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歇尔耳机可以吗:《堑壕里的机枪》之二十六——后记:继承·前行——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机枪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5 06:45:31


 



后记:继承·前行——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机枪

“敌人那边沉寂了几秒钟……然后,突然间他们的机枪喷出了猛烈的火舌,子弹雨点一样倾泻过来。但是坦克对此毫不理会。德国人的子弹纷纷从坦克装甲上弹落,坦克毫发无损。坦克冲向一堵断墙,重重地撞上去,砖墙轰然倒塌,坦克直接开了过去,开到了工厂废墟的中央。

“从坦克两侧德国人射过来密集的子弹,坦克却全不理会,它直接向敌人的机枪阵地碾压过去——用英国人的话说,那真是个‘美妙时刻’——坦克履带压扁了德国人的机枪,致命的火力干掉了德国机枪手。跟进的英国步兵随即占领了德军阵地,然后坦克和步兵继续前进,包抄德国鬼子的侧翼。”

——《索姆河之战》,菲利普·吉布斯

 

这个巨大的机枪图案对许多二战装备爱好者都不会陌生,这是一挺美国勃朗宁M1917式重机枪,这个图案由佐治亚州(GA)美军机枪训练中心的22500名官兵及600挺勃朗宁M1917排列而成,1918年12月10日。 

稳若磐石的地位

慢吞吞而又时常抛锚的第一代坦克绝对不是“坚不可摧”,但在1918年却正是这些钢铁家伙们打破了堑壕战的可怕僵局——他们实际上的最大功用就在于帮助轻型火炮和机枪(坦克自己就有)安全地穿过无人地带到达德军防线。但是,许多人可能没有意识到,坦克的出现并没有撼动机枪在战争中的中心地位,从1914年到1918年,这个地位始终被步兵机枪牢牢地把持着。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伴随着一系列内战和革命,一些老迈帝国土崩瓦解,而另一些国家的版图(或势力范围)则得到了扩张。全世界的报刊媒体都很快报道了一战后马克沁、维克斯以及霍奇基斯等机枪重涉战场的消息,而世界上主要工业国家的发明家们也正在积极地开发新的机枪技术。

战后马克沁作为一种优秀的机枪仍然被德国和其他一些国家采用,苏联军队也大量装备了马克沁。早年的俄军就是维克斯之子&马克沁公司的老客户,出于对这种武器国产化的强烈愿望,俄国人很快就开始在图拉兵工厂许可制造马克沁机枪。后来的苏联红军也几乎原封不动地继续使用马克沁机枪,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据估计俄国/苏联制造的马克沁机枪总数大约为600000挺!此外,中国也曾经许可制造过马克沁,另有其他许多国家购买和生产过该枪。

战后德军的员额规模受到了凡尔赛和约的严格限制,因此德国开始转向谋求通过获得技术优势来增加其未来的战斗力。德军要求开发新型的“通用机枪”,起码要先替换掉不能令人满意的MG08/15。后来出现的MG34集中体现了德国人在气冷技术以及快速更换枪管技术方面的努力。MG34撷取了轻重机枪的重要优点,发展成一种有效的通用机枪,这最终导致了世界范围内机枪设计技术的革命,此后大多数国家的军队几乎全部放弃了水冷式机枪的发展。

上世纪20年代维克斯机枪的改进和发展包括采用了新的附件,特别是新型瞄准具和火力选择装置。二战爆发前,英国已经开始采用Mk VIIIZ枪弹,这种子弹内装新型无烟硝化纤维火药,使用气动性能更好的175格令(约11.38克)船尾型弹头,射程大大超越采用老式硝棉甘油石油脂发射药的Mk VII子弹,使维克斯的直接射击距离从3500码提高到了惊人的4500码——相当于2.5英里(约4000米)!有利必有弊,Mk VIIIZ不凡的射程自然导致同样“不凡”的后坐力,因此这种枪弹并不适用于普通步枪和新型的布伦(Bren)轻机枪,老迈但坚固的维克斯机枪几乎是这种大威力子弹的唯一用户;而此后几十年中,维克斯也是英国、英联邦国家以及其他许多国家军队中唯一一种重机枪。1964年,维克斯终于骄傲地等来了自己的后继者——L7A1,即比利时MAG58的英国许可生产型。

