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娱之攻略李胜利:幸福是一个公共事件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00:33:05

 

幸福是一个公共事件

 

我们需要真正的幸福,但不需要“假”幸福,更不需要“被幸福” 

  中国社科院城市与竞争力研究中心发布的一份报告认为,中国城市居民整体上比较幸福,幸福感均值呈持续上升特征,其中石家庄市居民幸福感排名第一。一个月后,中国社科院与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共同发布的《中国30个省会城市生活质量调查报告》给出了相反结论:30个省会城市没有一个城市的居民对生活质量感到满意;30个省会城市生活质量主观指数平均值为49.71,排名最高的海口得分也仅为55.08。短短一个月,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我们到底是“真”幸福还是“假”幸福,或者“被幸福”?

  首先可以肯定,幸福的界定与测量很难,因为不同的人对幸福会有不同的感受,不可强求一律。曾几何时,我们几乎拥有相同乃至完全一致的生活方式,由此也就决定了我们只能拥有一种幸福,否则就是离经叛道,就是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情调。随着改革开放,生活方式开始逐步走向多元化,也就必然产生了多样化的幸福。多元化带来的是对自我个体的尊重,相对主义正是在区别对待个体中,尊重每个人幸福的权利。

  但是过于强调相对主义幸福,有可能导致幸福的自我封闭,甚至虚伪、自欺欺人。比如我们经常听到:只要我快乐就可以;享受当下,莫管未来;管那么多干嘛,还是过好自己的小日子就行,等等。有的人甚至以“我的幸福你不懂”来掩盖自己的不幸福。我们虽不能完全否定这样的幸福,但这种幸福有可能会导致另一种社会的不幸,就是为维护自我的幸福而漠视他人的不幸福,为了维护自我的幸福而处处警惕防范,甚至为了自我的幸福而剥夺他人的幸福。

  因此,在肯定相对主义的幸福中,我们必须要坚持一种普遍主义的观点。这种普遍,一则针对社会,我们需要社会真正走向普遍的幸福,而不是某些人的幸福,真正形成幸福的和谐与和谐的幸福,正所谓“幸福着你的幸福”。没有这种共融性的幸福,每个人的幸福就会大打折扣,我们就不可能真正建立起和谐社会。

  另一方面,我们强调普遍主义的幸福观,并不是让所有人都只拥有一种幸福,而是强调在人的自我完善和充分发展基础上的幸福。事实上,在我国否定了以前的庸俗阶级论、成分论之后,我们在逐步地接受一种属于人类共同的发展理念。人之为人,应当有一种普遍性的东西,这正是文艺复兴、启蒙运动、五四运动等社会运动的重要意义和价值。没有这些运动,我们可能还在欣赏三寸金莲中体验着自己的“幸福”。根据马斯洛的需要理论,伴随着需求层次的提升,人类的幸福感也会随着提升,最终达到自我实现的“高峰体验”。

  在这一意义上,我们强调幸福是一个公共事件,并不是要否定幸福的相对主义内涵,而是希望真正把幸福看成是一个社会进步的标志,一个人自我发展的标志。这两者其实又是相辅相成的。社会的发展应当遵循人类发展的普遍规律,而人类的自我完善与发展,必然会进一步推动社会的发展。我们目前的社会现状也许还不够完美,但如果我们过分规避社会,甚至当社会不能给我们幸福的时候,我们就退回到自己,退回到自我的内心,建造起只属于自己的幸福,我们的确需要考量这种幸福的意义和价值。

  幸福不是制造出来的,不是由外部强加的,更不是一种无奈的选择,而应当是伴随着人性发展、自我完善由内及外自觉的选择。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感受到幸福。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国家强调人民活得要有尊严,这不正是对人性发展的尊重吗?不正是国家要提升我们幸福感的体现吗?在我们的经济获得了高速发展,甚至成为世界第二经济体的时候,我们需要尽快提升我们的幸福感,这不仅是共享我们发展成果的要求,也是在更进一步推进我们的经济发展。一个没有真正幸福感的社会,是不可能真正持续发展的。我们需要真正的幸福,但不需要“假”幸福,更不需要“被幸福”。(作者系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 和磊)  《中国教育报》2011年9月12日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