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式微创双眼皮手术:转贴:缘起法身偈/七佛通诫偈/无常偈/觉林菩萨偈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1 01:10:56
缘起法身偈/七佛通诫偈/无常偈/觉林菩萨偈/
尔时世尊说是偈言

诸法因缘生  
我说是因缘 
因缘尽故灭 
我作如是说 


善男子。如是偈义名佛法身。汝当书写置彼塔内。何以故。一切因缘及所生法性空寂故。是故我说名为法身。若有众生解了如是因缘之义。当知是人即为见佛。

又可以翻译作:
诸法从缘起
如来说是因
彼法因缘尽
是大沙门说


在北传和南传佛教的文献中,都有舍利弗、目犍连闻偈悟道,皈依佛陀,成为佛陀的上首二大弟子——“如来双胜”的记载。如南传律藏犍度《大品》()对此事的记述大致如下:

当僧伽已扩大到千人以上时,佛陀率领大比丘众来到了摩揭陀国首都王舍城,与频毗沙罗王会面,并接受了国王供养的竹林精舍。当时在王舍城有散惹夷()及其二百五十弟子,舍利弗和目犍连也在其门下并且是会众之首。他们二人约定,无论谁先得到“不死”,即解脱或涅盘,就应立即告诉另一个人。

一天,舍利弗遇到佛陀的大弟子、最初五比丘之一的马胜()尊者,被尊者行乞时安祥、庄严的神态所吸引,趋前请问。当得知尊者是大沙门乔答摩的弟子时,他十分渴切地想要了解佛陀的教法,因此请求尊者无论如何也要告诉他一些佛陀教义的心要。于是马胜尊者便对舍利弗说了一个偈颂,这个偈颂就是后来佛教经典经常引用的“缘起偈”,又叫“法身偈”(流行的汉译先后有几种,译句 出入略有不同,以下是对照梵文和巴利文之后的重译):

    “诸法从因起,如来说其因;
   大沙门如实,亦说彼还灭。”

舍利弗听了这一偈颂后,当即证得清净无垢法眼——“一切观待因缘而生者, 亦 必观待因缘而灭。”并对马胜尊者说:“如果这就是( 陀所说的)法,那么你一定已经证得了往昔多无数劫所未曾见的一切苦的寂灭!”

舍利弗回去将此偈颂转告了目犍连,目犍连也同样当即证得了清净无垢法眼。他们二人劝说其他二百五十弟子离开了散惹夷,一同去皈依佛陀,而散惹夷本人则拒绝接受劝告。当他们远远地向着竹林精舍走来时,佛陀预先告诉众比丘说:“这两个正在到来的人将成为我最殊胜的弟子。”

这则故事,在诸多有关佛陀和弟子的传记中,具有十分特殊的意义。因为从这里体现出佛陀时代,人们在知见抉择上的严肃不苟。 这种抉择是一种自我认知的过程,而决非仅靠某种权威或对权威的仰信。在知见上抉择的过程,本身也是觉悟的过程,而觉悟不仅是知性上的,同时也是实践意义上的解脱。


缘起偈在大乘佛教兴起后更广为流行。因其显示了佛法核心的缘起解脱思想,被视作佛的法身体现,称为“缘起咒”、“法身偈”,而写于供养经书、像、塔等处。在密咒法中用缘起咒加持持,能令所诵真言如实成就。

  
 
  缘起咒是一切善逝的法身,谁见缘起即见善逝。哪怕是将它放在油柑子大的小塔当中,今生中也能生起梵天福德。持诵一遍此咒能清净一切罪业,平息,遣除一切违缘,如果观想任何事物而诵,相当于造佛像或佛塔。若观想任何供品而诵,则等于供养遍满世间界的供品。如果恒时念诵,则圆满一切心愿,任何损害也不能侵害,完整受持一切正法。如果诵十万遍,那么将如愿实现一切所求之事。在它的各种事业仪轨中也有宣说。大圆满系解脱咒中说这也是能获得化生安住相续解脱的心咒。总之,一切如来得手印,犹如诸法的生命一般,功德不可思议。 这是全知麦彭仁波切著的《净除业障百咒功德中宣说的。 愿一切善妙吉祥!
  
