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青春期教案:创意至上的公司业绩更佳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13:26:22

创意至上的公司业绩更佳

 20110430日 14:07韦棠梦经济观察报

 

  在中国的15年给我很好的机会观察中国正在发生的一切,无论是经济的迅猛增长还是整个国家的变迁。在专业领域内,我见证了消费者如何变得更加成熟,以及小公司如何成长为大品牌。随着竞争愈加白热化,营销活动也日渐复杂,消费者的分辨力增强并开始形成自身的品牌偏好,媒介渠道也更加多元化。时至今日,仅仅靠和消费者的单向交谈,以及发布电视广告是远远不够的。

   尽管可以感受到这些巨大进步,但有一点往往为人忽略,即多数公司的创造力匮乏。早期的公司更注重产品、质量、渠道等基础信息,但时代变了,中国公司需要在对未来的设想中融入更多的创造力。大多数公司依然以传统方式运营,注重产品制造以及销量。这些公司流程僵化,不能让底层的人脱离原有的框架,寻找创新的可能。

  人们通常认为关注创意的公司更具竞争力。它们往往提供更有创新性的产品,更具实力的员工以及更优质的品牌价值。通过观察中国公司如何建设品牌,就能看出它们对于创意和创新的态度。很多公司依然注重产品的功能,用广告来获取注意力。但日渐成熟的消费者已不再仅仅看重基本需求,对能够契合生活需求并与之有情感联系的产品和品牌更感兴趣。

  如今中国有这么多了不起的公司,但真的有强有力的品牌吗?尽管一些公司家喻户晓,但极少能与苹果、耐克、IBM、麦当劳等齐名。那些诉诸情感而非仅仅售卖产品的品牌,以及认为自己能够改变人们的生活和思考方式的公司,它们的lo-go、产品和用户体验都非常符号化。我儿子刚刚五岁,就知道咬一口的苹果代表着苹果公司,而金黄色的拱门象征着麦当劳,对于汉堡或鞋子,他甚至已经有了自己的偏好。这可能因为他是广告人的孩子,但也足以显示出这些品牌的价值和强辨认度。这些符号化的品牌在全世界内涵一致。如果国内品牌也能拥有这样的影响力,通过所谓的五岁考验,无疑将会令人兴奋。

  建立这些品牌的过程必须步步谨慎,它们被渐渐培育起来并不断发生演化。比如苹果、耐克和麦当劳,都经历了近30年才获得如今的影响力。这些公司的创始人拥有远见卓识,作为品牌的布道者,他们清楚品牌和产品同样重要,和消费者的每次接触都是建立品牌的机会,用户体验非常关键。这些品牌建立的最初梦想,并非是公司做到最大或是产品卖得最多,而是创造一些真正独特而不可替代的产品,从而改变人们对于快餐、运动和电脑的认知。

  这些公司大都有着强大的企业文化,公司的每个员工都是品牌的一部分。而中国的大多数公司还停留在对硬实力的关注上——强大的渠道网络、性价比高的产品,它们多以销售而非以品牌为中心。营销手段也往往走入建立知名度的歧途——logo置于电视荧幕、户外媒体和互联网上,以得到即时覆盖率。大多数品牌打的是功能广告,只关注当下销售额。

  在我看来,中国消费者比多数机构预计得成长更快,更加成熟。在研究中,我们发现大量中国品牌信誉良好,中国消费者希望这些品牌得以在与跨国公司同行的竞争中胜出。我接触到的大量国内的营销人员都很羡慕耐克、苹果的品牌价值,几乎都会研究这些品牌——但为何成为其中一员如此艰难?

  如果不拥有宏大梦想和超人勇气,做到这一点的确不易。拥有远见卓识的公司要懂得将一系列因素细致融合——包括愿景、冒险精神、创新、创造力以及对结果的执着。

  首先也是最重要的是拥有清晰的目标。我看到大量公司的前台依然挂着大众化且能随意更换的目标——“我们致力于提供性价比最高的产品我们关注人本身我们希望在某某领域取胜,等等。真正具有创造力的公司拥有着鼓舞人心的目标和价值观。IBM就是个很好的例子,它不仅拥有宏伟目标,而且勾勒出实现的路径。IBM通过让自己的员工进行72小时的价值碰撞,鼓励每个人提出自己的理解。最终这些员工拥有了自己对于IBM究竟代表着什么的思考——包括为客户的成功奋斗创新至上为公司和整个世界在所有关系中建立信任和责任感

  伟大的任务或愿景不会是一两年就轻易变更的,它是整间公司的DNA,印在员工和供应商的头脑中,指导他们的日常行为。很多公司依据分析师的设想制定了战略计划、年度计划、季度计划等,但往往缺乏与员工、股东和消费者息息相关的前瞻性愿景。中国的很多公司都由创始人来掌舵,他们建立了公司愿景。我遇到很多有伟大愿景的CEO,但这些想法往往未能在董事会上传达,公司的员工也鲜有人理解,某些时候甚至还会被误解或错误阐释。

  要做到在公司内创意至上,或许可以尝试如下几点:

