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浴血电影:中国近现代史研究参考书目4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4 07:09:52

参考书目:

费正清主编《剑桥中国晚清史》(上、下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版。

费正清主编《剑桥中华民国史》(上、下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

中日韩三国共同编写委员会编《东亚三国的近现代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 郭廷以《中国近代史纲》(上下册),中文大学出版社(香港)1980年版。张玉发《中国现代史》(上下册),东华书局(台北)1978年版。

刘广京、张玉发、陈永发《最近两百年中国史》(上、中、下),联经出版公司(台北)1997年版。

唐德刚《晚清七十年·壹——中国社会文化转型综论》(全五册),远流出版公司(台北)1998年版。

李新主编《中华民国史》第1-3编,中华书局19812002年版。

张宪文《中华民国史》(四卷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胡绳《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上、下),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胡绳主编《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中共党史出版社1991年版。

陈旭麓、姜义华主编《中国革命史教程》,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郭绪印主编《新编中国现代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革》,江苏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吉尔伯特·罗兹曼主编《中国的现代化》,江苏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史景迁《追寻现代中国:1600-1912年的中国历史》,上海远东出版社2005版。

[]彭慕兰《大分流:欧洲、中国及现代世界经济的发展》,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王国斌《转变的中国——历史变迁与欧洲经验的局限》,江苏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纪文勋《现代中国的思想冲突:民主主义与权威主义》,山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兰比尔·沃拉《中国:前现代化的阵痛——1880年至今的历史回顾》,辽宁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李剑农《戊戌以后三十年中国政治史》,中华书局1965年版。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萧功秦《中国的大转型——从发展政治学看中国变革》,新星出版社(北京)2008年版。

[]艾恺《最后的儒家——梁漱溟与中国现代化的两难》,江苏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本杰明·史华兹《寻求富强:严复与西方》,江苏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柯文:在传统与现代性之间——王韬与晚清革命,江苏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林毓生《中国意识的危机——五四时期激烈的反传统主义》,贵州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李泽厚《中国近代思想史论》,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

李泽厚《中国现代思想史论》,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钟叔河《从东方到西方》(走向世界丛书叙论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罗荣渠主编《从“西化”到现代化——五四以来有关中国的文化趋向和发展道路论争文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熊月之《西学东渐与晚清社会》,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许纪霖编《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史论》,新星出版社(北京)2005年版。

[]黄宗智《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中华书局2000年版。

[]滨下武志《近代中国的国际契机——朝贡贸易体系与近代亚洲经济圈》,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何炳棣《13681953年中国人口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

杨懋春《近代中国农村社会之演变》,巨流图书公司(台北)1988年版。

金观涛、刘青峰《开放中的变迁——再论中国社会超稳定结构》,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赵靖、易梦虹主编《中国近代经济思想史》(修订本,上、下),中华书局1980年版。

[]史华慈《中国的共产主义与毛泽东的崛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史扶邻《孙中山和中国革命的起源》,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

丁文江、赵丰田编《梁启超年谱长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David ScottChina and the International System,18401949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Albany© 2008 

Randall PeerenboomCHINA MODERNIZES Threat to the West or Model for the Rest?  Published in the United States b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Inc., New York©2007

舒新城编三卷《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

刘馥《现代中国军事史,19241949 年》

李新等编《民国人物传》,第卷,北京,1978 年。

唐纳德·W.克莱因和安·B.克拉克编《中国共产主义传记词典,19211965 年》,卷,续桥川时雄《中国文化界人物总鉴》。

周叔媜《周止庵先生别传》,

《三水梁燕孙先生年谱》。

台北国民党的档案馆三次修订和增订《国父年谱》(195819651969 年)。

吴相湘编的《民国百人传》,4

张静庐编注《中国近代出版史料》,初编,1953 年;二编,1954 年。《中国现代出版史料》,

甲编,1954 年;乙编,1955 年;丙编,1956 年;丁编,1959 年,卷。《中

国出版史料》,补编,1957 年。对第一第二两种书的补编的出版早于第二种

书的丁编两卷,均为中华书局(北京)出版。

周策纵的《五四运动,现代中国的思想革命,19151924 年:研究指南》(1963 年出版),中共中央马恩列斯著作编译局编的《五四时期期刊介绍》,卷,

经济趋势,19121949 

北京政府农商部:《农商统计表》,上海,19141919 年;北京,19201924 年)。

交通部:《政府铁路统计表,19151936 年》,北京,19161928 年;南京,19311936 年)。

萧亮林(音)《中国的对外贸易统计,18641949 年》

财政部19281934 年《第171819212223 财政年度的年度报告》,南京,19301936年)。

实业部中央农业实验所编制《农情报告》(19331939 年)。

卜凯:《中国土地利用:中国22 省,168 地区,16786 田场及38256 农家之研究,(19291933)》,其第卷是卜凯的475张统计资料)。

刘大钧:《中国工业调查报告》,卷)。

约翰·扬:《南满铁路会社的调查活动,19071945 年:历史和书目》)。

天津南开经济研究所《1913 年—1952 年南开指数资料汇编》

上海中国经济统计研究所《经济统计月志》,19341941 年。

中国科学院上海经济研究所:《上海解放前后物价资料汇编(1921 年—1957 年)》。

张嘉璈的《恶性通货膨胀:中国的经验,19391950 年》

《中国近三百年社会经济史论集》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编《海防档》(18611911年)、《矿务档》(18651911年)。

李文治编的《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一辑,18401911年》

彭泽益编的《中国近代手工业史资料,18401949年》

孙毓棠编的《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第一辑,18401895年》

汪敬虞编的《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第二辑,18951914年》。

宓汝成所编《中国近代铁路史资料,18631911年》。

国民政府交通铁道部(交通铁道部交通史编纂委员会)编《交通史》。

徐义生《中国近代外债史统计资料,18531927年》。

严中平编《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

萧亮林(音)的《中国外贸统计,18641949年》

施坚雅等编《近代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论著类目索引》(16441972年)

珀金斯的《13681968年中国农业的发展》,

天野元之助的《中国农业经济论》

费维恺《中国早期的工业化:盛宣怀与官办企业》

王尔敏《清季兵工业的兴起》。

李国祁《中国早期的铁路经营》。

刘广京《18621874年英美轮船业在中国的争夺》。

卡尔森的《18771912年的开平煤矿》。

严中平《中国棉纺织史稿,12891937年》

侯继明《18491937年中国的外国投资和经济发展》。

何炳棣《中国人口的研究,13681953年》。

王业键《17501911年中华帝国的土地和租税》

佐伯富《清代盐政的研究》

杨端六《清代货币金融史稿》

弗兰克·金《18451895年中国的货币与货币政策》。

威尔莫特编《中国社会的经济组织》;

埃尔文和施坚雅编《两个世界中间的中国城市》;

珀金斯编《从历史角度看中国近代经济》。

1.《清代筹办夷务始末·同治朝》,100卷。

2.王彦威和王亮合编《清季外交史料》,218卷,外加导言一卷和宣统朝(19091911年)的24卷。

3.《清光绪朝中日交涉史料》,88卷。

4.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编:《清季中日韩关系史料》,11卷。

5.《清光绪朝中法交涉史料》,22卷。

6.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编:《中法越南交涉档》,7卷。

7.《大清历朝实录》,4485卷。

8.《清史稿》,536卷;标点和索引版《清史》(台北19611962年,8卷)。

9.《宫中档光绪朝奏摺》,26卷。

10.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编:《中美关系史料》(18051874年),3卷。

11.邵循正等编:《中法战争》,7册。

12.邵循正等编:《中日战争》,7册。

13.翦伯赞等编:《义和团》,4册。

费正清和邓嗣禹《清代行政研究三种》;

吴秀良《16931735年密折制度的演进》。

詹姆斯·莫利编的《18681941年日本的外交政策研究指南》;

郭廷以收集和莫利编辑的《18621927年的中日关系:中国外交部档案一览》。

罗惠民的《英国外交部关于中国及其邻国的机密文件,18401914年,又增补19151937年》。

《英国议会文献集》(中国,十九世纪),爱尔兰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区域研究丛书,计42卷。

《美国对外关系,1866—》一书外,

美国国家档案馆文献《中国:急件》、《中国:指令》和《中国:领事馆报告》,(18441906)

《红色档案,历史记事》,104卷;鲁宾恰克编译,

路易斯·鲍特拉和戈登·特加耶编辑的《红色档案摘要:苏联中央档案部历史记事》,106卷。

П·E.斯卡契科夫编的《中国书目》

齐赫文斯基编《满洲人在中国的统治》;

叶菲莫夫的《中国近代史资料文献书目评述》,3卷。

坂野正高的《18581861年的中国和西方:总理衙门的起源》

徐中约《中国进入国际家庭,18581880年》。

费正清编《中国人的世界秩序观》;

蒋廷黻《18701894年中日外交关系》,载《中国社会与政治学评论》,1933年第17期第1106页;

徐中约《伊犁危机,18711881年》;

李恩涵《曾纪泽的外交》;

伊斯特门《18801885年中国在中法争执中所追求的政策》;

卡迪《法帝国主义在东亚的根基》

邵循正《中法越南关系始末》。

康罗伊《18681910年期间日本对朝鲜的占领》;

王信忠《中日甲午战争之外交背景》;

林明德《袁世凯与朝鲜》;

C.I.尤金·金、金汉奎(音)《18761910年朝鲜和帝国主义政策的关系》;

赵清洋(音)《18641873年朝鲜大院君的统治》;

詹森《日本与中国,18941972年从战争到和平的时期》,第4章。

施雷克《德国帝国主义在山东》;

珀塞尔《拳民骚乱的背景研究》;

谭春霖《拳乱》;

弗莱明《北京被围记》;

埃德蒙·S.韦尔利《18911900年英国、中国和反教骚动》;

L.K.杨《18951902年英国的对华政策》。

伦森编《俄中战争》,

陈復光《有清一代之中俄关系》。

尼什《18941907年的英日同盟》。

亨特《边防和门户开放:18951911年中美关系中的满洲》。

齐思和编《鸦片战争》、

邵循正等编《中法战争》

中国科学院等编《洋务运动》。

《清代筹办夷务始末》。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编辑出版《近代中国对西方及列强认识资料汇编》,它是18211861年期间的文献综合汇编。

