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说英姿:老照片系列 辛亥革命群英谱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3/28 22:19:34

孙中山(1866年--1925年),字德明,号逸仙,原名孙文。近代民主革命家,中国国民党创始人,三民主义的倡导者。首举彻底反封建的旗帜,“起共和而终帝制”。1905年成立中国同盟会。1911年辛亥革命后被推举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1940年,国民政府通令全国,尊称其为“中华民国国父”,深受全国各族人民乃至全世界人民的尊崇和景仰。


 


黄兴(1874年-1916年)原名轸,字廑午,号杞园,又号克强,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家。早年入长沙城南书院读书,二十二岁中秀才。1898年入武昌两湖书院学习,署名竞武、庆午。光绪三十一年,在日本结识孙中山,大力支持孙筹组革命组织同盟会,任同盟会庶务(相当于协理),成为会中仅次于孙的领袖,随后即将主要精力放在发展革命分子、组织武装起义。他亲自掌握留日陆军学生的入会工作,从中选拔坚定分子组织“丈夫团”,为武装起义准备力量。辛亥革命时期,时人多称其为黄克强,与孙中山常被以“孙黄”并称。1916年10月31日在上海因病逝世。

 

 

 




 

廖仲恺(1877年-1925年),原名恩煦,又名夷白,字仲恺。近代著名的民主革命活动家、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国民党左派领袖。1911年辛亥革命后,到广东任都督总参议。1913年随孙中山逃亡日本。1914年任中华革命党财政部副部长,之后随孙中山反对袁世凯,参加护法运动;并在国民党刊物内发表文章,赞扬十月革命。1921年孙中山到广州任非常大总统,廖为财政部次长。之后在第一次国共合作期间,任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财政部长,工人部长,农民部长,黄埔军校党代表等职。1925年被暗杀。


 

  

     


 

戴季陶(1891年-1949年),名传贤,字季陶。 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国民党的理论家,曾受到孙中山器重。早年留学日本,参加同盟会。辛亥革命后追随孙中山,参加了二次革命和护法战争。1924年在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任中央宣传部长,后任黄埔军校政治部长等职。1925年孙中山逝世后,反对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是国民党右派的“理论家”,长期充当蒋介石的谋士。1948年6月改任国史馆馆长。1949年2月在广州自杀。

 

 

 






陈铭枢(1989年--1965年)爱国将领,字真如,广东合浦(今属广西)人。十五岁入广西陆军小学,十八岁入南京陆军中学。在陆中时,受到革命宣传的影响,加入同盟会南京支部为会员。陆中毕业后,宣统三年(一九一一年)武昌起义,他曾随宋教仁等去武昌。不久,投身于革命军,参加攻打南京的战役。辛亥革命成功,南京临时政府成立,稽勋局以他参加革命有功,保送他进入保定军官学校第二期肄业。陈是铁四军的元老,粤系中亲蒋的代表人物。十九路军的家长,蒋光鼐和蔡廷锴的顶头上司,民革的创始人之一。

 





 

 

张静江(1876年—1950年)谱名增澄,字静江,又名人杰。20世纪初江浙财团的四大亨之一、国民党“四大元老”之一。孙中山称他为“二兄”、“中华第一奇人”;蒋介石称他为“革命导师”,陈果夫称他为“党国理财第一人”;毛泽东称他是“有经济眼光”的人。1906年春,他邂逅孙中山,开始从事反清斗争,为孙中山出谋划策,并倾家产资助革命。孙中山逝世后,他力挽狂澜,在担任国民党中央常务委员会主席、代理中央执行委员会主席期间,为蒋介石攫取党政最高权力不遗余力,出谋划策。

 

 

 

    

 

 

 

胡汉民 (1879—1936) 广东番禹(今广州)人,原名衍鸿,字展堂。曾在日本留学。1905年秋加入同盟会,任书记部书记、《民报》编辑。1909年任同盟会南方支部长。在孙中山领导的几次起义中负责筹饷运械工作。1912年1月任南京临时政府总统府秘书长。同年4月任广东都督。五四运动期间,撰文支持学生爱国运动。1924年1月国民党一大上被选为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从而成为右派领袖。同年9月孙中山北上后,代理大元帅兼广东省省长。1935年任国民党中常会主席。后在广州病死。


  

  

 

 

宋教仁(1882年--1913年)字遁初,号渔父。华兴会与同盟会的主要领导人,中国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中华民国的缔造者,是中华民国初期第一位倡导内阁制的政治家。1904年在孙中山倡导下,在日本东京成立同盟会,并将《二十世纪之支那》改为同盟会机关报《民报》,宋以同盟会司法部检事长身份兼该报撰述。1910年7月,宋教仁与谭人凤、陈其美在上海组建同盟会中部总会,亲任总务干事。他亲自或派人来往于上海、两湖各地,推动长江中下游流域的革命进程,间接促成武昌起义。1913年被暗杀于上海,享年三十二岁。

 

 

 

 

 

 

 

章炳麟(1869年--1936年),又名章太炎,后又改名炳麟。早年参加维新运动。戊戌变法失败后遭通缉流亡海外。在日本与孙中山先生结识,立志革命,推翻清朝统治。1903年因发表《驳康有为论革命书》。替邹容《革命军》作序,触怒清廷而被捕入狱,在狱中章炳麟与蔡元培等联合发起成立“光复会”。1906年出狱后他再次东渡日本,参加了同盟会,主编《民报》与改良派论战。1909年在日本重组光复会与同盟会决裂。1913年宋教仁案后策动讨伐袁世凯被袁禁锢。“五 四”时期,其革命意志渐渐萎靡,脱离国民党。“九 一八”事变后坚决主张抗日。晚年在上海以卖文为生,在苏州办国学讲习会。

