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应力张拉注意事项:当前影响农民增收的突出因素及对策探讨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17:00:54
当前影响农民增收的突出因素对策探讨
2008-03-18      据统计资料反映:2006年慈利县地方财政收入达11882万元,同比增加2042万元,增长20.75%;农民人均纯收入达2607元,同比增加166元,增长6.83%。可见,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增长速度远远低于全县经济的发展速度。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农民增收乏力的?

一、当前影响农民增收的突出因素:

1.农村产业结构不合理。首先表现在:慈利县是一个农业大县, 2001年以来,虽然县委和县政府在“农”字上很下功夫,大力推行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但农业、种植业在慈利县.农村经济中仍占主导地位。畜牧业虽然有所发展,但仍是分散自主经营,缺乏指导性和规模效益。加上种植业内部结构也不科学,仍是以粮食为主,高效经济作物起步晚,发展慢,农产品质量偏低。据农村住户抽样调查资料显示:虽然农业收入占总收入的份额不断下降,牧业收入占总收入的份额不断提高,但2006年农业收入仍占总收入的38.28%,牧业收入仅占总收入的13.51%。从目前全县的农产品生产和供给来看,农产品生产的明显特点是:好的不多,多的不优。就是名优农产品少、品种结构单一,比如优质水稻、玉米很少,无公害蔬菜至今是空白。农产品特色和质量与市场多样化、优质化需求不相适应。其次表现在全县农村产业结构中,二、三产业发展落后,经济效益不高,严重滞后于农民多渠道扩大就业和增加收入的需要,当前农村仍是在“农”字上做文章,而在“工、商”方面缺乏活力,这是导致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的深层次原因。据农村住户抽样调查资料显示:虽然慈利县农村的二、三产业在快速发展,但其收入占总收入的份额却仍然很低,2006年农民的二、三产业收入仅占总收入的3.67%。

                 2.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低。社会化大生产要求农业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企业化管理,产业化经营,社会化服务,这是国际农业发展的大趋势。但是,慈利县是以丘陵和山区为主的农业大县,地理条件制约了农业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而且,全县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不多,而且组织规模小,覆盖面窄,经营层次低,远远不能满足农民自我服务的需要;在农业的发展过程中,大部分农民仍然是一家一户自我发展,种植什么农作物也是以经验为主,即使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也是简单地种植,或者是调种其他经济作物,呈无序化发展状态。

3.农业成本增加、比较效益低。近几年,农产品价格虽然提高了,但增速低于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和人工价格增速,致使农业成本大幅度增加,农业生产比较效益越来越低,影响了农民收入的增长。如,据调查,今年农业请工每人每天约50元,还不包括吃饭、烟酒,同比增加10元,比前年增加20元。化肥、农药价格均增长。化肥每百斤(下同)碳铵28元、进口复合肥120元、本地复合肥50元、尿素100元,同比分别增加4元、20元、2元、20元。今年牧业收入虽然由于大活猪价格的增长而增加,但由于仔猪、饲料等价格的大幅度的增长,使牧业成本大增。据调查,仔猪每公斤价:0-5公斤60元、6-10公斤40元、11-15公斤36元,均价为40-45元,同比增加1-2倍。已严重影响了养猪户的积极性,养猪大户和养猪数量减少,牲猪存栏减少,造成牧业收入下降。

    4.农民文化素质低。据统计,目前全县农村初中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劳动力占劳动力总数的比例高达82.73%,全县农村劳动力平均的受教育年限仅为7.07年,达不到初中水平,大多数劳动力属于进入劳动年龄人口自然形成的“体力型”劳动者,绝大多数农民还是从事传统的辛勤劳作,受到专业和职业培训的寥寥无几,造成农民在发展农业方面,缺乏有效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在引进优良品种和先进技术方面,缺乏筛选能力。不能有效地促进和拉动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另外,尽管慈利县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速度在不断加快,据统计,目前全县外出务工人数已达11.50万人,且每年以3000人左右的速度增加,为全县农民增收作出了重大贡献。但偏低的文化素质限制了农民的就业领域,比如高工资领域就少有人涉足,并升为管理者的机会很少。而且,大量涌出的青壮劳力带走了资金和技术,留下45岁以上的老年人和小孩,使慈利县从事农业的农民文化程度更低,慈利县农业将面临后继乏人的局面,阻碍了慈利县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的飞速发展。

5.农业基础设施脆弱,抗御自然灾害能力低。经过多年来的农田水利建设,全县的农业生产条件有了明显改善,但是农业抗御自然灾害能力仍然较低。大部分丘陵和山区的农民仍然是靠天吃饭,一遇灾害,农业便减产。据水电部门调查,全县有102座水库,但正常蓄水的仅有48座,病险水库达54座。理论蓄水量1.7亿立方米,但实际上每年都难以达到理论值。一旦遭遇天干,农业用水就成问题,农业减产,农民减收就成定局。

另外,农村社会保障功能差等因素也在不同程度上阻碍着农民的增收。

据统计部门测算, 2006年慈利县农村全面小康实现程度仅达到6.82%,如果农民增收问题解决不了,农村的经济发展跟不上,按这个速度,到2020年实现农村全面小康的奋斗目标将是一句空话。因此,尽快消除影响农民增收的因素,摆脱农民增收缓慢的困境,增加全县农民收入,是关系到全县社会稳定国民经济增长的大事,是全县农村工作的重中之重。