邓嗣禹和费正清合编《中国对西方的反应:18391923年文献概览》收集了从1839年以来晚清的文献并译成英文,且有注释。

王尔敏《晚清政治思想史论》。

李雅各的《英译七经》

那波利贞《中华思想》,

费正清编《中国人的世界秩序观》。

贺长龄《皇朝经世文编》续编。

王家俭《魏源对西方的认识及其海防思想》

葛士濬编《皇朝经世文续编》

盛康编《皇朝经世文续编》,

郭廷以等编《郭嵩焘先生年谱》

李恩涵《曾纪泽的外交》

刘广京《儒家爱国者和实务派李鸿章》。

张灏《倭仁的排外作用》

翁同龢《翁同龢日记排印本》

郝延平《清流党(18751884年)研究》

伊斯特门的《18801885年中国在中法争执中追求的政策》。

陆宝千《倭仁论》(《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

李宗侗和刘凤翰《李鸿藻先生年谱》(李鸿藻是显赫的军机大臣和皇帝的老师)。

保罗·A.科恩的《中国和基督教:传教运动和中国排外主义的发展》

吕实强《中国官绅反教的原因》,

吕实强《丁日昌与自强运动》、

李国祁《张之洞的外交政策》、

坂野正高《留法时代的马建中》。

保罗·科恩《王韬与清末的改革》、

郝延平《十九世纪中国的买办:东西方之间的桥梁》

鲍威尔《18951912年中国军事力量的兴起》

史密斯《十九世纪中叶中国的兵制》。

库恩《中华帝国后期的叛乱及其敌人》

王尔敏《清代勇营制度》。

罗尔纲《绿营兵志》

史密斯《十九世纪中国的常胜军》\《雇佣外国军人:中国的传统和晚清的实践》

贝尔斯《左宗棠:旧中国的军人和政治家》

朱文长(1966年)《18621898年中国西北的回民叛乱》

徐中约1968年《对左宗棠重新征服新疆的作用的再评价》

王家俭1967年《清季的海防论》

K.H.金《18601882年的朝鲜、日本和中华帝国》

罗林森《中国发展海军的努力,18391895年》

欧文·拉铁摩尔等编《亚洲的枢纽:中国的新疆和亚洲腹地边疆与俄国》

曾问吾《中国经营西域史》

伦纳德·戈登编《台湾:中国地方史之研究》

郭廷以《台湾史事概说》

汤志钧《戊戌变法史论丛》。《戊戌变法人物传稿》

黄彰健《戊戌变法史研究》

王树槐《外人与戊戌变法》

萧公权《翁同龢与戊戌变法》。

刘广京《十九世纪的中国:旧制度的崩溃和西方的影响》

查尔顿·M.刘易斯《辛亥革命的前奏:湖南省思想与制度的变化》。

林能士《清季湖南的新政运动》,

小野川秀美《清末政治思想研究》

保罗·A.科恩《王韬与清末的改革》

伊斯特门《中日战争以前中国的政治改良主义》(载《亚洲研究杂志》,19688月号第695710页)

萧公权《维新派和乌托邦主义者康有为》

霍华德《康有为的书香门第和他的早期思想》(载芮沃寿和特威切特合编的《儒家人物志》)和《日本在康有为改良纲领中的作用》(载罗荣邦编《康有为:传记和论丛》)

李泽厚《康有为谭嗣同思想研究》

施瓦茨《严复与西方》、

唐·普赖斯《18961911年期间俄国与中国革命的根源》

张灏《梁启超与中国知识分子的转变》。

陈鍫《戊戌政变时反变法人物之政治思想》(载《燕京学报》1939年第25期第59106页)张之洞《劝学篇》

苏舆《翼教丛编》

保罗·科恩和约翰·施雷克编《十九世纪中国的改革》

弗思编《论民国时期中国保守主义的选择》会议论文集

鲇泽信太郎编《锁国时代日本人的海外知识》

王家俭《〈海国图志〉对于日本的影响》(载《大陆杂志》19664月号第242249页)一文的基础。

范古利克《日本对鸦片战争的反响》(载《华裔学志》1939年第4期第478545页)

市古宙三《幕府末期日本人关于太平天国的知识》(载开国百年纪念文化事业会编的《明治文化史论集》第453495页)

卫藤沈吉的《日本人的中国观:高杉晋作等人的事例》(载《仁井田陞博士追悼论文集》第3卷:《日本法与亚洲》,第5371页)讨论了去上海旅行者的三篇重要日记。

霍华德《日本在康有为改良纲领中的作用》(载罗荣邦编《康有为:传记和论丛》第280312页)

彭泽周《康有为的变法运动和明治维新》(载《人文学报》,1970年第30期第149193页)《中国的近代化与明治维新》\《梁启超的明治维新观与他的中国变法论》(载坂田吉雄和吉田光邦编的《明治维新在世界历史上的地位:外国人的看法》第61114页)一文转载于《中国的近代化与明治维新》一书的第193262页。

蒲地典子《黄遵宪对明治时期日本和西方的反应》(哈佛大学哲学博士学位论文,1972年)。列文森《梁启超和近代中国的思想》

威尔逊《梁启超对1890年以前日本明治宪政运动的看法》(载《日本论文集〔1961年〕》)黄宗智《梁启超和近代中国的自由主义》。

萧公权《翁同龢与戊戌变法》(载《清华学报》19574月)、《康有为的哲学思想》(载《华裔学志》,1962年第21期)、《君主立宪制:康有为的中国民主化计划》(载《华裔学志》1965年第24期)、《康有为的社会思想》(载《崇基学报》19671968年第78期)、《经济现代化:从历史角度看康有为的思想》(载《华裔学志》1968年第27期)和《康有为的行政现代化倡议及其历史意义》(载《清华学报》1970年第8期),

罗荣邦编《康有为:传记和论丛》(1967年)

实藤惠秀1960年《中国人赴日本留学史》,《明治时期日中两国的文化交流》、《中国人赴日本留学史稿》和《日本文化对中国的影响》;

张铭三译《日本文学对中国的影响》(1944年上海出版),

黄福庆的《清末留日学生》

斯卡拉皮诺《马克思主义的序幕:19001910年中国的留日学生运动》(载费维恺等编的《中国近代史考察》第190213页)

永井算己《关于拒俄学生军》(载《信州大学纪要》419549月〕第5783页)和《所谓清国留学生取缔规则事件的性质》(载《信州大学纪要》219527月〕第31页)。

岛田虔次《中国革命的先觉者》和《辛亥革命的思想》

欧内斯特·杨《中国的民族主义者陈天华》(载《中国论文集》1959年第13期第113162页)

钱存训《从翻译看西方对中国的影响》(载《远东季刊》第13卷第3期〔19545月〕第318319页)。

詹森《日本人和孙中山》一书和《明治时期日本人对中国的看法》一文(载费维恺等编《中国近代史考察》,第163189页)。

陈固亭《孙中山先生与日本朝野朋人的关系》

宫崎寅藏回忆录《三十三年落花梦》1967年编

萱野长知《中华民国革命秘籍》(1940年)

近卫笃麿19681969年《近卫笃麿日记》。

中岛正郎编的正续编《中国回忆录》。

葛生能久等编《东亚先觉志士传记》

乔治·威尔逊的《日本的激进民族主义者北一辉》;

高桥正雄编《九州与日本近代化》(第4册第424480页)。

I.H.尼什《日本在义和团之乱时举棋不定的态度》(载《亚洲研究杂志》〔19615月号〕第449461页);

市又正雄的《山座圆次郎:明治时期日本的亚洲大陆政策的执行者》(载《国际法外交杂志》〔197310月号〕第249298页)

池井优的《日本对辛亥革命的反应》(载《亚洲研究杂志》〔19662月号〕第213227页)。

 

《清廷之改革与反动》

卡麦伦的《18981912年中国的改革运动》。

李剑农的《中国近百年政治史》、

矢野仁一的《清朝末年史研究》

临时台湾旧惯调查会的《清国行政法》。

张朋园《立宪派与辛亥革命》。

寺木德子《清末民初的地方自治》,此文载于《御茶水史学》(1962年第5期)第1430页。张玉法《清季的立宪团体》

朱昌峻《近代中国的改革者张謇:18531926年》

胡绳武和金冲及《论清末的立宪运动》

李时岳的《张謇和立宪派》。

1930年文公直《最近三十年中国军事史》

包遵彭《中国海军史》

鲍威尔《18951912年中国军事力量的兴起》,

刘凤翰《新建陆军》和《武卫军》。

陈志让的《袁世凯,18591916年》。

陈青之《中国教育史》

舒新城1923年编辑出版四卷本《近代中国教育史资料》

傅吾康《中国科举制度的改革与废除》、

艾尔斯《张之洞与中国教育的改革》

苏云峰《张之洞与湖北教育改革》。

马里纳斯·J.梅杰尔的《中国近代刑法介绍》;

杨幼炯《近代中国立法史》

杨鸿烈《中国法律发达史》。

魏建猷《中国近代货币史》、

彭信威《中国货币史》;

宫下忠雄《近代中国银两制度的研究》。

刘易斯《辛亥革命的前奏:湖南省思想与制度的变化》

周锡瑞《湖南湖北的辛亥革命》。

贝斯《18951905年的张之洞与新时期的争执问题》

徐润著《徐愚斋自叙年谱》

斯坦利《清季的财政革新者胡光墉》

农工商部统计处编《农工商部统计表,第一次》(1909年,6册)和《第二次》(1910年,5册)。

盛宣怀《盛尚书愚斋存稿初刊》和《盛宣怀未刊信稿》。

费维恺《中国早期的工业化:盛宣怀与官办企业》

卡尔森的《18771912年的开平煤矿》和全汉_的《汉冶萍公司史略》。

张謇著《张季子九录》和《通州兴办实业之历史:大生纱厂》

张孝若《南通张季直先生传记》;