  缘起咒: 嗡耶达日玛黑德抓巴瓦黑敦得堪达塔嘎多哈雅巴达得堪匝友呢若达诶旺巴德玛哈 夏日玛纳所哈。

七佛通诫偈

诸恶莫作,
众善奉行,
自净其意,
是诸佛教。」

所谓不求人又可自救的法宝酖「七佛通诫偈」,是指过去七位佛陀都奉行的通戒偈颂,直到二十一世纪仍为佛教徒所传诵效法的偈语。七佛又称过去七佛,指释迦佛及以前曾出现的七位佛陀酖毘婆尸佛、尸弃佛、毘舍浮佛、拘留(楼)孙佛、拘那含牟尼佛、迦叶佛和释迦牟尼佛。
七佛通诫偈仅十六字,字义通晓易解。偈义为七佛的得法偈,依《增一阿含经》记载,此偈具足诸佛及辟支佛、声闻所教诲的佛法—「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
「诸恶莫作」就是能自律,使行为举止端正、清白;「众善奉行」令心意清净;「自净其意」是透过内省反观每个生命当下,去除邪见、颠倒偏见,不断净化、升华,使生命圆满;「是诸佛教」,是依此学习一切诸佛所行的,就能去愚断惑。


七佛通诫偈:‘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这一颂,玄奘法师译为‘诸恶者莫作,诸善者奉行,自调伏其心,是诸佛圣教。’此一四一句偈总括一切佛教,佛教之广海,摄尽于此一偈。大小乘八万之法藏,自此一偈流出也。
增一阿含一曰:“时大迦叶问阿难曰:增一阿含乃能出三十七道品之教,乃诸法皆由此生。阿难报言:如是如是,(中略)增一阿含一偈之中,便出三十七品及诸法。

迦叶问言:何等偈中出生三十七品及诸法?时尊者阿难便说是偈诸恶莫作,诸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北本涅盘经十四曰:“何等名为伽陀经?除修多罗及诸戒律,其余有说四句之偈,所谓诸恶莫作,诸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法华玄义四之一曰:“戒经云:诸恶莫作,诸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诸恶即七支过罪,轻重非违,五部律明其相,如是等戒所防止。诸善者善三业若散若静,前后方便,支林功德,悉是清升,故称为善。自净其意者,即是破诸邪倒,了知世间出世间因果正助法门,能消除心垢,净诸瑕秽,岂过于慧,佛法旷海,此三摄尽。”

世谓之七佛通戒偈。其义虽为通诫,然七佛各各有禁戒偈。此四句偈为第六佛迦叶如来之偈也。增一阿含经四十四曰:“于此贤劫中有佛名为迦叶如来,寿二万岁,二十年中恒以一偈以为禁戒。一切恶莫作,当奉行其善,自净其志意,是则诸佛教。
七佛传法偈 七位佛陀


