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戟之灵百度云无修:为推进中原经济区建设建言献策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04:58:07

为推进中原经济区建设建言献策
——全省教育系统学习讨论《中原崛起 教育为基》座谈会发言摘要

    加快高水平大学建设步伐是亿万父老的期盼
    郑永扣(郑州大学党委书记):
    
    建设中原经济区,高等教育责无旁贷。我省高等教育基础薄弱,历史上高水平大学曾与河南擦肩而过。即使时至今日,在高等教育学科体系中居于骨干和引领地位的国家重点学科目前全国已有上千个,而河南只有少得可怜的8个。同样都经历了寒窗十载,河南孩子的高考成绩要比其他省份高几十分甚至上百分才能跨入名牌大学之门。我省高等教育总体来看,在履行高层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这四大职能方面还不尽如人意,不能很好地满足中原经济区建设对人才和智力的现实渴求。全省高校要加快高水平大学建设步伐,为中原经济区建设提供坚强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这是对河南高等教育的新定位、新要求,也是亿万河南父老的强烈呼唤和殷切期盼。

    高校要推倒围墙融入社会办大学
    娄源功(河南大学校长):

    我认为河南的高等教育要着力解决四个问题:扩大数量、提高质量、优化结构、科学布局。39所“985”没有河南的,112个“211”,河南只有一个郑州大学。而“211”里有72所中央直属高校,河南一个没有。郑州大学的学术科研能力很强,也只位列“211”里第二个梯队“省部共建”。“985”“211”,全国150多个名额里,河南的数量太少,这对河南是非常不公平的。这是我省高等教育今后努力的方向,也是我们向中央要政策的着力点。
    另外,地方高校应该围绕省委发展的目标发展。河南大学将始终坚持以高水平大学建设为主线,实现学校核心竞争力的重大突破,实现服务中原经济区能力的重大突破,推倒围墙融入社会办大学,把学科专业设置和省委发展战略相融合。

    高校领导方式也要转变
    张琼(河南农业大学校长):

    高校领导方式要转变到加快发展上来,解决抢抓机遇问题。“985”我们没有得到支持,“211”我们得到的支持有限。这两项计划是国家层面支持的重要计划,蕴藏着很多新的发展机遇。我们不仅要意识敏感,还要打破按部就班的惯性工作模式,结合我省省情、结合产业布局在国家战略布局中的优势地位,整合资源,寻求新的突破,带动全面提升。
高校领导方式要尽快转变到创新突破上来,解决因循守旧问题。著名的“钱学森之问”让我们意识到了高校与创新的距离。高校要担当起历史的使命和责任,要实现又好又快的发展目标,改革创新精神尤为重要和珍贵。
    高校领导方式要尽快转变到准确定位上来,解决主动服务问题。大学服务社会的功能不是独立的,而是通过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成果来实现的。高校不能忽视社会服务的职能,热衷于在“象牙塔”内搞研究。要结合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发挥优势,主动服务,主动融入。

    师范院校要弘扬教师教育特色
    黄荣杰(南阳师范学院党委副书记):

    首先,这是一种责任感使然。民族振兴的希望在教育,教育振兴的希望在教师,教师教育作为“教育之母”已被国家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温家宝总理与北京师范大学免费师范生座谈时指出:“国家兴衰在于教育,教育好坏在于教师。从这一点来说,师范教育可以兴邦。”因此,师范院校必须要高举教师教育旗帜,持续奏响教师教育最强音。
其次,这是师范院校自身的优势所在。师范院校搞了几十年的教师教育,有深厚的资源、广泛的影响、良好的声誉,已形成了鲜明特色。特色就是优势,就是竞争力,优势只能强化,不能削弱。
再次,这也是一种明智选择。当前,教师教育面临办学格局多元化的新形势,竞争日趋激烈。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办学,既要遵循教育的内在规律,又要适应市场的需要。为继续搞好教师教育,增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必须全面深化教师教育改革,将教师教育做强做好。同时,建议我省参照国家免费师范生的政策,给师范教育以必要的倾斜,只有这样,师范院校的毕业生才能在基础教育师资人才的广阔市场里如鱼得水,占据教师职业就业市场的制高点。

