颛桥中学校园网:试论会计非经常性损益对公司业绩的影响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1 03:37:24

试论会计非经常性损益

对公司业绩的影响

 

徐少中

 

内容摘要:作为中国企业的典型——上市公司所面对的是公众投资者。守法经营,提高公司效益是责无旁贷的。但一些公司钻法律、法规的空子,出于各种目的,利用“会计估计”来粉饰财务报表,操纵公司业绩。公众对此应高度重视。

关键词:非经常性损益  公司业绩  操纵  影响

 

每年的年终至次年的三、四月份都是企业(包括上市公司)集中报出财务报表的时间,也是上市公司企业对公众交上以往年度经营业绩好坏的无法回避的答卷时刻,在眼花缭乱的财务报表中,通过仔细的分析,发现一些上市公司(部分ST公司或一些绩差公司)利用会计非经常性损益科目来调节公司利润,以达到各种目的。这种情况从会计制度、准规、法规上讲是合理的,但这种利润具有很大的欺骗性,我们应该小心识别。

经常项目所产生的收益为经常性收益,如主营业务收入。不经常发生的、并且在可预见的将来不会重复发生的事项为非经常项目,通常表现为短期投资收益、股权转让收益以及营业外收入与营业外支出。在报告期内,非经常项目所产生的收益和损失相抵后的净额为非经常性损益。经常性收益是企业的核心收益,具有持续性的特点,投资者可以据此预测企业未来的盈利能力及判断企业的未来可持续发展能力;而非经常性损益具有一次性和偶发性的特点,其带来的收益是暂时的。
    会计非经常性损益,这一概念是证监会在1999年首次提出的。当时将其定义为:公司正常损益之外的一次性或偶发性损益。在2004年1月中国证监会发布了《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规范问答第一号——非经常性损益》(修订版)对非经常性损益的内涵、外延重新做出了界定,明确了属于非经常性损益的14类项目,并要求公司充分披露这些项目的内容和金额。〈问答一号〉提出:非经常性损益是公司发出的与经营业务无直接关系的收支;以及虽与经营业务相关,但由于其性质、金额或发生频率等方面的原因,影响了真实公允地反映,公司正常盈利能力的各项收支。

非经常性损益项目主要包括:(1)处置长期股权投资、固定资产、在建工程、无形资产、其他长期资产产生的损益;(2)各种形式的政府补贴、(3)资产减值准备;(4)委托投资理财收益、(5)债务重组损益;(6)越权审批或无正式批准文件的税收返还、减免;(7)计入当期损益的对非金融企业收取的资金占用费;(8)短期投资收益;(9)扣除除公司日常根据企业会计制度规定计提的资产减值准备后的其他各项营业外收支;(10)以前年度已经计提各项减值准备的转回;(11)资产置换损益;(12)交易价格显失公平的交易产生的超过公允价值部分的损益;(13)比较财务报表中会计政策变更对以前期间净利润的追溯调整数;(14)证监会认定的符合定义规定的其他非经常性损益等。

通过对240家上市公司的非经常性损益对公司业绩产生重大影响的具体分析、发现,处置资产产生的收益、财政补贴、营业外收支、以前年度计提准备的冲回在上市公司中发生的频率最高。短期投资收益、税收减免与返还、资金占用费、委托投资收益等出现的频率相对较少。因不可抗力因素而计提的资产减值准备、债务重组损益、交易价格显失公允的交易产生的超过公允价值部分损益等三项则暂时尚未出现在这240家上市公司中。统计显示,在240家非经常性损益对净利润的影响程度达到或超过20%的上市公司中,共有43家上市公司的非经常性损益主要是由以前年度已经计提的减值准备冲回构成的,所占比例达18%。

进一步分析后发现,在这43家公司中,ST宁窖等17家公司2003年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为负值,但是无一例外地,考虑冲回减值准备等非经常性收益后它们均实现了盈利。这个“巧合”的现象说明,冲回资产减值准备为上述公司扭亏为盈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在某种程度上也说明了目前确实有部分上市公司在利用资产减值准备调节会计利润。

从冲回减值准备的金额看,部分上市公司冲回的减值准备数额巨大,如ST宁窖冲回减值准备4815万元等。过大的减值准备冲回和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特点不符,投资者对此应予以充分的重视,并警惕其中可能蕴藏的投资风险。

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资产减值准备是上市公司管理当局对未来有关风险所作出的会计估计。而一些上市公司预计资产损失和计提减值准备时,具有很强的目的性,有的甚至将其视为操控盈亏的“潜水池”。

