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邦升c小调夜曲赏析:朋友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00:45:52
朋友 字号:大 中 小

2008年在宁夏考察工作时,习近平强调领导干部要培养和树立六种意识,其中包括“自省意识”,即“慎权、慎独、慎微、慎友”。这些论述,从不同角度提出了道德修养对领导干部健康成长的重要性。作为各级领导干部,如何不断增强道德修养,自觉以道德来约束和自律,是能否保持党性原则,自觉服务人民的内在基础。领导干部如果小节不保,大道难保不偏离;领导干部如果不经常自省,就难以加强修养、提升境界;领导干部如果不珍重人格、不珍爱声誉、不珍惜形象,就必然为人民群众所不齿。

习近平副主席提出了“慎友”,我们怎样交友?为什么要“慎友”? 不论在生活中,还是在网上,人人都会有朋友。朋友是什么?朋友就是彼此有交情的人,彼此要好的人。友情是一种最纯洁、最高尚、最朴素、最平凡的感情,也是最浪漫、最动人、最坚实、最永恒的情感。人类是社会动物。一个人在社会中不可能没有朋友。任何人的一生都是一场搏斗。在这一场搏斗中,如果没有朋友,则形单影只,鲜有不失败者。如果有了朋友,则众志成城,鲜有不胜利者。因此,在人类几千年的历史上,任何国家,任何社会,没有不重视交友之道的,而中国尤甚。在宗法伦理色彩极强的中国社会中,朋友被尊为五伦之一,曰“朋友有信”。我又记得书中说:“朋友,以义合者也。”“信”、“义”涵义大概有相通之处。后世多以“义”字来要求朋友关系,比如《三国演义》“桃园三结义”之类就是。《说文》对“朋”字的解释是“凤飞,群鸟从以万数,故以为朋党字”。“凤”和“朋”大概只有轻唇音重唇音之别。对“友”的解释是“同志为友”。意思非常清楚。中国古代,肯定也有“朋友”二字连用的,比如《孟子》。《论语》“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却只用一个“朋”字。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朋友”才经常连用起来。我们现在看一看欧洲人对友谊的看法。欧洲典籍数量虽然远远比不上中国,但是,称之为汗牛充栋也是当之无愧的。我没有能力来旁征博引,只能根据我比较熟悉的一部书来引证一些材料,这就是法国著名的《蒙田随笔》。《蒙田随笔》上卷,第28章,是一篇叫做《论友谊》的随笔。其中有几句话:我们喜欢交友胜过其他一切,这可能是我们本性所使然。亚里士多德说,好的立法者对友谊比对公正更关心。寥寥几句,充分说明西方对友谊之重视。蒙田接着说:自古就有四种友谊:血缘的、社交的、待客的和男女情爱的。亚里士多德曾在《政治学》中说过:喜欢孤独的人不是野兽便是神灵.而培根在其论友谊中进一步指出:当一个人脱离社会,甘愿遁入山林与野兽为侣,他是绝不可能成为神灵的。他认为:人与人的友情对人生非常重要,得不到友谊的人将是终身的孤独者。缺乏友情的社会则只是一片繁华的沙漠。培根的结论是:乐于孤独的人,其性格不属于人,也不属于神,只能归属于兽!