    二、对策探讨

    农民增收问题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是现阶段农村工作的重中之重。解决农民增收问题,根本出路在于农业产业化和农民非农化。所以我们既要用科技化的手段抓增收,又要用产业化的思路抓增收;既要用市场化的思维抓增收,又要用工业化的理念抓增收;既要围绕农业抓增收,又要跳出农业抓增收;在具体工作中,应该从以下几方面着力。

    1.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上抓创新,稳定农民增收主渠道。增加农民来自农业内部收入的关键就是要进行产业、产品结构调整。按照先找市场,后抓生产,先取订单,后建基地的原则,盯住市场组织资源开发和基地建设,才能开拓农产品市场,促进农产品流通,解决农产品卖难问题。一是在产业结构调整上要发挥比较优势,建设优势主导产业发展基地。抓规划,抓协调,抓服务,做大做强烤烟、水果、优质稻等产业,通过调整优化区域布局,建设优势农产品产业带,扩大基地规模,建设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二是在产品结构调整上,要大力实施“优种”工程,坚持在特、优、新上做文章,培树知名品牌。引进优质高效新品种,提高农产品科技含量和市场竞争力,促进效益的提升,进而实现农业生产由追求数量型向追求质量效益型转移。三是加强引导,靠典型示范推动结构调整。改变光靠行政手段推动结构调整的作法,创新工作思路,从示范引导入手,引进新品种、新技术,示范一批,推广一批。通过典型示范,效益吸引,提供服务的方法引导农民主动调整产业产品结构,形成农业结构调整的浓厚氛围。

    2.在农业产业化经营上调思路,铺就农民增收快车道。农业产业化是传统增量型农业向现代效益型农业转变的有效载体,是促进农民增收的强力助推器。发展农业产业化,关键是培育和发展产业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等社会中介组织。一是要把龙头企业当成推进农业产业化的主要载体和关键来抓。坚持开放引进一批、大力发展一批、嫁接改造一批的思路,根据全县的区域优势和产业特点,紧紧围绕烤烟、水果、优质稻等主导产业,大力发展和培育产地市场型、深加工型基地订单型龙头企业,通过协议购销合同、保护价收购等形式,与农户结成利益共同体,逐步形成一头连农户,一头连市场,农工贸一体化,产加销一条龙的产业发展链条,带动全县传统特色产业的改造升级,使其真正成为优势产业。二是大力发展各种专业经济合作组织和中介服务组织。按照政府引导、能人带动、农民自办等方式和“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原则,围绕市场和龙头企业需要,按产业类型和区域布局组建集生产技术指导、销售服务为一体的专业性经济合作组织或协会,真正把农户、企业和市场连结在一起,降低农产品流通成本,提高农民在基地生产和市场销售上的集约化水平和组织化程度,解决小生产与大市场之间的矛盾,使之成为组织和带领农民闯市场的主力军。三是创新扶持方式,按照扶持龙头企业就是扶持农民的思路,由直接扶持农民向扶持龙头企业转变,从资金、政策上向龙头企业倾斜,增强其自身实力和带动辐射能力。

    3.在非农经济发展上求突破,拓宽农民增收新空间。实现农民增收,在农业上做文章固然重要,但针对全县人多地少农业生产资源相对匮乏,农业增收空间有限的实际,必须把推进农村工业化,实现农民非农化作为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举措,通过大力发展二三产业,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进而反哺农业,拓宽农民增收空间。制定鼓励农村个体私营经济发展的优惠政策,通过减免税费等扶持性举措,多给农民一些资本积累的机会,引导农民向加工业、商业、运输业、服务业等二、三产业转移,特别是要积极鼓励引导个体私营经济以资金、设备、技术、信息等多种形式参与农业开发,创办农副产品加工等产业化龙头企业,在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同时,投身农业产业化建设,真正成为增加农民收入新的增长点。

4.在劳务输出上找出路,拓宽农民增收新途径。让农民富裕,就必须让农民充分就业。在当前县域经济还不发达的情况下,最有效的途径就是组织劳动力转移。一是行政推动。要充分发挥县乡两级就业服务网络机构职能,特别是要把乡镇劳动就业服务机构的工作重点转向承担劳务输出和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培训、组织、协调、指导和服务上来,切实提高输出的组织化程度,扭转输出的盲目和无序状态。二是服务促动。做好全县劳动力资源的普查工作,建立劳动力资源输出档案,把好用人单位考察关、输出关、培训关、输出人员跟踪服务(维权)关。特别是培训和维权,要充分利用全社会教育培训资源,坚持先培训后输出的原则,对外出务工人员进行法律、法规、安全生产技能实用技能的培训,全面推进劳动预备、职业资格证书、就业准入三项制度,提高劳动力综合素质,变体力输出型为技能、智能输出型,打造劳务输出品牌;要加强输出后续服务,切实保障外出务工人员合法权益,引导务工人员时与用工单位签订用工合同,通过与劳务输入地政府相关部门加强联系,积极为外出务工人员妥善解决各种纠纷。

5.在提高农民素质上下功夫,培树农民增收原动力。实践证明,科技是促进农业产业优化升级的重要支撑,也是实现农民增收的原动力。全县农民科技素质普遍偏低的现实严重制约了农民增收进程,为此,必须采取有力措施,千方百计提高农民素质。一是要大力开展职业培训,提高农民生产技能。结合农业主导产业建设实践和农民的切实需要,以服务农业和农民为宗旨,办好各类培训班,扩大培训数量,提高培训质量。积极组织科技服务下乡活动,时帮助农民解决生产经营中遇到的一些实际困难。二是建立健全科技推广服务体系,通过农业技术信息网络向广大农民传授新技术、新品种、新工艺有关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