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代购苹果6:景公登射思得勇力士与之图国晏子谏第二十五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01:47:55


景公登射,晏子修礼而侍。公曰:“选射之礼,寡人厌之矣!吾欲得天下勇士,与之图国。”

晏子对曰:“君子无礼,是庶人也;庶人无礼,是禽兽也。夫勇多则弑其君,力多则杀其长,然而不敢者,维礼之谓也。礼者,所以御民也,辔者,所以御马也,无礼而能治国家者,晏未之闻也。”

景公曰:“善。”迺饰射更席,以为上客,终日问礼。

【译文】景公要定射礼,晏子遵循射礼的规则而侍奉。景公说:“选射的礼仪,我已经厌烦了!我想得到天下的勇士,和他们一起谋划国事。”

晏子回答说:“君主没有礼仪,就是普通老百姓;普通老百姓没有礼仪,就是禽兽了。那勇猛多的就会弑杀他们的君主,力量大的就会杀害他们的长辈,然而不敢这样做,唯一的原因就是有礼呀。所谓的礼,是用来治理民众的,缰绳,是用来治理马匹的,没有礼而能够治理国家,我晏婴从来没有听说过。”

景公说:“好的。”于是遵循射礼更换座席,将晏子待为上宾,整天询问礼的规则。

【说明】礼能治国?这似乎是齐景公第一次听说,礼,在西周以前,作为社会行为规范,作为典章制度,它是奴隶社会政治制度的体现,是维护宗法与等级制度的上层建筑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人与人交往中的礼节仪式。作为行为规范,它是奴隶主贵族及封建地主阶级一切行为的准则。每一个人,在生活和工作中,要做事,必然要有所行为,行为方式就是人在具体的生活中、工作中必需有所行为时所选择的不同方式问题。选择什么样的行为方式,往往困惑了许多人。人们对待同样的事情往往有不同的行为方式,采取哪一种行为方式更好呢?经过几千年的经验教训,人们在人类社会中约定俗成地认同了许多可以共同使用的行为方式,这就逐渐形成为行为规范(礼)——即人的行为准则,人人都依照一定的社会行为规范行为,人们的社会行为就会趋同。而人们的社会行为趋同,就会减少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冲突。社会行为规范使人类的社会行为有了一个价值取向标准,人人都按这个标准行为,就没有谁能够只凭自己的好恶和凭自己的实力、势力、武力行事,那么,社会的矛盾冲突就会减少,社会也就趋向于安定。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没有约束,不成社会。因此没有任何一个社会会放纵人们的所作所为,总会制定某些对人有约束力的规则。规则本来只是要人们放弃那些可能危害社会的冲动和行为,其理由还是基于个人的;只有这样,个人才活得更好。因此,规则的制定就有了两个彼此矛盾的目标,一是尽量满足人们的自由天性,因为规则是人们制订出来为自己服务的;二是通过束缚人的某种天性来满足社会秩序的需要,因为实行范围宽泛的自由需要以牺牲部分个人自由为代价。因此,一种合理的文化的基本标志就是:以最低限度的规则来保证上述双重目标的实现。然而,西周以后的奴隶主贵族统治阶层,为了自己统治的需要,就制定了颇为详细和繁杂的“周礼”,以保证自己的既得利益,从而使“礼”具有了很重的阶级倾向,成为压迫普通人民百姓的规则。作为社会行为规范对人会不会有压抑作用呢?回答是:肯定有!只要是有阶级的社会,其统治阶级所制定的社会行为规范也必然会对被统治阶级产生一定的压抑作用。即使是在无阶级的社会里,社会行为规范也会对某些人产生压抑作用。因为人的本性是解除饥饿和获得爱欲,而在解除饥饿和获得爱欲的过程中,每一个人必然有他自己的行为方式,而这些各种不同的行为方式,不一定都能符合既定的社会行为规范。所以,作为社会行为规范,既然要求人们的社会行为趋同,必然也就会对某些人产生压抑作用。因此,私心越重的人,就会感觉到这种压抑作用越大。

