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油精可以治疗鼻炎吗:拳学论纲——意拳学第二教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7 14:57:47

王乡斋先生于本世纪二十年代创立了意拳,并由韩星樵先生于1992年整理出版了?意拳学?一书,而本文则是在前书的基础上,将作者多年的操习的经验与心得总结而得,故称为第二教程。

一、 什么是意拳

意拳自创立之日起,即以培养国民的健全精神和身体的自然良能为目标。这种精神是人类灵性的最高体现,而身体的自然良能则为人类身体本身功能的充分发挥。合在一起讲可以称之为追求人类的身心健康。具体落实到三个方面:一是卫生身体健康。其中包括生理和心理两部分。有了正常的身体状态,才可以正常生活,才可以做一切事情。二是攻防技击。有了正常的身体状态,才能应付人类本身的互相攻击,才能在竞技中获胜。三是寻理趣。就是通过对意拳的学习过程和应用过程,获得对人体生命运动规律的认识,从更高层次获得对自已生命灵性的一种感悟。即可谓“心领神会,体认操存”之意。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意拳学明确了自已的研究认识的对象,是人体整个生命运动过程。以科学的原则原理为认识问题的方法手段,以对生命运动规律的认识为研究成果。从而奠定了意拳是自然科学的一个学科—-“拳学”的科学地位。从这个定义上就可以看出意拳同其它拳种的差别,正所谓意拳不是拳套,不是招式,不讲形式,也不是门派,也不能仅仅以胜负之一点即定为是非之准则。意拳是性命之学。有了这样的认识,才算把握了意拳的内涵,才算真正认识了意拳。

二、 目前训练方法之不足

为了实现意拳的追求目标,在拳学这块园地上开拓的先人们注意到要了解把握生命运动的规律,光从外在形式上追求是不够的,开始从理论和实践上将注意力转向人体本身,从而提出了要发挥人体自然良能。反对招式套路这一伟统的武术训练方法。提出以自身体认为手段,以站桩、试力、发力为主要内容的意拳训练体系。现在这种训练体系正在为意拳界人士广泛运用,同时已开始向其它运动项目渗透,可想不久必会变成全世界人民的共同文化财富。但是从我们自已多年学习研究意拳的过程中,逐渐感到这种教学训练方法仍存在着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意拳最后境界的抽象描写可望而不可及。例如前人所谈到的意拳,当如“空中旗,浪中鱼”等。怎样使学员进入这种状态呢?不得而知。

2、具体分述又成片面。在讲站桩时,要求头如何、颈如何、腰如何、腿如何。实际上正在走入意拳本身所反夺的“一讲具体即成片面”的误区,致使最后出现整合问题。其表现就是站桩时感觉很好,身上很是得力,但整体一动便立即消失,俗称是“散了”。做单一动作时很像样,但整体一动顿失灵气。

3、由于以上二点原因,就造成了没有一个具体完整的操作过程,能使学员一步一步进入一法不立无法不备的最高境界。

4、同时在学习训练过程中,也存在时间太长的缺点。按王芗斋先生的说法,当要十年才能“所发之力始能均整,至此技击之资备矣”。就我们自已的亲身经验来讲,可能十年也没有达到这个境界,我想大家也会有这个体会。在当今社会,生活节奏逐渐加快,恐怕能象我们用几十年来追求意拳的可能性是越来越小了,意拳教学的难度是越来越大了。

以上都有是不容回避的现实,因此我们觉得有责任在前人开创的意拳事业的基础上,将意拳的学术向前推进一步,使之更加完美,以期完成先人们提出的宏扬民族精神,利国利群的意拳使命。

三、 当前意拳在理论和实践中要解决的问题

1、对意拳的概念认识不清

A、不清楚意拳的研究对象是整个生命运动过程。误以为是研究怎样打人,其实王芗斋先生早就说过“……然拳不能就以胜负之一点即定为是非之准则,……。”要知道一门学问的先进性,是以其对客观规律的认识进展来衡量。而一项竞技活动才是以胜负作为运动个体之间差异的衡量标准。这就像泰森昨天打倒许多人,这说明在单位时间内,泰森的综合运动能力比别的运动员相对好些。现在他被霍利菲尔德打倒了,说明在另一个单位时间里,泰森的综合运动能力相对不是最好的。如此而已,他们胜利也好负也好,都不能说明他们对拳击运动的认识正确与否,一门学问的进步,是要看它在广泛的实践过程中,所表现的指导意义是否先进。

B、对意拳的自然科学属性认识不清。自然科学研究的是自然界的运动规律,而不是哪个门派,自然规律只有一个。所以王芗斋先生说道“学术才是宇宙神圣,公有师尊”。又说:“其要在学术原则原理,通与不通故而”。最后又说道“余之学拳只知有是非之分,不知有门户之见”。其所表达的学术精神是再清楚不过的了。