朱昌峻《近代中国的改革者张謇,18531926年》。

郑观应《盛世危言后编》、《盛世危言》

《启新洋灰公司史料》、《北京瑞蚨祥》、《恒丰纱厂的发生发展与改造》和《南洋兄弟烟草公司史料》。

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市分行编的《上海钱庄史料》

宓汝成编《中国近代铁路史资料,18631911年》。

孙毓棠编《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第一辑,18401895年》(两卷本);

汪敬虞编《第二辑,18951914年》(两卷本);

费维恺《二十世纪的中国企业:启新洋灰公司》(载费维恺等编的《中国近代史考察》一书中)

琼斯《宁波的金融:17501880年的钱庄》(载威尔莫特编的《中国社会的经济组织》)和《上海的宁波帮和金融势力》(载埃尔文和施坚雅编的《两个世界中间的中国城市》);

陈锦江《清末的商人、官吏和现代企业》。

杨联陞《传统中国政府对城市商人的控制》(载《清华学报》〔1970年第8卷第12期〕第186209页)、

梅茨格《中华帝国的政府和商业》(载《亚非研究》〔1970年第6期〕第2346页)、

郝延平《十九世纪中国的买办》

威尔莫特编《中国社会的经济组织》。

希夫林《孙中山和中国革命的起源》,

刘易斯《辛亥革命的前奏:湖南的思想和制度的变化》。

詹森《日本人和孙中山》

K.S.刘《宋教仁和辛亥革命》

罗兹《中国的共和革命在广东》

周锡瑞《湖南湖北的辛亥革命》。

兰金《19021911年上海和浙江的激进知识分子》

伯纳尔《1907年以前中国的社会主义思想》

M.加斯特的《中国知识分子与辛亥革命》

薛君度《黄兴和中国革命》,

吴玉章《辛亥革命》

芮玛丽编《革命中的中国:第一阶段,19001913年》

谢文孙《关于辛亥革命的中国史学:评论与书目选》

余秉权、李又宁、张玉法合编《清季革命运动期刊叙目选辑》。

贝尔热《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学家看辛亥革命》(载《历史评论》第468期〔19631012月〕第403436页)。

湖北省哲学社会科学联合会编《辛亥革命五十周年论文集》,

冯兆基《1949年后中国的辛亥革命历史学》(载《近代中国》第4卷第2期〔19784月〕第181214页)。

亓冰峰《清末革命与君宪的论争》、

张玉法《清季的立宪团体》和《清季的革命团体》

黄福庆《清末留日学生》。

陈志让《袁世凯,18591916年》(第2版)、

弗里德曼《中国革命党》、

戴福士《锡良和中国的民族革命》、

于之乔《中华民国的政党政治:19121924年的国民党》、

唐·普赖斯《俄国与中国革命的根源:18961911年》、

欧内斯特·杨《袁世凯总统任职与中华民国初年之自由与独裁问题》;

村松佑次《近代江南的租栈:中国地主制度的研究》

天海谦三郎《中国土地文书研究》

日清贸易研究所《清国通商综览》、

东亚同文书院编《中国经济全书》、

根岸佶《清国商业综览》、

临时台湾旧惯调查会《清国行政法》,

杨懋春《中国社会结构的历史研究》(它分析了民国时代的社会)

施坚雅编《晚期中华帝国的城市》

埃尔文、施坚雅合编《两个世界中间的中国城市》

张仲礼《中国的绅士》和《中国绅士的收入》,

何炳棣《中华帝国的晋升的阶梯》

马什《16001900年中国官员的变动状况》,

李国祁《清代基层地方官人事嬗递现象之量化分析》

郝延平《十九世纪中国的买办》;

陈锦江《清末的商人、官吏和现代企业》。

邵循正《洋务运动和资本主义发展的关系问题》、

张国辉《中国近代煤矿企业中的官商关系与资本主义发生问题》、

汪敬虞《十九世纪外国侵华企业中的华商附股活动》

东京教育大学编《中国近代化的社会构造》文集。

贝尔热《中国的资产阶级和辛亥革命》

鲍威尔的《18951912年中国军事力量的兴起》

王尔敏编《淮军志》

刘凤翰《新建陆军》

汪一驹《中国知识分子与西方,18721949年》、

兰金《19021911年上海和浙江的激进知识分子》,

加斯特《中国知识分子与辛亥革命》。

科恩《王韬与清末的改革》;

吉波伦《秋瑾》。

汪敬虞、聂宝璋的《关于中国第一代产业工人的斗争资料》

赵亲《辛亥革命前后的中国工人运动》。

樊百川《中国手工业在外国资本主义侵入后的遭遇和命运》

彭泽益《十九世纪后期中国城市手工业商业行会的重建和作用》。

东京教育大学编《近代中国农村社会史研究》

景甦、罗崙《清代山东经营地主底社会性质》

迈尔斯《18901949年河北山东的农业发展》

萧公权《十九世纪的农业的中国与帝国的控制》

谢诺编《十九和二十世纪中国的民间运动和秘密会社》(英文版为《中国的民间运动与秘密会社,18401950年》,

科思嘉也娃《19011911年中国的民众运动》

小韦克曼等编《中华帝国晚期的冲突与控制》

小韦克曼《叛乱与革命:对中国历史上民众运动的研究》(载《亚洲研究杂志》第36卷第2期〔19772月〕第201237页)

芮玛丽编《革命中的中国》

刘易斯《辛亥革命的前奏:湖南的思想与制度的变化》、

罗兹《中国的共和革命在广东》、

周锡瑞《湖南湖北的辛亥革命》;

巴斯蒂《二十世纪初中国教育改革概况》

      

 

陈恭禄著《中国近代史资料概述》

张德泽著《清代国家机关考略》

钱实甫编《清代职官年表》四卷

重田德著《清代社会经济史研究》,

小岛晋治著《太平天国革命的历史和思想》

小野川秀美和岛田虔次共编《辛亥革命之研究》

中村义著《辛亥革命史研究》、

岛一郎著《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

高村直助著《近代日本棉纺织工业与中国》。

狭间直树、片冈一忠、藤本博生《五四运动之研究》论集。

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编《中国资本主义萌芽问题讨论集》,

南京大学历史系编《中国资本主义萌芽问题讨论集续编》,

南京大学历史系编《明清资本主义萌芽研究论文集》,

南京大学历史系编《中国资本主义萌芽问题论文集》

黄逸平编《中国近代经济史论文选集》

上海博物馆编《上海碑刻资料选辑》,收碑文245篇;

李华编《明清以来北京工商会馆碑刻选编》,收碑文90篇;

苏州历史博物馆、江苏师范学院历史系和南京大学历史系合编《明清苏州工商业碑刻集》,收碑文258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和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合编《清代地租剥削形态》,收乾隆朝刑部档案399宗。

傅衣凌著《明朝社会经济史论文集》,

何龄修等著《封建贵族大地主的典型——孔府研究》,

叶显恩著《明清徽州农村社会与佃仆制》。

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国现代化的区域研究》,

苏云峰著《中国现代化的区域研究:湖北省,18601916》;

张玉法著《中国现代化的区域研究:山东省,18601916》;

李国祁著《中国现代化的区域研究:闽浙台地区,18601916》;

张朋园著《中国现代化的区域研究:湖南省,18601916》。

张国辉著《洋务运动与中国近代企业》;

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编《荣家企业史料》、《刘鸿生企业史料》;

陈旭麓、顾廷龙、汪熙编《盛宣怀档案资料选辑》。

广东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室编《省港大罢工资料》;

中国革命博物馆编《北方地区工人运动资料选编,19211923》。

让·谢诺著《中国劳工运动,19191927年》

陈明《劳工与帝国:珠江三角洲的中国劳工运动,18951927年》;

盖尔·赫沙特:《飞锤走凿:三条石工人》;

埃米莉·霍尼格:《上海纱厂女工,19121949年》和《包身工制度与女工:解放前上海的纱厂》;

林达·谢弗:《毛泽东与工人:湖南工人运动,19201923年》;

戴维·斯特兰德和理查德·韦纳:《20世纪20年代北京社会运动与政治言论:19291022日电车风潮分析》,

小安格斯·麦克唐纳著《农村革命的城市根源》,

陈明编著《中国劳工运动的历史编纂学,18951949年》

赵靖和易梦虹:《中国近代经济思想史》;

侯厚吉和吴其敬:《中国近代经济思想史稿》第一卷(18401864年)。

柯文著《在中国发现历史》。

史坚雅等编《现代中国社会:有分析的书目》(1973年)三大卷

史坚雅著《中国农民与封闭社会:开放和关闭的个案》提

埃里克·沃尔夫著《20世纪的农民战争》、

詹姆斯·斯科特著《农民的道德经济》、

塞缪尔·波普金著《有理性的农民:越南农村社会的政治经济》

埃里克·霍布斯鲍姆著《原始的造反者》

詹姆斯·M.波拉切克著《江西苏区的道德经济(19281934年)》和《亚洲社会的农民战略:道德的和理性的经济途径——专题论集》[《亚洲研究杂志》第52卷第4期(19838月),第753868]

吉尔伯特·罗兹曼著《中国清代的城市网和德川时代的日本》、

史坚雅编《中华帝国晚期的城市》

伊懋可和史坚雅编《两种社会之间的中国城市》

李国祁和朱鸿著《清代金华府的市镇结构及其演变》。

史坚雅著《中华帝国晚期的流动战略》

苏珊·曼著《中国的城市化与历史变迁》

寇尔:《绍兴:清代社会史研究》;

威廉·罗:《汉口:一个中国城市的商业和社会,18761889年》;

兰德尔·斯特罗斯:《困难的工作:中国江苏西部农业的政治经济,19111937年》。

刘耀著《太平天国失败后江南农村经济变化的再探讨》,

詹姆斯·沃森著《中国亲属关系再探讨;历史研究的人类学观点》

莫里斯·弗里曼编《中国社会的家庭与亲属关系》

阿瑟·沃尔夫编《中国社会的宗教和仪式》

斯特万·哈勒尔著《犁头农村:台湾文化与环境》

鲁比·S.沃森著《华南的阶级差别与姻亲关系》

帕特里夏·埃布雷和詹姆斯·沃森著《中华帝国晚期的亲属组织》。

何炳棣著《中国人口研究,13681953年》

詹姆斯·李著《中国西南部的粮食供应与人口增长》

詹姆斯·李和罗伯特·恩格著《18世纪满洲的人口及家史:岛夷人,17741798年》

王树槐著《清末民初江苏省的人口发展》

傅筑夫著《人口因素对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形成和发展所产生的重大影响》

周源和著《清代人口研究》,

皮埃尔-艾蒂安·维尔著《18世纪的中国官吏与饥荒》;《亚洲研究杂志》第41卷第4期(19828月)所载《粮食、饥荒与中国国家——专题论丛》中的全部论文;

