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售火车票提前多少天:只有学会观察分析经济发展形势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8 18:43:59
只有学会观察分析经济发展形势对美国经济形势的分析

在美国经济发展中,上个世纪70年代的“滞胀”经济,和80年代初的“三高”现象,至今在理论界也还没有得到解决,如对“滞胀”问题,有学者提出了“1971年和1972M1的增长速度平均不超过7.5%这无法有力地解释1973年、1974年的价格上涨,同时也无法解释第一次石油危机冲击后。价格水平虽然回落,却仍然远远高于70年代初的水平。”(消费物价指数19714.3%19723.3%,19736.2%,197411%)他的回答是:“由于政府没有表现出控制通胀的强有力的决心,使得人们对于通胀的预期更为强烈,因而助长了通胀。”这一解释也同样没有说明问题的真正原因。

在“三高”问题上,也有学者指出:“在80年代,美国的货币—价格关系和货币—收入关系都发生了变化,已无法用传统理论进行解释……即货币供应与通货膨胀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究竟如何。”

其实,这二个问题的根本原因都在于供给不足。它主要体现在生产率增长与第三产业发展的不协调,因为生产率的增长率,反映的是剩余产品生产的增长率。第三产业的发展,是消费剩余产品的表现。二者协调发展,就既能使经济平衡增长,也使通胀率处于较低水平,二战后的美国经济的发展,就是这个问题。在19481973年的25年期间,美国的生产增长率是年均3%1973年—1996年的23年是年均1%(萨缪尔森《经济学》)。而第三产业的发展是:1930年的就业人数占总就业人口的49.7%1950年的就业人数占总就业人口的57%(《中国经济改革30年》对外开放卷)。在20年中,美国第三产业就业人数占总就业人口的比率只上升了7.3%,到1970年,美国第三产业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59%1980年为63%1990年为69%,(《当代世界经济实用大全新编》)在20年时间里,第三产业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上升了10%。这种生产率的增长率与第三产业增长的不协调,反映在消费品价格上,就是从60年代的低通胀,年均为2.4%,到70年代的年均为7.4%的,高通胀的产生。

美国70年代的“滞胀”经济,虽然有多种原因,但是主要原因是宏观调控的失误。因为当市场经济进入第二发展阶段后,从理论上来说,第三产业是属于剩余产品的消费者,一、二产业是属于剩余产品的生产者。既然有剩余产品的消费者,那不是可以消除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吗?怎么还会发生经济衰退和“滞胀”经济呢?问题就在复杂的实际经济的运行过程中。

因为第三产业的发展,也既有成本投入,又要有利润,那么第三产业的利润怎么实现?关键就在一、二产业对第三产业的劳务需求。这样,第三产业的消费,为一、二产业实现利润创造了前提。而一、二产业的劳务需求,则为第三产业实现利润创造条件。但是,一、二产业的劳务需求,是转化为商品价值的需求,是属于商品价值的增加,利润的减少,而商品价值的增加,又会增加第三产业的成本,而增加劳务收费的价格。所以,第三产业与一、二产业,在劳务价格和商品价格上,存在着互推价格上扬的必然,特别是在第三产业就业人数超过总就业人口50%以上后,这种必然性就会明显的突显出来,因为劳务服务者已属于劳动者中的多数以后,劳动成本的上升,引起劳务价格的上涨是不可避免的事情。这就是美国在“19571958年经济衰退中历史上首次出现价格上升的现象”①,但是,在经济衰退中价格上升的原因,还有消费二重性的原因。所谓消费二重性,就是既有生产消费,又有生活消费。而在生产、生活消费中,又有相对静止的、抽象的、共性的和动态的、具体的、个性的区别。所谓相对静止的是指基础设施、基本建设、住房等。所谓抽象的是指产量、产值、销售量、需求量等等。所谓共性的是指共同的需求,如生产消费中的厂房、设备、能源、原材料等,生活消费中则有衣、食、住、行、用等,另外还有公共事业。所谓动态的是指天天都在运转的生产消费中的能源、原材料和生活消费中的饮食、能源、出行、穿衣等。所谓具体的是指具体的物资和数量。所谓个性的是指各企业、事业、家庭、个人的个性需求。

因为消费中存在的二重性,就使第三产业、一、二产业的生产消费和生活消费之间,都既具有共性的相对静止的抽象的消费需求,又具有动态的、具体的、个性的消费需求。共性的相对静止的抽象的消费需求,则既是产生经济周期性波动的根源,但又是可以由宏观按比例分配生产与消费协调发展的可控性。而动态的、具体的、个性的消费需求,是使一、二、三产业和生活消费都有相对独立性的运转能力,并在市场机制调控下运行,这就是美国在“19481949年的衰退中,物质产品价值下降了138亿美元(以1982年美元计),而第三产业、服务业产值却上升120亿美元。在19731975年衰退中,产品价值下降500亿美元,服务业产值却上升677亿美元。服务业就业人口在战后所有危机期间平均增长 2.1%”②可见,在市场机制调控下,当第三产业的产值达到50%上下后,则能减轻经济发展的波动。

