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波萝莉酱视频网盘:从小淮海打出个大淮海(二)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12:50:16

从小淮海打出个大淮海----再看栗裕的战略眼光 ( 二 )

11-05-20

19:03:15, 分类: , 军事与战争

从小淮海打出个大淮海----再看栗裕的战略眼光 ( 二 )

         就这样,淮海战役的统一指挥问题很快解决了。粟裕的建议帮助中央军委解决了当时面临的一个关键问题。初期参加淮海战役的部队,粟裕率领的华东野战军15个纵队、暂归他指挥的中原野战军第11纵队共有16个纵队,而陈毅、邓小平率领的中原野战军一部只有4个纵队。中原野战军仅仅是配合华东野战军作战。按照惯例,在一次战役中,几支部队联合作战,一般是主要方向上的指挥员指挥次要方向上的指挥员,先打响的部队指挥员指挥后打响的部队指挥员,兵员多的指挥员指挥兵员少的指挥员。在中央军委还没有做出由谁统一指挥的决定以前,粟裕主动提出由陈毅、邓小平统一指挥的建议,对于顺利解决南线决战的指挥问题做出了重要贡献。而蒋介石的统帅部,从10月22日提出由白崇禧担任国防部蚌埠指挥所主任,到11月10日指令杜聿明到徐州担任徐州“剿总”副总司令兼前进指挥部主任,用了近20天时间,即淮海战役发起4天以后,才勉强解决了徐蚌会战的统一指挥问题。

      淮海战役发起以后,粟裕分析全国战略态势,认为南线战略决战的条件已经成熟。此时,辽沈战役已于11月2日结束,人民解放军在数量上也取得了优势。粟裕认为:“现在东北全境已经解放,解放战争到了一个新的转折点。要从这个角度来考虑仗怎么打,怎样能更快地给蒋介石以决定性的打击。”1948年11月8日,他与华东野战军副参谋长张震致电中央军委,估计蒋介石可能采取两种方针:“ 第一,以现在江北之部队,再加上由葫芦岛撤退之部队,继续在江北与我周旋,以争取时间,加强其沿江及江南及华南防御。第二,立即放弃徐、蚌、信阳、两淮等地,将江北部队撤守沿江,迅速巩固江防,防我南渡,并争取时间整理其部队,以图与我分江而治,俟机反攻。”他认为如果解放区对战争还能做较大支持,则以迫使敌人采取第一种方针更为有利。因此向中央军委,陈毅、邓小平并华东局、中原局建议:“ 我们在此次战役于歼灭黄(百韬)兵团之后,不必以主力向两淮进攻(新海敌主力已西撤),而以主力转向徐(州)固(镇)线进击,抑留敌人于徐州及其周围,尔后分别削弱与逐渐消灭之(或歼孙兵团,或歼黄维兵团)。同时以主力一部进入淮南,截断浦蚌铁道,错乱敌人部署与孤立徐、蚌各点敌人。为此,在战役第一阶段之同时,应即以一部破坏徐蚌铁路,以阻延敌人南运。”这就是使“小淮海”发展到战略决战“大淮海”的关键建议——“齐辰电”。粟裕在其《粟裕战争回忆录》说:“ 战争进行到了转折关头,作为战区的指挥员,必须正确估量形势,把握时机,积极主动地推进形势的发展。设若判断失误,轻率从事或优柔寡断,都会对全局造成不利的影响。”显然,作为南线诸多将领中的一员,粟裕在 “ 正确估量形势,把握时机,积极主动地推进形势的发展 ” 方面的作用是极为突出的。

       11月9日午时,粟裕又向中央军委报告,“ 刘峙有以徐州为中心与我决战模样”,正在调整部署,“ 实为歼敌之良机 ”。显然,他是在再次坚定中央军委进行战略决战的决心。