    要抓住“改革”和解决“三难”不放松
    王北生(河南教育学院副院长):

    河南教育要唱好“教育大戏”,必须抓住两个关键问题:
    一要从根本上咬定“改革”不放松。要敢闯敢试,加快办学体制改革;要敢破敢立,深化教育管理体制改革;要敢做敢为,深化人才培养体制改革。如如何对新课改的高考方案进行完善改革,可学习浙江、山东等省的经验,在高招录取中加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权重,把学业水平考试成绩(会考)按一定比例计入高考成绩,从而改变“应试教育”,推进素质教育,形成真正的培养素质高的创新人才的机制。
     二要在落实上抓住“三难”不放松。“入园难”是幼儿教育的问题;“上学难”应为上好学校难和大班额问题,是基础教育的问题;“创新难”是高等教育的问题。
怎么解决这“三难”,建议制订相应的“行动方案或行动计划”,并列出时间表。幼儿教育和基础教育的重点是解决如何扩大和发展优质教育资源的问题,除新建高水平的学校外,还要研究如何充分发挥“好的学校”的带动、示范和辐射作用。“创新难”是重点解决高校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和科学研究的应用推广问题。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要在十六字培养目标、实行“弹性学制”(学分制)、实行“双证书”制(复合型人才培养)、教学模式与方法改革、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等方面做文章。

    民办高校应面向基层培养人才
    杨雪梅(黄河科技学院执行院长):

    随着产业结构调整、承接产业转移、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步伐加快,中原经济区建设迫切需要培养一大批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产业转移的本质是资本转移,主轴是技术转移,核心是产品和技术的创新,而资本转移、技术转移和创新,都离不开人才的支撑。这种人才是系统掌握专业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具有实践技能和创新精神的应用型专门人才。民办高校应面向基层,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民办高校还应面向社会,走产学研结合的新路子。建立为地方服务机制,转变服务观念,积极融入区域发展,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发挥好“智囊团”“动力源”和“孵化器”的作用,加快科技转化,提升服务经济建设的能力。

    中原经济区建设需要国际化高素质人才
    李海俊(郑州大学西亚斯国际学院院长):

    《国家教育规划纲要》对中外合作办学提出了明确要求:“鼓励各级各类学校开展多种形式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办好若干所示范性的中外合作机构和一批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探索多种方式利用国外优质教育资源。”这彰显出国家进一步推动教育对外开放的决心和力度。我院在制定今后五年发展规划时,突出强调了根据地方经济建设的需要,加强优质教育资源的引进和利用,为中原经济区建设培养大批国际化人才。

    用“四化”去推动“一化”
    韩经权(洛阳市教育局副局长):

    作为一位基层的教育工作者,我在考虑,谋划“转变”“改革”“发展”三篇大文章的载体和路径是什么?抓手在哪里?我以为,需要通过“四化”实现“一化”,即通过硬件标准化、管理规范化、教育技术信息化、办学特色化,去实现教育现代化。
    在硬件标准化上,我把教师队伍作为办教育的硬件来看待。教师是教育质量的直接决定者和最终决定者。就一般的意义来说,有什么样的教师队伍,就有什么样的教育;解决教师的数量问题,责任在政府;教师素质提升,主要责任在教育行政部门特别是学校。
在教育管理规范化上,我建议推行管理手册,把基本的教育教学常规变成一册式的文本,大家共同遵循。靠规范管理,而不是靠文件管理。要善于把成功的经验固化,形成相对稳定的规范,使教育工作有遵循、有章法。
    在教育技术信息化上,要努力克服瓶颈因素,如资金、资源和使用。教育信息化,基础是钱的问题,但又不纯粹是钱的问题。钱只是解决硬件问题,资源国际化、本地化的问题不解决,使用经常化、有效化的问题不解决,只能是一种摆设和浪费。宁用坏,不放坏,应该是教育设施的使用原则。
在学校办学特色化上,优质教育,一定是特色教育。教育公平、均衡教育,不是千校一面、千人一面,而是各有面貌、各有特点。素质教育不是培养相同的人,均衡教育不是举办无差异的学校。要保证办学的基本条件,办学者根据国家的教育方针和学校实际,提炼自己的办学思想并运用于实践,实现大家都好、大家不同。

