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联盟动态壁纸软件:曹守亮:《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特色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4 19:42:12
曹守亮:《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特色 作者:曹守亮    文章来源:光明日报    点击数: 892    更新时间:2008-8-15

 

正视•总结•继承•发展


——2007年高教版《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理论特色 
 
曹守亮 

光明日报2008年8月10日
 
《当代中国史研究》2008年第1期

 

  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标志性成果之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以下简称《纲要》)一书于2007年2月出版了。从高校思想政治课教材建设的角度看,《纲要》一书的面世使高校公共历史教育有了新的有效载体。该书不仅有助于推动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入和进一步发展,而且还具有相当的史学意义和学术价值。

 

  一、密切联系现实,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文化发展意识

  首先,《纲要》十分关注国家文化安全问题。西方文化的强势话语对中国文化的一些基本史实和基本理念构成了猛烈的冲击,进而在一定程度上瓦解着人们的理想信念和价值理念。正如有的学者所指出的:国人“一旦丧失阅读和思考的主动性,陷入别人的话语场中而无力自拔,就有可能被别人特有的问题意识所覆盖,乃至从此难以名状自己的切身体验,暴露出文化分析的失语和学术洞察的失明”,进而使中国文化“有可能直接触及和瓦解原有文明共同体的自我理解,使国人在一系列悖反的镜像中丧失自我认同的最后基础”。在这样的形势和背景下,中国文化如何才能不迷失自我,如何在以资本主义为主导的全球化浪潮中构建具有中国品质和中国气派的文化形态,是值得深思的问题。《纲要》一书的出版并且进入大学的课堂,在一定意义上成为中国文化的应变保护机制。

  其次,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内兴起的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在学术界造成了相当恶劣的影响。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所具有的“抹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解构中华民族的灿烂文明;消解文化认同,瓦解理想信念,削弱民族自信心和民族凝聚力,消融民族精神;否定中国近现代史的革命主线,否定中国近现代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否定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必要性,将革命与近代化完全对立起来;动摇党的领导地位,进而损害社会主义国家的稳固”等危害已经为学术界所认识。如何抵御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影响和危害是当前学术界面临的重大理论课题和现实问题,《纲要》一书的问世可以看作是这种探索和努力的一种尝试。

  第三,从当前学校公共历史教育的实际情形来看,《纲要》一书是针对现实问题对学生进行的一次思想政治教育。苏联解体前后,俄罗斯民众对历史的态度发生了重大的变化。由于苏联领导人在意识形态领域大搞历史虚无主义,“以‘重新评价’历史为名,歪曲、否定苏共领导下进行的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的历史,进而否定苏联的社会主义制度,从而造成了党内外的思想混乱,同时为国外敌对势力西化、分化苏联提供了可乘之机。这股历史虚无主义的逆流,在苏共垮台和苏联解体中起到了其他因素不可替代的催化剂的作用。”在总结了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经验教训之后,更需要我们加强历史教育,构建具有我们民族品格和历史底蕴的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具有中国特色和中国气派的当代中国文化形态。在马克思主义受到严重冲击和挑战的今天,面对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泛滥,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是在各种非马克思主义甚至反马克思主义的聒噪声中保持沉默,还是在新的条件下以唯物史观为指导对中国历史作出新的探索和回答呢?《纲要》一书显然是后一种选择的有力体现。《纲要》中的许多具体论断正是针对当前学术界的质疑而发,而《纲要》中的基本原则和基本理念则反映出作者“得真理而固守之”的学术追求。

 

  二、注重发掘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在中国近现代史中的孕育和发展,具有自觉的民族发展意识

  19世纪中叶以来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纲要》的编纂者注重从中国近现代史上具有重要影响的事件中发掘它们对历史发展进程的影响,而且从这些事件体现的中华民族精神出发给予评价。编者指出:“民族危机激发了中华民族的觉醒,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中国自古以来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优良传统,得到了发扬和升华。救亡图存成了时代的主旋律。”“鸦片战争以后,中国还只是少数人有朦胧的民族觉醒意识。中日甲午战争后,当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关头时,中国人才开始有了普遍的民族意识的觉醒。”“长征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和人民军队革命风范的生动反映,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品格的集中展示,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最高体现。”“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大团结,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这就是:坚决维护国家和民族利益、誓死不当亡国奴的民族自尊品格;万众一心、共赴国难的民族团结意识;不畏强暴、敢于同敌人血战到底的民族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勇于依靠自己的力量战胜侵略者的民族自强信念;开拓创新、善于在危难中开辟发展新道路的民族创造精神。”由此不难看出,《纲要》的编纂者充分发掘了鸦片战争、中日甲午战争、长征和抗日战争等事件在培育民族精神过程中的作用,同时也向读者梳理出中华民族以及民族精神在中国近现代史上的大致发展脉络。这些事实为民族精神理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使民族精神的表现形式和内涵得以不断地丰富和深化,并且表现出鲜明的特色。《纲要》一书把中华民族的精神理论形态和表现形式归结为马克思主义同中国革命相结合的最新成果,这是对整个中国近现代史发展进程概括总结的结果,反映了编纂者在研究这个问题上的深度。《纲要》对中国共产党在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不同历史时期所作的理论探索以及对当代中华民族的理论形态的创新所起的作用进行了概括,而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等理论命题的提出,是新世纪新阶段对中华民族精神理论形态的新发展。

