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歇尔计划失败了吗:《堑壕里的机枪》之十三 ——第六章 堑壕清道夫——MP18/I冲锋枪(2)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6 05:23:53


伯格曼MP18冲锋枪的一些设计特点直到今天仍然是现代冲锋枪的重要特征。MP18结构简单,可以利用普通机械加工设备进行生产,其内部机件允许相对较大的制造公差,具有一般技能的工人就可以胜任,而且除了需要符合轻武器制造要求的钢材,MP18不需要其他特殊的材料——这一点对于如饕餮般吞噬各种物资的战争而言是极为有利的。MP18的机匣和枪管采用高强度钢管制成,其厚厚的硬木枪托也非常坚固,在恶劣的野战条件下,MP18不仅能够忍受士兵们的粗野作风,甚至在肉搏近战时还能作为大棒使用——德国人没有给MP18配备刺刀,这倒是个令人奇怪的现象。

MP18发射标准的德国9毫米派拉贝鲁姆手枪弹,其理论射速大约为每分钟400发,该枪还能配用早已大量装备部队的鲁格手枪32发螺旋弹鼓作为供弹具。由于活动机件都被置于圆管状的机匣内,MP18不向手枪那样容易因外界环境的干扰而发生故障(鲁格手枪的肘节式枪机和毛瑟手枪的后拉式枪机都有暴露在外的部分)。而且由于MP18采用开膛待机方式,这让该枪能有效散热,避免了由于连续射击产生的枪膛过热导致子弹发射药早燃现象。最后,MP18结构简单,重量虽大但维护方便,即使是射击技术一般的人也能很快掌握该枪的使用方法。

在服役不久之后,MP18就进行了小幅改进,批量生产型被定名为MP18/I(当时的一些材料将该枪写为MP18,I)。显然,德国最高统帅部被MP18预计或实际的应用价值所鼓舞,他们制定了正式列装计划,要求除了为每名军官和士官装备MP18,一线步兵连每10名士兵中就应配备一支MP18。每个步兵连中还应组建一个装备MP18的特种冲锋枪分队,这个分队中应包括6名MP18射手和6名弹药手,此外还配有3辆用于运输弹药的手推车!从这一计划,我们可以看出,德军的计划中已经预见到MP18的装备将会耗费大量弹药,其弹药消耗量几乎等同于马克沁MG08。

 

这两张照片清楚表现了MP18/I冲锋枪两侧的所有细节,请注意其配用的32发螺旋弹鼓。

 

MP18/I冲锋枪机匣上部特写,从标志可以看出这是一支1920年制造的产品。

 

Kugelspritz:“子弹喷射器”

德国突击部队的士兵们一定非常喜欢他们的新武器——他们亲切地把MP18/I冲锋枪称为“Kugelspritz”,即“子弹喷射器”(bullet squirter);但遗憾的是,MP18投入使用的时候,距离战争结束已经为时不远——该枪装备部队大约6个月后,这场夺去了千百万人生命的大战终于在1918年11月11日落下帷幕。虽然有资料称大战期间德国总共生产了大约35000支MP18,但在历史文献中却极少提到过它们在作战使用中的实际情况。即使这样,我们还是很容易想象这种武器在投入作战后会发挥怎样的功效:装备有MP18的几名德国士兵就能对付满满一堑壕的协约国士兵。在象往常一样投出一串手榴弹后,德国兵手持喷射火舌的MP18快速跃起冲击,跳进协约国堑壕防线上诸如机枪火力点、火炮炮位以及指挥隐蔽部等重要工事,在守军士兵抓起又长又笨的步枪进行还击以前,就用密集的火力迅速把对手撂倒。

 

一战时期德国巴伐利亚暴风突击队士兵携带的用于近距攻击或巡逻的典型轻型装备。这名士兵腰间别着一个MP18/I备用弹鼓,此外在他的皮带上还能看到标准的步枪弹夹包,但实际上它们经常被士兵们用来存放烟草、巧克力等物品,有时候还用它携带整包的9毫米手枪弹。图中可见他脖子上挂着防毒面具,可以在需要的时候随时佩戴;圆柱形的防毒面具容器、干粮包、水壶以及工兵锹等用品则悬挂在后面。

 

协约国当然不会忽视德国人这种新式武器在战场上表现出的巨大优势——战后协约国组织的“解除武装委员会”(Disarmament Comission)规定德国保留的10万军队不得装备MP18。原来德军装备的MP18中的绝大部分都被销毁,剩余的少量MP18被交给了魏玛共和国(Weimar Republic)负责国内治安的“绿色警察”使用(这部分MP18的弹夹安装口在1920年重新冲印了标志,很容易辨认)。许多MP18/I和1920年重新冲压标志的MP18后来又被希麦司进一步改进——现在希麦司受聘于赫纳尔公司(C.G.Haenel)公司——采用了20发或32发直形弹夹。后来出现的赫纳尔MP28/II以及伯格曼MP34/I两种冲锋枪都是直接基于希麦司的设计开发出来的。

