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刺绣价格:神秘的洪洞通背拳传奇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1 10:46:34
山西洪洞,一直流传着一个神秘的拳种——洪洞通背拳。相传此拳种不好看却管用,不为外人所知也从不传给外地人,甚至连山西人知道的也极少。相传当年师父教拳,弟子之间要以布相隔。
  通背拳种由于套路风格不同,分为白猿通背、五行通背、六合通背、劈挂通背等流派。通背拳名的写法,有的用手臂的“臂”,也有的用脊背的“背”。解放后,全国武术挖掘整理时,山西省挖掘整理组感到洪洞一带发源流传的通背拳风格独特,为了分清与其它通背拳的区别,在该拳名称前面冠以“洪洞”二字,全名为“洪洞通背拳”。
  洪洞通背拳的一代宗师,乃清代乾隆皇帝御赐“神拳”郭永福。清代乾隆年间(一七三六—一七九五年),山西平阳府(临汾)苗屯吉书升家收留了一位武功高超、为人忠厚大方的英雄好汉,其人自称姓郭名永福,系河南人氏,在家乡好打抱不平,见义勇为,失手打死恶霸,弃乡外逃流落平阳。苗书生惜其武功,怜其不幸诚心挽留,郭永福便暂栖身吉家并传授武功给苗屯村民多人。数年后郭永福出游到洪洞县苏堡镇,偶见当地有村民数人在练拳,正是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郭永福以武术家的眼光看所练的拳术华而不实,误人子弟,出于本性,郭上前搭话,逐引出比武较技,谁知对方数人还没看清如何交手,瞬间便莫如其妙跌出丈外,稍一搭手便被抛出,如此功夫见所未见,闻所未闻,惊诧之余,一少年公子回府请出教拳师傅,谁料拳师一搭手,同样惨遭败北。游客的闪电击法惊动府上高官。原来苏堡镇居住着一位回家探亲的“天官”,天官询问郭永福何以打手下人,郭回答是他们自己倒的,问何以能倒?郭答这是借人之力。天官见其拳法神妙,便恳留府上,从此郭永福便设教于天官府,开始系统地传授武功,天官后来回朝,奏明乾隆皇帝,御赐“神拳郭永福”之号,从此便有了“洪洞通背拳”誉延至今 200多年。
  根据史料记载;所谓天官正是乾隆年代的吏部待郎刘秉恬。吏部尚书称天官,待郎不过是“副”天官。《清史稿》“刘秉恬传”载:“刘秉恬,宗德引,山西洪洞人,乾隆二十一年举人,二十六年明通榜,授内阁中书,充军机处章京,再迁郎中。三十二年考选福建道御史,转吏科给事中。大学士、副恒督师……”,他一生主要工作是在战争中充任督粮运草官员。善军事,谙技击,刘秉恬任“副”天官约在乾隆四十一年至四十四年(公元 1776年— 1779年),他因母逝回到洪洞苏堡镇,在这期间偶识郭永福,聘为府内教师,约在 1780年(乾隆四十五年)刘受皇帝召见时,向乾隆皇帝为郭讨封“神拳”称号,郭永福系统地传播了 108势拳及子拳套路、器械、对练。同时留传了功法、《拳经总论》、拳谱等。
  洪洞通背拳和陈氏太极拳有近缘关系。国际太极拳大师、陈式太极拳第11代传人、陈家沟第19世传人陈立清女士,1975年不顾严寒酷暑,两次赴太原、洪洞许方庆老师处觅回了陈氏失传近三百年的陈氏108势长拳。相传洪洞通背拳和河南温县陈家沟太极拳有根深蒂固不解之缘,二者虽套路形式结构不同,但拳经、拳谱几乎一致,都以“拳经总歌”为指导。只是通背拳是以108个动作组成母拳套路,又以数十个子拳套路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因而洪洞通背拳更具有原始风貌。许方庆老师是洪洞通背拳第七代传人。陈立清大师不辞辛苦多次到洪洞寻经取宝,就是为了完善陈家沟的太极武学。
  如此拳术,为何只是久藏深山,不被外人所知?在漫长的流传过程中,因为它的封闭,保持了它的纯粹,与其他拳种很少有交叉的地方。第九代传人史小白分析,最大的制约因素,还是保守。当年有个日本弟子来学艺,想用录像机把招法全部记录下来,但遭到师父的断然拒绝。即使同一个师父带几个弟子,徒弟之间都要用布隔开。另外,基本上不传授外地人,只是洪洞本地人才能学习。这样的苛刻要求,在史小白的记忆中,学成的徒弟不足10人。另外,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影响发展的还有一个武术界的通病——派别之争。在洪洞,通背拳存在徐、秦、樊、陈四大分支。四派长久以来,在为一个问题争执不休,谁是正宗?争来吵去,不可开交。这种内部争端解决不掉,也直接影响了拳种的向外推广。
如今,曾经拒绝录像的洪洞通背拳,在开放与融合的现实世界,也不得不思考自己的未来。走上电视,这是一条与过去背道而驰的道路,却是社会发展的应变之道。洪洞县委宣传部长晋廷瑞,对于洪洞通背拳的挖掘与发扬,初拟了一个三步构想:申报省非遗、上武林大会、申报国家非遗。
  1978年,山西省洪洞通背拳第八代传人徐凤山参加了全国在广西南宁举行的全国传统武术表演大会,荣获一等奖。近年来,山西省形意拳协会历次举办的全省传统武术锦标赛,都把洪洞通背拳列为比赛大项内容之一。 2008年12月,洪洞通背拳入选了山西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下一步工作争取2009年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著名武术家马贤达先生赞之:“洪洞通背,武林瑰宝”。洪洞通背拳,也期待有名动天下的那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