毗婆尸佛偈

身从无相中受生,犹如幻出诸形像。
幻人心识本来无,罪福皆空无所住。


尸弃佛偈

起诸善法本是幻,造诸恶业亦是幻。
身如聚沫心如风,幻出无根无实性。


毗舍浮佛偈

假借四大以为身,心本无生因境有。
前境若无心亦无,罪福如幻起亦灭。


拘留孙佛偈

见身无实是佛见,了心如幻是佛了。
了得身心本性空,斯人与佛何殊别。


拘那含牟尼佛偈

佛不见身知是佛,若实有知别无佛。
智者能知罪性空,坦然不惧于生死。


迦叶佛偈

一切众生性清净,从本无生无可灭。
即此身心是幻生,幻化之中无罪福。


释迦牟尼佛偈

法本法无法,无法法亦法。
今付无法时,法法何曾法。

“七佛通戒偈”是佛弟子持戒、修行的指南针

相传过去七佛同以‘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一偈作为戒行之原则,故此偈被称为‘七佛通戒偈’。此一说法出自天台宗智者大师所说《法华经玄义》卷二(上)等处。‘七佛通戒偈’代表了佛教戒律的根本精神,故称“通戒”,历来备受佛教信徒的尊崇。而高僧大德们提倡的《了凡四训》《俞净意公遇灶神记》,其实正是‘七佛通戒偈’的中国式注解。
昌臻老法师说:在我们这个世界,佛灭度了,我们要以戒为师,这个七佛通戒偈就是十方三世一切诸佛教化众生的纲领。我们的五戒,八戒,比丘戒,比丘尼戒,都是从这个七佛通戒的基楚上发展起来的。我们要以戒为师,你才能由迷返觉,你才能去妄显真,你才能由凡夫进入圣人的领域。惟贤老法师说:七佛通戒偈,是人乘到佛乘,五乘共修,以意业为主,消灭恶念、邪念、染念,达到由恶转变善,由邪归正,由染趋净,三业清净,修种种善行。 一、过去七佛的尊号

七佛指的是庄严劫三佛 [毗婆尸佛、尸弃佛、毗舍浮佛] 以及贤劫四佛 [拘留孙佛、拘那含牟尼佛、迦叶佛、释迦佛]。
“庄严劫”:过去、现在、未来等三世之三大劫中,过去之大劫,称“庄严劫”,又称“过去庄严劫”。于其“住劫”中,以华光佛为首,至毗舍浮佛,共有千佛出世,庄严其劫,故称庄严劫。
“贤劫”:与“过去庄严劫”、“未来星宿劫”合称三劫。又称“现在贤劫”,有千佛贤圣出世化导,故称为贤劫,又称善劫、现劫。《悲华经》对贤劫之解释:“此佛世界当名娑婆。……何因缘故劫名善贤?是大劫中多有贪欲、嗔恚、愚痴、憍慢众生,有千世尊,成就大悲,出现于世。”据贤劫经等载,“拘留孙、拘那含牟尼、迦叶、释迦、弥勒以下等千佛,次第于贤劫中兴出。”弥勒菩萨将是第五佛。
“星宿劫”:未来劫中将有千佛出世,此一劫期,始于日光佛,终于须弥相佛;其一一佛之出兴,如天之星宿,故名星宿劫。
二、七佛通戒偈的佛经来源 1、《法句经》(《大正藏》第4卷,567页中)
尊者法救撰 吴天竺沙门维只难等译述佛品法句经第二十二二十有一章
诸恶莫作 诸善奉行 自净其意 是诸佛教 佛为尊贵 断漏无淫 诸释中雄 一群从心 快哉福报 所愿皆成
2、《增一阿含经》(《大正藏》第2卷,551页上)
其中卷1《序品》解释了此偈颂的意义,说:“四阿涵义,一偈之中尽具足诸佛之教及辟支佛、声闻之教。所以然者,诸恶莫作,戒具之禁,清白之行;诸善奉行,心意清净;自净其意,除邪颠倒;是诸佛教,去愚惑想。
3、《出曜经》卷第二十五 (出自大藏经本缘部)
    姚秦凉州沙门竺佛念译
   恶行品第二十九
  诸恶莫作   诸善奉行   自净其意   是诸佛教
诸恶莫作者。诸佛世尊教诫后人三乘道者。不以修恶而得至道。皆习于善自致道迹。是故说曰诸恶莫作也。
诸善奉行者。彼修行人普修众善。唯自璎珞具足众德。见恶则避恒修其善。所谓善者。止观妙药烧灭乱想。是故说曰诸善奉行。
自净其意者。心为行本招致罪根。百八重根难解之结缠裹其心。欲怒痴盛憍慢悭嫉种诸尘垢。有此病者则心不净。行人执志自练心意使不乱想。如是不息便成道根。是故说曰自净其意也。
是诸佛教者。如来演教禁戒不同。戒以检形义以摄心。佛出世间甚不可遇。犹如优昙钵花亿千万劫时时乃有。是故如来遗诫教化。圣圣相承以至今日。禁诫不可不修。惠施不可不行。吾所成佛王三千者。皆由禁诫惠施所致也。是故说曰是诸佛教。
4、《根本说一切有部戒经》 (
大正藏律部
三藏法师义净奉制译
一切恶莫作  一切善应修 遍调于自心  是则诸佛教 护身为善哉  能护语亦善 护意为善哉  尽护最为善 苾刍护一切  能解脱众苦 善护于口言  亦善护于意 身不作诸恶  常净三种业 是则能随顺  大仙所行道  此是释迦如来等正觉说是戒经
三、七佛通戒偈的涵义

