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评论中国文化:高材生變紙老虎?亞裔破迷思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06:50:24
高材生變紙老虎?亞裔破迷思本報記者/羅旦兮September 11, 2011 06:30 AM | 831 次 | 1  | 8  |  | 播放 |暫停 |<< 上一頁 |下一頁 >>圖片 1 / 15美國有不少「把妹達人」開班授課,顯示男性對該類社交技巧訓練的需要。(Getty Images) 紐約雜誌不久前刊載一篇「紙老虎:身為考場霸主的亞裔在考試過後,又如何?」(Paper Tiger: What happens to allthe Asian-American overachievers when the test-takingends?)一文,說明現在亞裔青年面臨的諸多挑戰。文中認為所謂「竹子天花板」(BambooCeiling),是東方式的精英教育下創造出來的不良產物。亞裔過於重視成績,導致出了社會因缺乏建立人際脈絡、表現自我等社交能力,一味埋首苦做,成了看起來很嚇人,但是卻虛有其表的「紙老虎」。

這項論點引起主流社會的好奇,已有出版社準備重新定義美國社會眼中的亞裔,透過發掘不同亞裔的獨特性和創造力,打破亞裔移民在各行各業中既定的整體形象。也有人將「亞裔缺乏社交訓練」視為商機,針對不善言辭的亞裔男性提供「約會課程」,試圖從另一種管道為亞裔男性建立新形象。

考試成績好 卻難入主流

這篇近萬字的文章中,作者以大量實例和統計,佐證紙老虎論點和「竹子天花板」新定義。因撰寫該文受到矚目的韓裔專欄作家楊衛斯理(WesleyYang)接受世界周刊記者採訪時強調,他並非否認亞裔的教育方式,他認同教育是一切的基礎,也肯定努力工作是成功必須的要素,「但不是努力就一定和成功畫上等號」。

「在寫這篇文章前,我其實不太清楚、也沒聽過何謂『玻璃天花板』。」楊衛斯理以「竹子天花板」取代大眾口中的「玻璃天花板」,他認為,「竹子天花板」的形成,與亞裔自己脫不了關係。當家長在教育子女成長時,只一味地要求好成績,即使學習樂器、參加校園球隊,也是為了日後進入名校作準備,「當他們真的出了社會進入大企業,才發現有很多詭譎的社交圈語言和複雜的人際關係網,是在課本裡學不到的」。

家住法拉盛、想要成為作家的華裔毛傑弗遜(JeffersonMao)一次向楊討教成為主流社會作家的經驗法則時,談到他的求學成長過程。毛依著父母的願望,把大量時間花在努力用功、唸書上,但是進入全美競爭最激烈公立學校之一的紐約史岱文森高中後,他開始感到「不太對勁」。

毛傑弗遜說,高中時他覺得自己根本是那一大群「沒姓名、沒個性的亞裔孩子」中的一份子,只是「這地方的一個裝飾品」。而且學校裡真正的「風雲人物」都不是亞裔,「他們相貌出色、八面玲瓏—不但成績好,是校園明星,並且在學生會選舉拔得頭籌」。他發現所有這些榮譽都集聚在頂端,彷彿在為進入上流社會做訓練。毛說,這讓包括他在內的不少華裔同學感受深刻,「我們只知道每天埋首書堆,跟其他亞裔互相競爭高分,但似乎還不夠」,「我們要去哪裡學這個社會的規範和禮儀?」

楊衛斯理認為,因為精英式的教育方式,導致亞裔缺乏社交溝通、領導能力等訓練,因此在企業競爭裡面臨更嚴峻的挑戰。亞裔把這樣的現象視為是族裔背景的鴻溝,是「玻璃天花板」,楊衛斯理則認為這就是亞裔教育中的不足之處。他在文中指出,亞裔自己也意識到這個問題,因此有像「亞太裔領導教育協會」(Leadership Education for AsianPacifics, Inc.,簡稱LEAP)等組織,訓練亞裔在各企業領域中更上一層樓。