        中央军委于11月9日佳亥 ( 9日21—23时 ) 复粟裕齐辰电并告华东局、陈邓、中原局,指示:“ 齐辰电悉。应极力争取在徐州附近歼灭敌人主力,勿使南窜。华东、华北、中原三方面应用全力保证我军的供应。” 电报表明中央军委和毛泽东已经采纳了粟裕的建议,毅然做出将淮海战役发展为南线战略决战的决策。淮海战役最终由原来消灭黄百韬兵团,攻击两淮、海州、连云港的 “小淮海 ” 发展为在以徐州为中心,东起黄海,西至豫皖边,北自陇海路,南到淮河的广大区域同国民党最大最强的徐州刘峙集团决战的 “ 大淮海 ”。

         早在淮海战役发起前的11月3日,中原野战军司令员刘伯承曾在一份回复陈毅、邓小平并告中央军委的电报中提到 “ 先断截徐、宿间铁路”,电报说:“蒋匪重兵守徐州,其补给线只一津浦路,怕我截断,故令孙元良兵团到宿县(今已全到),邱、刘两敌亦有如陈邓所料之趋势。只要不是重大不利之变化,陈、邓主力似应力求首先断截徐、宿间铁路,造成隔断孙兵团、会攻徐州之形势,亦即从我军会战重点之西南面斩断敌人中枢方法,收效极大。盖如此,则不仅孙兵团可能北援,便于我在运动中给予歼击,即邱兵团亦可能被迫南顾,减轻其东援对我之压力,对整个战役帮助较大,请陈、邓切实考虑,机断行事 ”。

        这份电报虽然提到 “ 先断截徐、宿间铁路 ”,但刘伯承首先没有明确要求中原野战军攻占特别是守住宿县;其次没有明确提出将徐州国民党主力抑留,不使其南撤;再次也没有明确华东野战军在歼灭黄百韬后不要按原计划转向两淮。显然,他此时的建议,尚不是进行南线战略决战也就是 “ 大淮海 ” 的实际设想。

     上述过程表明,粟裕对淮海战役的首要贡献,是提供了南线决战的战略构想和战略建议,从“子养电”到“齐辰电 ”,在由战略进攻发展为战略决战过程中,在由 “小淮海 ” 发展为“大淮海”的关键时节,粟裕都提出了关键性的建议,对中央军委做出正确的战略决策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这充分表明了粟裕高瞻远瞩、未雨绸缪、谋深计远、把握战机、运筹帷幄的军事战略家的雄才大略。


      向中央军委建议举行淮海战役并获得批准后,粟裕于10月5日至24日在其主持召开华东野战军前委扩大会议期间,曾连续3次召开作战会议,讨论和制定淮海战役作战方案,并进行战役的各项准备工作。

     准备基本就绪之后,粟裕于10月23日以华东野战军代司令员、代政委的名义下达淮海战役预备命令,决定集中华东野战军全军38万人马(含归华东野战军指挥的原中原野战军11纵),分东路、中路、西路、徐州西北一路四路进兵。

       这一详尽的战役方案,旨在首先歼灭黄百韬兵团,并求歼冯治安一部或大部,然后视情况发展进击淮阴、淮安、高邮、宝应及新安镇、海州,或再歼由徐州东援之邱清泉兵团、李弥兵团一部或大部,乘胜扩大战果,西进津浦,南逼长江,摧垮国民党军的防御体系,迫使其完全转入防御。
同日5时,十分关注淮海前线战事的毛泽东致电粟裕等人,指示:“ 请粟谭在济南不要留太久,济南方面一切问题交漱石处理。粟谭速赴南线指挥,以便按预定时间发起战斗。” 10月30日,毛泽东再次电示饶漱石、粟裕等人:“ 你们后方各事如有未处理完备者,宜交适当之同志去处理,以便粟谭专心指挥作战 ”,“ 望你们精心组织这一伟大的战役。” 这表明,中央军委和毛泽东将淮海战役的战役指挥重任交给了粟裕。

     此前,徐州 “ 剿总”刘峙集团开始收缩兵力,至10月底,其4个兵团、4个绥靖区、25个军,约60万人的兵力,分布在以徐州为中心的陇海和津浦两条铁路线上,企图阻止华东野战军南下,以拱卫南京、上海。其部署是:黄百韬第7兵团驻新安镇地区;李弥第13兵团驻徐州以东地区;邱清泉第2兵团驻黄口、砀山地区;孙元良第16兵团由郑州撤往蒙城;李延年第9绥靖区驻海州;冯治安第3绥靖区驻韩庄、台儿庄地区;刘汝明第4绥靖区驻商丘;周岩第1绥靖区驻淮阴。这一部署的特点是,重兵密集,便于机动,增援迅速。

