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欣怡空姐迷失全套:吴炳南:参与辛亥革命的老校长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1 14:14:50
参与辛亥革命的老校长
——吴炳南
选用这个题目做文章,将会心律加速、血压升高,甚或扰乱生物钟导致寝食不安,耄耋之人本应心凝性静颐养天年,何以勉力为之?乃是要偿还一种心灵债务。
外柔内刚的革命党人
1946秋,我就读的泾县简易师范学校从原附属于的泾县中学分拨出来独立设校,校址先后设三隅公所、东门赵氏七甲祠堂。新校长朱尊一先生是位长方脸、宽额头、飘拂尺余美髯的老人。他秋冬长衫,夏日短打,着清一色中装。其模样打扮酷似前清遗臣。教学之余,常在数十平方米礼堂里踱方步,来回走动中,指不夹烟,手不捧杯,面无表情,口无只语。那步履之沉稳,那仪态之从容,似乎生发出一种无声无形的“电磁”感应,我等学子一见此情此景便能潜下心来肃然起敬。四个学期相处中,从未见他板起面孔对任何人作过“训示”,每星期一总理纪念周例会上,也从未见他居高临下的空泛说教,而是要言不繁、轻声细语。如此温文尔雅、慈眉善目的超级鸿儒,竟然是一位壮怀激烈推翻满清、从戎北伐的革命党人。当年,我少不更事,作为他的学生,没读懂老校长这本“大书”,及长,时代变迁,各奔西东,错失重晤良机,无暇探究。及至上个世纪80年代,读到政协文史资料刊载他的两篇文章,作者朱尊一三个字已打上黑框,已是遗作了。所受震撼无可言表,且引起纵横交错的思索。撰于1962年8月29日的遗作,计有《辛亥革命安庆光复琐记》(下称琐记)和《袁世凯演出的丑剧一则》两篇,老校长以其亲历亲见亲闻的独特视角,忠实记叙辛亥革命安庆光复和袁世凯称帝前后的经过,为后人留下一份无可替代的信史。
辛亥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在中华大地引爆一场改专制为共和的政治大地震,全国各省市及至县乡奋起响应。安庆,作为全省政治、经济、教育中心的省会,各派政治力量,也是“你方唱罢我登场”热闹非凡。时年20岁的朱尊一,刚从安徽公学毕业不久,正血气方刚地投身于光复安庆力行共和的战斗最前沿。《琐记》以高度凝炼文字,再现了开辟新时代那场波谲云诡的斗争大致轮廓与一些生动有趣的细节。《琐记》开宗明义写着:“农历九月十九日,距武汉起义已廿余日,首任都督王天培(笔者注:王,合肥人。1905年在日本加入同盟会,1910年回国,时任安徽陆军学堂监督)当时仅率随员十余人、枪数支,呼啸冲进清巡抚衙门,清巡抚朱家宝早已将眷属和箱笼等物安顿到圣公会中,求洋教士庇护,遂从后园逃往教堂,结束清朝在皖垣的统治。”清廷执皖最后一任封疆大吏朱家宝惶惶如丧家犬,抱头鼠窜,经老校长几笔勾勒,丑态毕露。然而,还有更丑的活剧不断上演。《琐记》接着写道:“清巡抚朱家宝逃往教堂,地方土劣(笔者注:做稳了奴才的既得利益者)失所凭依,经探悉得知王天培力量薄弱,便一面鼓动愚氓起哄,一面和朱密商假借名义,抓住政权,伺机复辟。廿日中午,土劣纠集愚氓地痞数十人驱至军政府门外广场上,声言请愿。市民不悉其情,尾随观望,哄闹益甚。”“王天培无力抵抗暴力,逃逸无踪。”土劣拥朱复出,改头不换面,变清朝巡抚为民国都督。王天培首任都督的座椅,屁股还没有焐热,一天便被赶了下去。
