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云语录最经典语录:东宝?仲巴仁波切开示《佛子行三十七诵》(12)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10:28:03

东宝•仲巴仁波切开示《佛子行三十七诵》(12)

31、自省观照除过失若不省察己过失,道貌岸然行非法,故当恒常细观照,断除己过佛子行。意思是想进入大乘道的人如果不反复思考自己的缺点错误,虽然自己不具备丝毫贤哲、尊者的功德,也会因为看不见自己的过失而自认为是如法的修行者,别人仅从外表肤浅地看你,也会认为你是修行者,如此外表道貌岸,却可能做与佛法背道而驰的事,不自我反省有很大的过患,因此,经常仔细反省并改正自己身口意三门的过错是佛子们知错能改的实践。我们既然是大乘行者,而且别人也如此认为,那么一切言行举止不仅代表自己个人的修养,也代表着我们信仰的教义。如果不经常观照并适时改正自己的过失,功德就无法增长,别人也会因为我们自己不如法的言行而不信佛法、甚至诽谤佛法,他们最终由邪见而堕入恶趣的话,我们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因此,为了使自己修行进步和令别人生起正信,应经常自我反省,发现错误及时改正。《智慧海请问经》中说: “大乘诸法可以汇聚为一个法:即反省自己的过失,由此,就能保护一切众生。”《佛说法集经》中也说:“令人生起正信就是在守护戒律。”仲敦巴曾说过: “能揭发自己过失的人就是贤哲了。”32、菩萨罪咎莫论说我因烦恼道他过,自损功德徒退转,故于菩萨诸缺失,切莫议论佛子行。意思是进入大乘道的行者基于烦恼特别是由于嫉妒,思虑并言说其他佛子的过失,那么自己就沾染上堕罪,从那么自己就沾染上堕罪,从圣道中退转了,因此不议论他人过错的实践。《递亲友书》中讲人可分为四种,就象芒果一样,外皮熟了而其实不熟;外皮不熟而其实已熟;外皮熟了就熟了;外皮不熟就不熟。我们之所以不能议论别人的过失是因为我们还是凡夫俗子,无法从别人外在的行为看到他内心的本质,有许多大成就者,为了帮助众生,常常采取一些极端的、表面上似乎是不如法的方式,我们不明白真相,就贸然指责,会构成毁谤,毁谤菩萨的恶业会使我们落入下三道。菩萨是随类化现的,因此,不论他表现为大小乘行者,还是普通人,我们都不能议论他的过失。从究竟上来说一切众生都是佛。我们在谈论他人的过失时,往往是出于妒嫉心,妒嫉等烦恼才是我们真正应该对付的敌人。特别要注意的是如果你觉得上师有过错,就要马上观察自己,因为上师是已经证悟的菩萨,他就象明镜,你看到他的过错其实是你的过错在镜中的影象。33、不求利养弃贪执为求利敬互争执,闻思修业会退失,故于亲友施主家,抛弃贪恋佛子行。意思是因为贪图亲友和施主对自己的恭敬及财物的供养而与其他大乘道的行者相互争执,那么闻思修等正法方面的事就退失了,为此,舍弃对利养恭敬的来源——亲友和施主家的贪恋是佛子们不贪名闻利养的实践。修行者应该看到名闻利养就象绳索和网可以把人束缚在轮回中。为了这些无意义的东西自赞毁他、与人争执就太愚蠢了。我们应该寡欲知足,与世无争。要象大成就者波达瓦所说:“在城里面转了十圈都化不到缘也别伤心,利养恭敬象雨一样降下也别高兴、别贪恋。”34、杜绝恶口护律仪粗言恶语恼人心,复伤佛子诸行仪,令人不悦中伤话,绝口莫说佛子行。意思是不顾虑自己语言方面的过失,以粗言恶语对人,令其恼怒、心乱,那么佛子们应该遵守的语方面的律仪即语言温雅、委婉、符合时宣等就荡然无存了,因此,对别人说话时要先思后言,不说令对方不高兴的粗恶话是佛子们杜绝恶口的实践。我们应该要断除恶口。温婉的话语使人如沐春风,粗恶的话语令人如入冰窖。你只须留意就会发现:当你语言轻柔、温婉地与人商谈一件难办的事时,别人会由于你的言行,耐心地了解你的难处,也许能就此办妥棘手的事,有时候几句得体的话,就可以助你获得事业的成功,胜过千军万马,胜过雄厚的资产,胜过渊博的学识。如果你语言粗恶,即使你好心想助人,别人也根本听不进去,根本不领你的情,只会使人反感,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递亲友书》中说:“佛陀指出众生有三种话语:象蜂蜜般使人高兴的话、象花朵般值得赞美的真实语、象不净物般的邪说谬论,其中我们应该抛弃最后那种。”