 一战结束后,尽管凡尔赛和约禁止德国开发冲锋枪,但伯格曼MP18还是得到了改进发展,1924年希麦司在MP18基础上设计成功MP28/II,该枪改用直弹夹供弹,设有半自动/全自动火力选择装置。次年MP28/II在德国进行了秘密测试。由于凡尔赛和约的限制,赫纳尔公司将MP28/II的生产转到了比利时和奥地利。除德军外,比利时、荷兰、中国和日本等过都装备过该枪,日本的百式冲锋枪就是仿自MP28/II。

德军在一战中体会到了冲锋枪的巨大潜力,战后发展的MP34便是一战期间莱茵金属公司一种设计方案的发展,MP34类似伯格曼MP18。为了规避凡尔赛和约,德国在1929年购并了瑞士苏洛通(Solothurn)公司,开始秘密生产样枪,最初该枪被命名为苏洛通S1-100冲锋枪,后来按照德国方式命名为MP34。由于苏洛通公司生产能力不足,德国又买下了奥地利斯太尔公司(Steyr)控股权,在该公司生产MP34,并通过苏黎世的瑞士贸易公司将其出口,因此该枪也被称作斯太尔-苏洛通冲锋枪。MP34制造精良,被称为“冲锋枪里的劳斯莱斯”,当然造价也较高。

 

射击!MP18/I

射击MP18/I的第一步是给它装上弹夹。在为螺旋形“蜗牛”弹鼓装填子弹前,先要利用弹鼓上附带的调节手柄把弹鼓内的弹簧张力调整到合适水平,然后可以卡住手柄,弹簧张力也就得到固定。弹鼓装填可以利用专门的装弹器进行,压下装弹器上的手柄,每次在其中压入一粒子弹,手柄在弹簧的力量作用下会向上抬起,把子弹压入,然后按下手柄,就可以装入下一发子弹。螺旋形弹鼓可以容纳32发子弹,但通常推荐装填28发弹。从相关照片中,我们已经看到这一过程是如何的繁琐,从一开始螺旋形弹鼓就不是作为冲锋枪以及其他武器的理想标准供弹具设计的,它只是对现有鲁格手枪弹夹的临时改进产物,因此其笨重和使用不便也就不难理解了。这种成本高昂的螺旋形弹鼓存在诸多问题,比如弹簧容易断裂、会因尘土和泥沙造成供弹故障,此外在没有装弹器的情况下,为其装弹十分不便。战争结束后,MP18/I开始使用更为实用的普通直形弹夹。

 

在装填MP18冲锋枪的螺旋形弹鼓前,必须先利用弹鼓上附带的摇柄把内部的弹簧调整到合适的弹力,然后把摇柄固定在弹鼓底部一个匙孔形的卡口内。压下装填器上面的手柄,然每次压入一发子弹,手柄在弹簧压力的作用下会抬起,然后再次压下手柄,送入下一发子弹。螺旋形弹鼓可以容纳32发子弹,但为保证供弹弹力,通常士兵们都只装填28发。

在配合MP18/I使用时,螺旋形弹鼓伸展的平直部分可以套上一个特制的钢板冲压护套——因为螺旋弹鼓的平直部分和鲁格手枪的普通弹夹完全一样,其上的孔隙会导致外部异物的进入。图中可见射手的左手正拿着金属护套,这个护套可以保护螺旋弹鼓的供弹通路,防止弹鼓在插入枪支前灰尘进入或遭受机械损伤。

 

MP18冲锋枪存在的最为显著的一个问题可能就是其重量分布的不平衡——这是由于该枪采用了较大的侧置螺旋弹鼓决定的。MP18配用的弹鼓重2.35磅(1.06公斤),伸出枪体侧面近1英尺(约0.3米),射手要立姿抵肩对目标实施瞄准,就必须花上不少力气来保持枪体的横向平衡。在立姿腰际夹持射击以及卧姿支撑射击情况下,射手可以用左手抓住MP18的弹夹安装口部位,把它作为一个良好的握持点,这时枪体的横向平衡问题影响就会变得较小。

射击MP18的感觉和使用大多数其他冲锋枪存在很大的差别。抓起MP18,射手最先感觉到的就是该枪那“沉甸甸”的分量:11.6磅(5.33公斤)——这一重量比当时德国装备的制式Gew98步枪连同刺刀在一起的重量还大,士兵们背着MP18徒步跋涉绝对是一件比较费力的事;特别是如果需要立姿抵肩瞄准射击,就更是费力。但另一方面,较大的重量也使MP18能较好地吸收9毫米派拉贝鲁姆手枪弹发射时产生的后坐能量,在射击时射手很难感觉到枪机的往复运动。毫无疑问,MP18是一个非常稳定的“射击平台”。