看老校长行文,如同观历史大裂变的电视连续剧。《琐记》继续写道:廿五日下午,九江黄焕章营长率两营步、骑兵来到安庆,黄以借饷为由至都督府倒朱,朱闻枪声即又逃往教堂。黄带领兵马沿路放枪示威,朱尊一和几位学友目睹,义愤填膺。当夜枪声不绝,沿街市民被洗劫一空,市中心四牌楼延烧罄尽,清藩库存白银四万余两(笔者注:有说八万余两)被私饱黄囊。次日,黄重组军政府,自称都督、总司令。这出“有枪便是草头王”的丑剧,就是安徽史上有记载的“浔军祸皖”事件。在此期间,朱尊一等青年志士和韩蓍伯(笔者注:即韩衍、同盟会员、朱文书写“著伯”,恐排字有误)、王肖三、史大化、黄中、高一涵共十余人假近圣街六安凃公馆组织北伐队,发表申明,反对清廷启用袁世凯。袁兵正进踞汉口、汉阳,与武昌起义军元帅府隔江对峙,声称将取道河南信阳驰援武昌,实际是联络各方,组织力量,派人分赴枞阳、太湖等地筹款、借兵,驱逐黄焕章。此举被人告密,黄派兵到涂公馆抓人,幸事前为同人得知,北伐队撇开已有黄兵把守的北城门,转由西门出城,绕到距安庆二十华里的集贤关暂避,朱尊一等北伐同人,才躲过生死一劫。未几,皖省新军几路兵马先后抵达,筹款也到位,九江军政分府李烈钧获悉黄在皖恶行,亲乘兵舰东下安庆,把黄焕章调回九江“被双规”去了。北伐队收拾乱局,主持召开善后会议,又几经波折化解派争,组建“维持皖省统一机关处”。机智多谋、富正义感的同盟会员韩衍,被推任秘书长,朱尊一安排在秘书组工作。据《琐记》记载,临时机构“机关处”施政27天,便移权给新推选出来的孙毓筠为都督的军政府。幕府中聚纳了一时知名人士如李光炯、陈独秀等人,朱尊一被委任机要科员。韩衍则不作入幕之宾,而以北伐队为基础,改组为青年军,维持地方秩序。继又创办《安徽船大日报》,聘高亚宾主编,高一涵和朱尊一等几位同学任编辑。据《安徽掌故》称,该报1912年初刊行于安庆怀宁驿口,虽只办了几个月就因社长韩衍被杀而停办,但它宣传革命到底主张,在辛亥革命时期产生过重大影响,起到振聋发聩作用。发刊前,在《出版预告》和其他文章中,明确声称“辛亥革命为和约所误,留下帝王余毒,必为后患”,公然不承认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在全国报刊中,《安徽船大日报》第一个鲜明地提出这种正确观点,引起全国震惊。创刊号《祝词》,韩衍意识到极大风险,仍勉励办报同仁:“怀宁驿口浪滔滔,万马声中第一篙,寄语诸君须坐稳,前途月黑正风高。”《船报》遭到袁世凯以及大大小小军阀政客的切齿痛恨,1912年4月韩衍被刺杀于怀宁驿口。腐恶逆流掀狂澜,民主共和船难行。这年秋天,朱尊一便离开安庆辗转去了上海。
塞翁失马犹为福
离皖奔沪,对于青年朱尊一来说,是人生轨迹的改道,是社会角色的转身。安庆光复、安徽独立、民国开创中,他虽然不及韩衍、吴旸谷、李光炯、陈独秀等前辈抢眼,但也算元老级的有功之士。且时已跻身都督府,正处于“前途无可限量”时,突遭意外,仕途堵塞,我等后人勿需为此惋惜,也不必从官本位角度去认定他走下坡路。须知人之行旅犹如星行太空,均有其必然轨道。朱尊一到了上海,先入上海神州大学读经济,肄业后,曾一度靠写稿、卖字为生,享有一定知名度。嗣后应聘在上海女子中学、建国中学、私立国民大学任教,并参加柳亚子、陈望道、胡朴安等人所组织的进步文学团体新南社。不断寻觅、求索、实践,或许感同古诗所云:“吾观自古贤达人,功成不退皆殒身”,或对魅力故乡的眷念,或许是乡村教育的召唤,终于确认以教书育人为终身职业。这是符合其禀赋资质的精当选择。