      黄百韬第7兵团下辖5个军11个师共约12万人,是淮海战场上国民党军兵力最多的兵团,战斗力中等偏上。一仗消灭国民党5个军,这是一个大仗、硬仗,又是对整个战役影响很大的初战。为求初战必胜,粟裕精心运筹,果断决策,大奏奇效。

       粟裕在作战部署上,采取了声西击东的策略。10月28日,根据战场态势变化,粟裕及时调整了作战计划,并报中央军委以及友邻部队中原野战军刘伯承、陈毅、邓小平(此时粟裕尚未建议陈邓统一指挥),“运(河)东作战以歼灭黄百韬兵团为主”,同时在运河以西 “ 造成我南北聚歼李 (弥) 兵团、攻略徐州之态势 ”。战役发起时间,运河以西各部为11月7日晚,运河以东各部为11月8日晚。

      根据这一精心筹划的作战计划,粟裕先派出两个纵队向鲁西南进军,以9个纵队用于运河以东,以歼灭黄百韬兵团为主;以6个纵队加4个旅用于运河以西以南,造成南北聚歼李弥兵团、攻略徐州的态势,隐蔽解放军意图,声西击东,错乱国民党军的部署。蒋介石的统帅部和徐州“剿总 ” 果然中计。11月4日,参谋总长顾祝同到徐州部署“徐蚌会战 ”。在其主持的部署“徐蚌会战”的会议上,徐州 “ 剿总 ”各个兵团司令官都说自己防区当面发现共军重兵集结。判断华东野战军部队将由鲁西南南下,而不会在徐州以东发动攻势。因而顾祝同决定放弃海州、连云港,固守徐州,集结兵力于津浦路徐蚌段,作攻势防御。这一部署正好给华东野战军分割歼灭黄百韬兵团提供了有利条件。

      在出击时机上,粟裕根据战场态势变化,机断专行,决定提前两天发起战役。顾祝同主持徐州会议以后,粟裕很快就由侦察得知蒋军动向,判断他们会“集中兵力固守徐州及徐海段、徐蚌段,以阻我南下攻势,掩护其加强江防及江南后方部署”。11月6日,粟裕又发现,驻守海州的国民党44军有西撤新安镇并归黄百韬指挥的动向,隐蔽在冯治安部的共产党员何基沣、张克侠在发动起义上“要求更趋积极”。形势的发展表明,淮海战役的发起时间宜早不宜迟。因此,粟裕当机立断,果断提前两天发起淮海战役,即由原定11月8日晚改为11月6日晚。11月6日戌时,粟裕一面将作战部署上报中央军委并告邓小平、陈毅、华东局,一面下令部队立即执行。

      次日,粟裕收到中央军委的复电。中央军委和毛泽东指示:“ 完全同意鱼(6日)戌电所述攻击部署,望你们坚决执行。非有特别重大变化,不要改变计划,愈坚决愈能胜利。在此方针下,由你们机断专行,不要事事请示,但将战况及意见每日或每两日或每三日报告一次。”⑤毛泽东在电报中不仅肯定了粟裕发起淮海战役“先斩后奏”的举措,而且明确授予了他在今后行动中“机断专行”的权力。这是粟裕行使了淮海战役主要指挥之责的重要标志之一。

       后来的实践证明,这一果断决策打乱了国民党军的部署,夺取了战场主动权,打了他们一个措手不及。这两天里,何基沣、张克侠两名地下党员率所部成功起义。华东野战军主力迅速通过起义部队防区,切断了黄百韬兵团西撤徐州的通路。同时,华东野战军全军在粟裕签发的《关于全歼黄百韬兵团的政治动员令》的命令下,分三路向南挺进,从徐州东南西北几个方向同时发起攻击,并迅速完成了对黄百韬兵团的分割包围。国民党统帅部和徐州“剿总”惊叹:“未料共军行动这样迅速!” 粟裕后来回忆说:“ 如果再晚四小时,让黄百韬窜入徐州,那仗就不好打了 ”。