长期以来,我国上市公司出于各种需要,操纵非经常性损益行为已司空见惯,如依靠非经常性损益在年报中扭亏的公司——ST黑豹、ST渤海、ST湖山、ST宁窖、ST民丰、ST民百、ST一纺、ST襄轴、ST合成。它们面临退市压力,在生死攸关间或冲回以前年度减值准备,或得到政府补贴,顺利实现扭亏为盈。还有业绩飙升钢铁,汽车类上市公司纷纷利用非经常性损益进行巨额计提,以为将来的业绩增长打下“埋伏”。                                                  

一些上市公司年末利用以非公允价值处置长期股权投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其他长期资产等产生的非经常性损益突击操纵“报表利润”,已成为一些上市公司“脱贫致富”的首选手段。如中宝股份2003年前三个季度亏损1960万元,11月底转让其子公司上海众孚实业公司控股的杭州奥兰多置业公司90%的股权,或转让收益5648.61万元,一举扭亏为盈。令人费解的是,2002年8月才成立的奥兰多置业公司的注册资本只有1000万元,2003年4月上海众孚实业公司竟出资1.58亿元购入其90%的股权,溢价之高令人难以置信,半年后竟然能以2.14亿元的价格转让给他人,而此时奥兰多置业公司的总资产只有7144万元,净资产仅946万元,且处于亏损状态。

上市公司为避开规范,将实质性的非货币性交易作货币化处理:或是先以较低价值的资产与关联方较高价值的资产置换,换入资产以换出资产的较低帐面价值入帐,然后再以市价对外售出换入资产;或是想方设法将“补价”占整个交易额的比例提高到25%以上,堂而皇之地将非货币性交易转化为货币性交易。如ST中侨2002年以两个帐面价值为0元的长期股权投资置换37520万元的土地使用权及3200万元的现金,会计处理上却人为的将其分割为三笔交易:将其中一个帐面价值为0元的长期股权投资与6300万元的土地使用权及3200万元的现金置换,人为地将其变为货币性交易,差额9500万元计入当期损益;将另一个帐面价值为0元的长期股权投资与16270万元的土地使用权置换,以0元作为其入帐价值,为以后利润操纵埋下伏笔;剩余14950万元土地使用权作为捐赠,计入资本公积。

按财政部有关规定,对于显失公允的关联方交易的收益应作为资本公积入帐,而不计入当期损益。有些上市公司为避开这种规范,将实质性的关联方交易非关联化处理;或在关联方交易前,关联方通过出让相关股权或终止受让相关股权在名义上解除其关联放关系;或通过“先输血,后重组”的方式,大股东在正式入主上市公司前,先以非公允价值与上市公司进行潜在的关联方交易;或采用“体外循环法”,通过多重参股等间接控制的形式形成“过桥”公司,将一笔关联方交易变成两笔或两笔以上的非关联方交易等。

《企业会计准则——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和会计差错更正》规定,若发现前期会计报表存在重大会计差错,应采用追溯调整法予以更正,即调整会计报表期初留存收益和有关项目,而非直接计入当期损益。追溯调整法不影响当期损益的特点在当前已被一些上市公司发挥得淋漓尽致,成为调节利润的工具。

在240家非经常性损益对净利润产生重大影响的上市公司中,共有47家上市公司的非经常性损益主要是由各种形式的政府补贴构成的,所占比例达19.6%。

从财政补贴的性质上看,它通常是由国家或地方各级政府从扶持或政策导向角度出发而给予特定企业的一种资金支持。财政补贴的发放一般具有严格的标准和审批过程,因此它不像资产减值准备那样基本可以由企业自主决定。从这个意义上说,通过财政补贴来调节利润的难度大大高于以前年度减值准备的冲回。但是,地方政府出于地方保护主义的考虑,为了支持当地上市公司保牌或获取再融资资格而给予上市公司特殊的财政补贴,在过去几年的证券市场实践中也屡有发生。因此,投资者在对待上市公司财政补贴方面,应针对不同情况做出具体的分析。分析认为,投资者应对以下两种情况的财政补贴予以重视:一是在年底发生的财政补贴。例如,ST合成在年底获得财政补贴4000万元、*ST民百在年底获得财政补贴3300万元、ST长控在年底获得财政补贴6201万元,上述三家公司2003年实现净利润分别为505万元、189万元、321万元,可见如果没有年底紧急获得的财政补贴收入,它们都将在2003年继续出现亏损。这三个案例中,财政补贴发生的时间和金额都清楚地反映了地方政府的保牌意图。二是对于那些获得财政补贴金额巨大的上市公司,投资者应关注它们未来能否继续获得财政补贴,以及获得财政补贴金额的变化。一旦这些公司未来财政补贴收入下降较快,则它们的业绩就有可能出现大幅下滑。

