飘流幻境宝典:东方圣城济宁新闻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08:19:05
我市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工作综述(下)   2011-09-16 08:31:56 来源:济宁日报 作者:张帆    

  

  东方圣城济宁新闻网讯 记者 张帆

  漫步济宁市区,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人与人和谐相处、人人内心和谐平静的社会氛围浓郁四溢;星罗棋布的公园、游园遍布繁华市区,闹中取静,曲径通幽;各种富有意蕴的雕塑小品点缀于街头巷院、红花绿树之间,弥散着优雅的文化艺术气息,市民流连其中、乐在其中。一个环境优美、生态宜居、古老而现代的园林城市向人们款款走来。

  济宁素有江北水乡之称,河湖相济、城水共生,河流水网纵横密布,构成了极富特色的水城风貌。在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工作中,市委、市政府因地制宜、因势利导,注重与生态宜居水城建设相结合,作出了建设生态宜居水城的战略部署,编制实施了《济宁市城区河湖水系综合整治规划》、《济宁市老运河环境改造规划设计方案》、《济宁市环南四湖大生态带工程建设规划》。依据城市总体规划和绿化详规,坚持一手抓河道绿化,一手抓湿地修复,共建成滨水体系公园绿地380公顷,省级国家级生态示范区5个,治理采煤塌陷地7.2万亩,新建修复人工湿地19.8万亩,受损弃置地生态与景观恢复率达到92%,北湖生态湿地、老运河人工湿地、廖沟河湿地公园、济北新区湿地公园、洸府河滨河公园、大运河滨河公园等大型湿地园林高标准建成,服务半径达到37平方公里、30万人,河道绿化普及率和水体岸线自然化率分别达到85%、86%,大运河济宁段、南四湖、老运河、越河、任城河等河流湖泊景观绿化水平大幅提升,河道面貌大为改观,形成了“水绿相映、花红柳绿”的河岸景观和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生态体系,进而带动了城市环境质量不断优化:市区年空气污染指数小于或等于100的天数达到331天,地表水Ⅳ类及以上水体比率达到58.33%,区域环境噪声平均值48.3分贝,热岛效应强度2.0℃。市民对城市环境的满意度不断提升。

  济宁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大力发掘和弘扬济宁厚重的历史文化传统,可以极大地丰富园林城市内涵,特别在公园绿地建设中融入儒家文化、运河文化元素,将更使得园林城市创建与城市文化建设相互融合、相得益彰。为此,我市在创建国家园林城市的过程中,特别注重与城市文化建设相结合。如人民公园的建设,将一些经典的儒家语言及典故轶事,通过风景墙、雕塑等方式进行刻画,实现了文物保护、历史文化、现代园林的完美结合。南池公园依托建于唐代开元、天宝年间的古南池,结合历史上的济宁八景,重建王母阁、晚凉亭等景点,通过建筑、植物景观,追忆南池胜景,唤起市民对济宁古老历史的回忆。对反映古运河繁华生活面貌的历史元素,以竹竿巷、古运河南岸街等区域为重点,通过景观小品、雕塑、游乐设施等加以呈现,在植物配置时大量采用梅、兰、竹、菊等具有深刻寓意的花草进行折射,把“文化”融入“绿化”,使园林绿化既富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清晰的历史文脉,又能使市民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人民群众既是园林城市的创建者,也是园林城市的受益者。为使创城活动真正深入人心、融入市民生活,我市把创建国家园林城市活动与城市文明建设相结合,充分调动广大群众参与创城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我市坚持园林城市、文明城市“双城”同创,把提高市民素质、发动群众参与作为工作的重要抓手,积极组织开展各种宣传和主题实践活动,广大群众爱绿护绿意识显著增强,对绿地、树木的认建、认养、认管及义务植树的热情空前高涨,家庭栽植“团圆树”,夫妻栽植“常青树”,恋人栽植“爱情树”,儿童栽植“成长树”等造林活动蔚然成风。济宁高新区王因街道办事处开展了“人人购植一棵树,绿化王因大家园”活动,街道干部职工自己出资购买了雪松、玉兰、银杏、樱花等苗木192棵,带动街道投入280余万元,栽植各类苗木6万余株,新增绿化面积1000亩。

  我市还十分注重做好创建国家园林城市与节约型社会建设的结合文章。为节约土地,

  我市千方百计提高土地利用率,在保护城市原有生态绿地、水面的同时,大力推进立体绿化、空间绿化,充分利用墙体、屋顶、桥梁、阳台等空间地域开展绿化美化,既增加了绿化面积、绿化总量,又避免了大规模的地形改造;积极推广林荫停车场建设,新增林荫停车场57处,建成区内林荫停车场推广率达到80%,节约型绿地建设率达到87%。为节约用水,我市坚持用乡土树种、耐旱树种,在具备条件的地方积极推行雨洪截留、管道喷灌技术和滴灌方式,有效改变了过去人工浇灌、漫灌的原始作业方式;大力发展中水回用工程,建成启用的覆盖面积达190万平方米的3万吨中水回用绿化喷灌系统,年节约用水750万吨,减少COD、氨氮排放225吨、11吨。为节约投资,我市确立“适地适树管理好、师从自然讲环保”的绿化理念,杜绝高价买绿现象,主要选用易管护、费用低的乡土树种,适当引入优良观赏树种,侧重国槐、法桐、杨树、柳树等,有效节约了维护费用。为节约能源,我市按照国家标准大力推行节能材料,2008年以来,市区新建建筑节能标准执行率达到100%,累计新建、改造建筑面积681.5万平方米,节能建筑占现有民用建筑比例达到41%。

  为确保创城工作扎实有效,市委、市政府从国家园林城市创建工作实际出发,不断加大资金投入,创新完善体制机制,有机整合社会资源。为切实满足苗木需求,我市加强了苗圃基地建设,在建成国家级特色种苗基地—李营苗木基地的同时,又相继建成喻屯垂柳种植苗木基地、105国道草花生产基地、安居十里铺生产绿地等一批种类繁多、品质优良的苗圃基地。截至目前,城区已建设优质苗木基地12家、187.5公顷,年产苗木1亿多株、花卉3000多万株。为依法治绿科学护绿,我市进一步强化了园林绿化管理,制定出台并严格执行《济宁市绿线管理办法》、《关于实行城市绿化绿线管制和“绿色图章”制度的意见》、《济宁市城市绿地广场管理办法》等制度,成立以园林专业队伍管理为龙头,城管监察与公安保护相结合的“三位一体”园林综合执法管理体系,成立园林科研所强化对物种驯化培育、病虫害防治等方面的研究,古树名木保护率达到100%。为保证创城资金需求,我市不断拓宽绿化融资渠道,不断加大创城投入,近年来,城市园林绿化建设与维护专项资金投资额逐年递增,2008至2010年共投入11.9亿元。同时,健全完善基础设施,大力夯实硬件基础。在城建与交通基础设施方面,“十一五”期间全市共投入363亿元完成了141项重点城建和交通基础设施工程。在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改造提升13处城市污水处理厂及配套管网,建成环保在线监测平台,在2007年和今年两次代表山东参加国家淮河流域水污染治理检查均获得第一名;新建7处生活垃圾处理场,济宁城区生活垃圾填埋场无害化处理等级被建设部评为Ⅱ级。这些措施,为创城工作扎实开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提供了重要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