 正准备进行射击训练的美国陆军0.30英寸(7.62毫米)口径勃朗宁M1917式水冷重机枪。勃朗宁M1917在性能上超越了同时代的其他机枪,但遗憾的是,约翰·勃朗宁设计的这种简单而又可靠的武器仅赶上了一战的尾巴,没能来得及发挥什么显著的作用大战即告结束,但一种好的武器不会因为战争的结束而丧失生命的价值——勃朗宁机枪随即开始了漫长的服役生涯,一如当年的马克沁。

美国海军登陆部队士兵正在训练使用.30-06口径刘易斯机枪,夏威夷,1939年。这种机枪一直在美国海军中使用到二战中后期。请注意图中可存放6只弹鼓的木制弹药箱。

一战之后,法国的轻武器发展工作集中在了轻机枪和步枪上,这最后导致了夏特勒罗尔FM24/29机枪和MAS36新型步枪的出现。FM24系列机枪刚一出现,法军即用它们迅速替换了绍沙。与绍沙的境遇相比,霍奇基斯1914式重机枪在战争中得到的评价要好得多,法军也就保留了该枪,使其一直服役到二战结束。甚至在1946~1954年的印支战争中,由于缺少足够的美制重机枪,法国人仍然在使用霍奇基斯,正因如此,当地的共产党武装也就缴获了相当数量的霍奇基斯,后来其中大多数都被用来对付南越和美国人。

战后刘易斯机枪继续在美国和一些欧洲国家军队中服役了许多年。二战初期的美国陆军、海军和海军陆战队仍在使用刘易斯机枪和BAR自动步枪作为重要支援火力。20世纪30年代中期,英国将其陆军中大部分刘易斯机枪都换成了性能优异的布伦机枪,但本土防卫部队在整个二战期间都仍然装备和使用刘易斯机枪。但刘易斯和英国军队的缘分还远未完结,随着1940年5/6月英法联军在法兰西的败绩,英军机枪装备的短缺顿时变得相当惊人——太多的装备都被丢弃在了敦刻尔克海滩,作为重要的援助物资,美国通过租借法案向英国提供了大量陆地和航空型刘易斯机枪。

刘易斯航空型机枪曾获得日本人的青睐。上世纪20年代中期快速发展的日本海军和海军航空兵决定购买刘易斯航空机枪的许可制造权。日本制造的刘易斯航空机枪发射7.7毫米九二式底缘弹——实际上是英国0.303英寸(7.7毫米)口径枪弹的有底缘版——被日军命名为1929式、1932式和海军的九二式,这些机枪一直服役到二战结束。法国、荷兰、挪威、苏联、葡萄牙、意大利和许多其他多家都曾大量装备刘易斯机枪,刘易斯机枪采用的枪机/螺度槽-导气/枪机座自动系统后来还被莱因金属公司用在了著名的德国FG42伞兵自动步枪上,再后来,美军M60通用机枪也采用了与之类似的自动原理。

 这张摄于上世纪30年代的照片上,一名日军士兵正摆出操作九二式7.7毫米重机枪的姿势留影。这挺机枪安装了一具光学潜望瞄准具。九二式是二战中日军使用最多的重机枪,该枪在法国霍奇基斯重机枪基础上发展而来,于是1932年定型(日本神武纪年2592年),故名九二式重机枪。因其射击时声音低沉而顿挫,颇像那种在树上凿木啄虫的小鸟,所以美国士兵给它取了个绰号“啄木鸟”。

虽然只赶上了一战的尾巴,约翰·勃朗宁(John Moses Browning)的M1917式0.30英寸口径水冷式机枪很快就表现出相对于同时代大多数重机枪的技术优势。此后60年甚至更长的岁月里,这种可靠耐用的短后坐式自动武器在陆海空全面超越了同类武器。勃朗宁设计的各种0.50英寸口径水冷和气冷机枪在20世纪20年代中期已经日臻完美,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美国和许多其他国家军队都把勃朗宁气冷式机枪作为重要的一线装备使用。

