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虾:明清云南的珠宝文化

■ 杨慧中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14:44:00
明清云南的珠宝文化

■ 杨慧中http://www.yunnan.cn  发布时间:2011-04-15 09:49:14 星期五  来源:  大  中  小  
订阅《春城手机报》:综合版发送CCZH到10658000(5元/月) 娱乐版发送CCYL到10658000(3元/月)

 



正中嵌红色玛瑙珠,外镶孔雀石小珠及玉环的西汉金腰带铜扣饰



台北故宫藏明清玉器



台北故宫藏明清玉器



台北故宫藏明清玉器

 

 

    从云南珠宝产业的良好发展态势和巨大市场潜力中,梳理久远的历史脉络——

    近年来,云南奇石、珠宝等贵重消费品的生产、销售规模逐渐扩大,正形成市值超数百亿元人民币的巨大特色产业。2010年7月10日,中国昆明泛亚石博会在昆明国际会展中心隆重举行,标志着云南珠宝产业开始步入国际化轨道。当人们展望云南珠宝产业良好发展态势和巨大市场潜力的时候,回顾古代云南深厚的珠宝文化,具有特殊的现实意义。

    云南出产珍宝的文献记载,可上溯至东汉时期,《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载:“哀劳……出铜、铁、铅、锡、金、银、光珠、虎魄、水精、瑠璃、轲虫、蚌珠、孔雀、翡翠、犀、象、猩猩、貊兽……。”有关云南珠宝的记载虽然很早,但并没有作为专门的物产加以研究,逮至明、清两代,众多文化名人对云南珠宝产生浓厚兴趣,并对其深入研究,从而形成了较为完整和细致的文献记录。明、清云南珠宝文化也像光耀夺目的宝石一样,放着异彩,载入史册。

 

    价值惊人的消费品

 

    明、清时期,文化人对云南珠宝的记载很多,但是各自的侧重点却不尽相同,有的惊叹于珠宝之昂贵,有人对珠宝进行详尽分类,对珠宝的品种、形态进行详细描述,有的叙述开采之艰、贸易之难……,凡此种种,无不证明云南珠宝所具有的独特魅力。

    清人许仲元,字小欧,松江人,曾在云南做官,著《三异笔谈》一书,书中讲述云南珠宝的几则故事,着重突出了云南珠宝的惊人价值。他在《宝石翡翠文石》篇中总述道:“滇中物产,与中土异者颇多……其最异者宝石。”他说,宝石产井中,红者尤贵,蓝者次之,红之明透者,以一丸置于盎中,注水其内,则满盎红霞泛起,真是“玉碗盛来琥珀光”。他曾亲见一颗拳头大小的红宝石,卖家索价万金,京中一位部院大臣出价七千金,卖家也不肯出售。

    不仅宝石昂贵异常,云南翡翠同样价值惊人,即便如此,仍有人如痴如醉,集数十年时间,花费巨额钱财也在所不惜。许仲元说,翡翠产于云南边地,蕴藏在黄石中,剖之乃得,大者非常难得到。他在书中记载,东川守萧丈文在滇三十年,用翡翠集成数珠一挂,其中有七八颗,称之为江水绿,其余百余颗为鹦鹉羽。带着珠子走在阳光下,“青霞蔚起”,不可逼视。这串数珠由于是长期购买收集而成,购买玉料究竟花去多少钱,已无法统计,仅加工的费用已用去数千金。当时云贵总督福康安得到一条翡翠手钏,想配对成双,悬价万金,若干年过去了,最终还是不能如愿以偿。许仲元感叹翡翠不过是些石头罢了,但是仍有人花费巨万的金钱来拥有它,耗去数十年的时间来收集它,这真是“妖物”啊。

    清人檀萃,字岂田,号默斋,晚号白石、废翁,安徽望江县新坝乡人,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进士,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任禄劝知县。檀萃“性嗜学爱民,教士谆谆不倦”,乾隆四十六年后,因被上司告以“权知无谋”,而被罢官,他遍历滇中,受聘昆明育材书院、黑井万春书院作主讲,其弟子见诸史册者多达200余人。檀萃学识渊博,历滇数十年间,有关云南的著述很丰富,其中《滇海虞衡志》一书最为有名,有大量篇幅记载云南宝石。他对宝石有特别的研究,考证源渊,品鉴种类,最终同样落脚于宝石的高昂价值,他说:宝石,即《后汉书》记载的光珠,出于猛密土司地(猛密,系明廷在云南设置的木邦宣慰司之一部),有宝石井,元代称为“凸凹石”,以“红剌”为上品,重一两二钱就值钞(元代货币)十四万锭,用于镶嵌帽顶,历朝宝重;其次是淡红色的宝石,称为“娇曰剌”;深红石薄色的,称为“娇曰避者达”;黑红色的宝石称为“苦剌泥”;红带黑黄的称为“古木兰”,凡四品。明代云南文化名人张含曾说,需以红透者为宝,他在滇所见皆为二等的“苦剌泥”,而价值已达巨万。