竹子天花板?努力≠成功

LEAP分析導致亞裔極少擔任領袖的社會因素,設計一些培訓課程,旨在協助亞裔改變自身的行為方式;LEAP向參加培訓課程的亞裔們保證,他們的價值觀不會被改變,但可以學會新的技能,最終能夠成為符合美國社會所期望的能勝任的領導。

日裔Takayasu曾經是IBM紐約市場營銷部升遷最快的職員之一,可是從七年前起,她發現自己晉升的腳步開始變慢。「我加班完成任務,經常加班,可是更多的努力並沒有使我得以升遷」,因此她參加了由LEAP舉辦的研討會。

Takayasu2006年參加為期一周的課程,她記得其中一堂課,主講者要求學員們先列出他們心目中的亞裔特點。學生們的回答包括光宗耀祖、孝順、自制等。之後主講者要求他們列出認為身為一名領袖所需特質,提醒學員注意兩串清單幾乎沒有重合之處。Takayasu一開始覺得自己和其他學員不同,因為那些人列出了父母教給他們的亞裔典型價值觀,而她的父母並沒有這麼教育她。但她轉念想到了父母常教她「不要製造麻煩,不要勞煩別人」,她也的確不常要求別人的幫忙,「這樣的觀念又有多少亞裔的影子呢?」這項課程讓她意識到自己實在有些低調。她樂意接受困難的任務,卻不計較獲得稱許。

後來Takayasu開始把對自我的新認識應用到她的工作中,她學會如何展現自己,例如把她團隊取得的成績寫在履歷表上,「它們看起來很有說服力」。

不走傳統路 艱難又無奈

楊衛斯理在文章一開頭便以文字勾勒出他自己的模樣:「有著一頭黝黑的頭髮、細長的眼睛,像薄餅一樣平滑不突出的五官以及黯黃的肌膚」,他說他自己不會說韓語,從來沒用過韓式敬語去尊稱比他年長者「大哥」、「大姐」,不曾交過韓裔女友,也沒有一個韓國朋友。他說,雖然他是個移民,但卻從沒想過自己要當個移民,「有時經過櫥窗看到自己的倒影會感覺陌生,對!我就是長這樣,可是,這張亞裔臉孔跟我又有什麼關係?」

「紙老虎」一文不只探索亞裔教育方式及其缺失,更有許多地方反映出作者因加諸在亞裔身上的既定刻板印象,導致作者在堅持不走傳統道路時,一路以來的跌跌撞撞和無奈。

楊在文中以許多真實但帶點灰暗的措辭形容自己,也是「紙」文刊登後造成許多人回應的原因之一。

他說:「有時我懷疑我的臉在其他美國人眼中具有一種代表性:一個隱形的人,在人群裡幾乎沒法一眼就辨認出來;也可能在人海中你可以一眼就看到這張不同的面孔,但一下子又消失在茫茫眾生中。」

他認為這張亞裔面孔就像代表美國表面上很推崇,但骨子裡卻鄙視且可以剝削的形象。「我們不只是一群數學很好,會拉小提琴的人,更是一群壓抑到快要窒息,受盡侮辱,奉公守法、循規蹈矩的半機器人,對美國社會和文化根本沒有影響力」。

但實際上楊衛斯理雖然有張不折不扣的亞裔面孔,天生的反骨個性加上有對開明的父母,讓他從小到大不用面對考試壓力、盡情的「做自己」。他說,他是個不折不扣外表泛黃、內心偏美的「香蕉」族。

可是當今年3月,華爾街日報刊出的虎媽戰歌和虎媽掀起的濤天巨浪時,紐約雜誌編輯仍是對他說:「你是亞裔,你應該可以跟著寫點什麼東西。」

楊衛斯理覺得以「亞裔」為主題來寫文章,註定會失敗—而且他根本認為自己不完全是亞裔。可是當他從虎媽堅持的教育觀點切入,在探索亞裔的教育問題過程中,他發現自己很想寫些什麼,「因為明明我不是在這些樣板教育下長大的小孩,別人看我還是認為我應該就是那樣,我就是個亞裔,我永遠得活那些亞裔營造出來的形象影子底下。」