此偈从内容来看有两个层次:一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奉行去恶为善以保持思想清净和行为规范,这是尚有善恶相对立的属于世俗层次的伦理。佛教又称“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是“有漏善”。“漏”是烦恼,即带有烦恼的善。
1、“诸恶莫作” 《十善业道经》云:“当知菩萨有一法。能断一切诸恶道苦。何等为一。谓于昼夜常念思惟观察善法。令诸善法念念增长。不容毫分不善间杂。是即能令诸恶永断善法圆满..《华严经·净行品》云:“断一切恶,具足众善。”净空法师说:“要想改造命运,就从这两句做起。一切不善的念头,不善的思想,不善的言行,要将之改正。修是修正,修正过来就是善。凡是为自己的都是不善。”
《集法句经》说:“虽造微少,他世大怖畏,当作大苦恼,犹如入毒腹。虽造微少福,他世引大乐,亦作诸大义,如诸谷丰熟。”《法集要颂经》中所说:“莫轻小罪,以为无殃报,水滴虽极微,渐盈于大器。”《法句经·吉祥品》云:去恶从就善,避酒知自节,不淫于女色,是为最吉祥。
2、“众善奉行” 《十善业道经》云:此十善道亦复如是。一切人天依之而立。一切声闻独觉菩提诸菩萨行。一切佛法咸共依此十善大地而得成就。佛说未曾有因缘经》云:“少时修善。能灭无量恶业重罪。”“人修十善。亦复如是。须臾之功。能灭无量恶业重罪。” 净空法师说:“念念为众生、为社会,这是善。世出世间圣贤的教诲,都是以此为标准。”
3、第二层次是“自净其意”,也就是清除内心的无明、烦恼,或者说是从内心消除善恶的对立,也称为“无漏善”。“自净其意”是在体悟自性清净的基础上,进而超越善恶的对立,达到更高的道德境界,这是超世俗的更高层次的伦理,是整个偈颂的核心。
首先是纯善之心能够改变命运 《佛说骂意经》云:“活十方天下人。不如守意一日。人得好意。其福难量” 。《佛说未曾有因缘经》云:“夫人祸福。随心而起。心念善故。受报亦善。心念恶故。受恶果报。”《忠心经》云:心为法本,心尊心使,心之念恶,即行即施,于彼受苦,轮轹于辙。心为法本,心尊心使,心之念善,即行即为,受其善报,如影随形。《华严经》云:‘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华严经·净行品》:“佛子,若诸菩萨善用其心,则获一切胜妙功德,于诸佛法,心无所碍。住去来今诸佛之道,随众生住,恒不舍离,于诸法相,悉能通达,断一切恶,具足众善。”。”《华严经·夜摩天宫偈赞品》云:“诸业心为本。”
《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卷四《厌舍品》云:“心清净故世界清净,心杂秽故世界杂秽,我佛法中以心为主,一切诸法无不由心。”
清净心的重要性 金刚经》云:"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生清净心,所谓不住色生心,不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佛说清净心经》云:所言清净心者。当知即是心解脱增语。慧解脱增语。由贪染污心不清净。由无明染污慧不清净,若诸苾刍断除贪染即得心解脱。净空法师说:“如果我们心地不清净,业障就没有法子消除干净,这是一定的道理。我们的心地没有达到究竟清净,但是我们向清净的路上走。心地清净一分,就消除一分的业障;清净两分,就消除两分的业障,不是没有效果”。
四、需要进一步了解:七佛各自的略戒 [url=]丁福保佛学大词典[/url]说:诸佛出世之初,因弟子清净,不须别制戒禁,但以一偈通为禁戒,故曰通戒或略戒。即七佛各有一通戒也。
增一阿含经四十四十不善品,谓第一毗婆尸佛偈(百岁中但说一偈):忍辱为第一,佛说无为最。不以剃须发,害他为沙门。
第二式诘佛偈(八十年中但说一偈):若眼见非邪,慧者护不着。弃捐于众恶,在世为黠慧。第三毗舍罗婆佛偈(七十年中说一偈半):不害亦不非,奉行于大戒。于食知止足,床座亦复然。执志为专一,是则诸佛教。
第四拘楼孙佛偈(六十年中说二偈):譬如蜂采华,其色甚香洁。以味惠于他,道士游聚落。不诽谤于人,亦不观是非。但自观身行,谛观正不正。
第五拘那含牟尼佛偈(三十年中说一偈):执志莫轻戏,当学尊寂道。贤者无愁忧,常灭志所念.
第六迦叶佛偈(二十年中但说一偈):‘一切恶莫作,当奉行其善。自净其志意,是则诸佛教。’

