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雨稻香村英雄攻略:—第三章 马克沁的新玩意儿(3)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7 16:53:03
       把重机枪成群配置,在战场上足以构成大片的“死亡地带”。为了实现进攻和防御,战术指挥官需要在阵地上部署多个机枪阵地,这就使情况变得更加复杂;指挥人员需要准备细致入微的机枪阵地配置图表,并在阵地地图上绘制出机枪交汇火力覆盖区域。此外,用于直接支援重机枪的轻机枪和步兵阵地也要精心规划,以便巧妙地让它们互为依托,相互配合。

重机枪的火力必须进行协调配置,使其可以配合己方巡逻队、工程作业单位,在进攻和防御行动中发挥最大的作用。机枪指挥官必须时时做好一些看似单调实则极为重要的细节问题,比如计划好弹药的及时补充和供应——指挥官应该对在何时何地补充多少弹药心知肚明。在战场形势发生变化时,指挥官还要对机枪的火力配置和任务进行修正,这可以通过野战电话、信号旗/信号牌进行,如果需要执行拯救前沿即将被敌方击溃的步兵的急促射任务,指挥官会下令紧急发射彩色信号弹来发布SOS射击命令(SOS为英文Save Our Souls的缩写,意为“拯救我们的灵魂”)。

“我们营装备的机枪沿纵深分散布置。每一处机枪阵地的选择都可以保证机枪有1000码(约900米)以上的直射射程,而在一切可能的条件下,每一挺机枪都还分配有一段间接射击SOS火力覆盖区,通常就位于整个阵地的最前沿。”(英国第9机枪营战地记录,3月21~27日,1918年)

显然,当年机枪的使用和配置方式已经无法适应今天的离散形战场,然而在当时,这种方式却非常适合法国和佛兰德斯僵化得令人窒息的堑壕战场——在将近4年的时间里,堑壕战线的变化不过区区数英里。

在条件允许情况下,机枪指挥官会要求每个机枪组制定自己的任务规划表,这份规划表中规定了各种任务的代号以及详细射击参数的设定,方便指挥员进行指挥,也方便射手快速实施。通常的规划表中代号为A的任务为SOS紧急支援任务,通常在己方步兵遭遇敌人火力压制时实施,这时被困步兵会发射特定的烟火信号来要求机枪阵地进行支援。

 

其他人的工作

也是在同一时期,欧洲和美国的许多发明人士也都在苦心孤诣地研究各种新式机枪。由于专利法的限制,现有的加特林、马克沁、霍奇基斯和其他一些机枪的设计已经没有仿效的可能,因此这些发明者提出了许多供弹、击发以及冷却的新方法。这次北美再次成了机枪天才创意汇集的天堂——约翰·莫塞斯·勃朗宁(John Moses Browning)研制成功了自己的柯尔特-勃朗宁M1895型机枪,这是一种气冷式弹链供弹自动武器,通过枪管下方安装的一个摆动活塞连杆实现自动动作。由于这种自动机构的外形和农用“马铃薯挖掘器”有些相似,因此被士兵们称作是“马铃薯挖掘器”。和马克沁机枪相比,柯尔特机枪结构更为简单,价格也更低廉,获得了巨大的商业成功,该枪后来被美军采用,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还被用在美军作战飞机上,被定型为柯尔特-马林(Colt Marlin)1917和1918式机枪——其上的导气系统被改为更为平常的活塞式。

另一位叫做劳伦斯·本内特(Laurence Benet)的美国人也为机枪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他在美国人本杰明·霍奇基斯(Benjamin Hotchkiss)在法国开办的霍奇基斯工厂工作,其间本内特和法国人亨利·莫西(Henri Mercie)合作研制了本内特-莫西M1909式机枪(又称便携式霍奇基斯机枪)。本内特等人设计M1909的初衷,是希望这种更为紧凑轻便的机枪可以作为使用三脚架的霍奇基斯重机枪的补充。这项发明引起了美国军队的兴趣,就在这一年,美军正式列装了该枪,定名为M1909式本内特-莫西机枪;而后不久的1916年,英军也装备了该枪,不过口径改为0.303英寸,英国人称其为“轻便机枪”。虽然本内特-莫西M1909实际上是在先前较为成功的霍奇基斯M1900基础上进行的简化设计,但该枪并不十分成功,英军配发的范围非常有限,只限于骑兵部队。

更具有原创色彩和重大意义的机枪应该是世界上第一支采用可拆卸弹夹供弹的轻机枪。实战表明,丹麦的麦德森(Madsen)8毫米莱基特加瓦尔(Rekytgavaer)M1903式机枪对骑兵和轻步兵而言就是一种非常优秀的自动武器——虽然这种机枪并未被一战中作战双方正式采用,该枪的发展型被德国大量采购,并用于装备山地部队和突击部队。

