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学森故事 20到50字:法兰克福,勇士之津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2 03:27:49
日期:2009-10-17 作者:俞可 来源:文汇报
杨绛先生在《我们仨的朋友》(2009年9月24日“笔会”)中提到了法兰克福书展,并且直接运用了西语Frankfort。
据笔者所知,以Frankfort为地名的,总共19个,2个在南美洲,17个在美国,其中包括肯塔基首府。相类似的地名为Frankford,全球共4个,3个在美国,1个在加拿大。
杨 绛先生指的是德国著名都市法兰克福,原文为Frankfurt。在德国东部,坐落在德国和波兰边界线上,也有一座同名的都市,为了区分,前者加上美因河畔 的(am Main),后者补充为奥得河畔的(am Oder)。另外,在德国还有两个城区和捷克一个城区同名。
其实,无论是德国的Frankfurt,还是美洲大陆的Frankfort或Frankford,皆源于以金融、物流和博览会著称的Frankfurt。北美大陆的那些均为德国移民所建。
德 文中furt对应英文中的ford,意为可以徒涉的河中浅滩,扩展意义是中流砥柱、渡口等。世人皆知的牛津城(Oxford),为意译,泰晤士河和柴威尔 河在此会合,昔日河水不深,用牛拉车即可涉水而过,牛津由此得名。作为渡口的“津”在此翻译得恰到好处。英语中甚至可以把ford扩增为形容 词:fordable(可徒涉的)和fordless(不可徒涉的)。
Frankfort是Frankfurt的老式英语拼法,与法兰克福城区方言的发音契合。显然,杨绛先生信手拈来的是老式英语。钱锺书先生为牛津大学高材生,杨绛在Frankfurt、Frankfort和Frankford之间任意转换正是顺理成章的事。
法兰克福是音译,要是意译的话,理应叫做“法兰克津”。法兰克是日尔曼民族的一大分支,意为勇士,所以,译为“勇士津”亦无可厚非。
法 兰克福名称最早史载于794年2月22日,卡尔大帝以古代德语提及Frankonovurd,直到19世纪初叶方才把城市的书写方式约定俗成为现今通用的 Frankfurt。不过,法兰克福的地名从一开始便与河畔相关联。该城横跨美因河。美因河全长524公里,自东向西,在下游穿越法兰克福市中心,最终在 美因兹注入莱茵河。美因兹是约翰内斯·古登堡(Johannes Gutenberg,约1400-1468)的家乡,他的金属活字印刷改写了欧洲文明 史。正由于法兰克福便利的地理位置,以及50公里之外古登堡的划时代技术,15世纪它便成为图书交流的场所。其实,早在13世纪中叶,菲列大帝二世就为商 人参加法兰克福会展提供必要保障。直至17世纪后期,法兰克福始终以欧洲图书交易中心著称。此后,在启蒙运动时代,由于政治变更,这个地位移交给了莱比 锡。1949年,德国分裂成为东西两半,联邦德国把法兰克福再次建设成为世界图书交易中心,以抗衡位于民主德国的莱比锡世界图书博览会。1949年9月 18-23日,首届法兰克福图书博览会举行,一鸣惊人,且坚持不懈走国际路线,一跃成为全球规模最大最有影响力的书展。凑巧的是,盟军于1947年在法兰 克福设立了另一个德意志图书馆,以延续1912年在莱比锡创设的德意志图书馆的藏书传统。这锦上添花更使图书之都无以撼动。
战后法兰克福作为世界图书交易中心的崛起,可以说既是一种传统的回归,也得益于意识形态的对抗,更不可忘却的是纳粹时期流亡的知识精英(犹太裔为主),他们的归国提升了知识的产量,扩大了知识的增量,推动了知识的流动,其中最为可圈可点的便是法兰克福学派。
法 兰克福,法兰克津。知识产生依偎川流,流水不腐,户枢不蠹,知识是流动的。但这条河流又不能是天堑——既不能是波澜壮阔的大江巨河,也不能是汹涌澎湃的激 流雄川,而是可徒涉的(fordable),从一个已知世界跨到另一个已知世界,从一个已知世界迈向一个未知世界。而战后图书博览会偏偏眷顾法兰克福,恰 恰明证了,上述两种形式的徒涉均需顽强抗争知识霸权的勇气。法兰克福,勇士之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