤立成脚受伤后,老板不闻不问,周选生通过司法途径,为他讨回1万多元医药费和工伤补助费。去年以来,党支部先后帮助20多名务工人员解决生病就医、维护合法权益等难题,确保了在外人员安心劳务。
        “流动党支部”还在党员中开展“为家乡引进一个好项目,传授一项好技术,提供一条好信息,带好一批务工队伍,奉献一份爱心”的“五个一”的实践活动。在上海一家医药企业务工的孔坊乡凡冲村党员汪凯雄获悉一些制药企业需要大量灵芝,便将这个信息和培植灵芝的技术告诉村支书曾佳训。曾佳训以此为一项新型产业,组织本村农民培植。目前全村灵芝面积发展到100亩,50多个种植大户已经户平增收4万元。经“流动党支部”牵线搭桥,凡冲村在外通过打工创办了自己企业的曾星,“创业他乡,回报家乡”,今年3月回乡在县工业园一次性投资2400万元,办起塑料制品企业。7月1日,他成为该乡党组织发展的第一个“打工党员”。  
      离乡离土不离党,跟着党旗闯市场。经“流动党组织”发布信息和推荐介绍,直接或间接引导本乡农民外出务工达8000多人,仅在上海就有2000多人;通过外出务工人员带回投资、技术等信息200多条,引进项目5个,资金5000多万元。(原载2007年10月12日《鄂东晚报》,11月24日《黄冈日报》)
         例19:东坡柳编厂“折柳成金”
        二是从异常的切入点体现媒体的判断力。不平常事才是新闻,而从别人司空见惯的信源中发掘出异常角度,也能收到不同凡响的效果。
        例20:被银匠敲打的“美”
        湖北黄州青云街。18位银匠的小榔头,把9月13日敲得“叮当”响,惹得一些文化古城人“跟着感觉走”——一把把金钗银锁,一枚枚真假银元,教银匠给敲打成“现代流行美”……
        晌午时分,一位年近半百的庄稼汉子,来到一个姓杨的银匠摊前,从挂包里掏出一尊金质观音:“师傅,请为我打一枚戒指、一对耳环、一副项链。”
        一见观音佛像,那位细眉细眼的银匠顿时两眼放光,连声赞道:“好货!好货!”
        银匠的惊叹声,吸引了过往行人,人们争相围了上来,争睹观音风采:只见那高约5公分的观音,足蹬莲台,怀抱净瓶,手执柳枝,双目含笑,一脸慈颜,阳光映照,遍体生辉。
       “哟,真好看!”“太漂亮啦!”一些围观者“啧啧”连声,赞不绝口。
       “这是我家祖传好几代的宝贝,我实在不忍心毁掉哇。可是,要了这‘死观音’,就接不回那‘活观音’啦!”庄稼汉子向围观者解释说,“我就一个儿子,定在国庆节结婚。可我那儿媳妇,嘿!要了彩电、冰箱、洗衣机不算,还要戒指耳环金项链!我们庄户人家一时哪有那么多钱?没法子,我只好忍痛割爱舍观音了。”
       “哼!古代文明竟成了现代文明的殉葬品。”一位戴眼镜的小伙子对此不屑一顾,扭头就走。
        人们的议论声,使沉醉中的银匠醒过神来,他操着黄梅口音对围观者说:“少见多怪!从大前年起,我这把小榔头差不多打遍了全中国,不晓得锤扁了多少比这还要值钱的东西。”说罢,他一榔头下去,送观音菩萨“上了西天”。接着,他操起脚踏吹风机,一束蓝色的火焰从“呼哧呼哧”地“皮老虎”嘴中吐了出来,顷刻间,一件栩栩如生的传统艺术珍品溶成了一砣金疙瘩。
      “皮老虎”躺在地上不停地喘着粗气,是被银匠踩累了,还是为被银匠敲碎了的“美”叹息?(原载1990年11月10日《农民日报》)        三是切入点对准细节体现媒体的个性。角度对准细节,文风就能活泼生动。细节须由独特的慧眼来发现,是栩栩如生的,反映事件或人物的本质的,在同质新闻中它又是独特的,具有关注度。
        例21:引题——明珠颗颗照亮千村万户,银线条条送来火光能源
        主题——黄冈市“户户通电”工程提前竣工
        副题——6000多户1.7万多山里农民告别“黑暗”走进“光明”