楊衛斯理不諱言,他討厭那種通過無數訓練而獲得證書的教育,也不想要為了迎合白人世界而強展笑容。他希望自己是個獨立個體,擺脫亞洲文化的影響,也不順從白人文化,走出一條自己的「中庸之道」。

楊的父母1950年代即已移民來美,「我們在家說英語,父母也不要求我以敬語稱呼他們」。當他20多歲時,他不像普通美國青年找份工作,成績單上的F比A多,「結果就是沒人意識到我的存在,我也覺得無權要求獲得認同。」楊說,他曾有十年沒有健康保險、連續八年年收入不到1萬2000元,即使熱愛寫作,也從未創作出什麼知名作品。

付雙倍努力 還學會妥協

後來他發現,既然身為亞裔,就得付出雙倍的努力,還要學會妥協。楊衛斯理為紐約雜誌撰文年餘,直到應編輯要求寫出「紙老虎」,才被主流出版社注意、邀約出書。他最近的一篇與九一一相關的文章「渴望」(Holding Out),描述九一一倖存家屬對事故真相的渴望,筆鋒溫潤但字字切中要害,卻不會為他博得更多的名聲。

因此楊衛斯理提到虎媽時,很欣賞她永不妥協的態度,「即使眾人攻擊她的教育作風,她還是維持一貫『謝謝,我虛心接受』的優雅,但仍堅持自己的原則。」

不少網路回應批評他的文章隱含太多憤怒,是個「憤青」,他回應說:「說有很多憤怒嘛,那倒沒有,只是對別人強加在亞裔的刻板印象,有時會感到沮喪(upset)。」楊衛斯理受訪時表示,對於掀起這麼多迴響,他事前並沒有想到,他也強調自己不是真的討厭或憎恨亞裔,「只是寫的比較誇張」,至於對於文章或他個人的攻擊,「說實在我也不是真的很在乎這些」,他強調不恨自己的根源,也不恨父母,絕對不是「憤青」。

「調情聖手」 教亞裔把妹

好萊塢知名非洲裔影星威爾史密斯(WillSmith)在2005年的電影「全民情聖」(Hitch)中,飾演一位愛情專家,專門教不懂如何和女孩搭訕的木訥男子「把妹」。現實生活裡,也有像威爾史密斯這樣的調情聖手,不吝於將自己的「絕學」傳授出去,而且,他只教亞裔。

在「紙老虎」一文中,作者以近三分之一篇幅介紹這位自稱「亞洲花花公子」(Asian Playboy)的JT Tran,也在網路上掀起兩極化的反應。JT於2005年創辦「吸引力法則」(ABCs ofAttraction),專門針對亞裔男子提供約會訓練、改善社交缺陷,說得白話一點,就是教亞裔男子如何「把洋妹」,如何在約會和社交場合「攻無不克、戰無不勝」。

在美國出生的越南裔的JT有著一張典型的亞裔臉:個子不高,一雙有些內雙的單眼皮,濃眉,笑起來時有些厚道還有些調皮。他認為「竹子天花板」(BambooCeiling)也存在於男女約會領域中,「我們自己給自己定的形象、外族裔眼中的亞裔刻板印象,都使亞裔移民在約會的花花世界裡成了被孤立的一群。」

JT的訓練課程和活動遍及美國東西兩岸甚至歐、亞,也多次應邀到耶魯、哈佛、芝加哥等亞裔學生聚集的知名大學,為校園內的亞裔學生開堂論課,他應邀主講的校園場子,很多時候人滿為患,許多人得站著聽。

東方男娶洋妞 比率最低

根據國家地理雜誌最近做的一項有趣調查,亞裔男子是所有族裔中,與異族裔女子通婚比率最小的,在白人與亞裔通婚的統計上,僅24%是白人女子與亞裔男子結婚。2000年的人口普查數據中發現,全美約有35%的亞裔男子未婚,約近130萬人;而根據中國社會科學院的統計,在中國一胎化政策影響下,至2020年,全中國大概會有2400萬男性沒辦法找到老婆。