因此要分析美国上世纪70年代“滞胀”经济产生的原因,首先,必须考察60年代的消费价格指数的年上涨率。因为消费价格指数年上涨率,是衡量产业结构协调状况的主要指标。美国上世纪60年代消费指数上涨率是:61621%63641.3%,651.6%662.8%,673.1%684.2%695.4%。可以看到,物价每年都在上涨,只有65年以后涨幅比6162年增长了4.4个百分点。9年间,物价上涨了21.7%,这虽然与工资的增长有联系,但重要原因是宏观调控的问题。因美国在上世纪60年代的宏观调控目标是充分就业,而不是生产与消费和剩余产品生产与剩余产品消费的协调发展,所以在调控中既有放松银根,降低利率,降低公司所得税,投资减税优惠和加速折旧等刺激扩大投资的措施,也有以扩大需求拉动经济发展的政策,而且是后者大于前者如降低个人所得税,降低抵押贷款利率,增加军费开支和公路、学校、废物处理、邮局等工程建设。在1965年的约翰逊总统的“伟大社会”计划中,又大量增加补贴等福利支出。政府的非军事采购,也由1965年的734亿美元,占GNP10.6%,上升到1968年的1032亿美元,占GNP16.6%。联邦政府开支在19651968年间增加了51%③。在政府财政扩大投入和宽松的货币政策的推动下,既使美国经济快速发展,制造业生产能力指数在1960年为60,1965年为73,1970年为97,而全部制造业的开工率在1960年为80%,在1965年为90%,在1970年为97%④。但是,也造成了物价的上涨,原因是:①第三产业的动态的生产消费需求,主要是劳动力,产出是服务收费。在服务收费中的商业服务、货运、金融保险都是形成物价上扬和生产成本增加的因素;②工业和服务业的发展都增加了生活消费,再加约翰逊总统的大量增加福利补贴,以上这些都是促使物价上涨的条件。这就是上世纪60年代后期物价快速上涨的原因。

从分析美国上世纪60年代物价上涨的原因中可以看出,除扩大军费开支和大量补贴福利的投入,是宏观调控中过量财政投入。增加物价上涨的因素外,其它的因素都是属于第三产业的产值达到占GDP 50%上下后的动态生产消费的劳动力需求,与产出的劳务收费是物价上涨的主要因素。可见,在第三产业产值的增长,而发生的物价上涨,是属于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而造成上世纪70年代,美国“滞胀”经济,是宏观紧缩政策,和三次石油危机冲击的结果。尼克松总统于1969年执政时,为应对通胀,实行了紧缩财政货币政策,大量削减军费订货,提高社会保障税率,废止投资纳税优惠法,控制货币供应量和信贷投放,提高利率水平,从而结束了美国上世纪60年代的经济持续增长。1969年经济增长率从上一年的4.1%,下降到2.4%,而通胀率却从上年的4.2%上升为5.4%⑤。

 

为什么紧缩政策会造成经济增长的下降,而物价上涨呢?因为紧缩政策,是一个错误。我们从分析60年代的物价上涨的原因,看到的是生产增长率与第三产业的发展不协调而引起物价上扬。因此,要解决物价上涨的出路,是扩大生产。紧缩政策只能约束扩大投资与第二产业产值、利润的减少。但不会影响第三产业的增长和对劳动力的需求,因而劳务收费形成的商品附加值,也只有增加不会减少,这就是美国进入1973—1975年的经济衰退期中的高通胀,则所谓“滞胀”经济。可见,它是由宏观调控的失误和第一次石油危机的冲击造成的。宏观调控失误的表现,还有一个是调控政策的越位。按客观经济规律的要求,当市场经济进入第二发展阶段后,宏观机制与市场机制二者既不能缺位,也不能越位。而尼克松总统于1971年9月15日,宣布实行“新经济政策”。其中有一项内容是:冻结物价,工资和租金90天。1971年10月7日,宣布实施“新经济政策”第二阶段由生活费委员会对工资、物价、租金实行管制。1973年1月—6月,取消物价管制,但从8月—1974年4月又实行物价冻结。美联储从1973年1月15日起,将再贴现率从4.5%持续提高到7.5%,从而引发了1973年开始的经济衰退。消费价格指数从1970年的5.9%下降到1971年的4.3%和1972年的3.3%,到1973年却上升至6.2%,1974年更上升到11%。为了抑制通胀,美联储从1974年4月又将贴现率提高到8%⑥。这一紧缩政策,完全违背了市场经济发展规律。因为物价上涨是属于第三产业劳务费形成的商品附加值,和第三产业就业人口的增加也提高了对生活消费的需求。紧缩政策加大供需矛盾,促使物价的上涨。因此,在第三产业的产值和就业人口,都已超过一、二产业之和,而生产率没有相应提高时,物价上涨是经济运行的正常反映。宏观采取紧缩政策,因而既造成了经济衰退,又加大了市场供需矛盾,促使物价进一步上涨,再加上石油危机的冲击,又加大了物价上涨的幅度。物价的上涨,拉动了劳务收费的上扬,劳务收费的上涨,也是商品附加值的增加。上世纪70年代,美国“滞胀”经济的产生,就是在宏观调控指导思想上,把正常的物价上涨当作美国经济的头号敌人,实行错误的紧缩政策,再加石油危机的冲击,造成物价上涨恶性循环的结果。