        本报讯 记者刘富中 通讯员汪斌 夏伟报道:36年“青灯一盏随月明” 的83岁新四军老战士熊厚继,23日在黄冈市“户户通电”工程竣工新闻发布会上喜笑颜开:“没想到我黄土埋到了颈,还享受到供电人送来的光明。”
        家住红安县华家河镇熊河村的熊厚继,1970年主动到迎驾山看护山林。他36年如一日,以山为家,造林500多亩。今年6月上旬,“户户通电”工程施工人员立起6基电杆,架设2.1公里电线,投资3万多元,把电送到了迎驾山上熊厚继的那间小石屋。36年来第一次用上了电灯,被当选为首届“感动黄冈十大人物”的熊厚继,这次被供电干部职工的奉献精神感动了。
        像熊厚继老人一样,黄冈市最后一批无电的6236个农户、17210人,分散居住在深山老林之中,过去照明一直是点松脂、蜡烛、煤油灯。“户户通电”工程,让他们相继告别无电的“黑暗”,过上“光明”的日子。
        黄冈是个农业大市,农村人口所占比例较高,无电户散居在9个县市、81个乡镇的边远山区。按照国家电网最大限度延伸、基本实现“户户通电”的战略目标,黄冈供电公司于今年4月30日启动了“户户通电”工程。
        施工期间,正值炎热的夏天,各项目承包单位发扬“艰苦拼搏、只争朝夕”的网改精神,开展劳动竞赛。到9月22日,随着大别山南麓罗田县九资河镇最后一个无电户亮起了电灯,黄冈市“户户通电”工程比原计划提前41天完工。  
        据黄冈供电公司总经理周水桥介绍,在将近5个月里,黄冈市“户户通电”工程新建台区88个、容量4170千伏安,新建和改造10千伏线路79.95公里、低压线路827.87公里,完成投资3679.5万元。
        爱心飘荡“户户通”。黄冈供电公司近6000名干部职工捐款42.4万多元,为573个“五保户”、990个特困户和40个优抚对象户,免费安装了电表。(原载2006年9月25日《鄂东晚报》)        2.在会议报道中寻找鲜活角度。
        我们要强化一种观念,即会议和领导活动报道是媒体的资源,而不是负担。据统计,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等美国主流大报的头版报道,有50%的新闻是白宫、国会新闻,即我们所说的会议新闻,加上联合国、国际法庭的新闻,会议新闻、政要新闻可达80%。要破除一种误解,即媒体因刊登会议新闻而没有人看。问题的关键是要善于寻找好切入点,使会议新闻吸引人。
        新闻报道要善于从会议和领导活动中找角度,发现新闻点,运用领导讲话中个性化的新闻语言,发掘有震撼力的场景、场面。要注意角度的活化、细化、具体化,力戒流水账式的报道。角度要对准会议和领导活动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结合点,善于从中挖掘有用信息,更好地提供权威信息服务,在服务群众中引导群众。
        解读党政信息时,切入点也要鲜活,要审时度势,解惑释疑,使读者多了解政策信息的背景,不但把信息解读得有用,而且要有意思。
        3.在典型报道中体现平民角度
        典型报道角度要选得准、写得实、报得活,让人觉得可亲、可敬、可信、可学,关键是善于运用平民角度。
        典型报道从平民角度着手,突出个性色彩,使人物有血有肉。还要避免从一个角度切入和报道,突出多角度、层次感,突出多元性,这样才能突出人物的丰富性,使其有现实感。
        从平民角度开掘典型报道,才能避免“榜样”和读者的疏离,才能发挥出“榜样”的力量,使其吸引人、感染人、鼓舞人。
        平民角度要有时代特色,要重视对新时期典型内涵和特点的挖掘,而不能局限于传统的英雄模范;要强化对具有较强创新精神和开拓意识典型的宣传,满足普通群众致富、成功、成才、求知的愿望。
        例22:问世间情为何物
        引言部分:3年前,大别山下一位英俊的小伙子抱着一名下肢瘫痪的姑娘举行了悲壮的婚礼。今天,这位已经做了爸爸的青年还在一面打工,一面为妻子寻医问药……