柯尔特-勃朗宁M1895式机枪,其外观简洁,是勃朗宁的早期杰作。M1895的许多特征后来沿用于勃朗宁的后续机枪,其中独特的手枪式小握把成为勃朗宁系列重机枪的典型特征。

本内特-莫西M1909式8毫米机枪,这种机枪又被称作便携式霍奇基斯。由于装备和生产的数量比较有限,如今存世的每一挺本内特-莫西M1909都身价不菲,照片中这挺保存完好的原品在2007年美国一次拍卖会上以20000美元成交

 

链接2

意大利列维利机枪

Italian Revelli Machinegun

列维利机枪结构示意图

 意大利列维利机枪,现存奥地利萨尔茨堡军事博物馆。

 

列维利机枪被很多人误认为是意大利版的马克沁,但事实完全不是这么回事。

1908年,意大利陆军少校贝塞尔·阿贝尔·列维利(Bethel Abiel Revelli)完成了一种新型机枪的设计,并为其申请了专利。此后数年他又设计了多种机枪,这些设计让他的名字在意大利几乎成了机枪的代名词。

列维利开发的第一种机枪是水冷式机枪,该枪采用延迟后坐自动原理,盒式弹夹供弹,发射6.5毫米制式步枪弹,枪体(不带枪架)重约17.25公斤,最大射速为每分钟500发。在当时,列维利机枪是少有的几种使用弹夹而非弹带供弹的中量级机枪。该枪的供弹机构比较特别,采用一个金属盒式弹夹,盒内分为10个隔舱,每个隔舱容纳5发子弹,一个弹盒可容纳50发子弹。由于外形酷似捕捉老鼠的笼子,因此这种弹夹也被称作“鼠笼式弹夹”。射击前,射手把弹夹插入供弹口,在第一个隔舱内的5发子弹射完之后,整个弹夹会在一个拨杆的作用下向右运动,让下一个隔舱进入供弹位置,整个弹夹50发子弹打完后,弹夹会从右侧弹出掉落——这一过程有点像老式打字机。和奥匈帝国施瓦茨罗斯机枪相似,列维利机枪的机匣内也设有一个油泵为每一发子弹进行润滑。理论上,鼠笼式弹夹的装填起来比弹带更加方便,理论上比弹带供弹具有更大的灵活性。但实际上,由于在打光子弹后“鼠笼”式弹夹会被从另一侧抛出,常常因被摔变形而无法使用。

列维利机枪的弹夹装填可以利用一种装填器进行,理论上装填效率要比弹带装填器高。此外,列维利机枪弹夹每个隔舱内的推弹板后端有一个突出部位,装填时射手可以用左手压下这个部位,右手则将子弹从前方推入,压到弹夹限位唇口下方。列维利机枪的弹夹设计使得副射手可以不必把弹夹抽出来就能从右侧为其装填子弹——当然这样做的实际意义可能并不大。在实际作战中,意军官兵发现这种弹夹十分脆弱,容易损坏,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列维利机枪供弹系统的可靠性。

1908年时,战争距离意大利似乎还很遥远。意大利也就没有考虑批量制造列维利机枪,只是列维利本人通过手工方式少量制造过该枪。起初列维利和意大利都灵汽车制造厂(即著名的菲亚特公司)合作——之所以选择菲亚特公司,是因为该公司早已跻身军事航空领域——早在1906年菲亚特就制造了第一台航空发动机,最初的一些列维利机枪展示样品也正是出自该厂。菲亚特公司很快决定投产列维利机枪,并考虑将其装备自己生产的飞机,1911年意大利政府测试的列维利机枪,就是菲亚特公司出品的,因此该枪也被称作菲亚特-列维利机枪。1914年一战爆发后,菲亚特公司立即开始大量制造列维利机枪,还把它搬上飞机,成为一种航空机枪。

有官方记录显示,意大利曾在1911年向美军提交过一挺列维利机枪,但美军对于该枪的态度却没有相关记录。1913年,意大利政府对列维利机枪进行了测试,报告认为该枪可以满足服役要求。当时列维利机枪已经开始使用100发弹夹来代替50发弹夹。虽然在测试中表现不错,但意大利军方认为列维利机枪重心偏向左侧(左侧插着一个100发大弹夹,不重才怪),建议恢复原来的50发弹夹。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给了列维利和他的机枪制造理念宝贵的机会,菲亚特公司生产出大量水冷列维利M1914式样机枪。大战中,列维利机枪成了意大利步兵火力的中坚。

射击列维利机枪前,射手需要先把火力选择开关从“保险”状态拨到“快速/全自动发射”位置,然后向前按压扳机。扳机会释放阻铁,枪机会在复进簧的作用下向前运动,击针则撞击子弹底火。子弹击发后,火药气体压力会通过弹底作用在枪机上,在压力作用下,枪管套和枪机会在闭锁状态下一起后坐12.7毫米(0.5英寸),然后枪管延伸部分会被机匣内安装的一个横杆挡住,一个可以转动的楔形部件则帮助二者实现解锁,此后枪机部分继续后坐,而楔形部件则向后转动。

