飘飘欲仙安琪儿起点:阮仪三:平江路留下了城市的记忆2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07:00:07
  阮仪三:平江路留下了城市的记忆

         时间:2010-01-08   摘自:苏州日报



背景
    平江路2009年6月入选首批十大 “中国历史文化名街”。评选活动在文化部、国家文物局支持下,由中国文化报社、中华文化促进会、中国文物报社联合主办,全国200多条街区参评。苏州平江路入选理由:2500多年来,苏州古城城址未变,格局尚存,堪称中国古代城垣的标本之一。平江路更是苏州古城内迄今为止保存最为完整的一个区域,堪称古城缩影。对照南宋《平江图》及明末《苏州府城内水道总图》,平江路基本延续了唐宋以来的城坊格局,至今保持活力。
    2006年,平江历史街区项目获得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发的2005年度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荣誉奖。获奖理由:该项目是城市复兴的一个范例,在历史风貌保护、社会结构维护、实施操作模式等方面的突出表现,证明了历史街区是可以走向永续发展的。


    城的保护比一个个文物的保护价值更大
    苏周刊:苏州平江路当选首批十大“中国历史文化名街”,并且是长三角地区唯一当选的,您认为它一枝独秀的理由是什么?
    阮仪三:我积极地推动平江路当选。它是认真地在整治,而且是在全城的范围内作为重点,在苏州古城的保护的背景下。 1986年我就提出54个街坊的划分,划的时候有很大的争论:怎么能划这么小?国家建设部的专家也来问我,中规院也来问我,说你们划这么小,不对的。我说为什么要这样?因为苏州都是自然河网的格局,双棋盘的格局,划小了我就控制住了。这个是玄妙观,这个是双塔,一个街区里面有个很重要的东西,它就能抓得住,有自己重要的特点。还根据城市格局的特点把苏州古城的特色反映出来。当时提出的观点是全城保护,全城,也仅仅是风貌的整体控制,平江历史街区这一条河一条街一条河一条街,全城就完整地留存了这一块。《平江图》是世界遗产,你得有实物留下来。这个城是我从小经历的,像这种城市全国没有的。以前比它好,比它精彩的也有,现在都弄光了。温州和它一样,而且还要早,汉朝做的规划,弄光了。北京很好,也弄光了。扬州的道路网是鱼骨式的,也弄光了。从全城的格局来讲,全城的风貌来讲,从全城的高度控制来讲,苏州绝顶好。拙政园里能看见北寺塔,我们从上海到苏州去,一进到苏州范围,在火车上就看见北寺塔了,从南京到上海,一到苏州公路上也能看到虎丘塔,这都是重要的风貌控制,绝对不允许出现遮挡视线的高层建筑,所有古城内的建筑高度不好超过 24米,这样才做到了景观风貌的控制。我们说借景,拙政园里借北寺塔的景,留园里借虎丘塔的景,完全把城市空间轮廓控制住才有。这一点只有苏州做到了,在全城范围内做到。你得有一个区域,有一个地区,这才叫城。城的保护比一个一个文物的保护价值更大。
    苏周刊:作为平江历史街区的总规划师,您是什么时候开始介入这个项目的?
    阮仪三:从1986年划54个街坊开始,以后就有多次的同济大学的教学课程设计,而且留下了人。我常常把苏州的规划课题列为课程或毕业设计,来探索研究苏州古城的保护与更新。当时我带的学生邓小兵(苏州新区规划局长),他做的规划就是苏州山塘街;后来带的俞娟(苏州规划设计院总工)、刘浩(苏州园区规划局前总工)、相秉军(苏州市规划局总工)等,都做过苏州的规划课题。平江路的规划原稿就是相秉军和刘浩两个人做的,然后不断地修改。平江路37号街坊和平江历史风貌保护区,我都带着学生连做过三遍。这些学生不少后来都留在苏州的规划设计部门工作。
    苏周刊:有报道说您曾经四次修订规划,这是什么原因,您对平江路是否也有一个不断认识的过程?
    阮仪三: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要求。譬如范围扩大,这一次范围又扩大了。现在南到干将路,北面到白塔东路,西面到了临顿路。古老的苏州要更新,要在旧的土壤上滋长出新的东西,我的《姑苏新续》这本书里写的就是这个意思。现代人的生活有现代人的需求,当然要更新,但是从平江路来讲,它还是个特例,它是要完整地留存历史的风貌,但是生活要延续,要提高人民生活。你说它怎么会成功的?就是耐下心来搞好历史风貌的整治以后,不急于开发商业旅游的经验。我们很多地方,保护整治的目的就是为了发展旅游,就是为了取得经济利益。可以发展旅游,可以取得经济利益,但是要在保护的前提下合理利用。平江路好在它是耐下心来逐步地整治,然后研究怎么适应街道的特色,去发展现代的旅游的功能。现在旅游的功能经过一段时间的推敲以后,有选择了,这样它就形成了比较浓郁的文化气氛,不是单纯的商业吆喝式的,原来的文化内涵也逐步地显现出来了。