自动步枪与冲锋枪

 美国士兵正在用M1918式BAR进行实弹射击演示,华盛顿特区附近,1918年。无论从外观上还是功能上,BAR都比当时美国远征军使用的(实际上一直用到战争结束)绍沙强一大截,和刘易斯相比BAR也较为先进,正因如此,美国陆军和海军陆战队分别于1918年和上世纪30年代用M1918式BAR替换了刘易斯。照片中的两名美军BAR射手展示的正是法国军事界十分盛行的“行进间火力”理论,射手通过枪带和其腰带上用来放置枪托的金属杯形装置来帮助控制BAR,而副射手则在特制的腰带上携带6个弹夹包,每个内装2只弹夹,共计12只弹夹,随时为BAR更换。

绍沙的诸多缺点以及刘易斯的各种局限促使勃朗宁开发出了他的勃朗宁自动步枪(BAR),1918年美军正式采用该枪。这种优秀的武器对当时的自动武器射击者立即产生了重大影响,BAR在美国陆军和海军陆战队一直使用到上世纪50年代后期,直到今天,在一些第三世界国家,你仍然能够看到BAR的身影。

战后最为出色的自动步枪(轻机枪)的桂冠应属捷克ZB26,英国曾许可制造该枪,将其命名为布伦。ZB26采用BAR的枪机闭锁系统、可快速更换的枪管和方便的弹夹供弹方式,是一种非常可靠且用途多样的自动武器。20世纪60年代初,英国人用配有两脚架、弹链供弹的L7A1取代了布伦(二战之后布伦改为发射北约制式7.62毫米枪弹,更名为L4A2),但布伦却仍然在许多国家的军队中继续使用,成为最长寿的轻机枪之一。

德国二战时著名的FG42伞兵用自动步枪在很大程度上参考了刘易斯机枪的机件动作方法。

采用防空枪架对空射击的捷克ZB26轻机枪(自动步枪)。英军采用的ZB26经过改进,成为布伦机枪。布伦的火力连续性不及配有优秀三脚架的德国MG34和MG42,也就不能像后两者那样归类为通用机枪;但布伦重量较轻、精度较好、可靠性良好且容易使用,足以堪当不错的步兵班用轻型自动武器。

两次世界大战之间轻武器上最为重大的事件是冲锋枪的发展——当年正是德国MP18开创了轻武器发展史上这一崭新的门类。这一时期德国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了冲锋枪(当初成为冲锋手枪)的理念,设计了一系列冲锋枪,其中最为卓越的代表就是后来二战中大量投产的MP38和MP40。意大利也开发了自己的冲锋枪——伯莱塔(Beretta)M1918和M1938。英国皇家海军似乎没那么多功夫发展自己的冲锋枪,他们直接仿制了德国MP28(即早期MP18的发展型),制造出兰彻斯特(Lanchester)冲锋枪。德国人在冲锋枪发展上算是开山鼻祖,但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知名度最高的冲锋枪却并不是产生在德国,而是美国佩尼&埃克霍夫公司(Payne & Eickhoff)于1917-1918年间开发的冲锋枪——对于这个设计者,许多人可能都有点陌生,但这种冲锋枪在当时却名气颇大,这就是汤普森冲锋枪,那时以当时约翰·汤普森将军(John T. Thompson)的名字命名的。最初,美国人也希望汤普森冲锋枪成为像德国MP18那样的“堑壕扫把”,该枪发射大威力0.45英寸(11.43毫米)ACP枪弹。不久之后,汤普森冲锋枪即参加了一系列小规模冲突;特别是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美国黑帮几乎不约而同地选择了汤普森作为称手的家伙,这让汤普森声名大噪——当然这对当时的警方而言是一种可憎的恶名。此后数十年,“汤米枪”(Tommy Gun)甚至成了冲锋枪的代称,足见汤普森冲锋枪在当时的“知名度”之高。汤普森也有值得褒扬的名声,它是二战中期以前英联邦国家和美军装备最多的冲锋枪,直到朝鲜战争结束后汤普森才完全退出美军装备序列。