孔子在论述交友时说:“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在此,“周”乃有原则地结交,而“比”则是无原则地勾结之义。孔老圣人为我们列出了一条戒律:交友要有原则,不能滥交朋友。孔子还指出,对朋友的错误和缺点,要诚恳地为其指出来并从好的方面加以诱导,但不要强求,不要自取其辱。即“忠告而善导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这虽然有点,明哲保身的味道,但却也是事实。毕竟,对于朋友,我们是不能要求的。孔子还对朋友进行了分类,《论语·季氏》中有这样的论述:“子语:‘善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也;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也。’”即如果我们跟那些豪爽,诚信和博学多闻的人做朋友,则对我们的身心都有好处,有益于自己的进步和不断发展。在这里,孔子给我们讲了好朋友的三个标准,朋友正直,朋友善于体谅人,朋友知识渊博。首先说朋友正直,就是说敢于直言不讳的指出自己或别人的过失。反之,孔子认为,“友便辟,友善柔,友偏佞,损也。”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与习于歪门邪道的人交朋友,与善于阿谀奉承的人交朋友,与惯于花言巧语的人交朋友,与那些阳奉阴违,爱好夸夸其谈的人交朋友,对自己不但不利,反而有害。因此,在叫朋友时切切不能草率,要有选择地谨慎地结交。孔子认为,“巧言令色,鲜矣仁。”这就是说,花言巧语,一副和气善良的脸色,这种人是很少有仁德的。”“巧言乱德”。孔子提倡“以文会友,以友辅仁”。这就是说,以讲习诗书礼乐文章学问来聚会结交朋友,依靠朋友互相帮助来辅助仁德。孔子的学生子贡问他如何对待朋友呢?他说:“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其意思是对待朋友,忠诚地劝告他,委婉地开导他,如果他还不听从,那就停止算了,不要自受侮辱。“朋友数,斯疏矣”。即对待朋友,如果频繁反复提意见,就会造成疏远。孔子认为,对朋友要进行换位思维,考虑别人的感受,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他主张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即“躬自厚而薄责于人(自己多责备自己而少责备别人)”。孔子关于朋友的论述对我们很有教育意义。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我们务必学会识别朋友,仔细观察哪些人是益友、哪些人是损友。我们要与那些正直的人、诚信的人、见闻学识广博的人交朋友,远离那些习于歪门邪道、善于阿谀奉承、惯于花言巧语、阳奉阴违,爱好夸夸其谈的人。

人人都离不开友情。你可以没有爱情,但是你绝不能没有友情;一旦没有了友情,生活就不会有悦耳的和音,就死水一滩;友情无处不在,她伴随你左右,萦绕在你身边,和你共渡一生。朋友是思想上精神上相知相通的、无交流障碍的人生知己,是在一个人需要帮助时能主动全力地提供有效和无私帮助的人。交朋友是一项基于精神需要而不是物质需要的心理需求,它的目的不是为了求得物质上的帮助与利益,如果是这样就不会有朋友(当然如需要时这也是朋友应尽义)。朋友本质上是为了相互取得思想感情上精神上的交流共鸣、寄托帮助、关怀慰藉与勉励,从双方的关心理解与信任中求得心理和情感上的愉悦满足与慰藉鼓舞。得到别人的关爱是一种幸福,关爱别人并得到别人的认可同样是一种幸福。朋友应是一种与物质金钱、身份地位、年龄以至性别都无多大关联的关系(但金钱与地位的变化还是要对朋友关系造成影响的,需要双方适时调整心态使之正常,特别是在高位的一方,否则朋友就会渐远)。正因如此交一个知心朋友是很不容易的,也是很幸福的,双方的境况地位变了而朋友之情不变更是难能可贵的。中国文化与道德的传统之一是重情义重朋友,旧的传统的伦理关系的顺序是君臣、父子及师生、朋友、兄弟、夫妻,历来将朋友摆在兄弟夫妻之前的。好朋友讲同生死共患难、为朋友可以舍身相助,更不用说钱财等身外之物了。而兄弟、夫妻则有的则做不到这一点,它有利害关系加在里边而可能为外部因素左右,从心灵的距离有的没有朋友近,当然,好夫妻是从朋友开始的,应是最知己知心的朋友,是朋友加利害的关系,否则就不能算是好夫妻。如果夫妻间的利益利害关系超过夫妻友爱这种至友的关系,那这个家庭是会不稳定的。古往今来兄弟间为了钱财权位反目相争甚至相残的比比皆是,但真正至交的朋友却很少为钱财权利而翻脸的。真正的朋友之间虽然平时不讲钱财利益地位,好朋友不屑于为一些小事而烦扰对方,但到了朋友困难危机时,则会无条件的竭尽全力相救助,甚至可以为朋友毁家纾难、死而无憾,这才是中国意义的真正好朋友,这样的好朋友什麽时代都大有人在。当然朋友也是有层次的,有一般的朋友、不一定这样高标准,只要相互有真诚,相互理解信任、关心帮助,但朋友真诚相处友情会越来越深,自然会达到患难之交。朋友贵在知心而不在多,所以青年人交朋友要慎重,对好朋友的友情要珍惜,人到中年时感情的牵扯太多,再交好朋友已是不很容易的了。

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上,重视友谊的故事不可胜数。最著名的是管鲍之交,钟子期和俞伯牙的故事等等。刘、关、张三结义更是有口皆碑。一直到今天,我们还讲究“哥儿们义气”,发展到最高程度,就是“为朋友两肋插刀”。只要不是结党营私,我们是非常重视交朋友的。我们认为,中国古代把朋友归入五伦是有道理的。