詹姆斯·李、皮埃尔-艾蒂安·维尔和王国斌编《清代的国家仓廪与粮食供应,16501850年》。

肖邦齐著《四川地方名流的构成和作用》

玛丽·巴克斯·兰金著《城乡连续性:浙江两个集镇的望族》。

肖邦齐著《中国名流与政治变革》

理查德·J.史密斯著《中国文化遗产》

何炳棣著《中国会馆史论》

根岸佶著《上海之行会》。

加里·G.汉密尔顿著《区域性的行会与中国城市:比较观点》

汪士信著《我国手工业行会的产生、性质及其作用》

经君健著《论清代社会的等级结构》

弗兰克·洛耶夫斯基著《苏州租栈:晚清的佃租管理》

詹姆斯·波拉切克著《士绅霸权:同治中兴时期的苏州》

张仲礼著《中国绅士》和《中国绅士的收入》

何炳棣著《中华帝国晋升的阶梯》,

王思治著《宗族制度浅论》。

詹姆斯·波拉切克著《内部的鸦片战争》

邝兆江著《百日维新的拼花图案:人物、政治及思想》。

萧公权著《农业中国:19世纪的帝国控制》

琳达·格罗夫和周锡瑞《从封建主义到资本主义:日本学者关于中国农村社会变化的学术成果》

黄宗智著《华北农民经济与社会变迁》

魏菲德著《造反与革命:中国历史中的民众运动研究》

刘广京著《世界观与农民造反:对毛泽东以后的编史学的看法》,

詹姆斯·P.哈里森著《共产党与中国农民造反:重写中国历史的研究》

周锡瑞著《农民造反专题论集:若干介绍性评论》

周锡瑞著《论义和拳运动的社会成因》

裴宜理著《社会盗匪活动再探:中国土匪白朗个案》

让·谢诺编《中国民众运动与秘密会社:18401950年》

欧大年著《民间佛教、传统中国晚期的反政府教派》、

欧大年著《抉择:中国社会中的民间教派》

斯特万·哈勒尔和裴宜理著《中国社会中的融合教派:导论》,

韩书瑞著《中国的太平盛世叛乱:1813年的八卦教起义》

孔斐力著《太平天国幻想的渊源》,

鲁道夫·G.瓦格纳著《重新制定天国的美景:宗教在太平军造反中的作用》

裴宜理著《华北的叛乱者与革命者,18451945年》

哈里·J.拉姆利著《械斗:中国东南部的暴力病态》

艾恺著《转变中的乡村名流:中国文化危机与合法性问题》

R.G.蒂德曼著《盗匪活动的持续:华北平原边缘地区的事件》

菲利普·比林斯利著《土匪、大亨和光棍:在中华民国初期地方控制的表层下》,

戴维·富尔著《中国江苏省的地方政治动乱,18701911年》

罗克珊·普拉兹尼阿克著《中国农村的社会与抗议:辛亥革命前夕的抗税与县乡政治》

阿瑟·罗森鲍姆著《士绅权力与1910年长沙米风潮》

周锡瑞著《中国的维新与革命:辛亥革命在湖南和湖北》。

乔舒亚·A.福格尔和威廉·A.罗编《关于变化中的中国的若干看法:韦慕庭教授纪念论文集》

马杰里·沃尔夫和罗克珊·威特克编:《中国社会的妇女》。

谢尔曼·科克伦和安德鲁·谢译《中国一日,1936521日》

马里乌斯·詹森著《日本与中国:从战争到和平,18941972年》

著《日本人与孙逸仙》。

入江昭编《中国人与日本人:关于政治和文化相互影响的文集》

栗原健《对满蒙政策史的一个方面——日俄战后起至大正期止》;

臼井胜美:《日本与中国——大正时代》;

角田顺《满洲问题与国防方针——明治后期国防环境的变化》;

崛川武夫:《远东国际政治史概论:二十一条要求研究》。

彼得·洛:《英国与日本,19111915年》;

詹姆斯·里德:《传道精神与美国东亚政策,19111915年》。

瓦伦丁·拉伯:《美国在华差会的国内基地,18801920年》;

简·亨特:《上流阶层的信仰:美国女传教士在世纪转换时的中国》。

马德琳·池著《中国外交,19141918年》。

拉塞尔·法菲尔德:《威尔逊与远东》;

诺埃尔·H.普加奇:《芮恩施》;

伊恩·尼什:《同盟在衰亡:19081923年的英日关系研究》。

多萝西·博格著《美国政策和中国革命,19251928年》

保罗·瓦格:《传教士、中国人及外交官》;

沃伦·I.科恩:《中国派:顾临、拉门德、索克思与美国-东亚关系》;

罗伯特·奥尔伯特·戴耶:《在华的银行家和外交官,19171925年》。

罗杰·丁曼著《太平洋的军事力量》。

入江昭:《帝国主义之后:探求远东新秩序,19211931年》。

马场伸也著《进退维谷的日本外交》,

威廉·莫顿著《田中义—与日本对华政策》,

细谷千博和斋藤真著《华盛顿会议体制与日美关系》

入江昭和有贺贞编著《两次大战之间时期的日本外交》

世界经济危机时期“华盛顿会议体制”的崩溃,在克里斯托弗·索恩著《外交政策的限度:西方、国际联盟和19311933年远东危机》中得到很好的研究。远东危机本身也有学者研究,专著有绪方贞子著《在满洲的挑战》;臼井胜美著《满洲事变》;詹姆斯·B.克劳利著《日本探求自主》,以及岛田俊彦著《满洲事变》。至于对美国帮助中国的努力提供受挫的背景的动乱所作的极好论述,也见小詹姆斯·C.汤姆森著《中国面向西方之时:美国改革者在国民党中国,19281937年》。

19311945年日本侵略中国的历史,也由家永三郎著《太平洋战争》予以生动的论述。在这部著作中,这位著名的日本历史学家以自我批判、悔恨的心情撰写种种事件。许多与这位学者同时代的人,以及年轻的作者,合作出版了角田顺编《通向太平洋战争之路》。后一部著作是19621963年出版的若干日本大史学家的七卷论文集,仍然保持档案史料的发掘和勇于形成的概念所产生的新鲜感。这部论文集已有若干卷译成英文,最近出版的有詹姆斯·W.莫利编《中国的困境:日本在亚洲大陆的扩张,19331941年》和《日本通向太平洋战争之路:日本突然爆发。伦敦海军裁军会议和满洲事变,19281932年》。用英文撰写的研究20世纪30年代日本扩张主义思想的最佳专著,有马克·皮蒂著《石原莞尔》和迈尔斯·弗莱彻著《对新秩序的追求:战前日本的知识分子与法西斯主义》。

史学界有研究西方列强对中日冲突的反应的权威著作。关于美国的反应见多萝西·博格著《美国与19331938年的远东危机》;关于德国的反应,见约翰·P.福克斯著《德国与远东危机,19311938年》;关于英国的反应,见安妮·特罗特著《英国与东亚,19331937年》,斯蒂芬·莱昂·恩迪科特著《外交与企业:英国对华政策,19331937年》和威廉·罗杰·路易斯著《英国的远东战略,19191939年》。珍珠港事变前夕亚洲的英美外交已是一代学者热烈讨论的课题。主要问题是中国在造成日美之间的危机和最后终于爆发战争中所起的作用。最近出版的专著,如彼得·洛著《英国与太平洋战争的原因》和戴维·雷诺兹著《英美同盟的建立》,提供了详细的分析。在这方面也值得提到的专著,有多萝西·博格和冈本俊平编的两卷多国合作的论文集《作为历史的珍珠港事变》所收的多篇论文,和伊恩·尼什编《英日疏远,19191952年》。

可惜,论及20世纪30年代中国对外政策的专著不多。这种状况部分地反映文献资料的缺乏,而且也反映学者的主要兴趣在于研究中国国内政治,特别是国共关系。几乎全部通过日本及西方史料来研究中国对外事务的反常状态,有朝一日将会得到矫正。同时,学者应利用这方面的已出版的为数不多的专著,如吴天威著《西安事变》,以及入江昭编《中国人与日本人》所收苏珊·汉·马什、易劳逸和入江昭的论文。关于近年研究中国对日本侵略的反应的日本学者论文编目,见日本国际政治学会编《战后日本之国际政治学》。

战时中国外交事务已再度倾向于由学者通过大国对外政策来加以研究。最近出版的书中有克里斯托弗·索恩著《徒有其名的同盟:美国、英国与对日本的战争,19411945年》,迈克尔·沙勒著《美国十字军在中国,19381945年》和入江昭著《实力与文化:日美战争,1941年—1945年》。

邹谠著《美国在中国的失败,19411950年》

拉塞尔·D.布海特著《赫尔利与美国对外政策》,

肯尼思·彻恩著《在中国的困境:美国政策辩论,1945年》,

保罗·A.瓦格著《门户的关闭:中美关系,19361946年》,

威尔马·费尔班克著《美国在中国的文化实验》,

加里·梅著《代人受过的中国通:范宣德的外交考验》。

多萝西·博格和沃尔多·海因里希斯编《不确定的年代:19471950年的中美关系》

罗伯特·布卢姆著《限制:美国东亚遏制政策的由来》,

南希·伯恩科普夫·塔克著《屈辱的模式:中美关系和承认问题的争论,19491950年》,小威廉·惠特尼·施蒂克著《通往对抗的道路:美国对中国和朝鲜的政策,19471950年》,永井阳之助和入江昭编《亚洲冷战的由来》,