这些公司主要有:北京巴士获得财政补贴11008万元,福建高速获得财政补贴10000万元,东北高速获得财政补贴7573万元,ST长控获得财政补贴6201万元,ST合成获得财政补贴4000万元,强生控股获得财政补贴3015万元。一些ST公司在紧要关头靠地方政府用财政补贴出手相救是上市公司“保牌”大战的边缘化表现。如2004年年初多家ST公司发布财政补贴已于2003年年底到位的公告,显然地方政府的直接“救济” 已成为这类公司的“救命稻草”。其中*ST长控、*ST松辽、*ST民百、*ST百大、*ST宁窖、*ST鼎天、*ST天发、*ST烟发分别获得5900万元、1亿元、3300万元、2400万元、2300万元、1960万元、1600万元、741万元的财政补贴。ST合成公告称,为支持公司改革脱困,摆脱退市危机,重庆市政府给予财政补贴4000万元,且同意自2003年起由市财政连续3年每年给予公司4000万元扶持资金,共计12000万元。  

在811家上市公司公布的年报显示,除ST亿安、国祥股份和国电南瑞3家公司非经常性损益为零外,其余公司均发生了非经常性损益事项。其中,有564家公司出现了非经常性收益(非经常性损益>0),占已公布年报上市公司总量的69.5%;有244家公司出现了非经常性损失(非经常性损益<0=,占已公布年报上市公司总量的30.1%。

在已公布年报上市公司中,获得非经常性收益的公司数量远远多于发生非经常性损失的公司。同时,也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获得非经常性收益的上市公司平均每家实现净利润为1.03亿元,且非经常性收益对其净利润的平均影响程度为13.36%;而发生非经常性损失的上市公司平均每家实现净利润为2.51亿元,非经常性损失对其净利润的平均影响程度为~10.54%。对比这两组数据,说明业绩相对较差的上市公司通过非经常性损益调节净利润的可能性远远大于业绩相对较佳的上市公司。将非经常性损益对净利润的影响超过20%的上市公司列为非经常性损益对公司业绩产生重大影响的上市公司类,并对其进行重点考察。统计显示,已披露年报的811家上市公司中,共有240家公司的非经常性损益对净利润的影响程度达到或超过20%,占已公布年报上市公司总数的29.6%,其中,非经常性收益对净利润影响超过20%的公司为218家,非经常性损失影响超过20%的公司为22家。这说明,2003年非经常性损益对公司业绩产生重大影响的上市公司比例较高,而且它们中大多数表现为获得非经常性收益从而提高了净利润。

通过对ST类上市公司非经营性损益的分析,我们发现45家ST公司公布年报,其中有32家ST公司非经常性损益对净利润的影响程度超过20%,占已公布年报ST公司的比例高达71%。这32家公司中,又有25家公司通过非经常性损益实现了盈利(扣除非经营性损益后的业绩为亏损),所占比例高达78%。这两个异常高的数据说明,通过非经常性损益调节利润避免亏损的现象在ST公司中较为普遍。

此外,对2001~2003年上市公司非经常性损益情况进行的纵向比较可以发现,近三年上市公司非经常性损益净额的绝对值明显地呈现出逐年递减的趋势,同时非经常性损益对净利润的影响程度也出现连续的大幅下滑,这说明随着管理层监管力度的加强,上市公司通过非经常性损益调节利润的情况有明显好转。不过,从非经常性损益对净利润的影响程度超过20%的上市公司占全部上市公司的比例看,近三年该比例并没有发生明显的下降,说明虽然净额下降,但仍有相当数量的上市公司通过非经常性损益项目来调节利润。

利用非经常性损益来粉饰报表,是一个非常恶劣的行为。严格地说它有欺诈的嫌疑,但它确实找到了某种法规的漏洞,我们没办法追究。从一个侧面也反映这些公司道德缺失、诚信缺失。在会计上做一些手脚,可能让一些上市公司暂时度过难关。但这些上市公司不能永远靠非经常性损益混日子,投资者也应该特别注意这样的公司。这样的公司不可能有持续性,公司的主营业务收入才是衡量上市公司业绩的重要指标。非经常性损益和主营业务收入是相对的,这些公司主业好的话,它就不必依靠副业。只有主业不行,才会从副业来想办法。监管部门也不会坐视不管。

作者单位:新疆绿洲国信植物蛋白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1.2004年1月中国证监会发布了《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规范问答第一号——非经常性损益》(修订版)

         2.2004年1—4月《中国证券报》上市公司年报公告

手机:13999835456

邮编:83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