        正文开头部分:
        1995年农历正月初六,大别山南麓春寒料峭,山脚下一间农舍里正在进行的婚礼冷冷清清。
        新郎段宗飞,英俊聪慧,勤劳善良,在英山县彭畈乡柏树祠村人见人爱。他怀中的新娘胡玉银,曾经蛾眉睩,杏脸桃腮,这会儿她脸庞消瘦苍白,眼窝深凹,目光无神……
        婚礼只有一项议程:拜高堂。参加和主持婚礼的也只有高堂——新郎的岳父胡文成、岳母傅凤兰。
        抱着胡玉银,段宗飞向岳父岳母三鞠躬。随即,他和新娘唱起了《梅花三弄》:
           人生自有痴情者,
           莫笑痴情太痴狂;
           若非一番寒彻骨,
           哪得梅花扑鼻香;
           问世间情为何物,
           直教人生死相许……
        歌声,被泪水浸泡,含着一种苦涩的温柔。
        3个小标题为:1、上篇:龙凤呈祥;2、中篇:鸳鸯折翅;3、下篇:精卫填海。
        例23:从百万富翁到五祖寺方丈
        引言部分: 也许只有从心底里聆听重重寺院的暮鼓晨钟,从心底里感受丛林深处的那种纯朴而执著、幽静而旷远,才“渐悟”那份孤独与寂寞、清贫与淡泊中蕴藏着的是怎样一种生的力量,才“顿悟”那份沧桑阅遍之后可能体味的繁华落尽的美。
        正文开头部分:
        身着海青衣,脚裹罗汉鞋,左手拿“掌上宝”,右手扶方向盘——年轻的禅师与人通完话,驾驶着自己的本田轿车出了五祖寺,下了东山,进了北京城。
        在北京人民大会堂,这位出席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第九届代表大会的“现代和尚”,被当选为全国青联委员,受到江泽民、李鹏、朱镕基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
        时隔430天后,经两序大会礼请,省、市、县、宗教部门考察,中国佛教协会批准,这位享誉海内外的年轻禅师升座“天下祖庭”五祖寺第七十四代方丈。
        他,就是悟祥大和尚,法号释见忍,今年才35岁。
        7个小标题为:1、十五岁的少年做起了百万富翁的梦;2、梦在青春的汗水和睿智中变为现实;3、现实的一阵阵铜臭侵蚀了精神家园;4、精神家园的寻觅者邂逅天涯沦落人;5、天涯沦落人无意间拈花微笑示天机;6、天机隐藏在晨钟暮鼓中的深深丛林;7、丛林香火熏陶出品行高尚的大和尚
        4.在突发事件报道中对准“第一落点”
        能否快速、准确地报道重大突发性事件,是媒体是否有影响力的重要方面。切入点随时间推移而不断变换,第一时间独家刊发的是新闻的“第一落点”。抢得“第一落点”应是新闻报道的“最高纲领”。尤其是重大突发事件报道,角度要迅速对准“第一落点”。
        在信息渠道多元化的状况下,当突发事件发生后,如果媒体没有提供及时充分的消息,就会通过其他渠道或非常规传播方式传播。如果人们从其他渠道得到的是不真实准确的报道,先入为主的信息会严重影响人们的判断,形成负面舆论。
      新闻要增强报道的竞争力,就必须把切入点对准突发事件的“第一落点”,及时发觉、准确把握、正确引领,消除读者因突发事件引起的恐慌、怀疑、猜测,满足读者的知情权,形成积极正面的社会效果。
        例24:凄风苦雨大年夜————“2.10”残害妇女案侦破记
        4小标题为:1、铃声响起;2、血泪控诉;3、四次撒网;4、法网恢恢
        例25:鄂东庭审第一回—— “8.30”特大案开庭审理旁听记
        正文开头部分:
        2001年8月30日,一个普普通通平平常常的日子,一个在鄂东司法实践中诞生了众多“第一”而注定永载黄冈市司法史册的极不普通极不平常的日子!