枪弹击发瞬间,这个独特的楔形部件通过枪管套下方的一个槽,从后部阻挡枪管和枪管套。这一动作实际上造成了延迟后坐,保证弹头飞出枪口,让膛内压力降低到安全水平,此后楔形部件会脱离和枪机的接触,枪机则在火药气体压力赋予动能的作用下向后运动,在这一过程中,枪机后方的突出部分会把楔形部件压向下方。后坐过程中,抽壳器会把空弹壳从膛内拉出并向后运动,直到弹壳底部撞击抛壳器,被从机匣上方的抛壳口抛出。弹夹内每个隔舱内的5发子弹打完后,隔舱内推弹板后端的突出部分会上升到最顶端,被送弹臂推动向右侧运动,让下一个隔舱进入供弹位置。

向后运动的枪机会压缩复进簧,后坐过程结束后,安装在机匣下部一端的弹簧会对楔形部件底部的卡定机构施加弹力,击针簧推动枪机向前运动,枪管和枪管套也随之前行,而阻铁则挡住击针,使其进入待发状态。向前运动的枪机会把弹夹内的子弹推出送入膛内,现在整个机枪内的活动部件都已经准备就绪,阻铁随时准备释放击针开始新的发射循环。

列维利机枪的另一个特点是其拉机柄位于枪机的后部,而且在射击过程中不会进行往复运动。如果端详一下列维利机枪,我们会发现其拉机柄毫无遮挡地从机枪的后部伸出来,看起来多少有点别扭。

列维利机枪还有一个十分“离奇”的设计,该枪在拇指扳机上方有一个杆状零件,这个部件可以让射手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单发或连发射击方式(很难想象作为步兵支援活力的机枪竟然有具备单发射击功能的必要)。如果把这个选择杆拨到左侧的“Lento”(慢速射击)位置,机枪就可以单发射击;而如果选择杆调到右侧的“Rapido”(快速射击)位置,机枪就进入全自动发射状态。如果选择杆位于中央的“Sircura”(安全)位置,机枪即位于保险状态。

列维利机枪的抛壳口位于枪体上方,平时一个带铰链的盖板可以挡住抛壳口,防止异物进入。在射击前射手需要先打开这个盖板,以便让空弹壳顺利抛出。列维利机枪的额定射速为每分钟500发,但很多资料认为该枪无法保持这一射速,实际射速大约为400~450发每分钟。

1915年意大利加入战争后,除陆军大量使用列维利机枪外,空军也急需航空机枪,列维利机枪经过紧急改进,被搬上飞机作为航空武器。作为航空机枪的列维利机枪被拆掉了冷却水筒,枪管也进行了减重设计,外部带有纵向加强筋——这一设计十分成功,在加强枪管强度的同时显著增加了散热面积。整个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改进型列维利M1914一直作为意大利标准航空机枪使用。

在敞开式座舱飞机时代,飞行人员迎面气流速度每小时超过100英里,如此的气流会把机枪抛出的弹壳和弹夹向后吹出,十分危险。为了收集抛出的弹壳和“鼠笼”式弹夹,列维利机枪顶部抛壳口和右侧弹夹抛出口都装上了盒子,这样一来,机枪受到滑流影响更大。相比之下,英国人的刘易斯机枪更为适合作为航空机枪,该枪采用弹鼓供弹,弹容量大(47发或97发),全枪重量分布平衡,易于单手操作。

无论如何,列维利机枪从某种程度上证明了意大利人在机枪设计和制造方面的实力——尽管该枪不能算是非常适合战场实际需要的武器。列维利M1914的改进型M35机枪在二战中仍继续在意军中服役,鉴于M1914复杂的润滑机构和糟糕供弹方式,列维利M35机枪取消了润滑油泵,改为采用常规的弹带供弹,配用8×59毫米枪弹。但实际使用中发现,不经润滑的子弹常常造成供弹故障,影响可靠性。

读过司古旧作《罗马的翅膀》的朋友,可能会对意大利人的军事装备发展思想有一定的认识,这个国家对军事装备的发展似乎过于自信,也过于以自我为中心,甚至常常会忽略甚至忘记了正酣的战场上究竟需要什么样的装备。从这一点出发来看待列维利机枪,也许我们就能对这种新鲜、时髦而又特点鲜明的机枪有一个恰当的认识。

 

列维利6.5毫米机枪技术数据

口径:6.5毫米

自动方式:延迟后座原理,可选择单连发火力

枪长:1156毫米

枪管长:654毫米

供弹方式:50发“鼠笼”式弹夹

枪身重量:17.25公斤

带三脚架全重:22.5公斤

射速:450~500发/分

枪口初速:634米/秒

一战中迫降后失火变成一副骨架的意大利空军法制瓦赞III型双座战斗/轰炸机。请注意该机前部装有一挺列维利6.5毫米气冷航空机枪。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