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2016电影大全:郭沫若的党籍 吴奚如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6 07:09:51
                                                           郭沫若的党籍    吴奚如

    郭沫若逝世后,许多有关他的党籍的记述不甚明了,有人认为郭老真的长期是党外人士,只是全国解放后才重新入党,这是不合史实的。
    郭老是在1927年南昌起义后,在南下行军作战的途中经周恩来和李一氓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的,他的党龄应从1927年一直算到1978年逝世为止,一共51年。
    有人觉得郭老在大革命失败后去了日本,是自由行动,那10年是自由脱党,所以在全国解放后才重新入党的吧?不是。郭老去日本隐居后,专心从事学术研究和著述,那是经过当年党中央决定,保留党籍,完成党给予他的一项重大任务的。当年,白色恐怖遍及全国,一般党员投身于农村的武装斗争,一部分党员留在白区和国民党反动派进行地下斗争而不断遭受国民党的逮捕和杀害。郭老当时已是著名的革命文学家,政治活动家,而且许多国民党人都认识他。按当时他个人的具体条件,党不能把他当做一个普通党员派到农村去打游击,也不能让他继续留在上海提倡“普罗文学”,听任国民党杀害。
    当年,党中央为了爱护像郭老这样在社会上、在学术界有名望的党员,决定派他们到外国去隐居,专心从事学术研究,成为有声誉的专家,以期在中国革命胜利后回国成为文化界的领袖人物,建设新中国无产阶级文化的基石。当年,合乎这个条件的党员,除了郭老外,还有钱亦石和董老等。当年党中央的这一决定,无疑是开明而正确的,比之以后的立三路线、王明路线的领导者在干部政策方面不知贤明而厚道几百倍。
    瞿秋白在中央红军突围北上时,以他的名望、他的病弱的身体,不是可以特许他坐上担架,保护他的安全,留作革命胜利后的用处吗?可是,却被当时王明路线的执行者、党中央当时作为总书记之一的那位同志的对他这样一句评语“瞿秋白已是过去时代的人了”而弃之不顾,要他自己逃往上海而至中途被白军(那是国民党军的师长宋希濂)捉到,他用了类似《离骚》那样哀怨而悲愤的笔调,写下了一篇《多余的话》而慷慨就义吗?!(后来,1937年上半年当《大公报》的附属刊物《国闻周报》登出了瞿秋白的那篇文章《多余的话》,那位同志当时对我说:“这真是多余的话呀!”那篇被《国闻周报》公开刊出的文章,是从国民党档案中用高价买到的,恐怕不免有敌人的删改吧?) 

    郭老幸而有当年党的八.七紧急会议后成立的新中央的爱护,才派他和董老、钱亦石等党员去日本(董老到日本后又转往苏联)隐蔽待命,直到1937年抗战爆发,才离开日本、归国效力。因此,郭老一从日本回到上海,他的党籍就恢复了,叫做特别党员,以无党派人士的面目,开展公开的抗日民主活动,去带动当时广大的民主人士向中共靠拢,起了比一个党员更大的作用。
    他当时是特别党员,受党中央长江局周恩来等少数负责人直线领导,不过党的小组生活,不和任何地方党委发生关系。他在被周恩来决定出任国民党军委政治部第三厅中将厅长时,也只是让三厅的党特支三个负责人(冯乃超、刘季平、张光年)知道他的特别党员身份,秘密出席党中央长江局有关第三厅工作的重大会议。
    在第三厅未组成之前,郭老曾经和新四军军长叶挺同住在原汉口日租界太和里,有时不满自己党外民主人士身份的寂寞,就热情洋溢地来到长江局,向周恩来请命:“让俺住到长江局(当时对外公开叫八路军武汉办事处)来,以公开党员的身份进行痛痛快快的工作嘛!”周恩来总是以老战友的情谊,对郭慰勉有加,请他还是以非党人士的身份忍受内心的的“寂寞”。
     1938年夏,党中央根据周恩来的建议,作出党内决定:以郭沫若同志为鲁迅的继承者,中国革命文化界的领袖。并由全国各地党组织向党内外传达,以奠定郭沫若同志的文化界领袖的地位。
    介样,郭老一直到全国解放后才结束非党人士的身份,对社会宣告重新入党,成为公开的共产党员了。

---摘自1980年第二期《新文学史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