老校长朱尊一,既是封建帝制的颠覆者,又是优秀传统文化的守护者,也是近代文明的传播者。辛亥百年之际,回顾其一生作为,三种角色集一身,可说是有机天成。
1891年,他生于安徽泾县东乡黄田村。说起黄田,泾县民间有句谚语:“溪头都的干子榔桥河的伞,黄田的姑娘不用捡。”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居住环境灵秀,物产资源丰硕,诗礼传家,文风鼎盛,黄田不仅出美女,大儒巨贾代不乏人,尤以浓烈学风名震遐迩。黄田人先以农文本,再经商致富,又商而优则仕,历代不断有人回乡从事乡村文化教育事业,建学馆、书院十余座,领时代之先,1921年创办泾县第一所洋学堂培风学校,馆阁合一的培风阁,藏书十万余卷,笃诚堂是一座恢宏独特、世不多见的民宅“洋船屋”,承载着美好天伦的厚重人情声闻山外,还有那古风遗韵的双溪十二桥、姊妹花戏楼等古建筑,无不印证着黄田是一座育德育人的摇篮。少年朱尊一饱吸儒学乳汁,弱冠之年就读安徽公学,该校教员大多是革命党人和教育界知名人士,教员陈独秀等曾编辑出版《安徽俗话报》,朱尊一在思想认识上被注入新文化的血液。在正常社会或发达国家,青年才俊从政,本可宏图大展,服务于民。然而,由帝王文化所孕育的专制独裁,在中国具有旺盛的生命力与繁殖力,国号易改,顽疾难除,花样翻新,独霸依旧。放眼百年政坛,天下为公者能有几人?官场不按常规出牌,潜规则、厚黑学大行其道,通吃天下无阻挡。谦谦君子怎能与屑小之徒为伍?敦睦敬业之士怎敌黑客暗箭?中年朱尊一闯荡江湖1/4世纪之后,还是省点事,省点心吧,1936年,毅然回到故乡致力于相对干净与宁静的教育事业,接任私立培风中学校长。
壮图自强        举重若轻
说“省点事、省点心”,不过是句玩笑话。朱尊一先生执掌泾县简易师范学校,殚精竭虑,何曾省时省心?县政府除了商借三隅公所权作校址外,只给了他一顶光秃秃的校长帽子,图书馆、实验室、连个地球仪全都影无踪,操场靠师生扒瓦砾堆自己开辟,过道、礼堂即饭厅,七八个同学围着一盆喷盐水烘炒过的硬黄豆蹲地而食,每次夹“菜”只能直取一粒,休想横筷多捞。改善伙食就取自园艺课时师生共种的蔬菜。寄宿生一律楼板地铺,教师大都在校外自寻住处,学生中传言:穷光蛋读师范,指的是免收伙食费,仅此而已,民生凋敝,国力衰弱,政府无力提供起码的办学条件,拓荒牛老校长经营的是一所彻头彻尾的穷师范。
屋漏偏逢连夜雨,穷困学校偏遇穷困生。1947年开春,我没按时到校交费注册,开课数日姗姗来迟,被总务主任许竹坪先生逮了个正着,他绷着脸大声把我叫到一旁,质问原因,我如实禀告,“等我父亲抵押住房凑足学费才....”未及说完,厉声喝断:“不要再说了,老校长讲过,你刚进简师,就是工读生,以后不许拖拖拉拉,还是工读,课余到教导处刻钢板,抄教材,书籍费、杂费总务处包了”顿时我愣住说不出话,头一偏不让眼泪流出来。
这件事前前后后,老校长都没与我当面提过,不用我申请便作了决定。许先生的厉声柔意和老校长的无声胜有声,无疑是一种课本之外的教育。至今写来仍禁不住怦然心动。