35、调伏积习持正念烦恼成习难阻挡,正念士持对治器,贪等烦恼才冒头,即时削平佛子行。意思是贪等烦恼才生起时不对治,不阻挡,任其发展的话,烦恼就会成为串习并相互混杂,最终难以断除,既然如此,具备正和正念的人要执持有力的锋利对治武器,在贪等烦恼刚一冒头时就马上把它铲平是佛子们对付烦恼串习的实践。贪嗔痴等烦恼,就象有毒的植物,如果刚萌芽时不去对治,等它长成大树,就很难连根拔除了。我们修行人随时都要保持正念正知。正念就是牢记对事物应如何取舍,正知就是时刻观察自己身口意三门。正知好比哨兵;只要烦恼的敌人一来,马上就能察觉,那时我们立即拿起正念的对治武器,把冒头的烦恼消灭在萌芽阶段。就象武艺纯熟的人在战场上能得心应手、游刃有余,我们也要不断修习佛法,当烦恼敌来临时,以正念利剑挥斩它。阿底峡尊者说:“烦恼什么时候生起,什么时候就需要正念对治,能对治、摧毁烦恼的人是最好的勇士。”在与烦恼交战的时候,我们必须取胜,一旦失败就会被烦恼控制,不能脱离轮回苦海。36、正知正念恒利生无论何时行何事,应观自心何相状,恒系正念与正知,成办利他佛子行。意思是前面讲过很多佛子的行为规范,总括言之,根本的关键在于无论何时,无论在做什么事,每时每刻都应该观察自己的心,看它是善还是恶,保持正念正知不衰,同时,怀着利益其他众生的殊胜心,积极成办利众的事是佛子们修行自利、利他的实践,这是应该十分珍爱的要点。一切言行皆来源于心,正所谓“擒贼先擒王”,只要守护好心就可以遏止住不如法的言行,而护心的方法就是正知正念。我们会犯错的原因,主要在于没有保持正知正念。《递亲友书》中说:“如果正念衰退,那么诸法都会毁灭。” 《入行论》也教导我们: “以正念的绳索牢牢捆绑心的大象,这样就不会发生可怕的事。”身为大乘行者最重要的事就是利益其他众生,如同牧羊人最重要的事就是看护羊群一般,我们只有尽心尽力于利众事业,才能最终获得不仅利他而且利己的佛果。37、勤修善行皆回向由此精勤所修善,为除无边众生苦,咸以三轮清净慧,回向菩提佛子行。意思是前面所讲的要义及做法,我们都应该精进努力地去修持,然后把修法所积累的功德连同自己和其他所有众生三世的善业功德一起回向给无边的众生,愿能消除他们剧烈和细微的痛苦无遗,并愿这些功德成为自他皆能成就佛果之因。回向时要具有三轮体空的清净智慧,无论是回向者,回向的对境及回向法皆不执着。回向是非常重要的。无论做了什么善行都有功德,如果不正确地回向,这些功德就象干燥地面上的水滴般,当烦恼生起时,就损失了,正确地回向后,就象水滴汇入大海般,无耗损之忧。经中说:“诸法皆缘起,住于愿根上,如何所发愿,会得如是果。”把所积累的功德正确地回向为自他成佛之因,最终就能得到成佛之果。回向的时候,不是只回向自己刚刚修法的功德,而是以过去所累积的无量福德,加上现在所行的一切功德,以及未来将行的善业功德,和所有众生的一切功德,都以菩提心接收过来,然后把它们全部回向给所有众生,愿众生能从苦海里面得度解脱,远离一切最细微的烦恼痛苦。经文中讲到:“要以三轮体空去做回向。”未证得空性前,我们不知道如何真正三轮体空地回向,但是最基本的回向法是像以前的佛菩萨一样,无论是释迦牟尼佛,或是观世音、文殊、普贤等菩萨,他们修行结束时怎么回向发愿,我们就怎么做,如此便能圆满地回向。我依经续诸论典,及诸圣贤所说义,为利修学佛道者,撰佛子行卅七颂。才疏学浅文粗劣,硕学读之心难喜,然依经教圣言故,佛子行颂应无误。深广宏阔佛子行,愚钝如我难尽测,矛盾不畅等过失,祈请圣贤多包涵。以此功德愿众生,依胜俗谛菩提心,不住轮涅二边际,证果等同观世音。我为利益自他故,宣说佛陀教理者,行者陀美贤比丘,敬撰于银水宝窟。结尾四段偈颂,主要说明作者撰写《佛子行三十七颂》的目的是为了利益那些想入圣道修学的佛弟子。作者还申明,他的《佛子行三十七颂》是依据经续论典和大师们的教言所写,道理应该没有错误,如果文字上不够精美,矛盾、不通顺和不连贯的地方,请大德们多多包涵。最后,将功德回向给一切众生,愿大家都证得和观音菩萨一样的果位,并且去利益更多的众生。本文是依据尊贵的仲巴仁波切在昆明行辕为弟子讲解《佛子行三十七颂》的录音整理的。由于仁波切的讲解内容很多,在整理的过程中,有的地方稍作精节。由于整理者的水平有限,因而有可能造成全文的不完美,敬请大德不吝指正。文字录入与校对:至善若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