   

 

  

        

 

陈其美(1878年-1916年),汉族,字英士,浙江吴兴人。近代民主革命志士,青帮代表人物,于辛亥革命初期与黄兴同为孙中山的左右股肱。弟陈其采,字蔼士。兄陈其业,字勤士(陈果夫、陈立夫的父亲)。陈其美与蒋介石关系密切,为蒋介石拜把之兄,将蒋介石引荐于孙中山。1916年5月18日,受袁世凯指使的张宗昌派出程国瑞,假借签约援助讨袁经费,于日本人上田纯三郞寓所中将陈其美当场枪杀。陈其美遇刺后,孙中山高度赞扬陈英士是“革命首功之臣”。
 

 

 

      





 

 

陈少白(l869——1934)陈少白、原名闻韶,号夔石,186年(同治八年七月廿日)出生于江门市郊外海镇南华里一个基督教牧师家庭。陈少白天资聪敏,勤啻好学,习字、念书、学写诗文均是同窗中的佼佼者.。 21岁入香港西医书院。与孙中山、尢列和杨鹤龄被清政府称为“四大寇”。1895年入兴中会,1897年赴台湾设立兴中会台北分会。1900年奉孙中山命回香港办《中国日报》,宣传革命。为了宣传革命,他还成立了“采南歌”、“振天声”、“振天声白话剧”等剧社。遗作有《兴中会革命史要》 、 《兴中会革命史要别录》等文献。

 

 

 

 

许崇智(1886年--1965年)字汝为,广州市人。1911年11月,参与福州起义。1912年1月,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任陆军第十四师师长和福建北伐军总司令,挥师北伐。1917年8月,任护法军政府大元帅府参军长,协助孙中山主持军事。同年10月28日粤军光复广州,从而结束了桂系军阀在广东的统治。1924年1月,被推为中央监察委员,兼国民党中央军事部长。3月,任建国粤军总司今。1925年6月,平息滇、桂、直系军阀叛乱。7月1日,中华民国国民政府在广州成立,被任命为军事部长兼广东省政府主席。1965年1月25日,病逝于香港。

 






 

 

秋瑾(1875年-1907年),近代民主革命志士,原名秋闺瑾,字璇卿,东渡后改名瑾,自称“鉴湖女侠”。秋瑾蔑视封建礼法,提倡男女平等,常以花木兰、秦良玉自喻,性豪侠,习文练武,曾自费东渡日本留学。她积极投身革命,先后参加过 三合会、光复会、同盟会等革命组织,联络会党计划响应萍浏醴起义未果。1907年,她与徐锡麟等组织光复军,拟于7月6日在浙江、安徽同时起义,事泄被捕。同年7月15日,秋瑾从容就义于绍兴轩亭口。


 







 

 

蔡廷锴(1892年-1968年)字贤初,汉族,广东罗定人。保定陆军军官学校毕业,早年参加同盟会。参加了孙中山领导的国民革命。并率领十九路军在“一二八事变”后奋起抗击日军,致使日军侵占上海的阴谋终不能得逞。即“十九路军淞沪抗战”。蔡廷锴抵制蒋介石不抵抗政策,坚持抗战的立场,引起国民党蒋介石的不满。后领导福建事变,与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和红军签订了《反蒋抗日的初步协定》,于1934年1月失败。后一直坚持反蒋抗日。新中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四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

 



 



 

马君武(1881年--1940年)中国近代学者、教育家和政治活动家。原名道凝,字厚山,号君武。1901年入上海震旦学院。同年冬赴日本京都帝国大学读化学。此间,马君武由改良主义者转变为革命民主主义者。1905年8月,第一批加入同盟会,和黄兴、陈天华等人共同起草同盟会章程,并成为《民报》的主要撰稿人之一。年底回国,任上海公学总教习,积极宣传革命。武昌起义爆发后回到中国,作为广西代表参与起草《临时政府组织大纲》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并任南京临时政府实业部次长。1912年出任国会参议员。1913年二次革命失败,再度赴德入柏林大学学习,获工学博士。


 

 





李烈钧(1882年--1946年)字协和,号侠黄。中国国民党早期党员,1907年加入同盟会,追随孙中山革命。辛亥革命爆发后,李烈钧被推任江西都督府参谋长、海陆军总司令,迫使北洋海军主要舰艇宣布起义。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被孙中山任命为江西都督。1913年7月12日在江西湖口成立讨袁军总司令部,就任总司令,揭开二次革命的战幕。8月失败后,亡命日本。1915年12月25日与唐继尧、蔡锷揭起护国讨袁旗帜,任护国军第二军总司令。1917年后任孙中山两次在广州所组政府的总参谋长。辅佐孙中山打败陈炯明。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李烈钧致电蒋介石,主张尊重言论自由,改良政治,一致抗日。1946年2月20日卒于重庆。
 

 



 

推荐阅览:

收藏分享:美女一箩筐(多图)

老照片系列 中共十七届政治局核心

多图:老照片系列 “民国的封疆大吏”

老照片系列 晚清的著名人物

老照片系列 之“晚清三杰”

老照片系列 之“清末三屠”

2010年 那些难忘的印象与记忆(多图)

多图:一将功成万骨枯 二战的著名人物(上

多图:一将功成万骨枯 二战的著名人物(下

老照片系列 中共十七届政治局核心

老照片系列 “北洋军阀”

老照片系列 “北洋双龙五虎

最值得收藏的一组美景美图(上)

最值得收藏的一组美景美图(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