第七释迦佛偈(十二年中但说一偈):‘护口意法净,身行亦清净。净此三行迹,修行他人道。’ 法华玄义二,亦有‘七佛通戒偈云:诸恶莫作云云。’ 五、印顺法师的观点(供参考) 汉译的《长阿含经》〈大本经〉,仅说一偈,与‘七佛偈’中毗婆尸佛所说的相合。而《长部》〈大本经〉所说的三偈,与‘七佛偈’的毗婆尸佛、迦叶佛(Ka^s/yapa)、毗舍浮佛(Vis/vabhu^)所说偈相合。 又如‘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一偈,〈大本经〉作毗婆尸佛说;《根有戒经》作释迦牟尼佛说;其余的‘戒本’,都作迦叶佛说;这到底是那一位佛说的呢?由于文义通一切佛,所以《出曜经》云∶‘诸佛世尊,教诫后人。(中略)贤圣相传,以至今日。’这是作为一切佛的教诫,所以称为‘七佛所说通戒偈’。
故事:

白居易向鸟巢禅师请教:“佛法的大意是什么”
  鸟巢禅师答:“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白居易鼻孔里哼了一声,说:“这个,三岁的小孩也知道这样说。”
  鸟巢禅师说:“虽然三岁的小孩也说得出,但未必八十的老翁能够做到。”
  白居易心中服膺,便施礼退下了。

是日已过,命亦随减,如少水鱼,斯有何乐?

大众,当勤精进,如救头然。但念无常。慎勿放逸。 --普贤菩萨警众偈




无常偈
是日已过,

命亦随减,

如少水鱼,

斯有何乐!

大众!

当勤精进,

如救头燃,

但念无常,

慎勿放逸!


这一天已经过去,寿命跟著少了一天。像鱼,赖以活命的水又少了一些,这样有什麼好乐的呢?(佛经说人命在呼吸间,不要把财色名食睡看得太重。)

大众,应当努力精进,(生命无常,一口气不来就死了。所以要格外用功,赶紧预储往生资粮),就像火已经烧到头上,那样的要紧(不赶紧去救,就来不及了)。只要时时刻刻,念著无常两个字,千万不要放松,只图安逸。(不能糊里糊涂的过日子。)