       11月6日,蒋介石又调华中 “ 剿总” 所属之黄维第12兵团至太和、阜阳地区,相机东援。

       粟裕在考虑吃掉黄百韬兵团的同时,还随时关注整个淮海战场及全国战局的发展,及时提出关于全局的建议并调整华东野战军的作战部署,为下一步歼灭整个徐州地区的国民党军80万人创造条件。他后来总结自己的经验时说:“作为战区指挥员,应不断地研究、分析敌我力量的对比变化,发挥主观能动作用,敢于适时地把战局推向新水平,而不能坐待条件完全成熟。从孟良崮战役到豫东战役,再到淮海战役,都使我体会到这一点。”

      11月7日,即在战役发起一天之后,粟裕就与华东野战军参谋长陈士榘、副参谋长张震议论,认为不论战局如何发展,孤立徐州,截断徐州之敌陆上退路甚为必要。于是连发三电给中央军委、华东局、中原局和陈毅、邓小平、谭震林、王建安,判断淮海战役发起后 “ 有提前夺取徐州,使敌不能南撤可能 ”,认为“目前主要关键为能否全歼黄(百韬)兵团,同时作下一步准备”,要求谭震林、王建安率领的华东野战军部队按预定计划迅即出陇海线,建议陈毅、邓小平率领的中原野战军部队直出津浦路徐蚌段,截断徐州之敌退路,“尔后,或继续歼灭黄维兵团(可能回撤),或歼灭蚌埠之孙元良兵团(可能收缩蚌埠),或者夺徐州,当依实况再定。但孤立徐州,截断徐敌陆上退路甚为必要,这样可更有利于今后之渡江作战”。中央军委于11月8日7时复电:“ 估计及部署均很好 ”。

       在11月9日9时另一电中,粟裕再次建议陈毅、邓小平“即令豫皖苏军区将徐蚌铁道截断,以阻延敌人南撤”。

      在粟裕的建议下,中央军委于11月10日连发三电,指令陈邓集中中原野战军4个纵队攻取宿县,控制徐蚌段铁路,切断徐敌南撤通路;指令华野以勇猛神速手段歼灭李弥兵团,切断黄百韬兵团西撤通路。三电皆以 “ 至要至盼 ” 作为结语。

     在中央军委严令下,中原野战军于11月15日攻占宿县,切断了徐州与蚌埠间的联系,徐州国民党军南撤通路于是被堵死,为完成南线战略决战创造了有利条件。

     此时,敌情正在发生重大变化。为挽救黄百韬兵团,蒋介石在11月10日召开军事会议并决定:派爱将杜聿明连夜赶赴徐州就任“剿总”副总司令兼前进指挥部主任,指令黄百韬“固守待援”,指令邱清泉、李弥两兵团迅速东进,以及确山地区的黄维兵团立即开向徐州增援。

      11月11日,粟裕指挥华东野战军各纵分割包围了黄百韬兵团,切断了其西撤通路。对黄百韬兵团和由徐州东进的邱、李两兵团,粟裕又采取“攻济打援”的战法,以6个纵队歼灭黄百韬兵团为主要作战目标,同时以7个纵队阻击徐州东援国民党军,争取在阻援打援中歼灭一部分援军。
这时,蒋介石仅仅发现华东野战军 “ 有包围歼灭黄兵团之企图”,并未察觉粟裕有更大的胃口——歼灭其江北主力于徐州地区,他的计划不过是 “ 集中全力迅速击破运河以西之共军 ”,救出黄百韬兵团而已。杜聿明后来回忆说:“ 他们并未料到解放军已有一半以上兵力担任阻击打援,并准备在淮海战役中实行战略决战,消灭国民党军。当然我也未料到这点。”