美国于上世纪90年代,进入了新的经济发展时期

什么是新的经济发展时期?新的经济发展时期是指市场经济的发展,已从机械化、电气化进入以计算机、信息化为标志的高科技的劳动力要素功能分工与组合的发展时期,反作用于生产与消费和剩余产品生产与剩余产品消费的,矛盾双方的地位变化,而进入消费和剩余产品消费占主导地位的市场经济的第三发展阶段。调控机制也进入以宏观机制调控为主,市场机制调控为辅。克林顿总统的以增加富人的税收,压缩联邦政府开支所得财政经费,既用于刺激经济发展,促进就业;也用于减少财政赤字,以提高宏观调控能力的“重振美国经济”的主张,适应了美国市场经济进入第三发展阶段的客观经济发展规律的要求。因为,克林顿总统的增加富人的税收、压缩联邦政府的,包括国防军费在内的150项开支和把增收节支的钱,用于重建公路、机场、住房与教育医疗等,和对企业固定资产投资实行税收优惠,以及减少财政赤字的实质,是使一、二产业与第三产业协调发展,也使剩余产品生产与剩余产品消费处于协调,更重要的是缩小社会贫富差距,使剩余产品能逐步向贫困和低收入人群覆盖,这正是市场经济第三发展阶段,宏观调控机制客观要求的调控目标。但是,在宏观调控的指导思想上,并不明确市场经济进入第三发展阶段后,是属于消费和剩余产品消费占主导地位,生产和剩余产品生产处于从属地位,和以宏观调控为主、市场调控为辅的双重机制的运用,也不了解宏观调控的对象是:相对静止的、抽象的、共性的剩余产品生产与剩余产品消费的协调发展;市场机制调控的对象是:动态的、具体的、个性的市场供给与需求的平衡。更不了解宏观机制的要素功能是:财政、计划、税收、货币、金融、信贷、利率、汇率、以及法律、法规、政策、条令、条例、制度等,在这些要素功能中,计划是核心,它的目标是剩余产品生产与剩余产品消费的协调发展,其它的要素功能,则是属于调节这一目标实现的手段。因此,宏观调控的目标既不是财政预算的平衡,也不是消费品价格水平是否适中。因为,这二者都不是市场经济运行的主要问题。所以,当美国政府在1997年,财政赤字减至226亿美元的微不足道的低位时,政府通过了《1997年纳税人税负减免法案》。克林顿总统的原意是要为穷人和中产阶级减轻税负,但于1998年实施的结果适得其反。据一家公平税负调查机构的调查,底层80%的人们每获得1美元的减免,纳税人中收入最高的1%可以得到1189美元的减免⑦。由于宏观调控不当,美国企业利润下降,1998年第三季度,化工行业的税后利润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其中杜邦公司的亏损高达5.6亿美元。其他如电子设备行业收益下降14%,汽车行业下降63%,金属、石油天然气、半导体行业分别亏损52%、48%、43%⑧进入1999年后,美国经济的发展,出现了第二季度从第一季度的4.3%下降到1.8%,主要原因是私人消费、私人投资和政府消费的下降,以及商品、劳务进出口贸易中,进口的大幅度超过出口,而在私人消费中降幅最大的是非耐用消费品。私人投资中非居民投资的建筑业降幅最大,从一季度的5.7%剧降到二季度的-1.2%;居民投资下降幅度也同样从一季度的15.4%降到了二季度的7.7%,下降了一半⑨。出现消费和固定资产投资萎缩的直接原因,是克林顿政府的1997年的减税政策违背了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因为,美国当时经济发展的现实是:在以计算机、信息化为标志的,脑力劳动要素功能分工与组合发展的反作用下,剩余产品生产与剩余产品消费的矛盾运动,已进入质变,也就是剩余产品消费处于主要地位的发展阶段。而在这一发展阶段中,调控经济发展的应该以宏观机制的调节为主,道理很简单,市场机制调控的是剩余产品生产的发展,宏观机制调控的是剩余产品消费的发展。而克林顿政府的减税政策“减税的一半将流入仅占人口总量的5%的”⑩富人手中。所以,这种减税政策只起到了削弱宏观机制的调控能力,却起不到发展消费的作用。同时,美国的宏观机制就没有占据调控经济发展的主要地位,而是让给了金融市场,这种机制的要素功能的越位行为,就成了这次全球金融危机的祸根。

可见,在当今美国的宏观经济调控中,必须解决:1、为什么要以扩大消费需求为主?2、为什么调控消费需求必须以宏观调控为主?3、宏观机制该怎样调控消费需求?4、金融市场为什么能占据宏观调控的地位?

 

1、为什么宏观调控要以扩大消费需求为主?原因有:①美国经济通过上世纪90年代,以计算机、信息化为标志的脑力劳动要素功能分工与组合的发展后,传统产业的设备得到了改造,制造能力有了很大的提升。有资料表明:在80年代和90年代初美国制造能力每年仅增长2%左右,而1994年增长2.6%,1995年增长3.5%,1996年增长4%,1997年增长大约5%(《世界经济研究》郭万达、刘容欣1999)。由于制造能力的大幅增长,使美国经济的产业结构发生了质的变化,它就表现在非物质生产的第三产业的产值占GDP的绝对多数。据国际统计年鉴的统计,美国2000年的GDP增加值为3.7%,其中一产占0.13%、二产占0.9%、三产占2.44%。这说明美国进入新世纪后,GDP的增加值中,已有2/3是属于第三产业的产值,也就是劳务费,也就是他们的劳动,只创造价值,不创造使用价值。而他们所需劳动工具和生活消费品都来自一、二产业的商品生产。可见,如果没有第三产业需求的增长,美国GDP的增长就要下降2/3。如果加上乘数效应,那就是零增长。②因此,解决经济发展问题,关键在消费的增长,而生活消费需求的有效增长是提高贫困人口的生活水平。按美国政府2008年公布的数据,2007年贫困人口3730万,占总人口的12.5%。提升这部分人的生活水平,既是有效地解决消费不足问题,也是解决社会贫富悬殊问题。③增加消费需求,就必须扩大就业减少失业率,既可以发展经济又可以减少贫困人口。但是,在进入市场经济第三发展阶段后,要扩大就业,就必须由政府投资公共事业和基础设施,廉租房的建设。总之,以上三个方面都是以消费拉动生产发展的内容,没有生活消费的增长,和第三产业的扩大投资、扩大就业,美国经济的发展就必然会处于困难时期。