唐纳德·F.拉奇和埃德蒙·S.韦尔莱著《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的东亚国际政治》,

入江昭著《亚洲的冷战》,

中嵨岭雄著《中苏对立与现代:战后亚洲之再考察》。

薛光前编《紧张的十年:中国建国的努力,19271937年》

于尔根·多梅斯《推迟的革命:中国国民党的政治,19231937年》

田弘茂著《国民党中国的政府与政治,19271937年》。

钱端升《民国政制史》和《中国的政府与政治》。

张其昀著《党史概要》五卷,

董显光著《蒋介石》

布赖恩·克罗泽著《失去中国的人:第一部蒋介石全传》。

约翰·伊斯雷尔著《中国学生的爱国心,19271937年》,

毕恩来著《日本在中国》,

周开庆著《抗战以前之中日关系》

秦郁彦著《日中战争史》

詹姆斯·B.克劳利著《日本探求自主:国家安全对外政策,19301938年》

詹姆斯·威廉·莫利编《中国的困境:日本在亚洲大陆的扩张,19331941年》

《通向太平洋战争之路:开战外交史》

吴天威著《西安事变:现在中国史的支点》。

刘馥著《现代中国军事史》

威廉·C.柯尔著《德国与中华民国》

卜凯著《中国土地的利用》

R.H.托尼著《中国的土地与劳动》。

刘大中著《中国国民所得,19311936年:初步研究》

刘大中、叶孔嘉合著《中国大陆的经济:国民所得与经济发展,19331959年》。

杨格著《中国的建国成就,19271937年:财政和经济记录》

弗兰克·M.塔马格纳著《中国银行业和财政》

程玉桂著《中国的对外贸易与工业发展》

约翰·K.张著《共产党统治前中国的工业发展:定量分析》。

帕克斯·M.科布尔著《上海资本家与国民政府,19271937年》,

理查德·克拉伦斯·布什著《国民党中国的棉织品政治》

诺埃尔·雷·迈纳著《浙江:国民党在农村改革和建设方面的努力,19271937年》,

布拉德利·肯特·盖泽特著《权力与社会:国民党与中国江苏省地方名流,19241927年》。林振华《国民党在江西:围剿共产党根据地,19301934年》

萧作梁著《1927年的中国共产主义:城市与乡村的对抗》,

R.C.桑顿《共产国际与中国共产党,19281931年》

萧作梁编著《中国共产主义运动内部的权力关系,19301934年》和《中国土地革命,19301934年》

约翰·E.鲁著《居于反对派地位的毛泽东,19271935年》,

金一平(音)著《中国共产主义政治》

T.勒特菲特著《中国共产主义,19311934年》。

曹伯一著《江西苏维埃之建立及其崩溃》。

查尔斯·B.麦克莱恩著《苏联政策与中国共产党,19311946年》

奥托·布劳恩(李德)著《中国纪事,19321939年》

国民党中央委员会第六组编《共匪重要资料汇编》两卷

刘培善编《中国共产党在江西地区领导革命斗争的历史资料》。

迪克·威尔逊著《长征,1935年》

乔治·瓦尔特和胡继喜(音)著《他们有十万人(长征,1935年)》。

约翰·吉廷斯著《中国红军的任务》

塞缪尔·B.格里菲思著《中国人民解放军》

台北国防部战史局编《剿匪战史》六卷

薛岳著《剿匪纪实》,

塞缪尔·B.格里菲思的《毛泽东论游击战》

瓦尔特·拉克尔著《游击战:历史的批判的研究》

史沫特莱著《伟大的道路》叙述朱德的生平,

韦尔斯著《红色尘土》

让·谢诺著《中国劳工运动,19191927年》

彼得·施兰著《游击经济》

安格斯·麦克唐纳著《农村革命的城市根源》。

黄宗智等人的《中国共产党与农村社会,19271934年》

詹姆斯·M.波拉切克的《江西苏区的道德经济,19281934年》,

王凡西著《双山回忆录》

盛岳著《莫斯科中山大学与中国革命:个人经历》。

唐宝林著《试论陈独秀与托派的关系》(《历史研究》1981年第6期)

华中师范学院党史学者编的《鄂豫皖苏区革命史资料选编》第一卷和《川陕革命根据地历史文献选编》两卷。

胡华主编的多卷集《中共党史人物传》

胡华已修订他所著《中国革命史讲义》(两卷),

阿里夫·德里克著《革命与历史:中国马克思主义编史学的渊源,19191937年》。

马若孟著《中国的农民经济:河北和山东的农业发展,18901949年》

天野元之助著《中国农业之诸问题》

卜凯著《中国土地的利用》

约翰·扬著《南满洲铁道会社的调查活动,19071945年》。

罗伯特·阿什著《中国革命前的土地租佃:20世纪20年代和30年代的江苏省》

小查尔斯·罗伯特·罗尔《中国农村收入的分配:20世纪30年代和50年代的比较》

天野元之助著《中国农业之区域发展》。

中兼胜义著《旧满洲农村社会经济结构之分析》。

今崛诚二著《中国封建社会的结构:其历史与革命前夕的现实》。

萧铮主编《民国二十年代中国大陆土地问题资料》

台北土地管理研究所《民国二○三○年代中国经济农业土地水利问题资料》。

邓嗣禹著《抗议和犯罪在中国:秘密结社、民众起义、农民造反的书目》

章有义编《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三辑,19271937

冯和法编《中国农村经济资料》,以及《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农民运动》。

蔡树邦著《近十年来中国佃农风潮的研究》

自鸣编《一九三四年中国农村中的各种骚动风潮一览表》。

詹姆斯·P.哈里森著《共产党与中国农民造反》

刘广京著《世界观与农民造反》),

《中国的民众运动与秘密会社,18401950年》

裴宜理在《华北的叛乱者与革命者,18451945年》

吕西安·比昂科在克洛德·奥贝尔等《在中国问题上的冷静考虑》

詹姆斯·C.斯科特(《农民的道德经济》)

塞缪尔·I.波普金(《有理性的农民》)

菲利普·比林斯利著《19111928年的中国盗匪活动,特别论述河南省》,

戴玄之著《红枪会》

罗曼·斯拉文斯基著《红枪会与19261927年中国的农民运动》。

卫藤沈吉著《海陆丰:中国的第一个苏维埃政府》。

罗伊·霍夫海因茨著《大浪潮》。

费尔南多·加尔维亚蒂著《中国第一个苏维埃领袖彭湃(18961929):中国广东海陆丰》。彭湃《海丰农民运动》

唐纳德·霍洛奇《农民革命的种子》

查默斯·约翰逊著《农民爱国心与共产党政权》

韩丁著《翻身:一个中国村庄革命的记录》。

大的地方社会调查包含地方政府如何运作的丰富资料。日文的地方实地调查成果在约翰·扬著《南满洲铁道会社调查活动,19071945年》中有介绍。最好的第一手资料大概是从20世纪40年代初在河北和山东某些地方进行的逐村调查,中国农村惯行调查刊行会编《中国农村习惯调查》。除访问记录外,编入晚清以后关于地方政府的原始资料。这些资料的政治方面,已由普拉森吉特·杜阿拉著《乡村社会中的权力:华北农村,19001940年》加以研究。这个主题的日文研究著作,也在杜阿拉的著作中被广泛研究。30年代中央政治学校地政学院所编实地调查报告简编包含很多地方政府资料:《民国二十年代中国大陆土地问题资料》。

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的中国现代化区域研究的主要共同研究计划项目(已在上面提到),揭示清末民初许多地方行政发展的环境。也可查阅刊载在《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六集(1977年)中的文章:张玉法著《清末民初的山东地方自治》和王树槐著《清末江苏地方自治风潮》。

地方士绅政治化研究应从张朋园著《立宪派与辛亥革命》和肖邦齐著《中国名流与政治变革:20世纪初期的浙江省》着手。关于地方自治运动,孔斐力著《民国统治下的地方自治:控制、自治与动员问题》整体地对它进行研究,该文收入魏菲德和卡罗林·格兰特编《中华帝国晚期的冲突与控制》。近代时期地方名流如何与政府相互影响,在芝加哥大学出版的《远东研究中心论文选》第3集和第4集(19781979年)中有所论述。特别是见之于艾恺、苏珊·曼·琼斯和孔斐力的论文(如在书目所列)。有影响的帝国背景研究专著是和田清著《中国地方自治发展史》,该书1939年初版,1975年再版时附山根幸夫所编的重要新书目。萧公权著《农业中国:19世纪的帝国控制》和瞿同祖著《中国清代地方政府》是仍然有价值的清代背景入门书。

关于地方区域政权制度,留有许多卷大多是纲领性的、自吹自擂的资料。不过可以看出这类集子的很多言外之意,如山西村政处编《山西村政汇编》,该汇编编集19161927年山西省从省发至县的文件。关于广西,见李友华著《地方和国家:19251937年中国政治斗争中的桂系》。

国民党地方行政及其背景,在陈伯心著《中国的地方制度及其改革》和钱端升等著《民国政制史》中得到介绍。关于县政,程方著《中国县政概论》引用和综合很多现有的直到1939年的文献;施养成在1946年就省政写成的综合性著作《中国省行政制度》也是这样做的。民国初期背景研究,有马场锹太郎著《中国地方行政制度之研究》(《支那研究》 1927年第12期,第81317页)。展示性的制度研究,有吴应銧著《民国初年地方知事的职业:职业的招聘、训练和流动》〔《现代亚洲研究》第8卷第2期(19744月)第217245页〕。董修甲在他所著的《中国地方自治问题》中概述国民党认为的地方自治制度。著名的国民党纲领制订者李宗黄著《新县制之理论与实际》,论述被竭力推荐的“新县制”。

关于乡村建设运动的地方政治,基本著作是艾恺著《最后一位儒家学者:梁漱溟与中国关于现代性的困境》。这方面丰富的中文文献,可涉猎这部著作所附书目和上面引述的余秉权著《关于20世纪中国的研究资料》。查尔斯·M.海福德在他所著的《中国的乡村建设:晏阳初与平民教育运动》中研究定县个案。

 

8.学术界的成长,19121949

 