    云南不仅有翡翠、“红剌”这样的顶级珠宝,还有另外一种叫“印红”的宝石,有红、蓝两种颜色。檀萃说:“印红,亦宝石之类,方径不过数分,投之大水缸中,红光即映满缸,以嵌冠上,临阵则石矢俱不能及,敌人望之,如见仙佛圆光,皆惊怖,此其所贵也。”

    翡翠和宝石,属性不同,但高昂的“身价”是它们的共同之处,随之而来的便是日趋繁荣的珠宝贸易。根据檀萃记载,玉石出于“南金沙江”,南金沙江曾经为腾越州所属,此地距州“二千余里”,江中多玉,“夷人”采之,搬出江岸,各成堆,大小如鹅卵石状,谁也不能确定石中是否有玉及其品质好坏,买家随意购买,然后运至大理及昆明,这两处有很多“作玉坊”,解开石块,如果见翡翠,则买家平地暴富,若玉质稍次,利润虽差也能盈利,若里外尽石,则血本无归。估客“氈包席裹”,远运而来,有的把原石贵而置之密室,有的贱而弃之于篱落,有的作为普通石头用来抵门,有时,料想是珍贵的原石,解开反为白石,贱弃的解开反出翡翠,虽老于作玉的人也不能预料,人们不免联想到卞和的遭遇,翡翠的价值足以改变估客们的命运,玉石贸易自然成为高风险的买卖。

    人们为了采掘宝石,进行交易,常付出很大的代价。清人张泓,号西潭,历官云南迤西道,有《买桐轩集》,并著《滇南新语》一书,根据书中记载:宝石井异常深寒,当地人服用少许砒霜后才能沿绳下井,取井底石子满贮狗皮袋,负袋而上,既出井,仍感到全身寒颤欲绝。每袋谓之“一日卜”,索价甚昂,估客买一袋,有的碾洗后得平常宝石十余块或一二块,但有的竟得“映红”、“映青”等顶级宝石一块及数块者,亦有一袋之内,碾洗后全部是普通石头的。暴富与折本全系于一袋石子中是否有宝石,及宝石的品质好坏。另外,采掘人长期服用砒霜无疑对身体产生巨大危害。

    民国时期,地质学家考察云南宝石后,确认其为刚玉之一种,为接触矿物中最有价值的品种,成分为酸化铝,属六方晶系,腾冲沿边所产者为六方柱状,质脆,硬度九,微透明至透明,带玻璃光泽,遇酸不溶,因含有酸化铬等杂质,故有红、蓝、紫、黄等各种美丽色泽,为滇产宝石之极。迄今一般称红宝石即红刚玉,腾冲等广大地区出产的最名贵,即为“红剌”,价值与钻石不相上下,蓝宝石即蓝刚玉,亦腾冲等地产,紫宝石即紫刚玉,色紫,一称东紫水晶,腾冲呼为紫英石,黄宝石即黄刚玉,腾冲呼为酒宝石,亦称东黄水晶。

    此外,还有一种称为“豪猪牙”的宝石,取形似而名之,边地的人们深信,临阵时以“豪猪牙”挂于胸前,矢石不能及身,故“蛮方贵之”,甚至以诸种宝石嵌于头顶及身体上,以称雄于诸部落,这是宝石作为奢侈消费品外的其它用途。

 

    种类丰富的滇产玉石

 

    滇产玉石种类丰富,除边地出产并大量流入本省的翡翠之外,本省西部地区也出产玉石。檀萃说:“软玉出丽江摸梭山,若碧玉,若沉香,琢为酒器及水注(即砚滴),甚佳。又墨玉,作念珠,且充贡。”玉的特性是异常坚硬,怎么会有“软玉”呢?张泓在《滇南新语》里对软玉及丽江产的墨玉作了更加详细的介绍:“软玉,出丽江之摸梭山,山势峻险,土人凿穴开取,初出如石膏,见风即坚,有若碧玉者、沈香玉者,皆极明透,柔如青田、寿山诸洞石,作印章,脆不受镌,惟琢酒器及水注,甚可观,丽郡配土仪以赠人,美曰‘软玉’。又墨玉一种,性极坚,初取出,色正绿,以油或汗手抚之,即黑如漆,制抚作念珠,锡以嘉名,曰‘贝峰石’,且充贡。”