这里且让我插言几句:1945年读简师二年级(附属于泾县中学时)有位XY先生与我非亲非故曾用他薪水暗中资助我学杂费,也是事前事后都未点破。他真名叫吴雯,只因为专教各班级的代数,学生戏称他XY先生。我参军南下福建,1955年返乡省亲,向亲友打听吴雯先生下落,或支吾其词,或显难言之色。我预感不祥,惆怅至今。愿吴雯先生子孙辈赐告究底,使我悬心落地,了却宿怨。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老校长和他所聘教师同仁,本着“努力乡村教育,复兴民族大道”共识,带领学生筚路蓝缕教学,克勤克俭度日,陋巷堪忧,不改其乐。期间对外进行过一次募捐,凭老校长学者人气、革命前辈声望,得到社会的回应,教学条件才稍有改善。
老校长寡言,言必破的。“要像那晨鸡高唱,报道黎明,一声声将人们唤醒。”这幅给校友通讯录的题签,既体现老校长“教育兴邦”的理念,也寄托对师范生的期盼,是一种大处落墨之语。司晨能否恪尽职守,啼声是否嘹亮足以将人们唤醒?他又小处着手妙招迭出。
开学不久,简师的周末就没平静过。先是演讲会,自选题,自练习,周末打擂台,不设评判不发奖(没钱置奖品),高低优劣,师生心理各有一杆秤。听众当场反应算打分,纯粹无为而治。数周下来,改为周末晚会,各个班级自选节目自排练,周末登台演出。有汽灯照明较演讲会进了一步。想不到兼任导演的老师,竟释放出各自不同的艺术潜能。出乎意料的效果,由校内传出校外。接着,在讲台正对面,搭建起简易舞台,组建洪范剧团。演讲与演出交替进行,改综合上演为轮流主办,潜在竞争激发师生创作热情,节目无所不包,合唱、独唱、二重唱、京剧清唱、舞蹈、还有朱尊一词、梅峻云(级任老师)曲的校歌、歌表演《渔光曲》(任光原作,梅峻云导演)纷纷亮相,话剧大都由青年教师徐正荣、张似庸导演,有家庭伦理剧《孔雀东南飞》,反间谍剧《人约黄昏后》(似乎又名天字第一号),还有《吕布与貂蝉》,欧阳予倩的《屏风后》。难能可贵的是青年教师沈介夫创作反映现实、针贬时弊的《保长一日》、《血的故事》和另一出时事剧《薦头店》等都陆续搬上舞台,一时震动山城。《泾县日报》社长赠洪范剧团一块大面幕,上写“寓教育于艺术”六个字,至今仍记忆犹新,报社记者撰写评介文章的报纸,贴在校长室门口板壁上,我饰演的保干事一角,文中也被提及,看得我脸部发烧一直红到耳根。每到周末,东街商户,北水关住户一阵阵,黑压压挤向简师礼堂,不用花钱买门票,校方也不用付广告费获得口碑宣传。惨淡经营初获成果,面对交口称赞老校长却轻描淡写地解说:“师范生就得练口才、增知识,加强表达能力。”真可谓举重若轻。
有容乃大       独立治校
从精神层面看,我把简师视为一座金矿,是体会到它文化多元的共生共荣。
教国文老师中,有穿布鞋的前清秀才,有穿夹克蹬皮鞋的激进青年,前者博古通今,阅人无数,常以豁达幽默话语阐述课文, 引起哄堂大笑,毫无迂腐之气;后者慷慨陈词:“决不向黑暗投降,有一分热,发一分光。” 在解读课文时,常弘扬“恻隐之心,人皆有之”、“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等古训,有传承优秀文化之风。“布鞋”“皮鞋”之间精神内涵方面并没有代沟。均赢得同学的共鸣和尊敬。
传授《教育方法》、《教材与教育心理》过程中,美国教育家杜威“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陶行知先生的“教学做合一”理论,引述较多,把孔子“有教无类” 教育口号掺揉期间,从而将中外古今优良遗产融为一炉。