    历史留存不是花瓶
    苏周刊:您规划保护的古镇,如今几乎无一例外成了旅游热点。您认为保护和旅游开发之间是什么样的关系?
    阮仪三:高档的旅游是带有人文情怀的,是文化的旅游。把原生态的东西留下来,是永世不朽的。我们坏就坏在,很多地方搞旅游,本末倒置,把这些东西搞掉,来造仿古的。从1989年开始全国做了两千多个所谓人工景点、主题公园,百分之八九十垮掉了,这一点很值得大家思考。但是所有历史景点的开发利用,不说100%,至少80%是好的。当然也有的里面造了不少假古董,这是另一个问题。
    苏周刊:也就是说,有历史文化内涵的东西,是很好的旅游资源。
    阮仪三:是啊,永远站得住脚,而且它会越来越好。
    苏周刊:您特别反对仿古、造假古董?
    阮仪三:对。不要照搬人家的东西,要造我自己的东西。从来没有看到过宋朝人去造唐朝的东西,明朝人去造宋朝的东西。明式家具到了清朝就变成清式家具,老古董就藏在那里。古建筑的斗拱也是,孔庙前面有13个碑亭,每个皇帝去朝拜孔庙都立一块碑,从宋朝到清朝,你去看那个碑亭,是不同的皇帝立的。我们懂建筑的一看,这是宋朝的斗拱,这是辽代的斗拱,辽、金,接下来是元朝的、明朝的,都是亭子,都是碑,斗拱都不一样,栏杆也不一样,那简直是建筑教科书,古人不搞仿古复古。我们现在呢?仿唐仿宋仿明不算,还说“重现汉唐风貌”,你怎么可能重现?你说我仰慕汉唐风貌,再创时代辉煌,那就对了;很好地吸收汉唐的精华,那就对了。模仿汉唐,为了钱,为了旅游,这一点不好。
    苏周刊:平江路是一个以居住为主的街区,但是一度拥挤的居住格局又影响了它的风貌,如何将保护历史文化与提升居民生活相结合?
    阮仪三:从我们城市遗产保护来讲,人是很重要的因素,过多的人口要逐步疏解。原来的住宅变成了商店,内容就变了,使用性质也变了,当然我们过去也有的,前店后宅,前面是街后面是河,也有很多是住宅,在历史街区里有人住了以后,情况就变了,除了为旅游服务以外,还要为自己本身服务。以前平江路,我从小生活过的,以前也是热闹的商业街,但都是为当地居民服务的,要大一点的多一点的东西都到平江路去,平江路后面一条河比较大。夏天买西瓜,冬天买柴草,我们联合几家人家,把船牵过来,船就摇到钮家巷里面来,大家一道来买。以前都是这样的。
    苏周刊:但是这种风貌也是不可能恢复的了,人的生活方式已经变了。如何处理新和旧的关系?
    阮仪三:对,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人的生活方式是变化的,所以保护还要更新,先要搞清楚哪些可以变,哪些可以不变。但是有一点,人在里面生活,留存这个环境,有了人之后自然会适应这种需求。河以前是用于交通的,现在变成了不是以交通为主的。比如现在你到平江路去看,好多人在那拍写真,他们觉得这儿非常漂亮,成为人们追求的风景,我去了几次,每天至少碰上五六对,这也是新的需求。码头水埠不是倒马桶洗菜了,变成了另外一种风景点的内容,这个留存下来,也就是向人们诉说历史,向人们传递历史的信息。当我们下一步逐步整治以后,我相信平江路往里面深入以后不会全部都是商铺,不会全来开商店。
    平江历史街区是在城市中间的重要的地段,保护下来之后并且让它继续成为城市的重要的生活内容之一,和现代的城市相融合,和城市的现代发展相吻合。同时这一历史地段的留存,留下重要的城市记忆,留下过去生活和现代生活的衔接和交融。
    苏周刊:您提到它的活力,是不是就是指这一点?和现代生活的交融?
    阮仪三:是,它可以和现代生活交融,不是像好多地方,是硬做给人家看的,我们对历史留存,不能做花瓶。同时人看人也是重要的风景。