2、调控消费需求为什么要以宏观机制为主?根本原因是市场经济客观规律发展的要求。因为市场经济的第三发展阶段,是以脑力劳动为主,一、二产业以自动化、机器人代替体力劳动,就业人数会进一步缩减,制造能力又有提高,剩余产品必须向贫困人口覆盖和扩大第三产业的发展。这就需要政府有计划按比例、以货币形式分配,才能使剩余产品生产与剩余产品消费处于协调发展。简单的说,市场经济第三阶段的发展,主要是依靠扩大财政投入,调控剩余产品向贫困人口覆盖,达到剩余产品生产与剩余产品消费协调发展。

3、宏观机制该怎样调控消费需求?市场经济第三发展阶段,宏观机制调控消费需求,首先必须明确,是以消费需求拉动经济增长,只要以财政增加投入有效需求,就能拉动经济发展;其次必须明确市场经济第三发展阶段的发展,是质的变化。这种变化,应该是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社会制度的全方位的变革;再次是必须明确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是:第一,调控剩余产品向全民覆盖。办法是对富人增税,给穷人提高生活消费;第二,努力发展高科技,早日实现以脑力劳动为主;第三,建立有计划按比例调控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的调控体系。在具体操作中,除按宏观调控要求,调节相对静止的、抽象的、共性的生产与消费和剩余产品生产与剩余产品消费处于协调发展外,还应运用货币、税收、金融、信贷、利率等要素功能来促使宏观调控计划的实现。在运用这些要素功能中,应该与金融、信贷市场分离,应在法律上明文规定,贫困人口的住房和生活问题,由政府承担,并规定相应的脱贫解困的责任。同时要禁止金融单位向贫困人口放贷。为有利于宏观调控,对税收和利率,也应采用既有相对稳定的税率、利率,也有相机而改的灵活的税率、利率,而不是现在的“一刀切”的频繁调整。原因是税率、利率都具有二面性。一方面是可以为市场扩大或缩小调控利润的空间;另一方面也可以成为宏观调控生产与消费和剩余产品生产与剩余产品消费协调发展的要素功能。对税收、利率采用双轨制,就更有利于疏导企业的发展。

总之,市场经济第三发展阶段的宏观调控不仅要有符合客观规律要求的理论指导和明确的目标,同时还应建立宏观计划机制的调控体系,划分宏观调控与金融、信贷市场,以及商品市场、市场机制的界线等等,才能有效调控经济增长。

4、金融市场为什么能占据宏观调控的地位,或者说美国为什么会发生次贷金融危机?

美国金融市场为什么能占据宏观调控的地位,从根本上说,是现有经济理论没有揭示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不了解市场经济发展的阶段性;不了解市场经济发展的第三阶段,是消费和剩余产品消费占主要地位的质变时期;不了解市场经济的质变时期,是剩余产品向全民覆盖的发展时代;不了解市场经济第三发展阶段,宏观调控机制必须处于主要地位;不了解市场经济发展第三阶段,宏观调控的手段,主要是有计划地扩大财政投入,解决贫困人口的住房与生活和第三产业的基础设施建设与科技教育、卫生等公共事业,以推动经济增长;不了解货币、税收、金融、信贷、利率具有二面性;更不了解需要划分宏观调控与金融、信贷市场的界线等理论与实践问题。所以,在2001年,美国经济出现明显下滑的情况下,布什总统采取的是与客观要求相违背的、有利于富人的、10年内减税1.6万亿美元的减税计划,和美联储的,只是为市场机制创造调控空间的“一刀切”的,多次降低联邦基金利率的宏观调控政策。同时原本难于申请的次级住房抵押贷款,也在低利率和房价持续上扬的利好预期下,降低了条件。并采用以债养贷的办法,创造了次贷的衍生产品,抵押贷款支持债券和债券抵押担保债券,又以高回报率和权威风险评估机构的高估信用等级的包装,使次贷得到了迅猛的发展。据统计,2003年至2006年,信用衍生类金融市场规模膨胀了15倍,已达到50万亿美元的惊人数量。(《世界经济研究》2009.1)而市场经济进入第三发展阶段后,宏观机制调控的目标,就是向富人增税,有计划扩大财政投入,给贫困人口解决住房和提高生活水平。那样既拉动经济正常发展,也能缩小社会贫富差距。这次美国次贷金融危机的产生,也从反面证明:美国的社会生产能力,是能够供给这些买不起住房者的住房需求的,关键就是要由政府来解决。这也正是市场经济进入第三发展阶段后,宏观机制调控经济发展的任务。可见,这次全球性的金融危机的根本原因,是美国政府宏观调控的失误。

但是,应该看到美国的这次救市基本上是正确的,关键是能不能吸取这次惨痛的教训,抛弃自由化金融市场的思想理论,建立起以宏观调控机制为主的、权责利相统一的、负责任的经济、政治相统一的体制机制,调控剩余产品向贫困人群覆盖,为消除贫穷、为人类谋幸福,而不是为一党一国的私利而发展经济,才能使美国经济复苏后得以继续发展。如果保持原来的经济运行模式,搞双重标准,那么,即使美国经济复苏后,也将处于长期低迷。

 

四、对我国经济形势的观察

这次由美国次贷引爆的、蔓延全球的金融危机,对我国的经济发展虽然也有较大的影响,但我认为:它的影响应该是正面大于负面。所谓正面大于负面,是说这次金融危机将促使我国,从经济思想理论到企业的转型升级,进行一次全面的系统的“大洗牌”。而这种“洗牌”对我国经济发展是迟早都要发生的事情,金融危机就起了推动作用,它的负面只是因被动的受冲击,使出口企业承受较大困难,国家宏观调控承受较多压力,失业人员生活受到影响。