一名美军下士正拿着一支M1928A1汤普森冲锋枪为学员讲解使用要领。请注意该枪配有50发弹鼓和卡茨(Cutts)枪口防跳补偿装置。

1923年拍摄的M1923汤普森冲锋枪的公开照片,该枪配有独特的14英寸枪管和两脚架。虽然汤普森子弹的230谷0.45英寸弹头比大多数冲锋枪使用的9毫米弹头具有更大的杀伤力,但其射程却远远不能胜任轻机枪的角色。

未完的理想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硝烟散去已经整整90年,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相比,这次战争似乎的确少却了不少“现代色彩”。但这种印象的产生,是缘于我们对于那次战争不多的关注和概略的认识,理性的军事史学者都认为二战装备及其应用思想更多地是一战时代的继承和延续。也许二战确有许多令人兴奋的闪光点,但这些光芒的最初萌生,却几乎都可溯及一战。

从机枪这种速射武器的角度出发,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意义绝对要胜过二战。在这场战争中,机枪首次作为一种规范的装备以成熟的战术应用方式投入战场,它的应用促成了步兵战术理念的变化,步兵班的装备结构也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其火力重心从步枪转移到机枪;也正是机枪作为速射武器的出现,促成了后来轻机枪、冲锋枪、自动步枪的出现,步兵武器从根本上迈上了现代化进程。从这点上说,那次战争的意义之煊赫远非二战所能比拟。

没有暗淡的历史,只有暗淡的眼睛。缺少观察,也就没有发现。洞察90年前的那场Great War,我们能够获得很多很多……

(全文完)






《堑壕里的机枪》之二十六——后记:继承·前行——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机枪 《堑壕里的机枪》之二十六——后记:继承·前行——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机枪 - 司古的日志 -... 《堑壕里的机枪》之二十一 ——第九章 霍奇基斯M1914式机枪(1) 《堑壕里的机枪》之十九——第八章 刘易斯Mk I型机枪(2) 《堑壕里的机枪》之二十一 ——第九章 霍奇基斯M1914式机枪(1) - 司古的日志 - ... 《堑壕里的机枪》之二十三 ——第九章 霍奇基斯M1914式机枪(3) - 司古的日志 - ... 《堑壕里的机枪》之十一 ——第五章 MG08/15轻机枪(2) 《堑壕里的机枪》之九——第四章 马克沁MG08(3) 《堑壕里的机枪》之八——第四章 马克沁MG08(2) 《堑壕里的机枪》之十四 ——第六章 堑壕清道夫——MP18/I冲锋枪(3) 《堑壕里的机枪》之十三 ——第六章 堑壕清道夫——MP18/I冲锋枪(2) 《堑壕里的机枪》之十二 ——第六章 堑壕清道夫——MP18/I冲锋枪(1) 《堑壕里的机枪》之十六——第七章 英国版马克沁——维克斯Mk I重机枪(2) 《堑壕里的机枪》之十八——第八章 刘易斯Mk I型机枪(1) - 司古的日志 - 网易博客 .《堑壕里的机枪》之二十五——第十章 新尝试——绍沙1915式轻机枪(2) - 司古的日志... 《堑壕里的机枪》之六——第三章 马克沁的新玩意儿(4) 《堑壕里的机枪》之二十五——第十章 新尝试——绍沙1915式轻机枪(2) 《堑壕里的机枪》之二十四——第十章 新尝试——绍沙1915式轻机枪(1) 《堑壕里的机枪》之一——从人力到火药动力 《堑壕里的机枪》之一——从人力到火药动力 《堑壕里的机枪》之十七——第七章 英国版马克沁——维克斯Mk I重机枪(3) 《堑壕里的机枪》之十五——第七章 英国版马克沁——维克斯Mk I重机枪(1) 战场上的生死拍档——机枪小组 轻武器教材——加特林机枪的工作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