苍蓝舰姬:期货案例分析之一:株冶事件(1)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7 22:25:19
期货案例分析之一:株冶事件(1)(2008-05-23 04:06:08)转载 标签:

财经

分类: 数据:期货投资

期货案例分析之一:株冶事件

 

2007-04-20

 

 

事件概要:

 

株洲冶炼厂,也就是如今的株洲冶炼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是中国最大的铅锌生产和出口基地之一。

  1997年,在国际期货市场上已从事两年交易的株冶工作人员,在伦敦金属交易所(LME)越权进行透支交易,大量卖空锌期货合约,其头寸远超既定期货交易方案,被国外金融机构盯住并发生逼仓。

  事情暴露时,在LME市场已卖出45万吨锌,而当时株冶全年的总产量仅为30万吨。

  事发后,1997年7月,国务院总理朱镕基专门召开办公会议处理“株冶事件”,当时,相关主管部门负责人亲自到工厂蹲点近一个月,一边采取头寸止损、追加保证金、合理调期等措施紧急处理头寸,一边通过各种渠道调集其他锌厂的货源、组织交割,力争将损失降至最低。

  但终因抛售头寸过大,最后只好以高价买入部分合约平仓履约。由于从1997年初开始的六七个月中,多头推高伦敦锌价,涨幅超过50%,这导致株冶最后集中性平仓的3天内亏损额达1.758亿多美元,折合人民币14.591亿多元。

 

 

报道汇集:

 

回首株冶事件:一样的逼空 不一样的预期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11月26日 13:55 《财经时报》记者 李文科

 

  其实,早在1997年,伦敦金属交易所(LME)就曾出现过多逼空的一幕。当时的空头头寸大多在中国人手中,“株冶”事件最后造成近15亿元人民币巨亏。

  “株冶”事件发生正值中国刚刚介入国际期货市场的起步阶段,国际基金打出一个“多逼空”的漂亮仗,给了中国一个下马威。

 

株洲冶炼厂,也就是如今的株洲冶炼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是中国最大的铅锌生产和出口基地之一。

  1997年,在国际期货市场上已从事两年交易的株冶工作人员,越权进行透支交易,在LME大量卖空锌期货合约,其头寸远超既定期货交易方案,被国外金融机构盯住并发生逼仓。

 

  事情暴露时,其在LME市场已卖出45万吨锌,而当时株冶全年的总产量仅为30万吨。

 

  事发后,1997年7月,国务院总理朱镕基专门召开办公会议处理“株冶事件”,当时,相关主管部门负责人亲自到工厂蹲点近一个月,一边采取头寸止损、追加保证金、合理调期等措施紧急处理头寸,一边通过各种渠道调集其他锌厂的货源、组织交割,力争将损失降至最低。

  但终因抛售头寸过大,最后只好以高价买入部分合约平仓履约。由于从1997年初开始的六七个月中,多头推高伦敦锌价,涨幅超过50%,这导致株冶最后集中性平仓的3天内亏损额达1.758亿多美元,折合人民币14.591亿多元。

  看起来株冶事件与此次事件有很多相似性,都是被多头逼仓,都可能因此面临巨额的损失,但今天与株冶事件有本质区别。

  “株冶事件”发生时期的中国既非最大锌消费国,也非最大的锌生产国,这也决定当时在处理危机时,目标只能定位为“最大幅度的减少损失”。

  不过,今天的国储局远非昔日的株洲冶炼厂,国储局这一特殊角色与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铜消费国,必然会让同样的危机有不一样的预期。

 

 

 

 

 

 

分享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