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服圣职者二次觉醒:微博“口水战”中的民意信号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15:00:21

微博“口水战”中的民意信号

彭光芒 《 人民论坛 》(2011年第25期)

    微博“口水战”的频发,一方面引发负面消极的社会舆论,干扰社会合意的达成,另一方面又能够宣泄社会情绪,纾解内心焦虑,并为社会管理释放出民意信号

    无处不在的网络看上去似乎只是一个虚拟环境,实际上它与现实环境密切关联。作为现实环境的“数字化投影”,网络新媒体是社会问题、社会心态、社会情绪的反光镜;作为现实环境的建构力量,新媒体参与对现实环境的监测、控制、修补、调整。这一新媒体的本质属性,在微博上表现得尤为典型。近来,微博上频频发生“掐架”现象,名人与名人之间、名人与“粉丝”之间、“粉丝”与“粉丝”之间,围绕一个话题,甚至无需什么话题,只需要一条信息,就可利用微博激辩、争吵、对骂,言辞之激烈,话语之粗鄙,气氛之火爆,令人瞠目结舌,也形成了在新媒体环境化下特有的传播现象和社会文化现象。

    微博“口水战”是高度异质化“信息聚落”的传播行为

    作为传播现象来分析,从媒体本质上看,微博跟博客一样,都是基于客户端的信息传播平台,都具有社交网状互动传播功能,都能依靠这一功能组成好友群或“粉丝”群,以分享转发、留言评论的形式进行即时的自由自主的传播。但微博与博客相比,有两个重要特点,一是每条信息被限制在140字以内,这使信息生产过程变得十分快速;二是得到手机等移动客户端的良好支持,这使信息传播过程变得十分便捷。这两个特点使微博的使用跟平常说话差不多,不必像写博客文章那样需要很多成块的时间,也不需要很严谨的文字表达。这就大大降低了微博的使用难度,大大增加了使用微博的人群。海量的使用者来自现实社会中不同的群体,有精英亦有草根,有名人亦有百姓,他们依靠微博的社交网络“混居”在一起,形成在现实中很难有的高度异质化的“信息聚落”。所以,新的信息一旦在微博发出,会凭借微博社交网的各个节点迅速转发扩散,在极短的时间里像病毒那样裂变式传播,极易形成话题的聚焦、发酵、放大、喷发,造成围观乃至围攻的局面。

    应该看到,这些微博“口水战”针对的话题,多数涉及到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或者当下的社会问题,因此具有程度不同的社会意义和公开讨论甚至争论的价值。由于微博受篇幅限制和信息发送的便捷,语料都是碎片化的,文本都是段落化的,很难形成严密的逻辑结构和充分的论证阐释,很容易滑向生活口语式的表达。加上微博具有良好的移动媒体平台和高度异质化“信息聚落”社交网络结构,各种素质不一、身份多样的微博用户能够很方便地加入信息生产和传播过程,再加上微博用户非实名化带来的“去约束性”,很容易形成“蜂拥而上”的非理性、情绪化争吵互骂,使微博成为“口水战”的战场。

    微博“口水战”是反映社会心态、社会情绪的集合行为

    公共领域是公众在没有公权力直接干预下参与公共事务的空间。它属于社会生活领域,是形成舆论的场域。由于没有公权力的干预,公共领域中的意见、观点及其表达方式都非常自由,而且更容易倾向于批判性,也容易非理性化。在微博环境里,由于受众的遍在、分散、隐匿,同时由于技术限制,公权力很难有效干预公众意见的表达,因此,各种社会话题,各种非理性的言行,各种批判性的声音较易得到传播。

    在微博上形成的舆论具有“习惯性”质疑和批判的特征。特别是在涉及到政府、官员、权威、强者、名人的时候,舆论常常会站在对立面,发出尖锐的、非理性的质疑和批判。如果遇到与质疑和批判不同的意见,几乎无一例外地会引发“口水战”。这反映出当下的社会心态。转型期利益格局的调整带来了利益分配的不均衡和不合理,加之现实社会的确存在 “强者通吃”和纲纪松弛、道德失范的现象,使得较少占有社会资源、缺乏话语权的群体在心理上处于无力、无助、无奈状态。为了调整心态,宣泄情绪,他们必然要强烈呼唤公平正义。由于民意诉求和表达的渠道并不完全畅通,他们的声音在现实中常被遮蔽和沉没,于是便转向虚拟社会去寻找和创建他们自己的媒体,发出自己的声音。