JT接受世界周刊記者訪問時指出,中國從1980年代前後積極推展「一胎化」,家家戶戶大多只想留下男孩傳宗接代,女娃人口極少,這些男孩到現在已是適婚年齡、或是過了適婚年齡,有些人也可能來美留學紮根,面對同族裔的同齡女性比率極少,要到哪找伴?「因此,學習如何與異族女子搭訕聊天、建立情誼,是一種趨勢,也不是壞事,反而是助益。」

JT今夏應耶魯大學亞美學生聯盟(Asian-American StudentsAlliance)之邀,在耶魯大學Silliman學院、向大學生們傳授「社交的藝術」,JT要大家先忘記過去18年來所受「中式」教育的同時,給予的回答其實也很中式:就是不斷的練習。

JT認為不論是參加社交活動或派對,那種「想要融入又怕失敗」的恐懼感是可以克服的,如何在人群中展現自己的魅力也是可以訓練的。他說,亞裔從小在獨特的精英教育方式下長大,家長寧願兒子坐在書桌前,不太願意他們出門約會或交女朋友,這些孩子們等到大學畢業、進入社會,獲得高薪和令人尊敬的職業後,想要安定下來時才發現,不但找不到伴,也不懂得怎麼約會女生,「因為唸書時沒學過也沒人教過」。

他公司提供的「治療教育」通常包括三堂四小時的講課,透過行為糾正,教他們成為社交中的男主角,改變他人對亞裔男性的成見。另外還有一個晚上的實地演練,JT的一名金髮高佻女助手會跟著這群學生們到夜店,幫助他們向女孩搭訕——有時還得推他們一把,讓這些學生不致鎩羽而歸。

這套被JT稱為是「透過把妹推動社會變遷」的課程計畫,長短端視每位學生需要被「治療」的程度而定,一般而言上述內容套餐價格約在1450元之譜,上課的人還不少。

但是這類「約會教練」(datingcoach)課程並不等於拿到「一定把到辣妹」的保證書,但至少讓學員了解所謂「約會世界」中的規則和互動過程。ABCs ofAttraction也有「退款計畫」,如果學員花了1500元參加三天三夜的充電營活動,第一天下來覺得這些技巧不適合他,他們便扣除第一天費用,退還剩餘的1000元。

在紐約華爾街工作的25歲華裔交易員韓豪依說,「教男人把妹」聽起來是有點極端,但他覺得這正是在這個以西方價值為主流的社會中的副產品,「亞裔本來就有些保守,在美國,如果不想一直單身下去,但又一直累積失敗的約會經驗,就得好好考慮到底是要我行我素下去,還是轉個彎、學學別人的方法。」雖然還沒考慮何時成家,韓豪依覺得這種課程如果可以讓男人變得更有吸引力或是更勇於表達自己「有何不可」,「說不定也能讓自己在專業領域上更讓人感到出色。」

亞洲花心男 曾是紙老虎

「亞洲花花公子」難免讓人先入為主的在腦中浮出「花心、輕浮、不正經」等負面字眼,但JT在進入社交訓練市場前,可也是個不折不扣、百分百以「虎媽式」教育出來的「紙老虎」。

在德州達拉斯長大的他依父母的希望努力用功,「如果哪科成績得了個B,我會被打」,在佛羅里達州航空工程學系畢業後,JT先後在波音(Boeing)公司、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NASA)以及空軍等單位擔任航空工程師,但他的上級從來沒欣賞過他,他回憶在某個單位工作五年,他的工作一直不變,但與他同期進公司的白人同事後來「每個都成為長官」。

「我發現雖然我能把工作做得很好,但這對我的工作升遷沒什麼幫助,」JT轉而在網上求助,他找到一個名叫「失敗者互助團體」(Support group forlosers)——這團體後來改了一個正面一點的名字:「自我改善計畫」。這群人學有專精,但在人際關係、追女友上卻因為從沒有經驗、又沒有人教過,幾乎都是屢戰屢敗。網友們在網上互相分享失敗經驗,「從失敗中學習」,因為都是高知識分子,還非常有系統地整理成手冊,供後進晚輩「研讀」。