      对黄百韬兵团的围歼于11月11日开始,粟裕致电华东野战军各兵团、纵队首长并中央军委、陈邓,做出紧缩包围、分割聚歼黄兵团的部署。作战过程中,根据黄百韬兵团由驻守之敌变为运动之敌,又由运动之敌变为驻守之敌等情况,粟裕及时命令参战部队适时转换作战方式。由运动战转换为村落阵地攻坚战,用近迫作业的办法把交通壕挖到黄百韬的阵地前沿,使其完全成了 “ 瓮中之鳖 ” 。

      杜聿明奉蒋介石之命抵达徐州后,于12日晚令邱清泉、李弥两兵团主力,从13日起沿陇海路南北两侧向东攻击前进,以解救黄百韬兵团之围。杜聿明自信地认为,邱、李两兵团距离黄百韬被困的碾庄圩还不到40公里,一周之内完全可以到达。


     面对邱、李两兵团强劲的攻势,粟裕命令预设部队顽强阻击的同时,又在反复思考,如何更有力地打击增援的蒋军,以改变徐东阻击战的形势。深思熟虑之后,粟裕决定使用早已部署在徐州以南和东南的宿迁、睢宁一带的苏北兵团,指令他们前进到潘塘、房村一线,从侧背攻击邱兵团东援部队后路,用攻其必救的战法,迫使邱、李兵团西顾徐州,不敢全力东援。粟裕看中的潘塘,位于徐州东南,对于交战双方来说均为关键地段。津浦铁路徐蚌段被中原野战军切断以后,此处成为徐州国民党军的唯一交通命脉。绕过潘塘,向西可以迂回邱清泉东援部队侧背,向东也可以迂回华东野战军阻援部队侧背。

      正是英雄所见略同,曾在昆仑关战役中对日作战大显神威,现负责淮海战场战役指挥的徐州“剿总”副总司令杜聿明也注意到了潘塘。在邱兵团日进只有两三公里,李兵团只攻占两三个村庄的情况下,受到参谋总长顾祝同谴责的杜聿明,于11月14日命令邱清泉:“ 即日以有力部队不顾一切牺牲,钻隙迂回,向大许家突进。限在一日内确实占领大许家,以解黄百韬兵团之围。否则军法从事! ” 随后,杜聿明将二线部队74军(孟良崮战役后重新组建)星夜调往潘塘镇附近集结,从潘塘迂回攻击华东野战军阻击部队侧背的大许家,以期打开正面攻不动的僵局。

      于是,淮海战役中戏剧性的潘塘之战打响了。交战双方的两支“奇兵”进行了突如其来的遭遇战,邱清泉急调徐州以西的70军增援,又令12军112师参战,同时呼叫空军支援。一天一夜激战后,由于势均力敌,战事成为胶着状态。粟裕马上变换招式,于1月17日下令主动撤出部分阵地,准备诱敌深入到大许家而后予以歼灭。然而,邱清泉东援部队此后却惧于华东野战军威势,开始龟缩不前。

     与此同时,粟裕命令华东野战军各部向碾庄黄百韬发起总攻,至22日,迅速全歼其兵团部及其100军、44军、25军全部,64军残部,加上追击路上所歼共计12万人,兵团司令官黄百韬自杀。增援的李弥兵团在离碾庄圩不到15公里的地方,被华东野战军阻击后再也无法前进。淮海战役第一阶段作战至此胜利结束。粟裕指挥的华东野战军,在中原野战军的配合下,超额完成了中央军委赋予的第一阶段作战任务。

      毛泽东惊喜之余,于11月23日致电淮海前线粟裕等指挥员并告华东局、中原局等,指出 “ 这是一个伟大胜利 ”,并说:“ 在战役发起前,我们已估计到第一阶段可能消灭敌人18个师,但对隔断徐蚌,使徐敌完全孤立这一点,那时我们尚不敢作这种估计”。

    11月27日,粟裕及时进行了淮海战役第一阶段华东野战军作战与部队情况的总结,并与政治部副主任钟期光联名致电上报中央军委。中央军委于12月3日复电,指出:“ 关于淮海战役第一阶段的总结报告甚好,望本此精神继续指导追歼徐州逃敌的当前战役,期获全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