  1。确保拥有一个清晰愿景,并以一种振奋人心的方式传递,令员工和利益相关者准确理解。

  第二点和风险相关,以及你愿意承担风险的意愿。这点令我困惑了很多年。我看到中国的企业家和CEO们在日常生意中勇于冒险,但一旦遇到营销和品牌建设,冒险的意愿就变得很低。这或许源于对营销缺乏自信,或受到销售驱动型心态的影响,很多中国公司宁可用些落伍的营销手段,比如花大价钱在媒体投放广告来提高知名度。出色的公司管理往往有自己的主见,将目标融入其中,而非彰显在外,更不会给出强硬的令人反感的表述。

  苹果公司的乔布斯,或是IBM的塞缪尔·帕米萨诺,积极令各自品牌融入到公司日常活动之中,他们的个人特质是解决难题的关键。

  我们服务的很多本土品牌,欣赏宝洁或联合利华井然有序的营销策略,但它们的做法也是积年累月而得来的,它们的模式也是以风险最小,并主要基于过去活动和时间基础上的。我相信中国公司需要借鉴宝洁的做法,但同时也需要以前瞻性的思考与创新方略打造伟大的品牌。在中国这样一个变化迅疾的国家,回顾的价值何在?我们难道不该更多的尝试了解和管理未来吗?

  2。为使中国公司在承担和管理风险上心态更开放,减少常规流程会有所帮助。CEO需要和公司层级更低的人接触,激励一线员工创新并参与到公司转型当中。建立一些智库和讨论小组,令员工从舒适环境中脱离,超前思考以诞生新的想法。

  营销创新是另一个我们需要花更多气力的领域,那谁是中国营销领域的真正创新者呢?除了信息传播之外,很多领域的创新都有利于打造伟大的中国品牌。公司如何能发展出调动消费者潜在需求的创新性的服务、产品和解决方案?我强烈认为,中国的消费者比这些公司想象中的更具创新性——他们以令人惊奇的速度拥抱互联网,生活是数字化的,消费习惯也随之改变。中国公司在产品、渠道和销售上激进创新,但在营销领域,创新这个词几乎不被提及。在如何用数字化营销手段来改变与消费者沟通的方式、提供服务的手段以及为现有产品增加附加值等方面,这些公司表现迟钝。

  3。营销创新是打破原有思路,将数字化思考嵌入到制定营销战略的伊始。理解消费者和他们的数字化行为,倾听他们如何谈论你的品牌并加入对话。

  创造力不属于任何一个部门,它坐落在任何一个公司的核心地带。应该鼓励和激发员工超出既定模式思考。制度往往不能激发创造力,好的点子总是在流程中流失。任何一个意识到创造力是激发公司创新的核心,令其在市场中有更好表现的公司,都应该营造一个鼓励创新和创造性思考的环境。很多公司对于员工有价值的点子会有一些奖励。而对于跟广告公司这样的特殊伙伴合作,达成注重创造力的共识非常有益。这些机构乐于被挑战和激发,而很多客户并不能有效做到这点。形成观点的过程往往是相互碰撞的。

  社会化媒体和互联网为公司提供了大量绝佳机遇,令他们不仅可以在公司内部积极创新,还可以令消费者参与其中。越来越多的公司意识到消费者集群的创造力。可口可乐正在Facebook上实现这一点,星巴克则鼓励消费者提供一些创新的点子,他们在线可以看到这些点子如何被实施。想象一下,如果4.5亿的在线消费者都被公司调动起来,创造力有多么惊人。创造性思考或许并非来自中国教育中的文化渗透,但是创造力无处不在。

  研究表明,具有创造力的公司比缺失创造力的公司盈利能力更强。

  4。培育公司内部的创造力,激发个人和小团队的创造性思考。减少创意流失的环节,获取集体创意中消费者的支持。

  最后我想讲的一点是对结果的关注。如今我们善于创新、尝试和优化流程。在我看来,中国公司胜过跨国公司的极大优势是决策更迅速。如果发现一个好点子,中国公司可以令其在几周或几月内实现。当然,最初这些创意可能不很顺利,需要不断的创新、磨合和优化。如今很多家喻户晓的伟大创意和产品最初并不成功。因此,一个具有创造力的机构应发展出一个流程,令一些创意在雏形阶段进入市场并不断优化。标准清晰,用优化的心态在流程中筛检。重在有一个优化的心态,有清晰标准,在流程中筛检。如今一些公司通过利用社会化媒体来保持对市场的关注,测试一些理念,以及得到用户反馈。

  5。在如今的数字化时代,我们拥有即时测试和优化的能力。目标清晰并积极优化非常关键,如今一些公司开始利用社会化媒体来保持对市场的关注,测试观念的有效性,同时得到用户的即时反馈。

  尽管很多中国公司意识到塑造强有力品牌的价值,很多依然认为这是营销部门的工作,而并没有将对创造力的关注融入到整个机构之中。事实上,创造性公司和机构拥有塑造强有力品牌的能力,而这些公司往往得以在竞争中胜出。创造力一旦受到鼓励和培养,就可以成为机构的强大驱动力。良好的信誉和品牌价值可以为公司在竞争中加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