学术界包含个人和机构,其历史记载在各种各样涉及思潮、政治倾向和社会文化环境其他方面的综合文献中。我们在这里只能为本章专就高等教育列出基本资料。

北京、南京和台北以及东京、伦敦、巴黎和华盛顿的政府档案,在这个领域比较而言仍然未被发掘。设在纽约州塔里敦的洛克菲勒基金会档案馆提供美国援助,特别是在医学及其他科学方面的资料。

已出版的文献很多。舒新城早年编集的《近代中国教育史料》四卷收罗从1898年到1928年国民教育创始期间的史料。舒新城去世后出版的舒新城编三卷《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是一部与前者十分不同的作品,收罗18521922年的史料。1976年出版的多贺秋五郎编《近代中国教育史资料》四卷转载清末至1948年史料数千页,使该书成为一部包罗最广的资料集。丁致聘著《中国近七十年来教育记事》提供直到1933年的每周记事。王云五著《商务印书馆与新教育年谱》提供18971972年(1949年以后关于台湾)的资料和文献。林子勋著《中国留学教育史》也编入大量资料。

在杂志类中,有商务印书馆1909年在上海创刊的《教育杂志》和中华书局1912年创刊的《中华教育界》。江苏省教育共进社主办,最初由蒋梦麟编的《新教育》,1919年创刊。

关于直到1930年的教育的最早一部简明概括的综合评述,是王凤喈著《中国教育史大纲》。关于1930年以后的教育的研究,有一批在各方面赞助下出版的调查研究:其中有蔡元培等著《晚清三十五年来之中国教育(18971931)》。《抗战前十年之中国》有若干关于高等教育机构发展的章节;潘公展编《五十年来的中国》有一流教育界人物撰写的章节。庄泽宣编《抗战十年来中国学校教育总检讨》是《中华教育界》杂志新1卷第1期(1947年)特辑。教育设施的官方统计数字收在教育部统计科刊行的《二十一(二、三)年度全国高等教育统计》内。有两部教育年鉴出版:《第一次中国教育年鉴》六卷在1934年出版,有教育部长王世杰的前言;《第二次中国教育年鉴》在1948年出版,有朱家骅的前言。

1981年以来,台湾陆续出版《学府纪闻》丛书,由一流大学的单卷校史组成。第一批出版的,有《国立北京大学》、《国立清华大学》、《国立武汉大学》、《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私立燕京大学》。内容包括各种各样资料,从正式大事记、同时代人的文章、报告和演讲直到纪念文章和个人回忆,回忆大多是逸事趣闻。台北《传记文学》月刊和传记文学社出版《传记文学》丛书,收民国时期人物传记,包括许多教育界人物传记:王文田著《张伯苓与南开》(丛书第26种, 1968年);梁实秋著《谈闻一多》(丛书第3种,1967年);罗家伦著《逝者如斯集》(丛书第14种,1967年);《蔡元培自述》(丛书第22种,1978年);胡适等著《丁文江这个人》(丛书第21种,1979年);杨亮功著《早期三十年的教学生活》(丛书第98种, 1980年)。

关于蔡元培对近代中国教育界生活的特殊贡献,见陶英惠著《蔡元培年谱》和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5集(1976年)和第7集(1978年)刊载的两篇详细文章。除广为人知的《蔡元培全集》外,还有1980年出版的集中蔡氏有关教育论述的专集,高平叔编《蔡元培教育文选》。若干校友会刊物如《清华校友通讯》载有有用的校史资料。英文的教育界人物的第一手记述有蒋梦麟著《来自西方的潮流》。

在华教会大学的历史及其与中国环境的相互影响,在杰西·G.卢兹著《中国和基督教院校,18501950年》有论述,也见于安东尼·C.李:《中华民国私人管理的高等教育史》。各教会大学校史,已由亚洲基督教高等教育联合理事会刊行,虽然在质量上参差不齐,但这类出版物有两种用途,一是提供主要根据差会档案和私人文件撰写而成的19世纪以来在华教会教育事业概要,二是展示教会大学教育家和他们的年谱编写者之中普遍存在的态度分歧。这类出版物有:查尔斯·霍奇·科贝特著《齐鲁大学》(1955年),克拉伦斯·戴著《之江大学》(1955年),艾德敷著《燕京大学》(1959年),玛丽·兰伯顿著《上海圣约翰大学, 18791951年》(1955年),德本康夫人和鲁思·M.切斯特著《金陵女子文理学院》(1955年),L.埃塞尔·华莱士著《华南女子文理学院》(1956年)和刘易斯·C.沃姆斯利著《华西协合大学》(1974年)。也参见鲁本·霍尔登著《19011951年中国大陆的雅礼和湘雅》。关于最近出版的西方——特别是美国——对中国高等教育和科学研究的影响的分析专著,有彼得·巴克著《美国科学与近代中国,18761936年》和菲利普·韦斯特著《燕京大学与中西关系,19161952年》。

日本对中国文化教育的影响的全领域,已由日本大学者实藤惠秀全面开拓,他的19391945年早期著作(见费正清等著《日本的近代中国研究》条目6.8.16.8.5)在他1960年出版的《中国人留学日本史》中达到其巅峰。这方面的中文著作,有黄福庆著《清末留日学生》。实藤惠秀在东京的藏书仍然是这个研究领域的主要资料来源,在任何其他国家无类似的富源。汪一驹著《中国知识分子和西方,18721949年》是一部导引研究的专著,而中国留学生的回忆录仍然是一个未被发掘的富源。萨利·博思威克著《中国的教育与社会变迁》在第200201页列出这类回忆录约50种的书目。

在近来的出版物中,这个研究领域最有用的起始著作,除菲利普·韦斯特著《燕京大学与中西关系,19161952年》外,还有北京1965年编成,1981年出版的详细清华校史《清华大学校史稿》(约翰·伊斯雷尔选刊了其中一部分)和贾祖麟在1981年出版的研究专著《中国近代知识分子与国家:叙事史》。

 

9.文学趋势:通向革命之路,19271949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一般状况已在本书上卷《文学的趋势I:对现代性的追求》的书目介绍中加以讨论,本书目提要提供那一章和本章撰写时未获得的更多资料信息。

1976年“四人帮”垮台以来,学术活动的复苏导致中国现代文学研究成果的丰收。(按照中国史学界年代分期,“现代”指19171949年,“当代”指1949年至现在。)在迅速增加的刊物中,至少有六种是现代文学史料和研究刊物,最值得注意的有:《新文学史料》,重点登载了茅盾的回忆录及其他重要史料;《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和《中国现代文艺资料丛刊》。此外还有若干专门的鲁迅研究刊物(1981年为鲁迅诞生一百周年)。大部头《中国文学家词典》正由北京语言学院刊行:现代篇第一卷在1978年以初稿形式出版,载有405位文学家的传记;第二卷在1982年出版,载有582人的传记。本章提到的公认为优秀的文学史著作,包括李何林、王瑶和刘缓松所著的文学史著作,已经再版印行,一批新专著也已出版。

一个新的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服务的全国档案中心正在建立中;未来的档案中心将设在北京附近16世纪建成的一个古庙内。据《中国文学》(19832月)提供的信息,馆藏“将包罗1919年五四运动以来现代作家、理论家、翻译家和文学活动家的手稿、照片、肖像、参考影片、录音带和录象带,以及他们各种版本的作品、刊物和其他重要资料”(第137页)。现在已经开始实施的也许是最具雄心的计划,是《中国现代文学史资料汇编》(乙种)丛书,该丛书将收有关于文学运动、社团、争论以及关于作家及其作品的资料,附刊载在报刊的作品和文章的索引。这个大项目是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主持下十余所名牌大学的学者的一项共同研究计划。这套丛书完成时(计划在1985年完成),数量可达数百卷,将成为从事这个领域研究的中国及西方学者和研究者的最有价值的资料宝库。

然而,中国学者的研究成果的解释质量不一定配得上极大的数量,虽然1976年以后的著作表现毛泽东思想意识少些,但是没有放弃过去30年连续不断的思想运动形成的基本马列主义框架。近来出版的大多数专著仍然往往会着重研究30年代文学论争和党领导在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和在延安文学界的重要作用。因此,左翼作家文学思潮和作品比非左翼作家或有美感的作品,特别是在战时重庆和沦陷区上海的作品,受到更广泛的研究。在现代时期的作家中,鲁迅仍然是占据政治上奉为神圣的地位的杰出伟人,虽然少数研究专著(如刘再复和林非著的一部令人爱读的传记《鲁迅传》)试图从人的角度更客观地描绘鲁迅。

近来出版的中国现代文学史研究专著大多突出六大作家,排列次序是:(1)鲁迅,(2)郭沫若,(3)茅盾,(4)巴金,(5)老舍,(6)曹禺。在夏志清著《中国现代小说史》中受到高度评价的作家——张天翼、吴组湘、沈从文、钱锺书和张爱玲——似乎在中国文学史中默默无闻。30年代初一度发展起来的诗的现代派潮流,在先前的中国学者的研究中几乎没有受到什么注意,如今才开始在中国吸引学者兴趣,部分地是近来集中在“朦胧诗”的年轻实践者的争论的结果。

可是,如徐志摩和郁达夫那些非左翼作家的诗和作品仍然是五四文学更大的遗产的一部分,这部分文学遗产在台湾准许阅读,而其他大多数作家,包括鲁迅,被目为“共产党”,作品受到查禁。一部颇为大胆的学术丛书,周锦编《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为数约30卷,是机智地避过官方禁令的初次尝试,虽然各卷的学术质量参差不齐。

因此,在推进作为社会文化史格局中的文学,而不是主要作为政治意识和政策反映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中,还有很多事情要做。人数越来越多的西方学者正在迎接这种挑战,他们近年已能同他们正在研究的作家有私人直接接触。从这类接触中得到好处的近年(出版或准备出版)的研究专著中,最值得注意的有:梅仪慈著《丁玲的小说——中国现代文学中的思想意识和叙事》;葛浩文著《萧红评传》(据作者英文专著《萧红》扩充和修订);杰弗里·金克利即将出版的一部关于沈从文的著作(作者在哈佛大学的学位论文《沈从文对中华民国的幻想》的修订稿)和胡志德著《钱钟书》。这些学者不是访问过研究对象本人,就是在研究对象生活所在地点进行研究,或两者兼而有之。继这些学者之后,一些美国大学研究生,已就吴组湘、老舍、萧军、艾芜和丁玲这样一些人物和就自传文学和象征派诗这类一般论题,在中国进行研究或访问。