昔佛在摩竭国界罗阅城中。佛将阿难着衣持钵。道见有人驱牛千头就其美草放烟瞻候。佛问阿难汝见有人驱放群牛不乎对曰。唯然见之。佛语阿难此群牛本有千头在外瞻守掌不牢固。为虎恶兽所见啖食死者过半。余不觉知方相抵触跳踉唤吼。伤其无智何乃甚哉。佛语阿难众生处世亦复如是。计于吾我不知非常。贪着五欲养育其躯。快心极意共相残害无常宿对卒至无期曚曚不觉。何异于彼群牛者乎。虽好水草长养其肤。但促其命无益于己。佛还精舍以此因缘诫励众会四辈弟子。中有二百余人闻法意悟得六神通成阿罗汉。佛告比丘或有众生应闻切教而得度者。或有众生应闻妙智思惟分别而得度者。或有譬喻而得度者。或有愚暗趣闻一句便得度脱应闻喻者。此偈则是其义随时料量而得度者。是故说曰譬人操杖其事如斯
是日已过 命则随减
如少水鱼 斯有何乐 
佛告比丘。夫人处世所行不同所见亦异。一日过去人命随减。虽寿百年卧消其半。便与众会而说此偈
夫人欲立德  日夜无令空
日夜速如电  人命迅如是 
时来会者观察此义分别修行。日夜已过死缘难计。愚人依凭染着受有当念勤如兴勇猛心无失躯体。是故说曰
是日已过 命则随减
如少水鱼 斯有何乐 
无常品之二(出曜经卷第一)
http://www3.fosss.org/DZZJian/ShowArticle.asp?ArticleID=2240

★凡学佛人,须知五魔利害,必须预防,早结同参道友,互相警诫。


此魔有五:


一者、死魔。

二者、病魔。

三者、烦恼魔。

四者、五阴魔。

五者、天魔。


破此五魔,最要是预作观想。


一、观生死一如,如镜花水月,能破‘死魔’。

二、观知苦所集,如露如电,能破‘病魔’。

三、观世事如梦,逢场作戏,何须认真,能破‘烦恼魔’。

四、观如幻如化,能破‘五阴魔’。

五、观一切环境,完全是梦,能破‘天魔’。


更有五要:


第一、要看破声色利货,转眼成空。

第二、要看轻荣辱得失,如朝露阳焰。

第三、要学吃亏,吃亏即便宜,确是修福。

第四、要不被顺境所转,须知转眼成空。

第五、要割亲断爱,须知恩重仇深。


如是五魔五要,能作如是观,如是行,虽履险路,如同坦途,无挂无碍,立地清凉,随时皆得大自在。然作观时,先要设身处地,方能有效。


——《倓虚大师精华录》页119-120

是日已过  命则随减  如少水鱼
 斯有何乐  老则色衰  所病自坏
 形败腐朽  命终自然  是身何用
 恒漏臭处  为病所困  有老死患
 嗜欲自恣  非法是增  不见闻变
 寿命无常  非有子恃  亦非父兄
 为死所迫  无亲可怙  昼夜慢惰
 老不止淫  有财不施  不受佛言
 有此四弊  为自侵欺
-----法句经 无常品