传统士人交友,重视切磋学问、价值认同和精神气质的投合,我把这朋友称为"鸿儒之交"。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句话说的是学习、交友、修养这相互关联的三件事。"朋"的构字是两块"肉",是带着束蓨或者礼物来孔门学习的学生,郑玄注曰:"同门曰朋,同志曰友",所以"有朋自远方来"是"同门"学习的人,"同志曰友",是说志气相投才可称为朋友。刘禹锡《陋室铭》:"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体现了传统士人对"朋友"的理解,纵然物质贫乏、居室简陋、位阶低下,但"斯是陋室,唯吾德馨",这种贫而不改其志、不滥交友的精神,体现了精神贵族对于自我修养的重视。"往来无白丁"并不是拒人于千里之外的自我封闭,而是传统士人鄙视物质利益和政治利益交换,追求精神自由的体现。

志气愈是高远,则同志朋友愈是难求。登高望远,或去国怀乡,感极而悲,或把酒临风,宠辱偕忘。文人骚客,自可呼朋引伴,感物怀人,赋诗作画。范仲淹《岳阳楼记》却借"古之仁人"述怀:"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欤!"这样的仁人志士,只能托之古人,当世并不多见。所以范仲淹交友很难,不由得他不感叹:"微斯人,吾谁与归!"

据《列子·汤问》载:“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抉,钟子期必得之。而后,钟子期不幸先逝,伯牙破琴绝弦,终生不再鼓琴。因此,知音又叫“高山流水”。俞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故事可谓家喻户晓。俞伯牙是春秋时期楚国著名琴师,而钟子期是个普通的樵夫,是否懂得弹琴技巧不得而知,俞伯牙弹琴,惟钟子期理解琴意,知其志在高山流水。子期死后,伯牙终身不复鼓琴。两人并无实际的交往,也没有很多的"鸿儒谈笑",唯音乐是其交流的媒介。鸿儒之交,尚且依赖于知识交流和语言沟通,而知音则选择心意的相通;鸿儒之交,尚有学识和阶层的分别,而知音则跨越了阶级、职业、性别等一切现实条件的分别,达到意会的境界。知音之交,不仅仅指借助于音乐的意会,而是指跨越一切现实障碍、无须过多言说的意会。"意会"也不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理解",钟子期未必全部理解俞伯牙的思想和抱负,而只是对琴意的神会。相互理解的朋友称为"知己"。知音重视意会,知己重视理解。王勃有诗"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是说纵然有千山万水,隔不断知己之间的情谊。《史记·鲁仲连邹阳列传》中,邹阳受人诬陷,在狱中上书梁孝王,其中有引谚语"白头如新、倾盖如故"。这句话是说,双方互不了解,即使交往一辈子,头发都白了,也还是像刚认识时一样;真正相互了解,即使是初交,也会像老朋友一样。可见知己之间,既不在于距离的远近,也并不在于时间的长短。志趣相投,心意相通,天涯也比邻;志趣相违,心意区隔,咫尺犹天涯。知音难求,知己也难寻,人生得一知己足矣。

名利场中人,也并非都是利欲熏心之辈,古有"管鲍之交",说的是朋友交往,要有理解和宽容。管是管仲(管夷吾),鲍是鲍叔牙。《史记·管晏列传》:"管仲夷吾者,颖上人也。少时常与鲍叔牙游,鲍叔知其贤。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善遇之,不以为言。已而鲍叔事齐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纠。及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死,管仲囚焉。鲍叔遂进管仲。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管仲出身贫寒,曾经和鲍叔牙合伙做生意,分利的时候,管仲往往多给自己,鲍叔牙不以为意,知道管仲不是贪婪,而是家贫;后来鲍叔牙升官了,管仲沦为鲍叔牙部下,鲍叔牙也不因此而歧视管仲,认为时有利有不利。管仲曾经三次被罢官驱逐,鲍叔牙并不认为管仲无能,不过是他时运不佳而已。管仲三次皆战败而逃,鲍叔牙不认为管仲是胆怯,而是因为家有老母;管仲辅佐公子纠,公子纠败于鲍叔牙辅佐的小白,管仲被囚,忍辱偷生,鲍叔牙不以管仲为无耻,理解管仲他是耻于不能功成名就、显于天下。由于鲍叔牙的举荐,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位在鲍叔之上。可以说,齐桓称霸,管仲之谋;管仲功成,鲍叔之力。管仲也感叹说:"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管仲和鲍叔牙的交情由此可以推知了。