C、不明白何为师法,何为造化,造成盲从。王芗斋先生在《拳道中枢》一文中,谈到了许多习拳者误入歧途的原因:“慨因师法不良,用功不细心追求真理,人学我学人云亦云,所谓盲从者是也”。他在这里提出不要盲从师法,所谓师法是指先人的经验,可以是直接的师承教学,也可以是间接地看了前人的论述,那么这些师法都是前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但我们要清楚,他们都是在努力表达自已对客观的认识,这种认识可能是正确的,也可能是错误的,也可能有些对有些错。而客观现实才是唯一永恒不变的真理所在。我们称之为大自然的造化,它才是知识的本体,所以我们说:即要学习师法,更要尊重造化。这就要求我们有独立的观察思考感知能力,不要盲从,不要人云亦云,包括您的直接老师是怎样说的和间接老师是怎样写的,要把他们的经验拿到客观实践中去印证,向造化靠拢,这才是走向成功的唯一正轨。

2、对已认识到的矛盾还不能完全解决

从理论的角度来看,王芗斋先生曾说:“拳本无法,有法也空”。那么先人写的诸多论述是有法还是无法呢?先生曾说“拳无拳意无意,无拳无意是真意”。那么意拳到底是有意还是无意呢?先生说这样打,那样打,最后又说聪明者不需习此,那么我们到底是习还是不习呢?先生说:一说具体就成片面,而在其它章节又说头如何、颈如何、腰如何、腿如何,那么到底是不是片面呢?啊后先生总结性地说道:凡说一切都是矛盾的矛盾,又自称为矛盾老人。他已经洞察到整个运动过程和教学过程都包含着矛盾,在这时他已将运动的本质问题,从哲学的高度提出来,并说到:“习拳而不接受其哲理,则无异抱石卵而盼司晨,终无所成,学者不可不明此理”。指明了要从哲学的高度解决理论和实践中矛盾的重要性,但如何解决则留给我们后人去思考。

3、整合问题

由于没有将运动的本质问题—-矛盾,在理论上从哲学的高度加以解决,于是在实践训练过程中就出现了整合问题。过去的训练体系分为站桩、试力、发力三阶段,以站桩为核心。因为先生说过一切从站桩中得来,更造成很多人的误解,以为意拳就是站桩,在站桩过程中,又要求学员头如何、腰如何、腿如何。将意拳全部肢解。先生所说的,“一说具体即成片面”。就是这个意思。以至有人戏称为:死站桩、站死桩、站死桩。将意拳的真意完全给扼杀了。怎样才能把局部的练习成果活化起来?这就是当前所谓的“整合问题”。

上面已谈到理论认识和实践训练中的矛盾,那么您在这时一定会问我:您在这时讲的是“有法”还是“无法”,您所提倡的训练体系是“有形”还是“无形”,“无法”怎样表达,“无形”怎样训练操作,这正是先生所说的矛盾的矛盾,也正是本文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在后同章节中同大家一起来讨论。 

四、形式逻辑方法在认识、思考和表达意拳内容时所受的限制

在上面所谈的“有形”、“无形”问题,实际上是在探讨如何通过一种手段,使人获得意拳最高境界的问题,而有法无法问题,是在讨论已得最高境界的人如何将他的感知表达出来,使别人也同登妙境。

我们知道人类所有的知识获得,都是主观自我通过感官对客观事物的感受,在大脑中形成客观事物的映像,我们称之为概念,然后通过概念来进行思考判断,而表达过程通过语言文字,将大脑中获得的概念,通过判断的形式,传递给第二者。在这时不管如何得到也好,如何表达也好,都是以概念作为其基本构件的,在这里已使我们不自觉地进入了形式逻辑的范畴,形式逻辑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的认识方法和表达方法,由于形式逻辑是以它的周延性和严密性为存在条件的,加上人们在经常使用权用不着中所造成的惯性,使人们误以为概念是客观事物的完全反映,而通过概念来进行的思维判断,也是客观世界的必然结果,最后通过概念表达出来的必然是客观真理了。因此看不到形式逻辑在认识和表这意拳内容时的限制,以致辞于使认识同客观实际分离得越来越远了,最后无法指导握意拳的实质。以下我们从几个主面来说明一下这个问题。

1、概念同事实间的差异

首先我们来看一看概念是不是能完整地反映客观事实。比如您吃了一颗葡萄,别人问您是什么味道,您回答是酸的,那么人家又问您是怎么个酸法,是杏子一样酸,还是李子一样酸,还是同醋一样酸,我想当然都不是,这个“酸”概念是无法表达这个葡萄的酸味的,它只能表达是属于酸这一类的味道,大家知道,其实各种酸昧是不同的,这个葡萄的酸昧只能是它自已的味道。也就是说,通过酸这个概念来反映葡萄的客观事实是有困难的,概念同事实存在着差异同样道理,要想通过概念来领会和表达对意拳的感受也是有困难的。