警众偈浅释------ 一九八八年六月二十六日讲于金轮圣寺

  我们每天在晚间所念的警众偈,是普贤菩萨所说的。在中国四川的峨嵋山是普贤菩萨的道场,普陀山是观世音菩萨的道场,五台山是文殊菩萨的道场,九华山是地藏菩萨的道场,这四大菩萨各有所长,普贤菩萨的愿力和行力都非常圆满,他的愿力有十大愿王,在佛教里,这是没有穷尽的愿力。
第一愿:礼敬诸佛,礼就是顶礼,敬是恭敬,就是顶礼恭敬一切诸佛。他这个顶礼是代表法界一切众生来礼敬诸佛。他知道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堪作佛,所以他先替我们一切众生来顶礼一切诸佛。因为你成佛,先要从礼佛开始,从恭敬佛开始。若你见到佛,也不叩头,也不恭敬,那永远是不会成佛的。佛是怎么成佛的呢?就是“三只修福慧,百劫种相好。”他能时时刻刻、心心念念礼敬诸佛,所以他成佛的时候,众生就向这位佛顶礼恭敬,这也是种因结果。为什么有那么多人向佛顶礼?就因为在他未成佛之前,他向尽虚空遍法界,十方三世无穷无尽那么多的诸佛顶礼恭敬,故他成佛后,众生也这样向他顶礼,这就是种因结果,“如是因,如是果。”
我们学佛的人应该把普贤菩萨行愿品读得背得出,能依照普贤行愿品上所说的道理真正去作,那才真正算是佛的弟子,称得上一个学佛人。所以我们要学普贤菩萨所发这个愿力,礼敬诸佛。
“是日已过,命亦随减,如少水鱼,斯有何乐?大众!当勤精进,如救头然,但念无常,慎勿放逸!”
“是日已过,命亦随减,”就是说这一天已经过了,我们生命的力量就减少一天,生命的时间减少一天。
“如少水鱼,”鱼以水为它的生命。有水鱼就有命。水若干了,鱼就会死了。各位想一想,鱼在水里,水渐渐没有了,那还会活着吗?人也是这样子,我们生命减少了,也就好像鱼在水里,水渐渐少了一样。
“斯有何乐?”想到这地方,我们人生究竟有什么值得快乐?我们怎可不真正发菩提心、不真正痛念生死?但就因为我们还觉得这世界是很值得留恋,一切的享受,一切的环境,都觉得非常好。如果你能觉得人如鱼在水中,水一天比一天少,那究竟有什么乐趣呢?有什么值得你留恋?有什么值得你那么贪著呢?有什么值得你放不下呢?有什么值得你那么执著呢?因为这个,故说:“大众!当勤精进。”一切众生应该要赶快修行用功,不要把光阴都空过了,不要再等了。应该时时刻刻把“死”字挂到眉梢上,不要在这世界贪玩耍了。
“如救头然”,要把修行当做有人要把我的头割去,我们要想法子来保护这个头那么要紧,如果不保护,就有人要来割去此头,这里也可以解释是被火烧着了,一定要想法子熄灭这火般的刻不容缓,你应该时时把“死”字挂到自己眉毛梢上,睁眼也看见这死字,闭眼也看见这死字,睡觉也看见自己眉毛梢上挂着“死”字,作梦时也看见死字当头。你要是时时不忘生死,你怎么还有时间去旅行?去找娱乐?去做吃喝等不正当的行为?你要真能把“死”字记得,你就应该修行。
“但念无常,”你应当天天不忘记无常鬼不知什么时候来请客。
“慎勿放逸,”你不要那么图安逸,图假的快乐,打淫欲的妄想,打吃的妄想,打贪的妄想,打争的妄想,打杀的妄想,打偷盗的妄想,打饮酒的妄想。为什么你打这么多的妄想?就因为你把“死”字忘了,你不觉得将来会死,所以在生时,糊里糊涂活着,等到老时,又糊里糊涂死了,死的时候,你的爱情跑到什么地方?你的爱也找不着了,你的情也看不见了。你的贪吃,也吃不下去了。你的贪玩,也没有什么好玩的,所以不要懈怠,不要放逸,要认真,脚踏实地去修行。这是普贤菩萨发十大愿王的原因,因为他知道一切众生的生死未了。他虽然觉悟,他也不忍你我现在一切众生这么沉迷不悟,醉生梦死,所以他间接的要我们觉悟,要我们也赶快发修道的心。所以不要懒惰,不要躲懒偷安了,不要把光阴都空过了。

觉林菩萨偈

华严第四会,夜摩天宫,无量菩萨来集, 说偈赞佛,尔时觉林菩萨,承佛威力, 遍观十方,而说颂言:

