驼峰鼻矫正后遗症:对我国38年发行粮票的原因粗浅探析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6 19:06:53
   发“粮票”的原因 

    1955年8月25日,国务院全体会议第17次会议通过《市镇粮食定量供应凭证印制暂行办法》,粮票从此应运而生,至1993年4月,取消粮票,粮票伴随中国人长达38年。票证制度,不仅我国,苏联、美国、越南、朝鲜等国都采用过。最近,美国又开始了发放票证。对非农业人口实行粮食定量供应,被说成那个时代“贫穷”的象征之一,有人曾说:贫穷不是社会主义。也有人曾说:是包产到户解决了中国人吃饭问题。那么,他们告诉人民发“粮票”的原因了吗?没有。他们不敢。现在,让我们来了解一下,发“粮票”的原因。

 

    ——实行粮票制度的原因

 

    一、人口快速增加。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我国人口约为4亿5千万,经过短短的几年,1955年我国人口增加至6亿2千万。至1976年,我国人口增至9亿2千万,至1993年,我国人口增至11亿8千万。主因一是社会主义制度建立,社会安定程度达到了历史上最好时期,出生率高;二是非正常死亡极少;三是出生成活率大幅度提高;四是医疗卫生条件改善,平均寿命提高。人口增加,是致使粮食紧张的重要原因。

 

    二、非农业人口高速增长。1949年刚解放时,我国处于落后的农业国,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口占到90%,从事工业、商业、科研、文化、教育等非农业人口不多。新中国成立后,毛主席制定了将落后的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强国的战略,兴建了大庆、十堰、攀枝花等几十个工业特区,大批钢铁、矿山、化工、重工业、国防工业、水泥、交通、轻工业基地建立,从事科研文化教育的人员和学生也是几十倍的增加,三线建设工程浩大,非农业人口增加规模空前,这些人不生产粮食,但是要消耗粮食。

 

    三、备战备荒,粮食储备。

 

    刚解放时,我国谈不上粮食储备,紧接着的抗美援朝战争,使我国不可能有粮食储备,粮食生产刚刚好转,又逢三年自然灾害,旱灾、蝗灾导致粮食大面积减产,苏联逼债,我国没有黄金和工业品偿还,不得已用农产品还债,可以说在1962年前,我国粮食储备几乎为0,1964年之后,我国开始建设粮库,储备粮食,备战备荒。

 

    四、600万军队需要大量粮食。解放后我国一直处于恶劣的国际环境下,不得不保留了400多万军队。加上进入军垦、橡胶生产145.5万部队,600万军队需要大量粮食。

 

    五、地缘广阔,但可耕地少。我国可耕地面积占国土1/10,人均可耕地面积占世界人均1/4,美国和印度都是我国的两倍。

 

    六、旱地多,可灌溉土地少。我国的耕地长期处于靠天收的状况,能自然灌溉的土地面积不到三分之一。

 

    七、落后的农业基础。农业劳动者没有文化,机械化程度极低,耕作方式落后,根本谈不上现代化和科学种田,年亩产粮食不过1千斤,有的地方甚至不超400斤,根本谈不上病虫害的防治。

 

    基于上述原因,决定了在毛主席时代以及后时代,必须实行粮票制,即将非农业人口的粮食压缩到最低标准。军人和重体力劳动者,每月45斤,轻体力劳动者,每月30斤。以保证农村缴纳的公粮数降到最低,确保农业人口粮食能够维持基本需求,非农业人口均衡达到基本标准,凭借钱财和其他条件,都不能获得多余的粮食。上至国家高级领导,下至刚出生婴儿,每个人必须实行定量供应,没有任何特权。大家知道,毛主席去世后所留遗产,除了书籍、几件旧衣服,还有的就是一些节余的全国粮票、北京市粮票、布票。

 

    ———取消粮票的原因

 

    一、人民公社,人人参加劳动,劳动光荣。在毛主席时代,几乎没有吃闲饭的人。人民公社的建立,历史上第一次将农民组织起来,集约化提高,劳动者觉悟高涨,积极生产,面对高强度的劳动没有怨言。我们今天决不能忘记前辈无私做出的贡献。

 

    二、全民扫盲,普及文化。全国大规模四次扫盲活动,普及小学、初中,学龄儿童保证入学,劳动者文化提高,为建立现代化农业打下了基础,农业人口不仅学会了科学种田,有了机械化、电气化知识,吞食六六六粉、就着电灯点烟、棒打拖拉机的现象再也不会出现了。

 

