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子公司是什么:闲谈大盘调整及通胀通缩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2 00:38:30
作者:海杲    文章发于:乌有之乡    点击数: 1268    更新时间:2009-8-13      热      【字体:小大】
http://www.wyzxsx.com
要知道,就算你能预测政府政策的结果,但是你不可以假定政府会采取理性的行为。
关于昨日大盘陆仁羽看法值得参考,前提是统计数据真实。相信统计局或媒体?值得斟酌。要知道,就算你能预测政府政策的结果,但是你不可以假定政府会采取理性的行为。
“最后想讲讲大陆昨天公布的数据,银行新增贷款一如所料大降,但降幅比预期大,按月计下降77%至3559亿元人民币(下同),但市场对各种数据的反应不坏,主要原因包括:
第一,通胀风险低,7月居民消费物价指数(CPI)下降1.8%,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PPI)下降8.2%,两者降幅皆大过6月,一点通胀的压力都没有,还有通缩压力,不用担心通胀浮现令政府要限制货币供应。第二,经济仍弱,7月份出口跌23%,虽然比预期的负24.8%略佳,但仍比6月跌21.4%高,显示出口未有明显改善。第三,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5.2%,比预期略好,和上月增长15%略有增加,但居民消费的增长不高,政府消费比重较大,显示政府若急促关水喉,内需难撑大局。
综合而言,政府即使怕股价楼价大升长线会有泡沫,但正常的经济活动根本未回暖,政府一关水龙头经济会马上跌落冰点,所以所谓“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大方向根本变不了,炒得太热时政府做些微调,吓吓大家不好炒得太颠,等市场升一段又回落少少,对炒作者是好事而非坏事,日日升2、3%,升不够3个月就会爆煲,现在如此保持水源充足的大方向,升得多回番少少,可能更加好炒。”
今儿叶檀又写“通胀”文,加上上边陆先生之类分析评述,似乎都将“通胀”、“通缩”定义到读者分辨不清的地步。好像价格升了就是通胀,价格跌了就是通缩。
白话文:通缩就是货币短缺。
所谓需求,“戴安娜给我擦鼻涕”,此乃欲望,非需求,市场经济体系中,需求不足实质对应生产过剩。那类说城市化造就无限需求的“专家”很是让人生疑。
前些日子读过唐学鹏先生一篇文章《错误的繁荣》
http://www.chinanews.com.cn/cj/cj-gncj/news/2009/07-14/1773819.shtml
其中有个概念“资本结构”,并阐述了货币信贷并非均匀流入经济体系,总有靠钱近的,有离钱远的。该文中,作者认为大量信贷进入国家控制以及更为上游的实体,而信贷资源是“社会大众的储蓄”,因此等于变相抢钱。此处倒给我一个灵感,中国体制反倒是世界上最为领先的。
我们来看看西方自由竞争的市场体系,因为资源分配并非国家控制,而是寡头分配,结果造成畸形的资本结构,当资本结构严重不平衡时,便会发生周期性的商品生产过剩,最后导致普遍的经济衰退。BTW,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就在于此,英国为了解决既有市场体系“资本结构不均衡”,必须开拓新市场。
法国19世纪经济学家奎内先生,被认为是欧洲的孔夫子,重农学派,受中国文化极大影响,他的很多教条甚至自由放任主义(Laissez-faire),直接由中国的“无为”启发。这里我们所关注的是奎内模型。
用最抽象的方法表示这个模型:总供给(生产)和总需求(分配和消费)。贯通两个端点的是两个流程,物流(包括劳务交换)与货币流通。物流过程,实物被消耗或消失,而货币流通通过每次循环转而获得收益。利润产生增益,资本自我增值。令人担忧的关键在于——
由于市场经济循环运动,要完全依赖供给和需求两点间的物流和金融流,一旦发生供给梗塞便会产生生产过剩。
关于通胀,莫若说货币增速大于产品服务增速,货币流通过多,追求未消费产品服务,从而引起物价上涨。现在流行时髦话,所谓“流动性过剩”,流动性其实包括资本过剩、热钱过剩、市场交易现金过剩,资本过剩可转化为投资(比如当前政府投资),热钱过剩则追逐资产(比如当前热钱),市场交易现金过剩则导致猪肉涨价之类。一般老百姓所认知的“通货膨胀”实际上多指最后一类。
中国一直存在通胀,但是CPI指数参考应该不会把房产列入,居民消费的统计是值得玩味的道具。至于PPI,也概因内需不振,厂家无心加大投资。用这两类参数来判断通胀,对于中国经济来说,好像本身就是个错位。反倒说明——信贷宽松依旧要“适度”下去的。
事实是,中国早就通货膨胀,但消费领域的流通性不强,导致有效需求不足,加上生产过剩,以此导致CPI和PPI指标下降。
但问题是,过量货币去了哪里?
或许要关注以下两个问题:
a.所谓资本结构失衡,钱是很多,但大部分钱不在消费者手里,以此有人说导致了“通货紧缩”,这应该有些不恰当,只能说是通胀背景下,某些领域的价格无法抬升而已。
b.因为资本结构失衡,巨量所谓流动性资本,只能去追逐资产,包括股票房地产等等。
卢麒元:《通缩怪论与通胀怪相》这篇文章值得参考:
http://www.wyzxsx.com/Article/Class4/200908/98726.html
既然早就是通胀,那么有几种办法解决呢?
1.限价,变相提高币值,不是长久之计;
2.遏制市场货币新增量。目前内需不振,难矣!
3.货币可以释放,但让货币去追逐某类产品,比如把土地的价值释放,以“无中生有”的土地价值对“无中生有”的货币超发。
日本、台湾地区发生过的,难道中国大陆就能幸免?
附注:为什么不能“消灭”国企
中国歪打误撞的领先制度
由上可知,自由市场经济的必然结果是,“资本结构”不平衡。
奥地利学派“货币-周期”理论有个核心概念,也即“资本结构”。银行体系扩张,市场利率低于自然利率,资本变得非常便宜,此时生产资料将“抢夺”消费资料的资源,而在生产资料方面,更高一层的生产资料会抢夺低级生产资料。
西方为了让这种不平衡变化得以均衡,通过经济危机强迫进行结构调整。
中国的结构是,一面是超级自由竞争的民间市场经济,以及比较受人谴责的所谓国企垄断市场竞争,政府投资等等。放大看的话,就是一幅太极图,阴阳相隔,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而实际上,这正是化解资本结构失衡的最佳工具。假若国家只控制创新性并不那么强的领域,或曰资本驱动型的产业,通过国企与政府机构的二次分配,便可以用高效调整不均衡,避免资本向私人寡头笼聚。
调整总是受万人咒骂。比如大规模信贷,其实就是调整社会资本结构的具体表现,国企和政府机构获得3/4,而民企只能获得1/4。
危险的一面在于,拥有分配权力的群体,成为另一种阻碍社会效率的既得利益群体。另一方面,虽然国家以“全民”名义占有资本,但并不会妨碍生产资料对消费资料的倾轧。所幸的优点,仅仅在于以“全民”名义占有,而非西方的资本寡头占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