 

  三、具有辩证的史学批评意识

  针对社会上出现的一些似是而非的观点,《纲要》一书敢于正视和面对,坚持以唯物史观为指导深入剖析中国近现代史上的重大事件。《纲要》在分析鸦片战争、洋务运动、戊戌维新以及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时指出了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主体作用。例如《纲要》指出:资产阶级革命派所说的国民,“主要还是指资产阶级及其知识分子,而不是广大的劳动群众。他们对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是否应该改革的问题也是语焉不详,并且反对贫苦农民‘夺富人之田为己有’。这些理论和认识的局限不可避免地会影响辛亥革命的进程和结局。”“由于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同封建势力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因而不敢依靠反封建的主力军农民群众。……正因为中国民主革命的主力军农民没有被动员起来,这个革命的根基就显得相当单薄。‘革命需要一个大的农村变动。辛亥革命没有这个变动,所以失败了。’”通过以上分析,我们不难得出如下的认识:单纯的农民运动和单纯的资产阶级运动很难在中国历史上取得彻底的胜利,最终走向失败也就成为必然,时代呼唤着新的社会力量的出现。在这样的时代背景和历史需求下,无产阶级和中国共产党登上历史舞台,担当起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重任。《纲要》的编者既科学地阐述了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又对史学界质疑“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一唯物史观基本原理正确性的观点作出了新的回答,客观地分析了中国农民阶级在近现代史上的主体性作用和自身的局限性。

  如何认识新中国的历史,如何看待1949年以来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既是一个严肃的学术问题,同时也是一个政治性很强的现实问题。《纲要》对一些重大问题提出了新的看法和评价,其中有些观点值得思考。例如对反右派斗争的认识:“对极少数右派分子的进攻实行坚决反击,是完全正确的和必要的。在涉及重大政治原则的大是大非问题上如果不能旗帜鲜明,就会造成思想上和政治上的混乱。这方面党取得的经验,是宝贵的,有长远意义的。但是反右派斗争被严重地扩大化了。到1958年夏季运动结束时,全国划定的右派分子达55万人,其中绝大多数属于错划。许多党的干部和有才华的知识分子由此受到长期压抑和打击。这不仅是他们个人的损失,更是党和国家整个事业的严重损失。而在运动中采取的大鸣、大放、大辩论、大字报的错误斗争方式,也是反右派斗争严重扩大化的一个重要因素。”再比如《纲要》对20世纪五六十年代“左”倾错误发展的评价是值得关注的:“20世纪50年代后期开始的‘左’倾错误,在经济工作指导思想中尚未得到彻底纠正,在政治和思想文化方面还有发展。1962年9月召开的中共八届十中全会上,毛泽东把社会主义中一定范围内存在的阶级斗争扩大化和绝对化,后来更发展成为‘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指导思想。”这些批评显然不是简单的辩护,而是对于历史的一种深入反省和思考。

  《纲要》对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历史功过的分析更加充分地体现出辩证的史学批评意识,既有对毛泽东在具体问题上的是非分析,也有对毛泽东的总体评价;既有对毛泽东在具体问题处理上主观愿望的剖析,也有对其客观效果的考量。例如《纲要》对毛泽东与“文化大革命”关系问题的研究,首先指出毛泽东发动“文化大革命”的主观愿望“是为抵御帝国主义‘和平演变’的图谋,消除官僚主义和特权思想等现象,防止国内资本主义复辟,并为人民群众参与对国家事务的监督和管理寻找一条途径”,接着简要地概括出毛泽东发动“文化大革命”的主要论点是“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最后,《纲要》就这个问题作出了如下的评价:“历史已经证明,毛泽东发动‘文化大革命’的主要论点,既不符合马克思列宁主义,也不符合中国实际。这些论点对当时国内阶级形势以及党和国家政治状况的估计,是完全错误的。”“对于‘文化大革命’这一全局性、长时间的‘左’倾严重错误,毛泽东负有主要责任。”这些论述应该说是实事求是的。同时,《纲要》还指出,毛泽东即使在犯严重错误的时候,还多次要求全党认真学习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的著作,还保护过一些党政领导干部和党外著名人士,使一些负责干部重新回到工作岗位上;毛泽东还领导了粉碎林彪反革命集团的斗争,对江青、张春桥等人也进行过重要批评和揭露,不让他们夺取党和国家最高领导权的图谋得逞;在对外关系上,中国共产党和毛泽东始终警觉地维护国家安全,并开创了外交工作的新局面。鉴于这些,《纲要》对毛泽东做了如下评价:“毛泽东是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开创者。他领导全党和全国人民顶住来自外部的各种影响和压力,坚持不懈地进行这种探索。毛泽东等老一代革命家作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开创者的历史功绩,将永远记载在党和国家的史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