    注重内涵式发展满足群众“上好学”的愿望
    张克勤(开封市金明区教文体局局长):
    我从事教育工作32年,当过10年中学校长、9年教育局局长,亲历了基础教育的体制改革、课程改革,见证了近年来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党和政府越来越重视教育,社会各界越来越关注教育。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我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振奋,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自豪,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感到责任重大。
    我的体会是,作为最基层的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县区级教育局在贯彻上级的教育政策、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深化基础教育的改革、办人民满意的教育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如果一个县区教育局功能发挥得好,就可以很好地开发党委政府的领导资源,就可以科学地规划好区域内教育事业的发展蓝图,就可以带出专业化程度较高的教师队伍,就可以营造出浓厚的尊师重教氛围,就可以办出一方好教育。
在进一步改善办学条件、优化办学环境的同时,提高学校的办学品位、办学层次,促进内涵式发展,实现区域内义务教育的高位均衡,充分满足群众“上好学”的愿望,是我们今后一个阶段的重要任务。而要实现上述的任务,作为县区级教育局,必须实行课题拉动。靠课题来培养专家型的校长,靠课题来促进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靠课题来改善课堂教学的效率,靠课题来提高德育的时效性,靠课题来实现素质教育。

    行政管理应探索“管”“办”分离的有效途径
    张洪涛(虞城县教育局局长):
   
    虞城县之于河南,相当于河南之于全国。虞城是农业大县、人口大县、教育大县(生源大县)、财政穷县。县域教育有学前教育、义务教育、特殊教育、普通高中教育、中职教育、继续教育,面临着财政投入先天不足,推动城乡教育均衡发展任务艰巨,办学条件、办学水平与满足广大群众日益增长的需求差距相对较大,直接面对解决人民群众揪心的“入园难”“择校热”“大班额”等突出的问题。
    我认为,虞城县当前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坚决贯彻落实国家教育方针、政策,充分利用好政策,发展学前教育,巩固基础教育,办好中职教育,为高等学校和社会输送合格人才。
同时,作为县教育局局长,我还在考虑:如何重视并充分发挥教育行政部门在规划、组织、协调、监督等方面的作用,实现行政管理向专业引领的跨越,探索“管”“办”分离的有效途径;如何让教育行政部门在人、财、事上做到责权上的相统一;如何才能走出让教育工作者用有限权力承担无限责任的困境。我们会在这方面作积极探索。

    职业教育要真正办成就业教育
    李海燕(周口职业技术学院院长):

    教育是基础,但这个基础还不牢;教育是支撑,但这个支撑还不强;教育是民生,但老百姓不尽满意。这三点提得好、提得准。
    我省的职业教育这几年发展很快,特别是省政府实施职业教育攻坚计划以来,各级政府采取了有效措施,加大资金投入,使职业教育在服务中深化改革,在贡献中加快发展,取得了历史性突破。但是,这与《国家教育规划纲要》和中原经济区建设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质量、规模、结构、效益还不能很好地适应河南发展规划建设的需要,公共财政投入不足,许多职业学校办学条件较差。教师队伍特别是双师型教师数量短缺、结构不合理。教育与产业、学校与企业、专业设置与职业岗位对接不够紧密。这些都严重制约着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这篇文章针对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提出职业教育抓提升,强力推进职业教育攻坚,围绕提升职业教育吸引力、增强职业教育生命力,要不断创新职业教育体制、机制,面向市场,开放办学,把职业教育真正办成就业教育。这为职业教育指明了今后的发展方向。