然而,在西方学者中,集中的一般领域仍然是30年代文学。这是可以理解的,这是由于尽管社会政治环境令人窒息,这个时期的作家却多产,并且艺术上成熟。反之,左翼作家联盟的文学论战和活动已不为西方学者广泛研究,保罗·皮茨科维奇著《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瞿秋白的影响》和安东尼·凯恩最近发表的博士学位论文《左翼作家联盟与中国的文学政策》是显著例外。40年代时期,当时中国现代文学卷入战争和革命中,在西方学术研究中不甚受到注意。茅盾和巴金的战时作品有待进一步研究和翻译。茅盾的小说,如《蚀》和《腐蚀》,尚未翻译成英文;巴金最佳小说《寒夜》最近才由内森·毛翻译成英文。重庆战时戏剧尚是一个有待研究的极重要课题。沦陷区上海文学界在爱德华·冈恩的主要著作《不受欢迎的缪斯:上海和北京的中国文学,19371945年》中,在学术上初次得到论述。延安文艺界成为戴维·霍尔姆的研究课题,此人曾就延安秧歌运动和鲁迅遗产写过论文。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有邦尼·麦克杜格尔根据较早的1943年文本的审慎的新译本。本章概括地探讨的战后电影业,已由保罗·皮茨科维奇、保罗·克拉克和其他人作为社会史的一种资料加以研究,电影艺术价值和文学价值仍然有待评估。(杰伊·莱达著《电影》是一部有关中国现代电影的著作,有严重缺点。)总之,这整个时期为继续进行学术研究提供了一个内容丰富的领域。

一个新领域的发展也可由研讨会和会议之类集体学术活动判断。自1974年在哈佛大学举行开拓领域的研讨会和会议——成果为《五四时代的中国现代文学》(默尔·戈德曼编)——以来,已举行过六次国际会议,其中三次直接和本章涉及的时期有关。这些会议的第一次是19806月在巴黎举行的研讨会,由罗伯特·鲁尔曼组织。1982年以《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国文学(19371945年)》为题出版的会议论文集,专门题献给丁玲和艾青(后者亲自参加了会议),载有欧洲、美国及中国学者写的论文29篇。第二次国际会议专门讨论“鲁迅及其遗产”,19818月在加利福尼亚州阿西洛马尔举行。由李欧梵编集的会议论文集目前在准备中,收论文12篇,评价鲁迅对中国现代文学、政治和思想的范围广阔的影响及其在世界文学中受接纳的程度。最近的学术会议是198212月在檀香山举行的“中国现代短篇小说批判探讨”研讨会。约20位学者讨论运用西方批判理论分析五四时代早期至现在的有特色的中国短篇小说的可行性。研讨会标志了首次把精选小说的内在结构作为文学文本而不是作为历史文件或作者的传记资料来进行持续的探讨。

学者也可利用载于温斯顿·L.Y.杨和内森·K.毛编的《中国现代小说:研究和欣赏指南》的书目提要;唐纳德·吉布斯和李云晨(音)编《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和翻译书目,19181942年》。

包罗最丰富的现代中国小说的英译样本是刘绍铭、夏志清、李欧梵编《现代中国小说和中篇小说,19191949年》,现代中国诗的样本是许芥昱译编《20世纪中国诗集》,现代中国戏剧的样本是爱德华·冈恩编《20世纪中国戏剧选集》。

10章书目提要,见前书目提要210

 

11.中日战争时期的国民党中国,19371945

 

尽管紧张并明显重要,抗日战争时期仍然是中国近代史的一个未开发的部分。抗战时期国民党的最佳的全面写照,大概仍然是当时在中国采访的两个美国记者写的著作:白修德和贾安娜著《中国雷鸣》。这部著作批评国民党,但作出的总评价正在得到最近更多学术研究著作证实。关于这一时期的包罗最丰富的著作是,现代中国著作最丰的史学家吴相湘撰写的《第二次中日战争史》两卷。虽然披露的资料有用,但是吴著在批判解释或分析上显著不足。分析较充分并有有关国民党战时努力的有价值史料、特别研究军队派系倾轧和政治败坏的影响的一部著作是,齐锡生著《战争中的国民党中国:军事失败和政治崩溃,19371945年》。易劳逸在他所著《失败的根源:国民党中国在战争和革命中19171949年》中也持批判态度看待国民党。质量上和对国民党评价上各异的论文专题集,有薛光前编《中日战争期间的国民党中国,19371945年》。美国外交官谢伟思在当地曾对国民党作过一些最锐利的分析,他的战时文电稿已由周锡瑞编成《在中国的失机》一书出版。另一个美国人,格雷厄姆·佩克,从普通人的有利地位评价战时中国;他的著作《两种局势》是一部罕见和令人爱读的作品,充满讽刺幽默和与中国老百姓的同感。

关于抗日战争的军事方面,刘馥著《现代中国军事史》提供良好的概括研究。迪克·威尔逊著《两虎相斗之时:中日战争史实,19371945年》是一部普通读者爱读的著作。叙述各次战役颇详细的一部国民党官方著作是许朗轩和张明凯编《中日战争史,19371945年》;这部作品是胡璞玉(音)主编的国民党国防部出版的多达101卷的中文《抗日战史》的要略。若干较短的中文军事史可以利用,其中有何应钦著《八年抗战之经过》和国防部战史局编《中日战争史略》。

美国在华的军事作用,已在美国陆军部战史处主持下由查尔斯·F.罗曼努斯和赖利·森德兰执笔写成的三卷史给予接近定论的论述。这部充分研究英文文件后写成三卷史的书名是:《史迪威赴华使命》、《史迪威指挥问题》和《中缅印战区的时机消失》。史迪威将军是战时在中国的主要美军将领,是巴巴拉·W.塔奇曼荣获普利策奖的传记著作《史迪威与美国在华经验,19111945年》的传主。在广阔的政治格局中研究美国在华作用的著作,有邹谠著《美国在中国的失败,19411950年》和更近出版的迈克尔·沙勒著《美国十字军在中国,19381945年》。关于中日战争日本一方的著作在本书第1章和第10章书目提要中提到。

抗日时期国民党中国国内政治史甚少受到学者注意。政治制度有三部在40年代出版的著作研究:林百克著《蒋介石的中国:政治研究》,钱端升著《中国的政府与政治》和劳伦斯·K.罗辛格著《中国的危机》,后者是一部面宽而不太详细的著作。

抗日战争的经济方面,特别是通货膨胀,在三部研究专著中得到熟练的处理。张嘉璈著《恶性通膨胀,19371945年中国的经验》,周舜莘著《中国的通货膨胀,19371949年》,和杨格《中国战时财政与通货膨胀,19371945年》。杨格曾任国民党政府财政顾问,也写过一部有关美国与战时国民党中国的经济牵连的极佳历史著作,《中国与援助者,19371945年》,广泛地提供很多关于中国经济的资料。程玉桂著《中国的对外贸易与工业发展:1948年的历史综合分析》,是一部研究现代经济部门的简明而资料充实的著作。

日本在控制区域的经济政策及其激起的反应,是浅田乔二著《日本帝国主义统治下之中国——中国被占地区经济之研究》的研究课题。我们对抗战时期的了解仍有很大空白。例如,文化和社会方面,几乎没有被触及,而大有希望用来阐明南京十年的地方史的详细研究,40年代尚未在国民党区域开始。

12.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国共产党,19371945

 

本章书目提要不拟重复在本书第4章书目提要或在上卷书目提要中已经提过的书目。也拟避而不提在本书第14章书目提要中论述的毛泽东著作和传记研究专著。

涉及19211949年整个时期的大规模文献汇集尚告阙如。康拉德·布兰特、史华慈和费正清著《中国共产主义文献史》是一部最早的探索性著作(1952年),但仍然是一部有用的入门著作。对于赵国俊著《中国共产党的农村政策,19211959年》,这种评价也大致同样正确。到60年代,薛君度编《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第一卷,19211937年;第二卷,19371949年)根据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所丰富的收藏,提供了利用中文资料的指南。也有用的编著是路康乐等编《中国红军,19271963年:有注释的书目》。

党史文献及其他资料在中国已以逐渐加快的速度出版。然而,由于这个主题有许多敏感性,出版物落后于大多数传统学术领域,而且有些书籍限“内部发行”。一部专门的党史定期刊物是《党史研究》。两套不定期出版的丛书是《革命回忆录》和《党史研究资料》。此间在研究中使用的一部跨越30年的八卷文献集是《中共党史参考资料》。类似的资料集有《中共党史教学参考资料》三卷。

第二次统一战线的发展是莱曼·P.范斯莱克著《敌与友:中国共产党历史中的统一战线》研究的课题。第二次统一战线发展中最有戏剧性和决定性的事件——西安事变——当时由贝特兰《中国的第一幕:西安兵变真相》加以报道,最详尽的著作是吴天威著《西安事变:现代中国史的支点》〔也见吴天威载在《现代中国》季刊“第10卷第1期(19841月)上的西安事变新史料综述〕。

