颉怎么读音是什么意思:论社会分工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4 13:08:00

论社会分工

  • 何为科学?
    科学就是,致力于揭示自然真象,而对自然作理由充分的观察或研究。
    我们的一日三餐,并非仰仗屠夫、酿酒师或面包烘焙师的恩惠,而是来源于他们对自身利益的思考。
    当看到这句话时,觉得大胆而新奇,但同时又不得不为这当中揭示了自然真相的智慧与精辟所折服,所以,我选择了印有这句话的经济学的书——亚当·斯密的《国富论》。
    翻开书本,才知道这句话封面的这句话出自《国富论》的第一篇第二章——论分工的缘由。
    《国富论》讲述了很多自然科学,社会分工,货币,商品价格,资本,富裕,两种政治经济学体系,等等。
    亚当斯密的理论都挺复杂的,一句话都是读不通的那种,不过,他举的例子都挺好懂的,也很好说明了他的理论。
    也不知道是不是劳动分工是第一章还是其他什么的,总觉得劳动分工比较好懂,其他的就比较难了,下面,就简单谈一下劳动分工吧。
    劳动分工这个词很常见,各种各样的课上,老师们也总是讲一个句子就会提到这么一句,老师们总是说劳动分工是社会发展的必然,可是怎么个必然法,从来没有人解释过。我一直以为是随着社会人口的增多,更多的人从事劳动生产,就需要更多的行业去提供给大家。有时也觉得是人多了,想法都五花八门的,所以就将行业分得七七八八的。
    看了亚当斯密的《国富论》,也才稍微有一些明白。
    第一章论分工。开篇的第一句,“人类劳动生产力最显著的提高,以及人们在进行应用劳动时所体现出来的绝大部分技能,熟练性和决断力,似乎都是劳动分工的结果”。
    说白了,劳动分工提高了生产力。
    至于原因,亚当斯密也进行了总结:第一,劳动者的技巧因业专而日进;第二,由一种工作转到另一种工作,通常须损失不少时间,有了分工,就可以免除这种损失;第三,许多简化劳动和缩减劳动的机械的发明,使一个人能够做许多人的工作。
    也不愧是亚当斯密用来说明道理的例子,别针的例子一直在被广泛运用。其中诸多的数据与生产的具体操作,不得不承认,这个例子确实是真实可信,同时也觉得,无论是自然科学家还是社会科学家,对自己所处的领域都是那么认真思考,对数据是那么严格。
    第二章论分工的原由。也是开篇的第一句,“劳动分工,乃至起生产的诸多裨益,却不是人类智慧的结晶”。看到这里的时候,我感觉亚当斯密是专门在为我解惑答谜。
    在这一章之中,在感觉亚当斯密的智慧的时候,也感觉到了一个学者的大胆。我们总是在强调什么八大智能,强调每个人之间的差异性,可是,亚当斯密直接就说,“人们天赋才能的差异,实际上并不象我们所成觉的那么大”。亚当斯密还说,“人们壮年时在不同职业上表现出来的极不相同的才能,在多数场合,与其说是分工的原因,倒不如说是分工的结果”。
    为了证明这一观点,亚当斯密又举出了一个例子,哲学家和街上的挑夫。亚当斯密说,哲学家为虚荣心所驱使,简直不肯承认他们之间有一点类似的地方。这一点就说明了哲学家与挑夫所受待遇的区别。可是,亚当斯密明显不认可哲学家的虚荣心。
    就像我们一直学习来讲,小学的时候大家学习同样的东西,到了初中,虽然不分科,但是听说高中会分,学其他的也没有多大的用处,在学习上就会有所偏颇,到了高中,文理就分了科,考上了大学,那就分到更加细,各种院系,各个专业。
    我们小的时候或许没有多大的区别,但到了现在,蓦然回首,我们都进入了不同的领域,我们之间的差异是日益增大,或许随便说出一句话,也未必有人能够听得懂。
    我们的一日三餐,并非仰仗屠夫、酿酒师或面包烘焙师的恩惠,而是来源于他们对自身利益的思考。
    这句话也说明了这一章中所提到的另一个观点——人人都是为了自己的私利而交易,结果都对大家都有好处的思想。
    人之初,不管是性本善,还是性本恶,都会有自利心。自利并不是完全是损人的,就像亚当斯密说的屠夫、酿酒师或面包烘焙师,他们在自利的同时,也在利人。
    凡事都有两面性,也就是这个道理。
    第三章市场分工的限制。“分工起因于交换能力,分工的程度,因此总要受交换能力的大小的限制,换言之,要受市场广狭的限制”。
    没有足够大的市场,就很难找到各种细致分工的人,而且也难以消化分工后带来的巨额产量。
    相反的,市场范围如果大,自然分工就很早也很多。
    亚当斯密提到,“水运开拓了比陆运所开拓的广大得多的市场,所以从来各种产业的分工改良,自然而然地都开始于沿海沿河一带”。
    就像是四大文明古国都是处在大河流域。接下来比较古老的文明像罗马和雅典,起源于海域。
    听说亚当斯密的“看不见的手”就是出现在《国富论》之中,可是,这当中似乎没有什么关于“看不见的手”的理论。
    查过资料之后才知道,亚当斯密根本就没有完完整整提过关于“看不见的手”的理论,全文貌似就只是昙花一现。
    “他宁愿支持本国工业而不支持外国工业,只是想要确保他自己的安全;他指导这种工业去使其产品能具有最大的价值,他这样做只是为了他自己的利益,也像在许多其他场合一样,他这样做只是被一只看不见的手引导着,去促进一个并不是出自他本心的目的”。
    似乎就只是这样而已。
    亚当斯密是不是也很懂得空白的艺术,不需要多加描述,就留下空白去给人们思考。人们对它似懂非懂,几乎所有人的解释都是自圆其说,一传十,十传百,无限的放大,“看不见的手”就成了神话。
    到了现在,“看不见的手”似乎已经超出了经济学,成为广泛应用的名词,只要提到什么想对“隐形”的东西,就用上了这个词。
    作为一个理科生,曾经很轻视文科,可是真的接触了经济学这门学科,现在再看亚当斯密的书,感觉,经济学属于文科,可是其中的贴近生活与深入思考,还有其例证,与理科也是如出一辙。
    社会科学也是科学,其中也是奥秘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