    我是努力在创新
    苏周刊:平江路的改造一直非常谨慎,据说动一砖一瓦都要经过您同意。
    阮仪三:对,周庄也是这样,所有的新房子都要我签字。现在上海部分地区也是这样,历史街区所有的新建筑,我签字。
    苏周刊:您有成就感吗?
    阮仪三:没有成就感,觉得责任感非常强。我们仅仅留住一点东西。更重要的是,留下来干什么?你看看这外面,一派新气象,但是哪个能留下来,留个一百年?没有,一个苏州园林,两三百年的历史肯定留下来了。
    苏周刊:您说一个时代应该有一个时代的建筑,我们现在不可能再去造古典园林,那么我们现在应该有什么样的建筑?
    阮仪三:应该很好地吸收古代传统的精华,吸收祖国文化遗产,同时应该有自己的地方特色,同时把你的智慧用进去,结合时代风貌。我们到欧洲去,看到德国建筑就是德国式的,法国建筑就是法国式的,绝对不一样,包括古建筑也包括现代建筑。我们中国现在到处都一样,扬州、杭州都一样,你说这是洋房子还是中国房子,你说这是中国式的还是外国式的?不伦不类。缺乏地方特色,文化特色。
    苏周刊:其实您不反对创新?
    阮仪三:我是努力在创新,外面请我去做假古董,我一概拒绝。你看看我的江南古典园林这本书(指《江南古典私家园林》,译林出版社2009年1月版),我对贝聿铭的做法极其赞扬。我也有一些苏州老同学说博物馆不好看。我说我带你们去看,我作讲解,看过之后大家都说好了。当时我自己也吃不准,我当面问贝先生,我说贝先生,我看下来,觉得有三点:第一你用了苏州屋顶的坡度,1:2,还有小青瓦的色彩,但又不是小青瓦,是在小青瓦的基础上有你自己的创意;第二个,完全使用了白墙黑瓦、两层楼这种比例的体型;第三,你用了苏州住宅厅堂式和园林式住宅的形制,但是又没有照抄苏州住宅和苏州园林。贝大师说:小老弟,就是这个意思。
    平江路我们修了几个新东西,平江客栈、汪氏义庄、董氏义庄,还有董氏义庄前面的牌楼,这几个我们做的新东西,在保持原来风貌的基础上,用了新的手法。
    苏周刊:平江路这几个新建筑,您认为好在哪里?
    阮仪三:第一个就是整个控制它的风貌,它的高度、色彩、体型,和周围建筑是完全一致的,包括苏州博物馆,它在苏州整个的城市氛围中,一点也不突兀,完全融合在原来的城市之中,所以我们强调要用原来的材料,平江路的建筑,外面的砖是老砖,屋顶尽量用老瓦。第二个就是,既然是新东西,就应该有新的材料,钢筋混凝土,可以用的,同时,它的外貌上外形上和它的内涵上要很好的吸收它自身的传统特色,譬如它的空间手法,具体的布局特色,还有一些窗门的比例关系,要很好地运用它的特点;但是既然新的,要适应现代需求,就不要窗子那么小,窗格子那么密。第三点,像汪氏义庄既然已经毁掉,不要去复原,复原是现代人用现代的理念、现代的材料、现代的方法去仿造古代的东西,这总是仿不像的,即使仿得很像,外形像,精神是落伍的,因此你可以用现代的手法,延续古代的内涵。所以我们把它外形上仿造原来的样子,结构上我就用现在简单的结构,比如说部分用钢,那就很简单,然后我又让现代人看得透,我就用玻璃,可以看到它原来的构架方式,并且完全重现了古代的形态,但是运用的手法是现代建筑的。这样让人看到,你是很尊重古代的东西,但是是现代人的意识和创造。