    原来,滇产玉石分软玉、硬玉两类,均为硅酸复盐,软玉则由辉石变质而成,新火山岩中有,结晶质密或为块状,硬度五五乃至六,亚透明,色灰绿,略有脂光,腾冲、丽江均产之,俗名羊脂玉,可供装饰或琢为佛像。硬玉即角闪石之一种,块状有微晶质,硬度六五,故别于软玉而有硬玉之名,亚透明,色白或绿,腾冲沿边产之,翡翠即为硬玉之一种。硬玉当中又根据品质及地层的新老分为老山玉和新山玉。即“永昌徼外旧属猛拱(硔)地,产翠玉有新、老山之分,老山者质地水色尤佳,以碧如秧绿者为上,春花带绿者次之,蓝花鱼藻草者又次之,水色晶莹透明无滓;新山者色多翠绿而水色不如老山之透明。自明代来即由腾越玉商到厂开采,而碔砆杂玉中,得美玉者仅千人中一人而已,玉商得玉运至腾越解磨制成手镯、戒箍、簪子、耳环、珠子等物,故腾越有百宝街之名,此项玉工多腾越人,而昆明细花玉匠,雕琢饰物尤精巧。”

    此外,滇产玉石还有一种称为“黄玉”,“黄玉,亦滇产宝石之一种,黄色透明,有斜方系之柱状结晶,琢磨可供装饰,宣威之和睦卡及丽江产之,即俗称为黄晶者也,别有东黄玉则属钢玉之别种,与黄玉名似而成分不同,色黄,半透明,腾冲呼为酒黄宝石,与黄玉截然两物云。”(《新纂云南通志.物产考》)

 

    神秘的珠宝原产地

 

    云南珠宝的开采,众多古籍虽有所记载,皆不够详尽。笔者曾查阅大量文献,最后终于在一些稀见大型类丛文献中,发现一批民国文献,如尹梓鑑撰《宝石井记》、尹家令撰《宝石厂记》、徐文稺撰《玉石厂记》、尹明德撰《滇缅北段界务调查报告》及省立昆华民众教育馆辑《腾越边地状况及殖边刍言》等,这些文献详细记载了明、清至民国时期,腾越沿边玉石和宝石开采的情况,揭开了翡翠原产地的神秘面纱,同时清晰地勾勒出这些地区的珠宝开采概况——

    徐文稺撰《玉石厂记》记载:“明、清之交,腾越边民自古永县越高梁公山,循崎岖鸟道旬日而至……光绪初年发现新山玉,野人逐渐挖取,竟入深境,地归幹昔野人官所有,被亲族头目各要一洞位或方五尺或方一丈,每届冬季各率壮丁数十名来,斩荆辟市,披茅为屋,工商同居,挖土凿石历二三年之久,深达三十余丈,始见玉石,取玉之时有洞权者咸进洞内按尺丈划分界限,然后积薪烧之,薪尽火灭,泼之以水,使玉自裂,敲取较易,负出洞外卖于汉缅商人,频年如是。”

    这些珠宝被商人收购后,大多运至腾越、大理、昆明等地加工,销往全国。

 

    珠宝开采小史

 

    从文献记载中可知,硬玉有老山玉和新山玉之别。挖老山玉的方法是随地可挖,挖山凿硐宽一二丈,深或二三丈、四五丈至有青石处,玉即生于其中,将青石尽数取出谓之“翻石脚”,玉石之有无皆在此层石中。此层之下生有黄金并杂有宝砂,宝砂碾洗后,即可选出宝石。

    新山玉的开采,专凿一洞,初开时,头层皆老山玉,随着头层老山玉开采殆尽,继而愈凿愈深,并横进一洞,上盖青石的下皆玉石,青石成个成块、间杂泥土,清光绪间将此层挖尽。此层之下又有青石一层,同样是下层为玉石,此时硐已凿至七八丈宽,纵深很长,有数十丈之深,开采人往往冒着巨大危险。清末又敲凿此层青石,将青石取完,新山玉始露出。新山玉生成一片,与头二层不同,须用“钟钻”凿,称为“敲坑”。民国时期,为通空气,在硐顶旁边凿通一洞,用抽水机器从洞中将水抽出,又用灯照射,生产条件大为改观,但仍用手工挖掘。

    从东汉至今,经过了千百年的时光,云南珠宝的美名源远流长。透过历史可以看出,云南珠宝业的发展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充分发挥优势,大力打造“天下美玉出云南”的品牌,前景可观。

 

作者单位:云南省图书馆

原载2011年3月25日《云南日报》第11版:文史哲

责任编辑:潘玲先


心情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