    “中原崛起,教育为基”是一个实践命题
    张震(河南机电学校校长):
    “中原崛起,教育为基”是一个实践命题。说它是个实践命题,是因为它始终明确重于实践、关键在于做。实践是最好的老师,是最好的课堂,“转变”也好,“改革”也好,“发展”也好,离开了实践、离开了做,都是纸上谈兵。因此,这篇文章特别强调“扎实干事,踏实做事,干中求实,做中求效。定一件对一件,对一件干一件,干一件成一件,以优良的作风取信于民,以正确的政绩造福于民”。
落实“中原崛起,教育为基”,我们学校将继续实施“建工厂式学校,办产业式专业,育技能型人才”办学思路,根据做好“转变”“改革”“发展”三篇文章的新要求,转变思想观念,深化教学改革,加快学校发展,实现从学校型向学校集团一体型、从教学型向教学生产一体型、从文化型向文化技能一体型的转变,在推进中原经济区建设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期待政策连续与落实到位

    刘齐晋(河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党委副书记):
    这里,我提两点意见,供领导参考和同志们思考。
    一是我们的一些教育政策缺乏稳定性和连续性,经常给办学带来制约或造成教育资源的浪费。比如高中分校改制问题,作为全省普遍存在的一个共性问题,这个历史遗留问题到底该怎样妥善解决。其中包括招聘教师的出路问题、规范后教育资源的闲置问题等该如何解决,希望能引起有关方面的重视。
    二是某些政策落实不彻底或相关配套措施不到位,不仅没解决问题,反而使问题扩大化。比如假期补课问题。教育管理部门限制学校补课,我们完全赞同;但家长却希望学生假期能多学一点,由此造成的问题是催生了社会上大批不规范的教育培训机构,同样加重了学生、家长的课业与经济负担;另外,少数学校有令不行、有禁不止,明不补暗补。对此,教育主管部门是否也要管一管,像山东省那样严令禁止,并形成全省上下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

    教育改革须牢牢抓住课堂教学这个主阵地
    杨文普(西峡县第一高中校长):
   
    阿基米德曾经说过:“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撬起整个地球。”那么,中原崛起的支点在哪里?在教育。教育崛起的支点在哪里?在教师。
    新中国成立以来改革力度最大、范围最广、任务最艰巨的第八次新课程改革已轰轰烈烈进行了10年,高中新课改也已推进3年。新课程改革普及了新的课程理念,并为广大教师所接受,但是在具体的教育教学行为中,并没有真正养成与新课程理念相一致的教育教学习惯。原因在哪里?在于被“歪曲”的质量观。
    我们常说,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但什么是质量?一个孩子在高中读了三年,连大学都升不上,这不叫质量;如果一个孩子升上了大学,但失去了健康的身心,这也不叫质量。质量是什么?质量就是既要解决学生眼前的升学问题,又要让他具有健康的身心和伴随终生的创新的能力。孩子是家庭最大的希望,教育决定国家的未来。树立正确的质量观是一所学校的校长和教师必须思考的首要问题。
    教育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教育应该怎样去培育人?我们必须牢牢抓住课堂教学这个育人的主阵地,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把学校的一切行为都统一到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上来、统一到遵循教育规律上来。

    农村留守儿童师资问题亟待解决
    郑健(柘城县张桥乡第一初中副校长):

     “教育是民生……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渴求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强烈,人民群众对教育公平的关注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突出,人民群众对多样化、个性化教育的需求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迫切。”这一判断是实实在在的,在我们农村学校尤为突出,主要表现在两方面:
    一是当前在经济社会深刻变革的时代背景下,农村外出务工人员不断增加,留守学生的队伍日益庞大。这些孩子亲情缺失,家庭教育、监护管理出现了“盲区”,社会上各种不良诱惑严重影响着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
    二是部分教师由于自身素质难以适应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教育教学理念和水平很难实现突破。大部分农村中小学根本就没有专业体育、艺术教师队伍,“体育、艺术2+1项目”的实施阻力重重。
因此,我想对各级领导提出如下建议:一是动员各方力量,关心留守儿童的学习和生活,正确引导孩子成长。二是要加大教师培训工作力度,提高教师业务水平和工作能力,鼓励更多的专业体育、艺术教师到农村任教。