    每年暑假跟着陈从周做苏州古建筑测绘
    苏周刊:苏州是您的家乡,您还曾经居住在平江路,记忆中的平江路是什么样的?
    阮仪三:我住在钮家巷,钮家巷有一条河,1958年用垃圾填了。我记得非常清楚,我从巷口进来,四棵梧桐,然后再进来,七棵大榆树,三人合抱的大榆树。每年沿街的人家都要请瓦匠来爬到屋顶上把树枝剪掉。河上有一顶一顶的廊桥,13顶廊桥,有篷的,那时不学建筑我也都记住了。我家前面钮家巷3号是纱帽厅。我住在钮家巷6号。我58年回家的时候看到往外抬假山,我就问这假山运到哪里去,我以为还要造花园。人家说不是,拉到石灰厂去烧石灰。欲哭无泪啊,这么好的假山石烧石灰。
    苏周刊:在钮家巷住了多少年?
    阮仪三:从三岁,住到我念高中。我生在西美巷。钮家巷的房子当初是我父亲到苏州工作顶下来的。
    苏周刊:您大学毕业设计做的就是苏州古城的规划?
    阮仪三:我的大学毕业设计选题是“苏州市中心规划”,指导老师是金经昌教授和冯纪忠教授,老师们常对我说:“苏州这么美丽的城市,你这个苏州人要好好地看住她。 ”我1961年大学毕业后,除了“文革”期间没有什么城市规划的事情做以外,基本上每年我都做苏州的有关旧城改建规划设计。
    苏周刊:您一直致力于保护古城古镇,这个理想是什么时候确立的?
    阮仪三:我念大学一年级的时候,到苏州实习,建筑测绘,陈从周带队。陈先生找到我说:“阮仪三,你的名字一看就是扬州阮家的大公子”。陈先生对历史很有研究,晓得阮元是个重要的文人。我说:“是啊”。“你怎么跑到苏州来了?你应该是扬州人”。我说:“是啊,我是扬州人,我老爸到苏州工作把我们带到苏州的”。“哦,那就对了,你晓得吧,阮元是怎么回事情”。我说了,他说不对,回去查查书,明天告诉我。陈先生是文科毕业的,他对扬州苏州园林、苏州古建筑都很有研究。我当时就是跟他做苏州古建筑测绘,后来苏州古园林测绘,都是我跟他做的。从一年级暑假开始,每年我回家过暑假都跟着他,每年暑假都被陈从周拉去派用处,一直到毕业。陈先生很喜欢我,我毕业以后曾经要我做他的助教,我们城市规划教研室主任不放。
    苏周刊:这段经历和您后来致力于保护古城有很大的关系吧?
    阮仪三:有很大的关系,陈从周在苏州走街串巷,什么都说得出来,这是哪一家,这是富潘、那是贵潘,他都很清楚,晓得哪里有什么好东西。陈从周常常考我:晓得不晓得,不晓得,翻书去,明天告诉我。三下两下,我这方面知识就特别丰富一点。


    苏州古城的保护是全国最好的
    苏周刊:您怎么评价苏州古城的保护?
    阮仪三:苏州古城的保护是全国最好的。主要它保持住了原来的空间轮廓。我在《姑苏新续》里说过,它在传承上,很多的建筑师做了努力。我好几次在苏州市的会议上提出,苏州古城里出现的建筑方案,首先要有苏州风格。什么是苏州风格,咱们大家一道来说,苏州风格各人各理解,没有关系,好的就是好的,不好的通过大浪淘沙,会留下金子。首先,高度规定了,不好超过24米,高度是古城保护的一个重要的灵魂,高度控制住了,基本上体型控制住了,所以我们苏州还保留着小桥流水人家的风貌,也就是一种婉约的、精巧的,和人的尺度相宜的风貌;然后,再尽量地运用苏州各种各样的元素,这个元素就是艺术性,或者说建筑化的,譬如说瓦檐、屋顶、窗楣,比例、尺度,以及细部的一些格局。漂亮的姑娘也要打扮,要用一些很好的手段去打扮它,打扮也要量体裁衣,因人而宜,对苏州来讲,在这个过程中,逐步创造出苏州自己的特点。当年我做干将路的时候,干将路已经开出来了,让我管规划,我们是花了大工夫的,当时的规划就提出几条:一、都要有屋顶,不论大小,得有一点,屋顶就是苏州瓦顶,可以用不同形式来表达;第二,不能大尺度整块地出现立面,要把它分割,因为苏州本来都是小块分割的,不会出现大块的立面;第三,不得用三原色,红黄蓝,不得用大面积的铝合金和玻璃门窗;还有尽量用苏州古建筑的格局和细部装饰,按照这种要求审定方案。
    苏周刊:在古城保护方面,苏州还有什么需要做的?在保持经济发展的同时,如何更为切实可行地做到保护古城和古城文化?
    阮仪三:苏州要做的我觉得就像法国的鲁昂,法国鲁昂成为世界遗产很重要的就是,它是从十四、十五、十六世纪以来保存那些遗产,并且在十八、十九、二十世纪以来传承了城市特色并且形成了良好的城市风貌、传统特色风貌,这一点苏州可以仿效。这几年来苏州最有成效的是新区的建设,这是走在全国其他城市前列的。我很欣赏苏州工业园区的李公堤一带,它一看就是新建的,同时一看就是苏州建的,再一看是符合现代人需求的又有传统历史韵味的。而传统历史韵味不光是表面的瓦顶白墙,而且要有内在的韵味,并且老少咸宜,雅俗共赏。正因为保护了古城,古城那一大块放在那里,那就是重要的样板,重要的源泉,新建筑可以从中吸取很多精华,并且也是很好的滋生的土壤,让它长出好东西。我觉得这是苏州对我们中国重要的贡献所在。 14.42平方公里完整地保护了风貌和格局,并且在精心地逐步地耕耘。这一点很重要,以后要坚持下来,一定不要大拆大建。
    (感谢张英姿、杨青女士协助采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