    三、大批军队转入农垦,成立农垦部。为了应对大量的粮食需求,我国专门成立了农垦部,毛主席任命王震为部长,10多个师军人在新疆组建了建设兵团;19个师军人在黑龙江转业为农场开发北大荒;10个师军人在山东开发渤海湾,华南垦殖总局2个师,西藏也有1个师军人从事农业生产。正副部长中将军多、成建制转业、复员官兵多,堪称新中国垦荒史上的“淮海战役”。

 

    四、大规模水利建设,减缓灾害带来的损失,提高灌溉农田面积。刚刚解放,毛主席就重点抓了淮河、海河、黄河、长江的整治,在黄河武陟县段,傅作义挂帅开挖了人民渠、胜利渠,灌溉了土地两万多亩,1958年、1968年全国两期大规模水库建设了8万多座大小水库,全国打了几千万眼机井,大大提高了农田灌溉率。

 

    五.“农业学大寨”,可耕地多出1.3亿亩。树立了一个陈永贵榜样,全国人民战天斗地,开展大规模农田建设,重新安排河山。

 

    六、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全国每个公社基本上都建立了拖拉机站,部分开始装备康拜因收割机,耕种基本实现机械化,抽水机、柴油机、手扶拖拉机、小四轮得到推广普及。

 

    七、43工程解决了化肥、农药问题。1972年尼克松访华实现了中美关系正常化。毛主席抓住时机,指示我国实行43工程,即鉴于我国当时化工业不发达的状况,由我国出资43亿美元,欧美日援助我国化工、炼油设备。我国开始生产化肥碳氨、尿素、钾肥、磷肥、农药敌敌畏、1059、乐果,几乎每县都有一个化肥厂。化肥是粮食产量提高重要原因。

 

    八、群策群力,种子革命。50年代我国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学习米丘林培育新品种运动,六、七年代,在敢想敢干、群策群力的精神鼓舞下,各行各业都爆发了巨大创造革新热情。土地改良、种子革命也在全国范围内展开。1968 年,李贞生与海龙县农科站、海龙县五七中学一起培育杂交水稻种子,还培育出玉米稻、高粱稻、葵花稻等;此成果拍了科教电影。1971年开始,以辽宁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杨振玉等人为主,连续进行了六年粳稻杂交优势利用的试验,首创“籼粳架桥”制恢技术,于1976年育成C57、C418等高配合力的粳型恢复系,率先攻克国际上长期未能解决的粳稻杂种优势难关。此项成果获首届全国科学大会奖、国家发明奖三等奖,并以专利形式转让美、日等国,确立了我国杂交粳稻的国际领先地位。至八十年代初,杂交粳稻已在辽宁、北京、河南、山东、山西、陕西等省示范推广160万亩,比之前培育的常规良种稻增产 15— 20%,显示了北方杂交粳稻的优势。1973年,以袁隆平为首的科研小组培育出了南方杂交籼稻。解决了南方水稻产区的水稻产量问题。与袁隆平同期培育出杂交水稻的就有16个科研单位,共十六名带头人。与此同时,我国还有杂交玉米,小麦丰产一号、二号、偃师一号等,还有杂交苹果梨、杂交柿子,举不胜举。

 

    九、八字宪法放光芒。1958毛主席根据农民群众的实践经验和科学技术成果,提出来的农业八项增产技术措施。即:( 深耕、改良土壤、土壤普查和土地规划) (合理施肥 ) ( 兴修水利和合理用水 )( 培育和推广良种) (合理密植 )  (植物保护、防治病虫害 ) (田间管理 )  (工具改革 )。这些措施,对农作物稳产高产很有效果。被称为“八字宪法”。在科学种田的思想指导下,我国粮食亩产大幅度提高。1976年,我国水浇地全年亩产不少超过了一吨,全国有不少吨粮县。1993年,我国彻底解决了粮食问题,粮票彻底退出了历史舞台。

 

    十、破除宗亲观念,实行计划生育,降低人口增长率。逐步开展移风易俗,提倡男到女家,宗亲祠堂逐步灭除,子女可以随父姓也可以随母姓,在消除几千年来的宗亲观念的基础上,实行计划生育,免费发放计生工具,提高社会福利,组织从生到死一管到底,让多子多福没有市场,降低人口增长率。

 

    正是毛主席这些农业战略的实施和粮票制度,确保了我国大幅度发展经济,快速完成了农业国向工业国的转变,有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在短短的27年里,发展称为全球第六大工业国,开始向2000年成为四个现代化强国进军。而在这期间,粮票制度保证了农业人口和非农业人口粮食的基本需求,实现了工业先导,反哺农业,工农业齐头并进的国家发展战略。

 

    诚然,广大农业人口为国家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们从未有过怨言,领袖和大家一样领着粮票,没有半点特殊。

 

    要奋斗就会有牺牲,历史会记住那个时代人们的艰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