JT成立「ABCs of Attraction」為亞裔男子提供「約會訓練」,「可是我第一個幫助的對象,跟約會什麼的根本風馬牛不相及。」JT說,他的第一位客戶,是住在加拿大的華人媽媽。

「有天她主動找到我,問我可不可以幫幫她的兒子。」她的兒子還在唸高中,在學校遭到一群自認為是「新納粹」的學生霸凌。這位媽媽支付了JT到多倫多的機票和住宿,JT在加拿大待了三天,成了這位華裔高中生一生中從未擁有過的「大哥」,他教這位高中生書裡沒寫的「秘密語言」,教他如何面對其他同學的欺侮,而這些經驗最後幫助他走過高中校園歲月。

今年30歲初頭的JT笑說自己雖然已不像剛開業那般「身體力行」,努力貫徹實踐「花花公子」的頭銜,但也還沒有打算定下來,不過如果以後有了兒子,JT希望他不用遭遇自己在青少年時期曾經遭遇過的那些挫折和沮喪,「不過話說回來,就因為曾經遭遇過挫折,才能成就更好的自我。」他說他也不會去要求兒子成為下個「亞洲花花公子」,「只要他知道如何做自己,有自信、尊敬自己,那我身為父親的工作也算完成了。」

如何釣金龜?女生也有招

不論是JT或洋人,所謂約會教戰的公司普遍都是針對男生提供約會訣竅,那女生是否需要改善所謂的「社交技巧」?

「女生根本不用學如何約會,一個有吸引力的女子不管是在學校、圖書館,都有可能遇到搭訕者,如果往酒吧裡一坐,『被搭訕率』更是直線上升。」JT認為,男性在約會世界中應採取主動出擊,營造出讓女性覺得有被呵護、被尊重的氛圍,「女性只要學著如何維持長久的關係,或是,如何找個『高價值』的男人。」

的確,美國不少約會網站讓兩性在網路上尋找另一半,如果在谷歌搜尋「如何嫁給(how tomarry)」,搜尋率最高的連接詞前十名中,一半以上是「有錢人」、「銀行家」、「百萬富翁」,不但專家出書,有數十個專門教導女性「如何嫁個有錢人」的網站,還有兩性婚姻專家整理教戰守則,從與有錢人初次約會,女性的穿著、化妝、言談舉止、聊天的話題到如何巧妙的讓對方主動提出第二次邀約,鉅細彌遺,更有不少網友分享心得,儼然是個「拜金世界」。

普林斯頓評論曾經做過一項民意調查,發現由於美國景氣持續低落,不論男女對「嫁/娶個有錢人」的意願提高。受訪的1000多名中產階級者中,當問到是否願意為錢結婚,有三分之二的女性回答「願意」或「非常願意」,至於「身價」多少,則依受訪年齡有所不同。20至29歲年齡層的妙齡女郎認為對方身價至少要值250萬,30多歲的女性降到110萬,40多歲受訪者則認為220萬差不多就夠了。該份報告也指出,這些願意為錢結婚的女性,有71%認為婚姻最終會以離婚收場,且不在意用一段暫時的婚姻,去改善她們日後的生活。

既然這市場潛力這麼大,各式傳授如何釣到金龜婿的書籍課程紛紛出籠,指導女性把握機會,為下半生的「幸福」把關。「其實不要小看這些守則,即使與普通男子約會,把握這些原則對女生來說,幾乎無往而不利。」網路人際溝通專家金克萊兒(Claire Kim)指出,注重小細節,往往能讓對方感動而留下深刻的印象。

刻板印象越深 越難打破

對於「亞裔紙老虎」的說法,華裔心理和教育學者有不同的見解。

皇后學院心理研究所教授葛樹人指出,他認同「紙老虎」撰文者的說法,「但一再去佐證這樣的說法,對亞裔的未來發展沒有好處。」他說,現在美國人聽到亞裔,特別是亞裔大學生,就會認為是「聰明、用功、唸常春籐大學,讀書、音樂、運動樣樣行」,「可是這樣真的好嗎?被別人界定在狹小範圍裡,真的值得慶幸嗎?」