        这一天,黄冈市中级人民法院第一次公开审理被告人最多、作案次数最多、致人死亡人数最多、涉案范围最广、涉案金额最大、4日后宣判死刑人数最多、开庭时间最长的集团犯罪案件;
        这一天,黄冈市人民检察院公诉人的起诉书第一次超过了1万字,其宣读时间第一次超过了1小时,并第一次运用多媒体示证,且在整个庭审中所示证据第一次超过了2000份。
        这一天,出庭为被告人辩护的律师第一次达10名之多……
        这许许多多的“第一”,凝聚了参与“8.30”特大案的侦破、起诉、审理等法律工作者多少辛勤的汗水,多少超常的睿智啊!
        4个小标题:1、如泉泪水,洗不清弥天罪行;2、你揽他推,赖不掉共同罪责;3、洋洋洒洒,起诉书掷地有声;4、三曹对案,法庭上明镜高悬。
        总之,要通过多种途径拓展新闻切入点,使新闻角度和读者注意力在多重空间融合,增强新闻在各种信息渠道受众中的影响力。        四、选取切入点要避免的误区       选取切入点要避免可能出现的两个误区:
        首先,讲切入点不是“取巧”。要掌握“以小见大”的规律。这当中的“小”指什么?“小”不是给报道简单装个新闻由头,机械地“穿靴戴帽”。“小”必须是真新闻,“小”中能折射新闻事件的本质,“小”中能搭到时代脉搏,“小”中有引人入胜的佳境。
        其次,讲切入点不是“避战”。切入点需要掌控对核心事件的解读。媒体都有处在新闻竞争的“正面战场”,对政治、思想、经济、文化等领域的核心事件不能视而不见,不能因为敏感就简单地避而不谈,关键是如何找准角度,进行解读。只有在新闻竞争的“正面战场”上积极“应战”,才有媒体的地位,才有媒体的权威。
        要避免上述误区,讲切入点必须具备下列条件:
        1.要有积累、有准备。讲切入点,是厚积薄发,强调工夫在“新闻”外,需要积累和准备。如何积累,如何准备?第一,要在知得早、知得深、知得全上下工夫。知得晚,急就章,角度就不会选得准。第二,解读要有功力,要在理论解读和故事解读上下工夫。只有解读得透彻了,切入点才有针对性。
        2、要进行新闻策划。讲求切入点不是“取巧”,而是精心的新闻策划。新闻策划是一个先于报道,又与报道同行的持续过程。策划不仅包括对报道选题的决策、对报道方案的设计,还包括在报道实施过程中,通过信息反馈,不断调整原方案。在这个动态过程中,对新闻角度的策划、调整贯穿其全过程。因此角度再小,也是配合报道整体运行的需要,是有立意和内涵的。通过在角度策划上下工夫,这个小“窗口”也能见到好风光。
        3、要有清醒的判断。所谓切入点,不是哗众取宠的噱头。讲切入点不能从众,不能盲目,要有清醒的判断。有同行曾认为,新闻要增强可读性,新闻角度“软些软些再软些”,甚至以社会新闻为视角,向媚俗新闻看齐。其实,在实践中,新闻吸引读者的地方恰恰在于权威性、公信力,在时政新闻、经济新闻和权威政策解读等方面的独家角度、独特思考、独到观念,才是媒体的立身之本。有了对切入点的清醒判断,选择时才不会走入误区。
        总的来说,新闻切入点是透视新闻事实的一个立足点与窗口,它从事实的一个侧面去揭示新闻主题。 选择新闻的最佳切入点,一般说,要抓“四点”、“一小”。四点即:(1)抓特点。客观事物是丰富多采的、发展变化的,有共性有个性。只有抓住了事物的个性、特征,新闻才会受读者欢迎。(2)抓新点。即角度要新,通过某一侧面、角度去反映主题,使新意盎然,给读者以新鲜的感受。(3)报道同一事物,应注意错开角度,即寻找不同的侧重点。目的是使新闻主题既不与别报重复,又报道了新闻事实。(4)选新闻角度要有群众观点,即从群众的角度看事物。从群众角度、读者的角度入手,就能写出群众喜闻乐见的事物,使新闻主题表现得通俗明确。“一小”即:切入点要小。凡是选准了一个小的切入点,摆出具体生动的事实,就容易把主题写得有深度,写起稿来显得生动、活泼,受读者欢迎。这样,选准小的角度,就有利于主题深化,有利于抓到具体的材料,有利于报道人物与事物的个性特征,稿子容易写得短小精悍,并且做到时效性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