经济思想理论为什么要“洗牌”?答案是:阐述市场经济运行的经济学与指导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理论概念不相符。说白了就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思想理论的内涵,是搬用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学,指导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概念,是属于以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制订的路线、方针、政策、制度、法律、法规、法令、条例、条令等等。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学,是过时的、落后的、片面的,它不是揭示市场经济运行、发展客观规律的经济科学。因此,它既不能指明市场经济的发展方向,也不能完整、全面、正确、客观地回答现实的经济问题。这次政府投入四万亿元扩大内需,保增长、保民生的宏观调控措施,有的经济学家就说:“北京推出二年四万亿投资抢救,我不反对。然而北京要鼓励‘内需’想法却是错了。”“二年四万亿投资政府项目,私营工业不可能不付出代价。争用同样的资源,用同样的生产要素,此长彼落是无可避免的。”因而他认为:“长此下去中国的改革前功尽废矣。”他得出这一认识的理论依据,就是资本主义“经济学的第一课永远是说,如果一个国家要多产出武器,就要少产出面包”的原理。而西方经济学研究的是生产,要解决的基本问题是:生产什么,如何生产和为谁生产。这是市场经济生产占主要地位的第一发展阶段研究的问题。产业结构主要是农业和工业。社会结构是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市场经济进入生产与消费和剩余产品生产与剩余产品消费处于相对平衡的第二阶段后,产业结构已必须划分为一、二、三产业,经济的发展已由宏观机制与市场机制共同调控。二者之间的关系。宏观机制调控的是财政计划分配,投入调控宏观经济的剩余产品生产与剩余产品消费的协调发展,市场机制调控的是剩余产品生产与市场供求平衡。因此,宏观调控只与市场调控发生关系,与私营工业无关,就是与市场机制也是对立统一的矛盾关系,不是部分与部分的划分问题。不过矛盾关系就有一个协调统一问题,也就是哲学中的度的定位问题。为什么宏观机制与市场机制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从根本上说,市场机制调控的是:使微观经济的生产能力不断的发展。生产效率不断地得到提高,利润的不断地增长。利润是属于剩余价值,它的实现是把剩余产品卖出去。而在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本本身的运转限制了消费。因为,资本主义的社会结构就是资产阶级、无产阶级和为资产阶级利益服务的国家机构。所以构成社会消费的是:1、无产阶级的生活消费;2、政府的消费;3、资产阶级和新增资本的生产、生活消费。在这四部分的消费中,只有新增资本的生产、生活消费,是属于实现利润的消费。但是,新增资本只是在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投入过程中,是实现利润的消费。当它进入盈利后,就属于利润增长的新元素。所以,市场机制调控的是利润的增长,不调控利润的实现,当利润积累到一定数量,也就是当企业库存耗尽流动资金时,由于资金链的断裂,而引爆了经济危机,那么经济危机怎么又会经过衰退,又会复苏呢?因为产生经济危机的根本原因是生产的剩余产品过多,而不是资本的减少,是投入消费的货币,跟不上剩余产品的增长。所以,经过落后产能的破产倒闭,有的则更新设备提升科技水平,改善经营管理,使企业转型升级,经济开始复苏,而进入新的发展期。宏观调控的任务,就是以扩大财政预算投入消费,使利润的增长与消费的扩大相协调。可见,市场经济发展的根本问题,是解决剩余产品生产与剩余产品消费的矛盾。而解决这一矛盾的关键,就在于建立、完善这二个机制,并善于协调运用、发挥这二个机制的作用,这次美国次贷金融危机的产生,我国有很多人批评美国人民“寅吃卯粮“。其实这只是看到现象,没有看到实质问题,是金融市场机制与宏观机制没有划分相互之间的界线,因而造成了美国的金融市场误调了宏观机制调控的内涵。前面我们已经分析了美国宏观调控失误是造成金融市场的调控与宏观调控错位的主要原因。

为什么宏观调控与金融市场调控的错位,会引发金融危机?根本原因在于宏观调控要解决的根本矛盾是:剩余产品生产与剩余产品消费。金融市场调控的是金融企业的利润,投放市场的是金融成本。因此,只有贷给有还贷能力者。才能收回本息。宏观调控的目标是:调控剩余产品生产与剩余产品消费协调发展,促使经济稳定正常运行,调控的要素功能是:财政、计划、税收、货币、金融、信贷、利率、汇率等。调控内涵是相对静止的、抽象的,共性的生产、生活消费。调控的目标是剩余产品转化为消费品,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基础是剩余产品。因此,宏观调控,对企业、对社会、对缺少消费能力的贫困家庭和低收入群体都是盈家。而以金融市场代替宏观调控,结果是:不只是金融企业是失败者,而且伤害了社会、伤害了广大人民,造成经济倒退。金融市场的能够代替宏观调控消费,原因在金融、货币、信贷、利率具有既是宏观调控的要素功能,又是金融市场的要素功能的二面性,因此,对金融市场的金融企业、货币、信贷、利率等,必须限制它们的属于宏观调控要素功能的一面。这样,就必须分清二者之间的界线。这一界线可以用这样的公式:既买也卖(老板),既卖也买(工人),先买后卖(投资者)。只买不卖(国家投入)。宏观调控的就是只买不卖,是使剩余产品转化为贫困家庭、低收入人群和公共事业,基础设施、文教、卫生、科研、国防等的消费品,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促使经济协调平稳发展。既买也卖,既卖也买,先买后卖,是属于商品生产、商品交换的市场经济运行方式,所以宏观调控的实质是:调控剩余产品向广大人民向社会覆盖,促进经济正常稳定发展。这标志着市场经济进入第二发展阶段的,宏观调控后,按市场经济客观发展规律的要求,经济社会就是属于广大人民的社会主义社会,而不是资本主义。社会结构也不是阶级结构,而是多层次宝塔形结构。社会矛盾,也不是阶级矛盾,而是权责利相统一的既平等又不平等的矛盾。解决这一矛盾的方法是:建立与完善既有民主又有集中,既有自由又有纪律的民主集中制,这次金融危机的产生,深层次的原因,就是资本主义的社会结构,资本主义自由化在经济领域里的具体表现。这也就是我国只能走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不能搞资本主义,不能搞自由化,不能搞民主社会主义,不能搞“三权分立”的焦点所在。因此,这次金融危机,从市场经济客观发展规律来说,是迫使我国经济转型升级。转型升级的关键是:发展、健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系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系统是一个覆盖全社会的、庞杂的二重性对立统一的系统工程,它要解决的是:既有生产与消费,又有剩余产品生产与剩余产品消费的双重矛盾,它具有:1、双重双向的分工与组合;2、双重双向转化;3、双重机制;4、双重分配;5、双重平衡等5个子系统。