唐太宗和魏征的故事,他们固然是君臣关系,但有何尝不是患难与共的好朋友呢?正是由于魏征的直言,唐太宗少犯了很多错误,所以魏征去世后,唐太宗才感叹说,我亡魏征,丢失了一面镜子啊。相反如果朋友不敢当面说出你的错误,甚至帮助你在错误的道路上,越滑越远,那岂不是很危险的吗?看看那些走向犯罪的人们,不是很多人也能够结帮拉伙,吆三喝四,朋友一群,但何尝有一个敢于阻止他们,规劝他们迷途知返的人呢?

既然是朋友,总有某种形式的礼尚往来。最为常见而又不堪的是"酒肉朋友",这种朋友之所以被轻视,是因为除了一起喝酒吃肉之外,就没有什么深入的交情了。换了张桌子,有了新的朋友,还可以出卖旧朋友。与此相反的是"君子之交淡如水",这是说,君子之间的友情,出乎心意相通,相互理解和尊重,往来或许并不频繁,也不依赖于宴饮、物质的馈赠、相互吹捧以及利益交换等手段来维持。有的朋友之间并无实际交往,仅相互闻名和仰慕,是所谓"神交"。及时雨宋江的朋友遍天下,一半是他帮助过的人,另一半则是凭着江湖声望。不过,传统上名人的声望,大多是文人以文名,或者官员以权力以功业而名闻天下,那些闻名者未必算得上是他的朋友,要做到及时雨宋江这般"天下谁人不识君"的地步,实在是很难。

到了二十一世纪,要做宋江倒不是很困难的事情了,互联网给普通人提供了远距离的相互了解、帮助、共享和交往的机会。网络上的"及时雨"处处可见,素未谋面的书友之间的了解和感情,往往胜过相识数十年的同事、邻居或者熟人。

鸿儒之交,一首诗、一曲词或者一篇文章,即可成为相互敬重的朋友;绿林豪杰,一碗酒就成了换命的交情;而"知音"有时仅凭一首曲子。但是鸿儒之交往往鄙视豪杰之交为"酒肉朋友",而以义气为先的豪杰之交却又厌恶文人骚客之间交往的酸劲,现实世界的人们常常视网友为虚拟空幻,而那些以文会友的网友,却又看不起现实世界的势利和俗气。但无论什么阶层、什么身份,也无论往来是否频繁,都可以找到适合自己的朋友。只有一种人永远没有朋友,那就是无心、无情之人。

同志可以为友,是儒生之友,不是同志其实也可以为友。但无论是哪种性质的朋友,都需要两个基本条件:一是有心,二是有情。博学之士,纵然才高八斗,如果不能知心,也是话不投机半句多,如果无情,不过是奸猾之徒;绿林朋友,大碗酒肉,无须多言,就能知心,义气化为友情;网上朋友来有影,去无踪,唯有用心可以感知对方,用情可以牵系彼此。无心无情,徒然是在虚幻的世界里耽误时间。

有心有情,纵然身在荒山大漠,人人都可以是潜在的朋友,互联网已经把这些潜在的朋友部分的变成了可见可感可知的朋友。无心无情,纵然夜夜笙歌、前呼后拥,所拥有的不过是潜在的虚无。

“朋友”原是一种神圣的称谓,为朋友两肋插刀就是明证。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朋友一词也被涂抹成了五颜六色,什么酒肉朋友、知己朋友、患难朋友、生死朋友、忘年朋友、狐朋狗友等等不一而终。似乎往来的人都是朋友,只不过在各人的心中分量有所不同罢了。其实,这其中有好些说法都是对朋友这一称谓的滥用,或者说是对朋友这一称谓的泛用,实际上根本就算不得朋友的。总之是在现代人的眼里,朋友是被分为三六九等的。真正的朋友应该是,就像润物细无声,就像是小溪在缓缓地流淌,就像是春天里冲破冰冻的花草树木,舒展地展开双臂,快乐的吸收温暖的阳光,是自自然然的倾诉,真情的坦露,听朋友说话就像是在欣赏一曲你喜欢的音乐,就像郁闷的夏季里突然吹来一阵清凉的风,在你口渴难忍嘴唇干裂的时候,喝的第一口冰镇凉爽的红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