既然人的本性是解除饥饿和获得爱欲,而饥饿的解除和爱欲的获得则是人的快乐原则,那么,依照孔子的意见,“兴於诗。立於礼。成於乐。”(《论语·泰伯》)孔子认为华夏文化中所含的“仁义礼智信”首先来自于从商末周初发源于民间的《诗经》。《诗经》是广大人民群众对爱情生活、生产劳动情感的发挥,其包含了文学、艺术、生活、生产、哲学、天文、地理、宗教的情感和知识,是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但是,光“兴于诗”还是不行的,要“立于礼”,就是说,要立足于社会行为规范,要有一定的典章制度的约束,还要有礼貌礼节的仪态,才能最后“成于乐”。乐是什么?就是“安居乐业”的“乐”。这个“乐”就是人类所孜孜不倦追求的最高目的。

本篇所有故事,看起来杂乱无章,可是实际上却贯穿一个主题,即“礼”——社会行为规范。从第一节景公藉重而狱多欲托晏子开始,所有故事都围绕着“礼”而展开,从各个方面阐述了齐景公不懂“礼”,不知“礼”从而破坏“礼”,违背“礼”。最后则以齐景公终日问“礼”而结尾,从而表明“礼”是本篇的主题。

——————————————————

【注释】1.登:(dēng灯)成,引申为定。《周礼·遂人》:“登其夫家之众寡。”《左传·隐公五年》:“不登于器。”《左传·襄公二年》:“且不登叛人也。”《礼记·月令》:“蚕事既登。”

2.修:(xiū休)《书·文侯之命》:“汝多修,扞我于艰。”《管子·幼官》:“守之而后修胜,心焚海内。”《易·蹇·象》:“山上有水,蹇,君子以反身修德。”《论语·述而》:“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从,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荀子·修身》:“见善,修然必以自存也。”《商君书·定分》:“遇民不修法,则问法官。”《史记·殷本纪》:“昔高后成汤与尔之先祖俱定天下,法则可修。舍而弗勉,何以成德?”这里用为“遵循”之意。

3.御:(yù玉)《书·大诰》:“大诰尔多邦越尔御事。”《诗·大雅·思齐》:“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管子·小匡》:“如是而民情可得而百姓可御。”《国语·周语上》:“瞽告有协风至,王即斋宫,百官御事。”《孟子·梁惠王上》:“至于兄弟,以御於家邦。”《公羊传·桓公八年》:“御寒暑之美服。”《荀子·大略》:“霜降逆女,冰泮杀内,十日一御。”贾谊《过秦论》:“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玉篇·彳部》:“御,治也。”《广韵·御韵》:“御,理也。”这里用为治理、统治之意。

4.辔:(pèi佩)《诗·郑风·大叔于田》:“执辔如组,两骖如舞。”《诗·秦风·驷驖》:“驷驖孔阜,六辔在手。”《诗·小雅·皇皇者华》:“我马维驹,六辔如濡。”《诗·小雅·车舝》:“四牡騑騑,六辔如琴。”《管子·山至数》:“故与天壤同数,此王者之大辔也。”《礼记·曲礼》:“执策分辔。”《史记·魏公子列传》:“公子执辔愈恭。”《说文》:“辔,马縻也。”这里用为驾驭牲口用的缰绳之意。

5.迺:(nai乃)同“乃”。助词,无实义,起调整音节的作用。《诗·大雅·緜》:“迺慰迺止,迺左迺右。”《诗·大雅·公刘》:“迺场迺疆,迺积迺仓。”《尔雅·释诂》:“迺,乃也。”唐慧琳《一切经音义》卷十:“迺,语词也。”

6.饰:(shì士)通“饬”。《周礼·地官·封人》:“凡祭祀饰其牛牲。”《管子·权修》:“欲民之有耻,则小耻不可不饰也。”《谷梁传·襄公二十五年》:“古者大国过小邑,小邑必饰城而请罪。”《荀子·荣辱》:“以相藩饰,以相安固邪?”《韩非子·说难》:“则明割利害以致其功,直指是非以饰其身。”贾谊《过秦论》:“以饰法设刑,而天下治。”这里用为整饬、整治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