    必须看到,长期以来,主流媒体强调教化功能和歌颂职能,习惯宏大叙事,忽视多元表达,通过话语权的控制来占据传播场域的中心和制高点,使受众处于心理弱势和被动状态。作为一种心理反抗,公众利用微博的“自媒体”特性,自命“草根”,毫无顾忌地采用非主流的话语方式,通过“冷幽默”和“恶搞”策略,把主流媒体的话题“去神圣”、“去崇高”。审视频繁爆发的微博“口水战”,我们可以从具有娱乐色彩的情绪化、口语化、碎片化的表达中,感知到对公平正义的诉求和宣泄不满的情绪。因此,微博“口水战”的频发,可以视为发生在互联网环境、以新媒体为道具的集合行为,可用社会学的模仿理论、感染理论、匿名理论来解释。对社会管理来说,这种集合行为具有两重性,一方面能够引发负面消极的社会舆论,干扰社会合意的达成,并在社会环境中留下语言和精神的文化垃圾;另一方面又能够宣泄社会情绪,纾解内心焦虑,并为社会管理释放出民意信号。

    对待微博“口水战”应加强引导、依法管理

    公众在作为个体独立思考的时候,是具有理性或趋于理性的,但前提是对信息充分准确的掌握。保障和满足公众的知情权,让公众客观全面真实地知晓真相、掌握信息,会有利于提高思考和表达的理性程度。要重视培育良好健康的社会心态,真诚保障公众的知情权、表达权,让公众有自由表达的公共领域,宽容不同声音、不同话语风格和个性化情绪。要慎用管理权力简单封堵压制,以充分保证公众在公共领域的安全感,让他们看到社会管理者的成熟和自信。

    同时,要加强网络舆论引导,依法依规管理网络。对社会热点问题,要积极引导公众理性参与讨论,负责任地发表意见。一方面要在法律框架内为公众提供最大的表达空间,另一方面要对错误言论提供清晰的界定尺度,让微博使用者自明自律。对在网络传播的公共领域中利用微博达到商业目的或发泄私人情绪,发动网上攻讦和炒作的行为,要进行适当干预。对违反法律和公序良俗的,要公开批驳,并视具体情况追究法律责任。

    (作者为华中农业大学传播学教授)

    延伸阅读

    明星微博“嘴仗”

    许多明星一遇批评或稍不如意,就会出言进攻,反唇相讥,口无遮拦,利用微博“打嘴仗”、“泄私愤”也是常有的事。每场战争,都少不了有万千“粉丝”参与“现场直播”。

    2011年 7月12日,同济大学教授张生发表文章,对周立波在《中国达人秀》中的点评风格作出批评。周立波在微博上愤怒回应:“我印象中同济好像不出藏獒的嘛”,将张生比喻为狗。后又再发微博:“骂你都嫌口脏,但你命真好!有幸成为周立波口中的半口脓痰!”骂人微博两天内就被转发1.6万多次,虽有“海派脏口”之嫌,但名气又赚足了。

    7月13日,李承鹏就倪萍入选“共和国脊梁十大卓越人物”一事发微博评论,称“倪萍姐姐确实是共和国脊梁,只是得了颈椎病。”当晚7点13分,倪萍通过博客回应了李承鹏的批评,她在博客中称自己不配得奖,希望李承鹏理解。对此,7月14日凌晨1点,李承鹏再度向倪萍“发难”,直斥倪萍:“这个代表从不对国家提反对意见,还去认领‘中国脊梁’,你不颈椎病,7都敢像1一样站起来飞奔。”

    8月1日是中国建军节,曾在影片《夜宴》中担任章子怡“裸替”的演员邵小珊,在网上连续爆粗,炮轰中国间谍,并称自己“在中国生不如死”。其微博一经发出,立刻吸引众人围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