郎咸平教授把我国1、2子系统中的制造业,概括为6+1,即产品设计、原料采购、物流运输、订单处理、批发经营、终端零售这6个环节掌握在发达国家的企业家手中,只有加工制造环节由我国企业承担。因为,生产要解决的是,满足消费者的根本的本质的需求。而这一需求的解决,关键在产品设计和原料采购。例如,嵊州人造的一种烧柴炉子,获得了全球节能冠军,英王储查尔斯亲自给它颁奖,炉子已在国外卖出6万个。而这种炉子的关键是炉芯,炉芯黏土的配方就研究了一年。可见,我们加工制造业的产品只能拿到十分之一的价格,十分之九的钱都被发达国家的企业家占有,根本原因就在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系统不健全,其中的关键又在于科技落后。因此,发展我国工业的根本出路,在于健全、完善以科研为中心的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协调发展的,二重性双向分工与组合和二重性双向转化。办法就是把一部分生产企业,从东部、从城市向中西部向农村转移扩散,实行与城乡统筹与小城镇建设与中西部建设有机结合。城市、东部则以科研、产品设计开发、订单处理、原料采购、物流运输、批发经营、终端零售为主,外贸企业则既做外贸也做内销,以促使东中西部协调发展,和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这样既可以减少进出口顺差的压力,也可以解决大学生就业难和减少民工流的问题。因此,我认为这是解决我国经济难题的最佳选择。

关于双重机制的建立、健全与完善问题。首先要解决的是认识问题。现在经济学都把市场机制说成是看不见的手,把宏观机制说成是抑制经济扩张,刺激经济回暖的应对经济危机的政府行为。这表明当今的经济学理论,没有揭开市场机制调控的是经济的增长。宏观机制调控的是剩余产品消费的增长与剩余产品生产的增加相协调,促使经济协调稳定地发展。这样,宏观调控机制就要有短期和中长期的剩余产品生产与剩余产品消费和产业结构协调发展的调控目标,而不是“相机抉择”。这样,要使宏观调控达到既定目标,就必须认识宏观机制的要素功能。和调控的内涵,这在前面已经说过。这里只说说货币。

货币是生产、生活消费的手段,是商品价值,价格的法定的共同载体和计量单位。所以货币也既有法定的生产者发行者,和相对独立的货币流通的金融市场。这样,货币、金融、信贷、利率、汇率就既具有宏观机制的要素功能的内涵,又具有金融市场要素功能的双重内涵。只是金融市场的货币流通,目的在于盈利。在盈利活动中,适应了生产、生活消费的需求,因而有利于市场经济的运行。由于金融市场的本质是盈利。它的有利于市场经济的运行,只是主观的盈利行为,与客观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情况下,才能起有利于经济运行的效果,反之,则会对经济的发展起极大的破坏作用。这次美国次贷引爆的全球金融风暴,就是以债养贷+高额回报和欺诈的运行模式来代替宏观调控,而酿成的全球性惨祸。同时,金融市场还利用货币的内在属性,为了获取暴利,对商品市场进行干扰和操纵。我国“国产大豆加工企业闹‘豆荒’、国储库满仓,国产大豆生产区黑龙江豆农卖豆难”(人民日报2009.6)的奇怪现象,不就是透视出国际金融高手和产业资本联袂操纵我国大豆市场,破坏我国的大豆生产吗?因此,要完善宏观调控系统,一定要建立起符合市场经济,进入第二发展阶段后,社会结构是权责利相统一人人平等的责任监管系统的法律和问责制,对金融市场、商品市场实行严刑峻法的监管,才能使我国金融市场,、外汇市场、商品市场不受操纵,经济免遭破坏。否则我们又将沦为发达国家的二等公民,被他们鱼肉。

 

市场机制是怎样调控生产发展的?

