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励,唐颖是什么小说:浅析蓄电池的常见故障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4 14:56:06

 一、极板硫化
  蓄电池极板上产生一层导电不良、白色的粗晶粒硫酸铅,正常充电时,不能完全使其转化为铅和二氧化铅,这种现象称为“硫酸铅硬化”简称“硫化”。
    粗晶粒硫酸铅堵塞了极板孔隙,使电解液渗入困难并增加了内阻,因而蓄电池容量降低。启动时不能供给足够的电源,发动机不能启动。   
    极板硫化在充电时有下列现象:充电时电压迅速上升,过早发生“沸腾”,电解液温度很快上升到40℃以上。使用时电容量显著不足,且电压下降很快。极板硫化排除方法有以下几项:
    1.过充电法(适用于轻微硫化)。用初次充电的第二阶段充电电流连续地进行过量充电。当电解液产生大量的气泡,比重达1.28左右,即可使用。最好将有硫化的个别电池单独进行过充电,使其消除硫化。
  2.小电流过充电法(适用于较重硫化)。将蓄电池以10小时放电率放电至终止电压,倒掉电解液,加入蒸馏水,用初次充电的第二阶段充电电流进行连续充电,待电解液比重升至1.15左右时,再按10小时放电率放电至终止电压。然后再用原来充电电流进行过充电,直到电解液比重不再上升时,把电解液比重调整到1.28并用10小时放电率放电至终止电压,如果蓄电池容量达到额定容量的80%,即可使用。若容量还很小,可按上述方法反复进行,直到蓄电池性能恢复正常为止。
  3.水处理法(适用于严重硫化)。将蓄电池充电后,作一次10小时放电率放电,到单格电池电压均降至1.8v为止。然后将电解液从蓄电池内倒出,并立即加入蒸馏水,静置1-2小时,再用补充电第二阶段充电电流值的1/2进行充电,至电解液的比重达1.12以后,再将充电电流减少1/5继续充电,直到正、负极板开始出现大量气泡,电解液比重不再上升,即可停止充电。然后再用10小时放电率的1/5放电电流放电1.5-2小时。要重复数次,直到所有极板恢复正常,即可使用。
  二、自行放电
蓄电池在不工作的情况下,逐渐消耗电量的现象称自行放电。自行放电不能完全避免,一般认为每天消耗本身容量的1%-2%是正常的,如超过此数值,为不正常自行放电。
    自行放电原因:
  1.极板材料或电解液中有杂质,这样杂质与极板或不同杂质间就会产生电位差,形成闭合的“局部电池”而产生电流,使蓄电池放电。
  2.隔板破裂,造成局部短路。
  3.蓄电池盖上有电解液或水,使正、负极间形成通路而放电。
  4.活性物质脱落,使极板短路造成放电。
  5.蓄电池长期存放,电解液中硫酸下沉,使上部比重小,下部比重大,引起自行放电。
    要减少自行放电,电液液必须力求纯净,使用中应经常保持蓄电池盖清洁,以免短路。如电解液不纯,需将蓄电池用标称容量的1/10的电流放电至单格电压1.7伏为止,然后将电解液倒出,并用蒸馏水清洗干净,再换用纯洁电解液进行充电。
  三、活性物质脱离
  活性物质脱离的原因:
  1. 起始充电电流过大。因极板活性物质的还原是从导电最好的栅架处开始的,大电流充电时,该处硫酸铅迅速还原,所以距栅架较远的硫酸铅来不及起化学反应,由于硫酸铅体积较大,故与内部已还原的活性物质间的附着力就差,所以易从极板止脱落下来。
  2. 充电终期电流过大。这样会产生大量的气泡,剧烈地冲击极板表面,使已还原的比较松软的二氧化铅大量脱落。
  3.经常性的过量充电。过充电的电流虽然不大,但因此时极板上硫酸铅已全部还原为二氧化铅和铅,充电电流全部用到电解液上,这时产生的气泡虽不太多,但同样对极板表面产生冲击作用使活性物质脱落。
  4.放电电流过大。此时化学反应激烈,会引起极板翘曲,从而造成活性物质脱落。
    由于活性物质脱落,会使极板短路,造成电池自行放电,必须将蓄电池拆开修理。
  四、单格短路
    现象是突然失去启动能力;启动时,短路单格有电解液喷出。其原因是:单格短路后,使蓄电池电阻增加,电压降低,不能供出强大的电流,同时在短路处产生高温使电解液急剧受热而喷出。
  故障常见原因:
  1.活性物质脱落。
  2.使用的电解液有杂质
  检查方法可用一根细导线使各格的正、负极打火,无火花或火花较弱的单格,即为短路。当确认后,急救办法可用粗线,将短路单格的正、负极桩短接。但这种方法只能在夏季使用,冬季需要较大的启动电流,此法,不能启动,需送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