    农村教育“资源整合”和推行“一校制”的思考
    张保锋(荥阳市高山镇中心学校校长):

    我镇这几年在教育改革中进行了“资源整合”和“一校制”的尝试,现将有关思考向各位领导作以汇报。
    通过资源整合的实践,我们深刻体会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呼唤农村教育走和谐发展之路。和谐教育从本质上讲就是一种公平的教育,具体地讲,和谐教育就是教育适度优先超前发展并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相协调;教育内部规模、质量、结构和效益相协调;城乡教育及区域内部教育均衡发展相协调。归根结底,就是与和谐社会相适应的教育,是人民满意的教育。尽管我镇教育正在迈向和谐,但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教育现代化资源的配备等还亟待解决,为此,必须统筹区域内教育资源,努力推进教育均衡发展,促进教育公平,通过标准化、现代化新型农村学校的建设,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进程。
根据我镇教育发展的现实,从2010年春季学期开始,全面推行了农村学校“一校制”管理模式。由中心小学对镇各学校人、财、物实行一体化管理,统一配置师资和教育教学设施,统一规范教育教学活动,统一督察考核教学过程和工作绩效,统一实施财务核算和管理。
    通过“一校制”工作的实践,我们深深体会到,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涉及方方面面,是艰难、繁杂、细致的工作,需要形成合力,需要坚韧不拔,需要开拓创新,更需要上级部门的支持和政策的支撑。这是新形势下促进农村义务教育健康、协调、均衡发展的必然。

    学前教育期待更多支持
    高向荣(新郑市辛店镇第一幼儿园园长):

    办学校是要花钱的,义务教育又不能收费,政府的投入就决定了学校的发展。我们新郑的教育已经成为新郑市的一张名片,我们是全国均衡教育先进县、职业教育先进县,我们的高考成绩也一直在郑州领先,都得益于市委、市政府对教育的重视。
    但是,我们农村学校还有许多困难,比如义务教育学校,特别是农村小学,教师队伍年龄老化,大多是十几年前民转公的那部分教师,仅靠学习、业务培训是不够的,必须补充年轻教师。由于教师这个职业还没有成为令人羡慕的职业,农村条件艰苦,新教师很难补充,男教师更少。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全社会应该更加尊师重教,提高教师的地位,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到教师队伍汇总来,到农村教育战线上来。
    我是一名从事幼教的教育工作者,我期盼全社会更加重视幼教事业,给我们更多的支持和帮助。只要政府加大投入,关心支持,只要全社会给教师以和谐的工作环境,我们广大教育者就一定会立足本职岗位,做好自己的工作,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教师的教育理念也需要转变
    张建梅(卫辉市庞寨乡纸坊完全小学特岗教师):

    在这篇文章中我学到了很多东西:政府就是教育这艘船上的掌舵人,什么样的教育理念决定了什么样的教育模式,什么样的教育模式势必会影响学习者的思维及价值观与世界观的取向,这也就会影响经济模式的形成与发展。
    首先是转变。如今竞争无处不在,教育不再只是教育界的事。近几年我省试行的特岗教师招聘及各地实行的新教师招聘,极大地改变了中小学特别是农村中小学师资相对缺乏、教育理念与条件相对落后的状况。教师的角色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不再是简单的传道、授业、解惑,更多的是强调尊重、欣赏、帮助和引导。我们大力提倡的人文主义精神也得以彰显。
    其次是改革,改什么?改体制。在政府及专家学者的大力支持下,农村中小学也展开了轰轰轰烈烈的课改探索。我在工作的一年中了解到,很多学校逐步安装并使用多媒体教学,开展了亲子教育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等,教师也开始了创新育人新模式的探索。
    最后是发展,我们不仅仅要发展学校规模、办学条件、教学质量,更要发展教育水平,科学定位,优化学科专业结构,为更多的河南学子上好学、成人才奠基铺路。
■整理:本报记者 杨晓谜
■摄影:本报记者 常启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