公民课由老教师,一位资深农工党党员担任,老校长也偶尔授课,主要内容是孙中山先生的民族、民权、民生,指出从军政,训政必然要走向宪政,每个公民都是主人有责任促其实现。从未提及什么“一个主义、一个政党、一个领袖”之类的话,全校从未贴过一张领袖像。
音乐课教简谱,也教五线谱,教唱歌曲由授课老师选定,如《三八节歌》、《天伦歌》、讽刺歌曲《你这个坏东西》等,当然还有进行曲。至于不教自传的歌曲,则是门类繁多,异彩纷呈,时兴电影插曲《热血》、《夜半歌声》、民歌《康定情歌》、《杭州的姑娘辫子长》传唱较多,《玉门出寨》、《拷红》以及被认为靡靡之音的某些歌曲,也照唱不误,校方不加任何限制,压根儿没“主旋律”一说,老校长照常踱方步,让学生自由吸取,自我辨别。自我提高各自的审美情趣。
课外阅读各有自然形成、不太固定的交流圈子。阿Q、罗亭、林黛玉、武松、诸葛亮等文学人物,常被议论。教导处订有《观察》、《展望》、《大公报》,我就是从《观察》文章中知道有位叫戈扬的女记者的,读《茶花女》,才知道小仲马是老仲马的私生子。《居里夫人传》、《鲁滨逊漂流记》、《八月的乡村》、《少年漂泊者》等,是互相交流的热门书,张恨水言情小说里的情节,也被一些同学复述或调侃,不无乐趣。有人还参加了孙起孟先生主办的函授学校,从《读书与生活》中读到太平天国的故事,也有同学暗中接触《共产党宣言》,只记得布尔乔亚、布尔塞维克几个名词,交流时都说看不懂。这些圈子没有名称,不拘形式,但活动频繁,老校长或许有所洞察,不闻不问,依然踱他的方步。
有一件事,老校长不能不问,且有微愠。女老师梅峻云,上世纪40年代中期,就读省城菱湖安徽大学,身有五.四运动余风,头发仅及耳上,着男装,不施脂粉,常参与男篮比赛,在山城小县颇夺人眼球,有时流露“个性自由、妇女解放”言行,国民党县党部竟有人来校面询老校长“梅先生是否左倾?”老校长嗤之以鼻:“着装爱好纯属个人自由,勿需少见多怪。”后来作为笑资,老校长亲自告知了梅老师,此后再也没有不速之客来窜访。
简师师资优良,施教尽情发挥,学生思想活跃,勤学苦读,幸遇有容乃大的老校长以办大学方式治理学校,贯彻教学自由,学校自治原则,才得以形成凝聚向上,厚德载物的校风。
“因应改进”变异  晚景不堪回首
老校长撰写《毕业歌》,勉励同学“准备着好身手,献给国家,领导社会,因应改进”。1949年,中国社会大转折,向以宽厚待人、严于律己的老校长,尽管年届花甲也在主动因应改进着,他往所后院有一片荒地,带领儿子垦荒,和农民劳作不同,他是后退着挖,说是不至于将挖过的松土踩板,岂知这种挖法,由于松土掩盖,漏掉许多地块没有挖到;之后锄头脱楔,自己安装铁楔,装反了再挖再掉,闹出了笑话,他自言自嘲总算体会了一下劳动的滋味。
1949年九月下旬,北京通过《共同纲领》,老校长憧憬着中国人民有着统一奋斗的政治基础而满怀喜悦。
天津张子善、刘青山事件见诸报端,老校长曾盛赞“为政清廉”。
以上数例,并非对外宣讲作秀,而是父子间日常相处的真情流露,与此同时,他由泾县中学校长被贬到宣城师范学校当文书,逐渐被边缘化还叮嘱儿子“服从安排,听从分配”。老校长和众多从所谓旧社会走过来的知识分子一样,被人卖了还帮人点票子,这仅仅是个人的悲哀吗?