市场机制调控生产发展,关键在要素功能,市场机制的要素功能有:市场、竞争、价值、价格、利润。市场机制的健全、完善就看你的产品是否具有这五个市场机制的要素。在这五个要素中竞争是核心,因为,竞争力是占有市场、价值、价格、利润的综合能力和先决条件。原因是市场容量是有限的,就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平衡来说。是在成本+利润=总需求。可见,市场调控的只是成本这一块。利润这一块在市场机制调控中,就是靠竞争来抢。而竞争力,既包括产品生产的产品设计开发、原料采购、生产经营管理,包括工艺流程、成本核算;也包括产品转化为消费品的定单处理、仓储运输、批发和零售等环节。所以,只有你的产品具有消费者本质需求的要素,才能具有综合、先决条件的竞争力。例如,我们有一家丝绸企业,在丝外面包一层尼龙,使丝绸服装既保持丝绸的裘软,又不会有贴着皮肤的缺陷,使市场消费需求猛增。可见,市场机制的调控生产发展,核心就在竞争推动科技创新、产品创新。竞争的实质是生产与消费的矛盾运动,是生产者与生产者争夺消费者。争夺的手段就在科技创新、产品创新。科技创新、产品创新是属于劳动力要素功能分工与组合的发展。

劳动力要素功能分工与组合,又分成三个层次:第一层次为劳动力的社会分工与组合。从历史的发展来说,他起源于直立人、早期智人、晚期智人的群的分工与组合。晚期智人进化成现代人到现在,已经历了原始社会的部落、氏族、家族的组合,奴隶社会的奴隶主与奴隶,封建社会的地主与农奴,资本主义社会的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阶级结构的国家,和社会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是与市场经济第二发展阶段相适应的,权责利相统一、人人平等的多层次、宝塔形结构的社会。因为是多层次宝塔形的结构,所以又存在权责利相统一的、既平等又不平等的矛盾,即同一层次之间,权责利都是相同的,不同层次之间的权责利是不同的。劳动力要素功能分工与组合的第二层次是自然物质与社会物质要素功能的分工与组合。例如农业中的土地、水利、种籽、化肥、农药、各类农具等等。工业则有设备制造业的各种金属。能源中有煤、电、石油。电又有火力发电、水电、风电、核电等。总之各行各业都有多种物质要素功能的分工组合而成。劳动力要素功能分工与组合的第三层次,是科学技术的要素功能。科学技术是对一切物质要素功能进行开发利用的知识要素功能和技术要素功能。例如,我国于2009年6月20日并网发电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1.5兆瓦级风电机组,在风速达到每秒4米的风况下即可发电,打破了国外在兆瓦级核心技术上的垄断,而在竞争中具有明显的技术、成本、价格的优势。这就是竞争推动劳动力要素功能分工与组合发展的核心,是科学技术,而不是廉价劳动力。廉价劳动力只是劳动力要素功能分工与组合的第一层次。我国加工制造业,虽然有了长足的发展,为什么价格的话语权总是控制在别人手里,关键就在于我国加工制造业的劳动力要素功能分工与组合,主要是属于第一、二层次的卖苦力、卖资源,别人卖货币、卖技术,而且核心技术、尖端技术还禁止向我国出口。回过头来再压我国人民币升值,美元贬值,把我国用血汗、用资源换来的美元储备又砍掉一截。这就是发达国家标榜的公平竞争的游戏规则。总之,我国加工制造业首先应从观念上树立自主创新、自主品牌的思想。其次做贴牌的发展期已经过去。因为,中国制造,已不是改革开放初期的,只能在欧美国家的地摊上才能找到。而现在的中国制造,已是世界公认的牌子,关键就在做精做细、做到消费者的心坎上。因为竞争就是争取消费者购买你的产品。市场机制就是解决市场经济双重矛盾之一的生产与消费。再次是建立产品设计研发、仓储运输、批发零售等产业链各环节。

因此,从宏观层次来说,政府还应为企业搭建科研服务、销售服务的平台。从媒体报道的情况,就可以看到,只要具有核心技术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产品,在金融危机冲击下,日子都好过。例如杭产6口电插座,由于比传统插座省电40%。英国的当地经销商得到了政府1.14/个英镑的补贴,按厂家报价3.8英镑1个进行采购。2009年1—5月,该电插座,就做成60多万件的订单,出口额比同期增长了30%。因此,有的企业有的产品,经过技术攻关就能占有市场优势的,就应尽早攻关,争取主动。问题的关键是企业、产品生存与发展的瓶颈,是否在核心技术。

 

当前经济中的通胀问题

当前我国经济中的通胀问题,根本原因还在于农业生产规模小,宏观调控缺失,市场信息监测引导不足。例如5月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5.5%,其中“食品类价格上涨是11.7%,影响CPI上涨是3.5个百分点,占CPI同比涨幅的63.6%,非食品价格上涨对CPI的影响是34.4%。在食品价格中,5月份主要是生猪和鲜蛋涨幅比较大,5月份生猪同比价格上涨了40.4%,对CPI的贡献将近20%。”再“从国际市场来看,5月份大宗商品的价格在高位运行;从国内来看,遭迂罕见的特大自然灾害影响,人们的通胀预期有所上升。在这种情况下,物价上涨势头得到一定程度的遏制。这是十分不容易的。”

从工业生产情况看,“5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3.3%,增速比4月份回落0.1个百分点。1-5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4%,增速比1-4月份回落0.2个百分点。

1-5月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90225亿元,同比增长25.8%,增速比1-4月份加快0.4个百分点。房地产开发投资较快,1-5月份,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18737亿元,同比增长34.6%。