“譬如工画师,分布诸彩色,虚妄取异相,大种无差别。

大种中无色,色中无大种,亦不离大种,而有色可得。

心中无彩画,彩画中无心,然不离于心,有彩画可得。

彼心恒不住,无量难思议。示现一切色,各各不相知。

譬如工画师,不能知自心,而由心故画,诸法性如是。

心如工画师,能画诸世间。五蕴悉从生,无法而不造。

如心佛亦尔,如佛众生然。应知佛与心,体性皆无尽。

若人知心行,普造诸世间。是人则见佛,了佛真实性。

心不住于身,身亦不住心。而能作佛事,自在未曾有。

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昔有人云:一偈之功,能破地狱,何况此全一章偈耶?愿思此言,勉共传诵)

--------------------------------------------------------
   ★〔读诵思修《华严经》,功德不可思议〕★
【良以一文之妙,摄义无遗。故一偈之功,能破地狱。盥掌之水,尚拯生灵。故读诵思修。功齐种智。】

【良以一文之妙,摄义无遗】:大方广佛华严经,每一字都有无量无边的妙义,每一句经文就包括了无量无边的道理。也可以说是重重无尽,无尽重重,这种境界是无法能说完尽的。所以普贤菩萨对善财童子说:「善男子,在我这个大法门海里,没有一文,没有一句,不是单施舍了转轮圣王的位,就能得到的。也不是单施舍了一切所有而能获得的。所以这种法门,就是一文,也是摄义无遗,这种没有穷尽的义理,是圆融微妙的。」

【故一偈之功,能破地狱】:所以华严经一偈颂的感应力量,已经是不可思议的,有无量的功德,能把地狱变天堂,火汤变莲池,有这种破地狱的能力。

从前有一个出家人,姓王名明干,京兆人,(以前出家人可以保存自己的姓,后来有的姓竺,有的姓释) 这位王明干和尚,他虽然出家,但是不明白佛法,不守戒律,随随便便的,也不修行。后来被无常鬼捉到了,乃送到地狱去受苦刑。他到地狱门前,遇见一位菩萨(地藏王菩萨,因为他往昔曾发大愿: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地狱不空,誓不成佛)。地藏菩萨教他诵一首偈颂:「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当如是观(应观法界性),心造诸如来(一切唯心造)」。菩萨很慈祥的对他说:
「你念会了这四句偈颂 ,等一会见到阎王时,他就不会发脾气」。这时,王明干便专心念这句偈颂。 一会儿,无常鬼领他到阎王面前。阎王见他是出家人,便问他有什么功德?王明干诵出这四句偈颂。阎王一听这首偈颂,便对他很客气,放他回到人间。 当他念这四句偈颂时,从口中放出一道光,普造地狱,在地狱受苦刑的人,听到这首偈颂,都得到了解脱。这首偈的利益,不但王明干得到,就是全地狱的人都得到了,所以说一偈之功,能破地狱。 王明干死了三天,又苏醒了,还记住这四句偈颂。从此之后,他认真修行,严守戒律,精进又精进,专修持这四句偈颂。无论见到出家人或在家人,都讲说他的经过,以及得到此偈利益的故事。他劝人勤诵这四句,会有不可思议的功德。他问空观寺定法师,这偈出自何经何论上?贤首法师便说:「这是华严经第四夜摩会之中偈颂」。查之,果然是十行颂。虽然句子有点不同,但是大意是相同的。 地狱是由心所造的。能一心造佛,地狱自然空了,所以说「一切唯心造」。没有五欲之贪,就没有地狱出现。所谓「财色名食睡,地狱五条根」,无论贪那一欲,都会到地狱去。所以人在临终的时候,现出地狱之相,令死者恐惧。这时,如果有高僧或善知识在侧,助念阿弥陀佛圣号,地狱之恐怖相会慢隐去, 而现出极乐世界的清净相,令死者生欢喜心而往生。这种境界是有五眼人亲自体验过的,绝非迷信,更非妄言。

华严经一首偈颂,就可以破地狱,何况一卷一品,更有不可思议的功德!所以在蒙山施食仪上,一开始就诵此偈颂,证明这四句是有大威神力。


(摘录自宣化上人讲述《大方广佛华严经疏浅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