大约1962年前后,我从桐城徐河公社(当时相当吃香的“先进”单位)采风归来,母亲告诉我:“朱校长的儿子到安徽大学念书,他父亲交代他来看看你。”母亲没说清安大哪个系,又没有信函或字条,回访无门,失去了唯一的一次探询老校长近况的机会,抱憾终身。
粉碎“四人帮”后某个春天,应友人邀请到繁昌县狄港镇参观,住县委招待所。约任教于该县二中的老校长长子朱敏建先生晤面,那是一次令人心头滴血的叙谈。
晚年朱校长早已裸退,由宣城移居敏建家安度余年,他与繁昌无任何历史杯葛,文化大革命这张罪恶之网,真是疏而不漏,独裁者用它一网打尽不合朕意的人。老校长年近耄耋,双腿浮肿,鹰犬之辈居然把他拉上板车拖去批斗。令人齿冷的千古奇辱还在后面,掌权者知道老校长是位著名书法家,批斗之后不让休息,不做忏悔,不给老人安慰,便一头拉进一间办公楼命他书写“繁昌菜场”横匾,倒下一盆墨汁,没有斗笔,就以秃扫帚代替。迫于淫威,老校长随意挥洒而就,由于老校长功夫精深,几近炉火纯青之境,四个字体积较大,却骨肉俱全,当权者及其喽啰们观之无不叫好,公然上演一出邪恶践踏善良、野蛮蹂躏文明的丑剧。巴金老人生前吁建文革博物馆,日后如能兑现,“繁昌菜场”横匾,当是稀世珍品。老校长不堪人格受辱、精神凌迟,被恶斗不久,于1971年郁郁而终,享年80岁。
一日为师、终身为父。这句尊师重道箴言,略含善意的恭维,老校长与我则不同,另有含义。他与我父亲同庚,生于辛卯,今年正是两位老人两个甲子的本命年。值此辛亥百年,您我阴阳两隔,我以敬重父亲之情呼唤您:
老校长,您在那边还踱方步吗?
2011.9.13 草就于望湖企阳斋
编者注:本站专栏“炳南随笔”作者。安徽省文联剧作家。
·江南先生魂归黄山(吴炳南)(更新时间:2004年10月9日)
·青岛潇洒游(图片)(更新时间:2004年10月9日)
·著名剧作家吴炳南简介(更新时间:2005年10月26日)
·笔芒凝神 读《履痕集》随笔(更新时间:2004年10月9日)
·华威先生何时休(吴炳南)(更新时间:2006年2月19日)
·读喜剧生悲情 兼评吴炳南先生《履痕集》(更新时间:2004年10月9日)
·见作品如见其人(更新时间:2006年2月19日)
·吴炳南:草根书家的惊人之举(更新时间:2011年9月12日)
·吴炳南:不信东风唤不回--拨乱反正中的五次破冰之旅(更新时间:2008年12月6日)
·吴炳南:天然仙居苑—中国黄山龙裔公墓赞(更新时间:2008年4月1日)
·王云飞:耄耋老人谈民主——吴炳南先生印象(更新时间:2008年2月19日)
·吴炳南:剪掉无形的辫子-参加“村民自治”活动20周年研讨会几句感言(更新时间:2008年1月11日)
·只因舅公是陈独秀 (吴炳南)(图)(更新时间:2007年9月21日)
·一碟香菜 一盘贯心糖-敬祭老团长、著名剧作家沈西蒙(吴炳南)(图)(更新时间:2007年9月21日)
·拓展生命的宽度(吴炳南)(更新时间:2006年5月6日)
·贺老顽童网站成立四周年(吴炳南)(更新时间:2006年3月23日)
·胡涂老汉话糊涂(吴炳南)(更新时间:2007年9月21日)
·李国权(广州)的绘画艺术(更新时间:2005年8月20日)
·《江淮时报》全文转载吴炳南新作“黄山白岳多佳士”(扫描照片)(更新时间:2005年3月25日)
·我思故我在-读程克文《暮鼓晨钟》随感(吴炳南)(更新时间:2006年2月4日)
·闻首届中国十大老年新闻人物事迹有感(吴炳南)(更新时间:2005年2月28日)
·勿使后人复哀之(吴炳南)(更新时间:2004年11月22日)
·愿将我身换彼身(杨远义)(更新时间:2004年10月15日)
·独立特行路难行(吴炳南)(更新时间:2006年2月4日)
·黄山野猴趣观(吴炳南)(更新时间:2008年1月4日)
出处:老顽童网站 作者:吴炳南 发表时间:2011年9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