2、概念只能对事物的单一方面进行描写,无法反映整体状态

我们知道客观事物所释放出来的信息是多层次全方位的,比如一个特定的梨子,它所表现出来的信息有大小、颜色、重量、温度、味道、形状、气味、质感等,可能还有许多我们无法感受到的信息。这些信息的总和,表达了这个梨子的存在,当我们要向别人传达这个梨子是什么样的,人有通过概念一项一项地去描写。所谓一项一项是指单位时间里只能从一个方面,一个角度去表现这个梨子,而不能一下子从整体上将梨子的信息全部传递给对方,当对方收到我一一传来的信息后,要在大脑里将它们整合起来,然后才能得到这个梨子的一般印象,为什么说是一般印象呢?是因为还有很多信息没有得到传递,因为整体是大于部分之和,整体包念着各部分的内容,还有整体所表现的综合的内容。这就好像是我们的眼睛每一只眼睛都有视觉色觉功能,当两个眼睛加到一起,更产生了测距的功能,这个测距功能便是整体才具有的综合结果,是无法从部分来进行反映的,正因为意拳是对人体整体生命过程的一种认识,所以它不允许将它拆成一部分一部分地认识表达,因此说“一讲具体即成片面”,就给后来造成所谓的整合问题。

3、概念表达的前题是共同经历

在意拳教学过程中,能不能通过概念来传递我们的经验呢?有这样一个故事可以说明这个问题,有一个瞎子老是听别人说:这样东西白得如何,那样东西白得如何,但他自已不知道白为何物,于是就向一个明眼人打听白是怎样一种颜色呢?明眼人再告诉他:就像白云一样白,瞎子仍然不明白,接着问白云是怎样白的,明眼人……。最终瞎了还是不明白。这个故事告诉我们,通过概念来表达的东西,必须是传递双方共同经历过的事实。我一说“白”,你就知道是什么意思,是因为在我没说之前,你就已经亲自见过了白的东西,有了同我一样的感受,因此才能理解“白”这个概念所表达的念义,先生也说过:“非过来人不能言”,就是这个意思。但是,我们之所以要讲拳,要谈拳,就是想要告诉不懂拳的人,拳是怎么样一回事,因为已经会拳的人就无须再向他讲什么了。可是学生又没有懂拳的经历,因此想通过概念讲解的方法,来使学生明白拳是怎么回事,是不可能的。 

4、概念解释的困难

当我们对一个概念不理解时,那么就需要一方向另一方解释一下,怎么进行概念的解释呢?就是将一个概念放到更多的概念当中去。这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如果有人对“蔬菜”这个概念不理解,您就解释为:是可以食用的一类植物。那么这里就出现了“可以”、“食用”、“一类”、“植物”。这样四个概念,那么他又可以继续问:什么是“可以”、什么是“一类”、什么是“食用”、什么是“植物”。当你再解释后,他还可以再问下去,以致无穷,这个例子告诉我们:一定要用已知的概念来说明未知的概念才行,那么大家想一下,最先的已知概念是从哪里来的呢?一定不是通过解释产生出来的,它是通过人以自然界的直接感受而取得的,然后用一种共同约定的符号,来表过这种共同的感受,因此我们认识到,一门学科的最基本的概念形成,一定是通过对这一运动过程的直接感受而产生的。

5、通过概念来思考论证事物的缺陷

我们知道,当我们在思考某一事物和传达对某一事物的认识的时候,都要遵守严密的逻辑规则,从事物的前题推导出结论。从一个事物推导出另一个事物,思维如不遵守逻辑规则,就无法进行下去,逻辑不严密就必然推导出错误的结论,也无法传达您所要表达的思想,这一事实已让我们深信不疑。但是,德国有位哲学家却提出了个哲学命题—二律背反。他发现同一个概念,通过严密的形式逻辑推理,可以得出两个正好相反的结论,而且一点也不违背逻辑法则,当时他举出四组证明:1、时间空间是有限的,时间空间是无限的。2、世界上都是由单一的可分割的部分构成的,世界上一切都有是复杂的不可分割的,3、世界是有始因的,世界是无始因的,4、……他揭示了通过形式逻辑思维判断来认识客观事物的矛盾性。后来更有人进一步指出,不但康德所提出的四种事物是二律背反的,其它所有事物在论证过程中都是二律背反的,更进一步认识到矛盾的普遍存在,也就是说,想仅仅用简单的形式逻辑方法,通过概念思维判断论证,来求证一个真理是不可行的。所以我们不要想仅仅通过一个立论,就证实了什么问题,也不要仅仅通过一个悖论,就否定了什么问题,更不要仅仅停留在理论概念的探讨上。

6、推理无法得出新的认识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使用推埋的逻辑方法得出一个结论,作为对一个具体事物判断认识手段,在经常使用这种方法的过程中,最容易产生出一个误解,以为通过推理所得出的判断是一个新的认识,其实不然,我们先来看看推理的一般形式是:大前题 小前题 结论,例如,水果是可以吃的 苹果是水果 苹果是可以吃的。在这个过程中,结论并不是一个新的认识,它是包含在大前题之中的,就如苹果的概念是包含在水果这个总概念中的一个子概念,本来就是可以吃的,所以通过推理,并没有得出什么新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