为系统地提出有关20世纪这第一次大农民革命的理论,查默斯·约翰逊著《农民爱国心与共产党政权:革命中国的出现,19371945年》作了开拓性工作。反对约翰逊所持的中国共产党胜利主要基于战争引起的爱国动员而不是基于中国近代社会内的革命需要的论点的,有谢尔登著《革命中国的延安道路》,这部著作从研究陕甘宁边区得出一般结论。阐明战争期间中国共产党成功的第三部著作是,片冈铁哉著《中国的抗战与革命:共产党与第二次统一战线》;片冈铁哉认为中国共产党给中国农村长期存在的基层组织和非政治性的组织网周围加上了“钢框”;而在中国城市,民族主义的责任使蒋介石既不能采取有力的反共行动,也不能与日本媾和。这些早期论述可被认为充其量也不过是部分正确,因而作为全面解释是不能令人满意的。一些研究共产党根据地的著作提供历史观点:斯蒂芬·艾夫里尔著《棚民与长江多山地带的开拓》和《多山地带的革命:江西省共产党运动的兴起》,罗伯特·马克斯著《华南农民社会与农民起义:海丰县社会变迁,16301930年》,和琳达·格罗夫著《革命中的农村社会:高阳地区,19101947年》。研究各敌后根据地的博士学位论文有:凯思林·哈特福德和卡尔·多里斯研究晋察冀边区,陈永发和格里戈尔·本顿研究华中根据地,和戴维·保尔森研究山东根据地。补充谢尔登的陕甘宁根据地研究的,有彼得·施兰著《游击经济:陕甘宁边区的发展,19371945年》和由安德鲁·沃森译为英文的毛泽东著《经济问题与财政问题》(1942年)。抗战时期在共产党根据地内及周围的许多观察家的报告,集中在战争头几年,然后集中在最后两年。战争中期最困难的几年,西方人士几乎没有观察敌后根据地,林迈可的著作,特别是《不为人知的战争:华北,19371945年》除外。从在中国出版的关于这个时期的大量出版物中,我们在这里只能列举如《彭德怀自述》和薛暮桥著《山东解放区的经济工作》之类的样本。19848月召开的抗日根据地研究国际会议将出版更多的著作。

关于在台湾的调查局档案资料的种类和使用指南,见多诺万、多里斯及沙利文著《台湾调查局档案中的中国共产党资料》。官方日本军事史《华北治安战》两卷充满有价值的资料。每年出版一卷的《美国对外关系》载有关于中国共产党的资料很多,特别是中共与国民党政府和国民党关系的资料。詹姆斯·B.里尔登-安德森著《延安与列强:中国共产党对外政策的渊源,19441946年》中的看法,被多萝西·博格和瓦尔多·海因里希斯编《不确定的年代:19471950年的中美关系》的几篇论文所沿袭,直写到 1949年。

 

13.19451949年的国共冲突

 

前两章分别关于国民党政府和共产党运动的书目提要已记述到现在为止可利用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和内战时期研究的主要中文资料。学者可有把握地期望更多的文献和研究著作从南京、台北和其他各地的档案中出现。

1949年以前军事史诸方面的研究著作选已在美国陆军部战史处主办下翻译成英文。这些研究著作原来是在台湾根据当地可利用的军事档案资料写成的。这些著作选可从美国国会图书馆缩微胶卷得到,标题为“英译中文军事研究著作和资料”。

也可从国会图书馆缩微胶卷得到的资料是19451949年时期美国领事馆的报刊译文系列资料。这个系列包含若干国民党城市的报刊和共产党控制区的电台广播,但包含这个时期共产党的新闻出版物的材料不多。最重要的共产党新闻出版物是《解放日报》和《群众》杂志。这个系列也没适当地包含新闻杂志。这个时期的最佳英文期刊是《密勒氏评论报》。主要的中文时事评论期刊是上海出版的《观察》周刊,由于该刊的可靠的军事联系,也被认为是这个时期有关战争发展的少数可利用的资料来源之一。上述资料来源,连同美国国务院的《美国对外关系》,反映在国民党城市获取的有关共产党和战争本身的资料不多,这是当代历史的一个事实,后来的历史学家,当他们查完现在可获得的有关这两个题目的大量档案资料时,可能疏忽。

关于20世纪40年代美国的对华政策,正如本书目提要2/10指出的,已有大量著作。关于“丧失中国”的历史研究问题,最近的一部发人深思的研究专著是韩德著《特殊关系的形成:1914年以前的美国和中国》,该专著把来华基督教差会、中国人反差会事件、美国排华运动及中美外交关系置于共同的框架之内。关于40年代美国在华战争活动的基本叙述,有查尔斯·罗曼努斯和赖利·森德兰的官方中缅印战区史三卷。关于这个时期的最一般的背景读物,有巴巴拉·塔奇曼著《史迪威与美国在华经验,19111945年》。一部附有长达60页的关于美国手稿、政府档案、发表文书、情报报告、学位论文、口述历史、文章及著作的书目的著作,是南希·伯恩科普夫·塔克著《屈辱的模式:中美关系和承认的争论,19491950年》。

 

14.1949年以前的毛泽东思想

 

在这个专门主题下,我们拟避免重复本书书目提要412提到过的著作。关于这个变化不定的主题,特别是毛泽东著作的全文,可以获得的文献资料,70年代初以来,数量上至少增加了两倍。新历史资料的大量出现,使我们关于毛泽东思想有了更深入的看法。虽然他在1949年以后的政策最受人怀疑,但是,若干更早期的问题也已出现。例如,毛泽东改信马克思主义的年月,他在1930年对李立三路线和在1933年对福建反叛者的态度,在中国学者中,特别是在《党史研究》之类内部刊物中,是极其热烈的讨论的对象。然而,关于毛泽东直到1949年的思想发展的研究,主要变化在于新资料的获得。

70年代初以前,可利用的有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毛泽东思想的资料,主要包括(中文、英文及其他各种文字的)《毛泽东选集》四卷,加上可在中国以外的图书馆找到的从20年代到40年代发表在书籍和期刊上的毛泽东著作。虽然属于第二类的颇大一部分毛泽东著作可在什么地方得到,但是,那些资料分散在各个中心,系统地利用那些资料费时费钱太多,简直不可能利用。第一个大突破是在19701971年,10卷版19171949年的毛泽东著作在东京出版:《毛泽东集》。可惜,《毛泽东集》印数很少,因而在大的中国学图书馆外不能为学者广泛利用。然而,竹内实教授及与他联合从事这项事业者不仅能照新的版本说明勘正少数错误再次印行原十卷《毛泽东集》,而且开始出版包含全新资料的若干补卷(《毛泽东集补卷》)。载至198410月,已出版六卷,以后每隔两个月出版一卷。最后,共出版补卷八卷,不是原来宣布的五卷,另加年表卷,全书将达19卷。①

同时,中国方面已经开始出版一些毛泽东著作,特别是毛泽东成为马克思主义者以前时期的著作,而且也包括19211949年的重要著作。其中有些可在内部发行的如《一大前后》和《新民学会资料》之类编集中找到。然而,在负责编辑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邓小平和陈云等领导人著作的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主持下,为纪念毛泽东90诞辰出版的《毛泽东书信选集》及其他以专题编辑的已出版或将出版的书信选集内,有许多极使人感兴趣的以前不为人知的书信。

这些情况至少部分地使全部原有的毛泽东研究著作(甚至包括最近出版的著作)陈旧过时。然而,尽管文献应用上出现空白,但是,许多作者已经以使人思考的方式理出基本问题,并且勾画出对指导今后研究有很大的价值的假说。下面是一小批精选的具有某些重要贡献的著作。

在以一贯方式研究这个直到1949年时期的全部或颇大部分的著作中,最近出版的思想最丰富的和最不偏不倚的著作是,布兰特利·沃马克著《毛泽东政治思想的基础, 19171935年》。虽然这部著作写到1935年,而且未能利用19171921年的一些主要的资料,但是它是现有的介绍毛泽东在思想形成年代的思想的最佳著作。约翰·布赖恩·斯塔尔著《继续革命:毛泽东的政治思想》,受到著者把从20年代到70年代毛泽东写的每部著作作为一个单体处理的倾向影响,大为减色,从这些单体,著者可随意引用文句来说明著者基本上以不顾史实的方式想象出来的各个方面。然而,这部著作包含有创见的注释和有用的编辑而成的资料。另一部研究整个毛泽东1949年以前思想发展及1949年以后思想的著作,是熊玠著《意识形态与实践:中国共产主义的发展》,这是一部使人感兴趣和有创见的解说著作,即使这部著作把思想(如在毛泽东思想中)作为一种与西方通常的主义(如马克思主义)种类不同的思想活动样式以与中国传统模式相一致的见解,是引起争论的。(就中国人来说,他们坚决认为毛泽东的思想的确构成体系。)熊玠这部研究专著无疑是这方面的最佳著作之一。宣道华著《毛泽东的政治思想》和《毛泽东:初步再评价》在颇大上程度上均研究1949年以前的毛泽东的思想,但是,在文献应用上略陈旧过时。

关于毛泽东早期思想的唯一最佳著作,是李锐著《毛泽东的早期革命活动》,书中有几章专门叙述19151927年的毛泽东的思想。其他著作有:魏菲德著《历史与意志:毛泽东的思想的哲学观点》,主要研究毛泽东在成为马克思主义者以前时期的思想,虽也兼及文化革命;和乔治·曼蒂奇著《湘江思潮》,这是一部毛泽东主编的《湘江评论》杂志的意大利文全译本。史华慈著《中国的共产主义与毛泽东的崛起》也提供深刻而敏锐的见识,尽管有文献基础过时30年所造成的种种缺陷。最后,雷·怀利著《毛泽东主义的出现》是现有的研究毛泽东延安时期思想的最佳著作。这部著作思想丰富,并且充分利用文献,集中研究毛泽东的思想发展和毛泽东的思想在其中形成的政治斗争基质之间的关系问题。

 

--------------------------------------------------------------------------------

① 我们感激密执安大学蒲地典子教授在书目提要中日文图书的书目方面的协助,感激普林斯顿大学吉尔伯恃·罗兹曼教授在苏联研究著作方面的意见。 

① 全部出齐共20卷——译者。  

--------------------------------------------------------------------------------

     

(陈书梅译)

 

 

--------------------------------------------------------------------------------

     

钱竞《中国20世纪文艺学学术史》(第一部)  上海文艺 26.00 

中国20世纪文艺学学术史(第二部上)  上海文艺 20.00 

中国20世纪文艺学学术史(第二部下)  上海文艺 22.00 

中国20世纪文艺学学术史(第三部)  上海文艺 23.00 

中国20世纪文艺学学术史(第四部)  上海文艺 24.00 

中国农村研究(2001年卷)  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4.00 

中国农村研究(2002年卷)  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9.00 

20世纪的中国:学术与社会--文学卷 韩毓海 山东人民 2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