MP18的弹夹通过弹夹卡扣被牢固地固定在安装口内,几乎不会产生任何松动。MP18机匣右侧设有较长且略带弯曲的拉机柄,射手可以很舒适地抓住并操作。在枪机后拉到位后,还可以向上转动,固定在机匣上的一个卡槽内——这是最为简单基本的保险措施,可以防止枪机意外向前运动发生走火。但这样的固定方式仍然不够可靠,如果MP18跌落地面(枪托着地),枪机仍然可能在振动作用下从卡槽中“挣脱”,向前运动击发枪弹。

MP18没有采用现代冲锋枪那样的小握把,而是安装了类似德国制式步枪那样的木制枪托,这样做的好处就是普通的步枪兵不需要接受转换训练就轻松地适应并有效使用MP18。也正是出于同一原因,MP18采用了当时德国颇为盛行的V形槽后照门和柱式前准星。后照门有100米和200米两种可调射程,可以通过L形翻转铰链实现转换。MP18的瞄准具没有风偏修正功能。扳机护圈尺寸很大,射手在冬季可以佩带手套操作。MP18的弹夹安装口位置上方带有较大的压花弹夹释放钮,这种设计既能让射手容易操作,又能避免意外触动而释放弹夹。

MP18唯一的保险装置是机匣右侧上方标有S字样(S代表Sicher,意为Safety,即“安全”)的卡槽,枪机的拉机柄在后拉到位后可以向上转动固定在该卡槽内,但如果装了弹的枪支意外跌落,拉机柄还是可能从卡槽中松脱,导致走火。无论枪机处于前端还是后端,MP18都能正常装填,但最好是在枪机位于后方时进行装填。把弹夹插入大角度后倾的弹夹安装口,直到弹夹卡住。MP18的供弹通道之所以采用如此倾斜的角度,是为了保证子弹的纵轴和MP18的枪机以及弹膛处于同一直线上——其实这一点并不难理解,只要想想鲁格P08手枪那大角度后倾的握把就能明白了。

MP/I弹夹安装口上带有较大的压花弹夹释放钮,射手可以很方便地用左手拇指进行操作。请注意图中机匣上的标志:“M.P.18,I”/(伯格曼工厂认证标志)/“2381”(生产序列号)。







《堑壕里的机枪》之十三 ——第六章 堑壕清道夫——MP18/I冲锋枪(2) 《堑壕里的机枪》之十四 ——第六章 堑壕清道夫——MP18/I冲锋枪(3) 《堑壕里的机枪》之十二 ——第六章 堑壕清道夫——MP18/I冲锋枪(1) 《堑壕里的机枪》之十九——第八章 刘易斯Mk I型机枪(2) 《堑壕里的机枪》之十一 ——第五章 MG08/15轻机枪(2) 《堑壕里的机枪》之八——第四章 马克沁MG08(2) 《堑壕里的机枪》之十八——第八章 刘易斯Mk I型机枪(1) - 司古的日志 - 网易博客 《堑壕里的机枪》之十六——第七章 英国版马克沁——维克斯Mk I重机枪(2) 《堑壕里的机枪》之二十三 ——第九章 霍奇基斯M1914式机枪(3) - 司古的日志 - ... 《堑壕里的机枪》之九——第四章 马克沁MG08(3) 《堑壕里的机枪》之二十一 ——第九章 霍奇基斯M1914式机枪(1) 《堑壕里的机枪》之十七——第七章 英国版马克沁——维克斯Mk I重机枪(3) 《堑壕里的机枪》之十五——第七章 英国版马克沁——维克斯Mk I重机枪(1) 《堑壕里的机枪》之六——第三章 马克沁的新玩意儿(4) 《堑壕里的机枪》之二十一 ——第九章 霍奇基斯M1914式机枪(1) - 司古的日志 - ... .《堑壕里的机枪》之二十五——第十章 新尝试——绍沙1915式轻机枪(2) - 司古的日志... 《堑壕里的机枪》之二十五——第十章 新尝试——绍沙1915式轻机枪(2) 《堑壕里的机枪》之二十六——后记:继承·前行——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机枪 《堑壕里的机枪》之二十四——第十章 新尝试——绍沙1915式轻机枪(1) 《堑壕里的机枪》之一——从人力到火药动力 《堑壕里的机枪》之一——从人力到火药动力 《堑壕里的机枪》之二十六——后记:继承·前行——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机枪 - 司古的日志 -... 堑壕里的艺术品 从“德普”到“五三”——“转盘机枪”的中国之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