以上数据表明,我国当前的通胀,主要是由农副产品生产缺乏有效地信息引导,而造成蔬菜、猪肉、禽蛋等市场供应的大起大落。这既有小农生产的原因;同时也反映出政府还没有把“菜蓝子”这一关系民生的工程,真正的纳入宏观调控的轨道。我们不能忘记,我们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的区别,就在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宏观调控的前提是有利于广大人民。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宏观调控的前提是对本利益集团有利,美国总统奥巴马与议员,因债务吵成一团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但是,在国内也因对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不认识,而认不清今后世界经济发展的方向和我国经济发展中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以及如何维护广大人民利益的问题。例如,6月23日《人民日报》国际版刊登了“稳步推进国际板建设”的文章,推论的大前提就是错的,作者说:“在金融主导全球经济的背景下,谁拥有全球领先的金融市场,谁就能够掌握国际资本流动、定价与交易的控制权,有力地提升和维护国家的金融竞争力和综合实力。”这是颠倒了金融和经济、货币与商品的手段与目的的关系。金融业经营的核心业务是货币资本。

货币是什么?货币是法定的,含有商品抽象价值的内涵,和商品价值计量单位的形式,是用于交换商品的手段。它与商品是手段与目的的关系。它们的背后是市场经济的主要矛盾——生产与消费和剩余产品生产与剩余产品消费。因此,对全球经济能起主导作用的只能是生产与消费和剩余产品生产与剩余产品消费。因为,没有商品生产,就没有货币,没有货币,也就没有金融事业。这是不言自明的道理。错误的前提,推论出错误的结果,是逻辑推理的必然。这样,“谁拥有全球领先的金融市场,谁就能够掌握国际资本流动,定价与交易的控制权,有力地提升和维护国家的金融竞争力,有力地提升和维护国家的金融竞争力和综合实力”的推论是完全错误的。

因为,货币、金融、信贷、利率。汇率是属于宏观调控的要素功能。虽然,后金融危机的世界经济,已开始进入消费占主导地位的、市场经济发展的第3阶段,但是,这一阶段的发展,是属于富国与穷国、富人与穷人的贫富差距悬殊的世界,走向共同富裕的世界。这样的世界经济的发展是不同步的,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已处于消费占主导地位,需要由宏观财政计划投入基础设施建设、文教科研、医疗卫生、养老保险等公共事业,和扶贫帮团等消费来拉动经济的发展。市场机制已降到辅助地位。发展中国家的经济,还处于生产与消费、剩余产品生产与剩余产品消费相对平衡的、市场经济发展的第2阶段。经济的运行与发展,需要在市场机制与宏观机制相互协调的调控下,才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的增长,才能有效提高国家综合实力.说:“谁拥有全球领先的金融市场,谁就能够掌握国际资本的流动,定价与交易的控制权。”是属于“假大空”的说教。因为,金融市场本身是逐利市场,如果不把它纳入宏观调控的轨道,就只会制造金融泡沫,这是发生金融危机的根本原因。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根本问题是:认真贯彻“十二五”规划的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为主线的要求。从5月份物价上涨的原因可以看出:一是农业生产跟不上工业,服务业的发展;第二是能源,原材料供给受国际市场的的制约。这一制约,既有中东、北非的动荡局势影响的因素,也有因欧美国家的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增加了国际资本投机大宗商品的流动性,而抬高了国际大宗商品的市场价格,可见,解决我国物价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加快农业现代化、机械化、规模化建设,有效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使农业生产与2、3产业的发展相协调。科技创新是解决能源,原材料产业与加工制造业,建筑业协调发展。这既达到了科学发展的要求,也是实现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企业转型升级的关键。

结论

一、驾驭市场经济的是掌握市场经济客观发展规律,并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与之相适应。

二、市场经济客观发展规律,既证明了市场经济第二发展阶段,就是进入社会主义发展时期,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必然;也证明了市场经济的第二、第三发展阶段,就是通往共产主义的具体道路,共产主义就是消除贫穷,人人都是剩余产品的消费者。把市场经济说成资本主义经济。把共产主义说成运动,原因都是对市场经济客观发展规律不认识。

三、对市场经济客观规律的揭示,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生产力是最先进的最革命的观点的继承和发展。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说:“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可见,要证明当今经济学的是否具有客观真理性,就要从人类经济社会历史发展的起源开始。寻找总结经济社会历史实践的发展规律,才是具有客观真理性的。因为市场经济是经济社会历史实践的结果,既不是经济发展的起源,也不是单独存在的经济个体。因此,必须考察它所处的历史地位和性质,才能把握它的发展规律。

四、必须健全、完善宏观调控系统。其中有一个重要问题,是制订责任管理法律和建立问责制。它既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相区别的主要标志之一;也是监管商品市场、金融市场、外汇市场和预防干部腐败的法律手段。宏观调控应管好宏观调控的事,不参与市场竞争,不操纵价格。

五、市场机制的完善,根本出路在科技创新,从制造大国上升为科技强国。在国际贸易中取得优势互补、公平竞争的地位。

六、现有照搬西方经济学的不符合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际,也证明: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而不能搞指导思想的多元化论断的正确性,可见,对市场经济客观发展规律的统一认识,就具有双重意义。

朱梦灯   2009630

      201177

注:

①(闻潜主笔《宏观调控方式的国际比较研究》第22页)

②(闻潜主笔《宏观调控方式的国际比较研究》第23页)

③(闻潜主笔《宏观调控方式的国际比较研究》第 39页)

④(闻潜主笔《宏观调控方式的国际比较研究》第27页)

⑤(闻潜主笔《宏观调控方式的国际比较研究》第27页)

⑥(闻潜主笔《宏观调控方式的国际比较研究》第43页)

⑦(1998-1999年度《世界经济发展报告》第118页)

⑧(1998-1999年度《世界经济发展报告》第120页)

⑨(1999-2000年度《世界经济发展报告》第53、57、58页)

⑩(1998-1999年度《世界经济发展报告》第11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