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流都市逍遥人生:外来的和尚,高价的经(金台随感)人民日报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7 23:03:39

外来的和尚,高价的经(金台随感)

何 申

《 人民日报 》( 2011年09月19日   24 版)

  《西游记》里唐僧的原型玄奘自幼聪慧好学,20多岁就是著名的大德高僧。以他的身份,人在长安,到各地讲经绝对可以赚个盆满钵盈。但玄奘不图名不求利,放着好处不得,却不辞千辛万苦西去取经,这是什么精神?这是当了和尚就要念真经的精神。

  如今不同了——“名家少闲月,三伏人倍忙。夜来归航起,腰包鼓囊囊。”暑期是些好日子!名家忙着应邀到各地尤其是气候凉爽的地方,去“念经”去“创收”。各地忙着“请进来”,接宾客、摆盛宴、开研讨、游景点、送礼品、发酬金。其间花费多少不好说什么,但从媒体报道出来的“经文”摘要看,有的还行,但也有的实在叫人不敢恭维:一是所言之事,于当地百姓几乎人人皆知,毫无新鲜之处;二是立意措辞也未超过当地小女子导游多少,难以匹配大家名讳。这就好比一个外国人站在天安门广场,向北京人介绍这个是前门那个是天安门;或一中国人到巴黎,向法国人介绍那个高高的叫什么铁塔……看似笑话,实则真有,而且业务红火。 

  当然,话也别说绝对。上世纪80年代初,农村乍搞联产承包,一些干部思想阻力很大。我那时当理论教员,学员是乡镇头头。课很不好讲,尤其联系实际,真就有人课上把一段段语录经典倒背如流,不赞成教师讲的。人微言轻,水平有限,我们本地“和尚”念出的“经”有点不管用。后来上面请来中央政策研究室的吴江等人做报告。应该说还是人家水平高,直讲得会场里鸦雀无声,人人生怕少听了一句。至今一提起解放思想,大家都不约而同地想那些报告。什么是外来的“和尚”念出“真经”,这就是。“真经”就是有真知灼见,与当地当时的实际紧密相联,让人听了有收获有感悟增智慧明道理。

  早年请人来讲讲,除了高等院校教学需要,一般行政部门很少请。后来提倡“走出去,请进来”,这种事就多起来。受惠最大的先是国家级的专家,身居京城的学者,及至海外洋博士。要说这些人在某个领域学有专长,还确是有“真经”可念的;但往后鱼龙混杂,东拼西凑弄个稿子,到哪都这一套,长了,也就没有什么真经可言了。再往后,挂一串串名衔的人越来越多,自言学问一个比一个大,就有点乱了。再再往后,邀请函满天飞,名家饭局“跑片”一般穿梭,随身带个电脑,到了宾馆,酒足饭饱搜出几条,穿靴戴帽,大作转眼即成,水货就源源而来。

  “外来和尚好念经”,关键在于各地的头头脑脑们喜欢请。出高价,请外人,这是时尚。其中的原因并不在于外来的和尚能念出多少真经,而在于这些人不可能了解本地实情,面对盛情款待,多学灶王爷“上台言好事,下台道平安”,如此还有下回相逢。请当地“和尚”就不行了,主持为一地之尊,怎好听下属讲课。再就是知根知底,难免建议出些让人家不好办的事,烧香反倒引出鬼来。于是就不如请外地和尚、海外和尚,有时甚至还需要有几位高鼻子蓝眼睛洋和尚。有位朋友是混血儿,曾在电影里当过群众演员,扮外国人。有一次他到一乡镇集上买蘑菇,正讨价还价,忽然有人替他付钱,然后稀里糊涂被拉到主席台前,一通拍照。事后才知道那是当地搞的一场招商会,他临时客串了一次外商。回来他很后悔,说保守了,蘑菇买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