葛樹人指出,「玻璃天花板」的概念在1996年左右起,就被熱烈討論過,由於亞裔社區人口比率小、採樣不足,因此學界一直沒有採取特別的行動去證明這個說法;且每個族裔都有具領袖特質的人,但是在族裔與族裔之間的比較和統計,目前也沒有類似的跨文化調查,變成只要有亞裔在某個企業裡升不上去,就會被形容是「遇上了玻璃天花板」。

在美國教育界近40年的葛樹人學生無數,「可是在我教過的學生中,到現在,也只有一位1.5代華裔移民曾被推舉出來當研究生學生會長,而且已經是十多年前的事了。」

「身為一名少數族裔,已經有很多的不利之處,現在我們還得花雙倍功夫,去打破這些既定印象。」葛樹人記得他的一位日本裔友人,多年在美國某所大學擔任教務長,是很資深的美國教育學者。但一次他到華府出席學術會議,在水門附近欣賞河邊美景時,一位巡警上前搭訕著問他:「你看這風景是不是很漂亮?跟你的國家相比應該不遑多讓吧?」

葛樹人認為,一直誇大這些刻板印象,對亞裔非常不利。他記得1980年代,亞裔被美國視為「模範少數族裔民族」的樣板,當時亞裔心理學家即開始撰寫多篇文章,呼籲不要鼓吹這種刻板印象,亞裔仍沾沾自喜。這些刻板印象出現的後果,是政府資源分配嚴重刪減,「為什麼?因為政府在分配預算時,會認為『亞裔都是模範了,不需要把錢花在他們身上做研究』」。

今年「虎媽」掀起中西家庭教育大戰之前,這類刻板印象的負面影響其實早已反映在生活中:知名大學規定亞裔學生招生率,或是亞裔學生錄取成績平均都比其他族裔嚴格。

紐約大學(NYU)口語傳播學研究所畢業、人際溝通專欄作家貝弗麗不完全認同「紙老虎」的觀點,「如果照這樣的論點來看,那怎麼會有這麼多的亞裔政治領袖,逐漸在美國政壇出頭?」

貝弗麗指出,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可以決定一個人有沒有領導社交能力的因素,一個來自留學生家庭的華裔第二代,與父母以經營美甲店維生的華裔第二代,「光是成長環境就有許多不同,」她進一步說:「可是個性天賦以及個人的努力,這些影響遠比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來得更大。」

貝弗麗認為有些人天生就有領導者風範,任何族裔皆然,可是亞裔家長教育孩子從事像醫生、律師、工程師等工作,而不培養或鼓勵他們成為政治人物或企業領袖,有他們的原因和考量,最主要就是價值觀因素。她指出,因為上述行業不管在東方、西方,都是比較受人敬重且收入較好的行業;另外亞裔父母也發現,身為少數族裔,要成為政治或企業領導人,可能會遇上「玻璃天花板」的牽絆,那條道路與成為專業人士相比,更難走。

對於「亞洲花花公子」都亞裔如何把妹的公司「生意興隆」,貝弗麗頗不以為然,「因為不管是哪種族裔,都有不懂得與女性相處或不善追求異性之道的人」。她說,非亞裔也有不少這樣服務性質的公司,網路上類似這樣教人如何追求異性的資訊更是普遍;即使是專業的心理學刊物,如「今日心理學」(PsychologyToday),也幾乎每期都有教人如何經營兩性關係、人際關係的文章。她強調,對美好人際關係的需求與期待是「人性」,而不是「民族性」。

楊衛斯理在談到在美亞裔未來可能的轉變時提到,近年來的亞裔新移民已與1970、1980年代不同,「他們不是來美掙扎求生存的,有更多的方式去成就自己」,他有自信亞裔還可以更上一層樓,「其實亞裔可以做的更好,在創造性、情商、社交能力上,都有可以發揮的空間」。只是「現在雖然學業成績領域上是精英等級,但在社交領域中還只在初中生階段(junior level)。」

楊說,如果這篇文章能讓亞裔反思、討論並找到更加精進自己的方式,「那也算是一種貢獻」。


Read more: 世界新聞網-北美華文新聞、華商資訊 - 《專題報導》高材生變紙老虎?亞裔破迷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