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米肠:神秘主义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6 07:32:07

“神秘主义”一词是从拉丁文occultism(意为“隐藏或隐蔽”)派生而来的,其基本含义是指能够使人们获得更高的精神或心灵之力的各种教义和宗教仪式。神秘主义包括诸多理论和实践例如玄想、唯灵论、“魔杖”探寻、数灵论、瑜伽、自然魔术、自由手工匠、共济会纲领、巫术、星占学和炼金术等。这许许多多的神秘主义对西方文明已经产生影响,而且还在继续产生影响。神秘主义的基本信条就是世上存在着秘密的或隐藏的自然力。能够理解并操作神秘的自然力的人,必须接受过神秘知识的教育。

目录

定义
  1. 1.神秘主义(mysticism)
来源
神秘主义相关宗教分类介绍
  1. 1.犹太教
  2. 2.基督教
  3. 3.伊斯兰教
  4. 4.印度教
  5. 5.佛教
  6. 6.道教
  7. 7.其他
代表人物苏格拉底生平简介
哲学思想
苏格拉底哲学思想主要体现
  1. 心灵的转向
  2. 灵魂不灭说
  3. 其他代表人物
神秘主义和环境思想的联系
展开

编辑本段定义

1.神秘主义(mysticism)

  此词在中文中的翻译易与Occultism混淆,关于这一点,著名台湾学者傅佩荣先生认为,应该把mysticism翻译为“密契主义”。密契就是密切契合,密契主义中,一个关键的概念就是“密契经验”即感觉自己的灵魂与一个至高的精神实体相契合的经验)一词出自希腊语动词 myein,即“闭上”,尤其是“闭上眼睛”。之所以要闭上眼睛,乃是出自对通过感官从现象世界获得真理、智慧感到失望。不过,神秘主义并不像怀疑主义那样放弃对真理的追求,它仅仅主张闭上肉体的眼睛,同时却主张睁开心灵的眼睛,使心灵的眼睛不受现象世界的熙熙攘攘所干扰,从而返回自我,在心灵的静观中达到真理、智慧。因此,辞书中对神秘主义的解释一般是“通过从外部世界返回到内心,在静观、沉思或者迷狂的心理状态中与神或者某种最高原则结合,或者消融在它之中”。  沈殿忠将神秘主义分为三种类型:一是宗教神秘主义,主要是指宗教徒信奉神灵的观念意识;二是一般神秘主义,主要是指日常生活中的人信奉神灵的观念意识;其三为邪教神秘主义或异端神秘主义,即一种同邪教组织相关的神秘主义。各类神秘主义的共同特征是“排斥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认识论和方法论。

编辑本段来源

  1.“神秘主义”( mysticism )一词出自希腊语动词 myein,即“闭上”,尤其是“闭上眼睛”。之所以要闭上眼睛,乃是出自对通过感官从现象世界获得真理、智慧感到失望。不过,神秘主义并不像怀疑主义那样放弃对真理的追求,它仅仅主张闭上肉体的眼睛,同时却主张睁开心灵的眼睛,使心灵的眼睛不受现象世界的熙熙攘攘所干扰,从而返回自我,在心灵的静观中达到真理、智慧。因此,辞书中对神秘主义的解释一般是“通过从外部世界返回到内心,在静观、沉思或者迷狂的心理状态中与神或者某种最高原则结合,或者消融在它之中”。  2.神秘主义(Occultism)“神秘主义”一词是从拉丁文occultism(意为“隐藏或隐蔽”)派生而来的,其基本含义是指能够使人们获得更高的精神或心灵之力的各种教义和宗教仪式。神秘主义包括诸多理论和实践例如玄想、唯灵论、“魔杖”探寻、数灵论、瑜伽、自然魔术、自由手工匠共济会纲领、巫术、星占学和炼金术等。这许许多多的神秘主义对西方文明已经产生影响,而且还在继续产生影响。神秘主义的基本信条就是世上存在着秘密的或隐藏的自然力。能够理解并操作神秘的自然力的人,必须接受过神秘知识的教育。这里,神秘的知识被认为是来自于原始古老的智慧,神秘的自然力被认为可以用来控制环境和预言未来。

编辑本段神秘主义相关宗教分类介绍

1.犹太教

  犹太教关于上帝的说法有些矛盾,尽管在经典中有时说他是无形而不可见的,形而上的,但许多时候他又是人格化的,象人一样有思想,能和人对话。而且在犹太教经典中对上帝的称呼有时使用单数人称,有时又使用复数人称。后来的学者们怀疑这是把上帝和天使们混淆了。  至于犹太教中的神秘主义派别,似乎更倾向于上帝是形而上的。神秘主义犹太教徒通过虔诚的信仰而获得一种神秘的体验,不仅感到上帝的存在及无所不在,而且感到自己和上帝融为一体,自己就是上帝。在这里,上帝是一种精神实体,是造物者,也是主宰者,而天使是有人格的生灵。  上帝音译为雅赫维或雅威(后被某些基督教神学家误作耶和华),古代犹太人可能误把它当作神的名字,而犹太教神秘主义把它理解成形而上的本体可能是符合其本义的。有理由假设天使(地外智慧生命)曾向古代的犹太人传授一种形而上的哲学,而犹太人由于其原始神灵崇拜的习俗而把雅威人格化(神化)了。

2.基督教

  基督教本来是犹太教的一个分支,其教徒相信他们的导师耶稣(一个犹太人)就是犹太经典中预言的救世主。然而后来由于罗马人保罗的宣传,大批罗马人成为信徒,而罗马人与犹太人的民族矛盾终于导致了基督教成为独立的宗教,并最终被曾处死耶稣的罗马帝国定为国教。基督教的《圣经》由《旧约》和《新约》构成,而《旧约》也是犹太教的经典,其中的《摩西五经》就是犹太教的《律法书》。《新约》则记载耶稣和其门徒传播福音的言行。尽管罗马教会变得越来越腐朽,越来越背离耶稣的教导,但仍有一些教士基本上秉承了耶稣的原旨,主张在信仰和苦修中获得与圣灵合一、我即上帝的神秘体验。基督教后来主要分裂为罗马公教(又称天主教)、希腊正教(又称东正教)和新教。在这些派别中,神秘主义得到不同程度的继承。值得一提的是,现在有一种学说,认为有证据表明耶稣在他的青年时期在印度修行。

3.伊斯兰教

  伊斯兰教认为真丅主在不同时期、不同历史背景下,向不同的使者先后颁降过104部经典,其中包括《旧约》、《新约》和《古兰经》;真丅主传给穆丅罕默德的《古兰经》的内容含盖了《旧约》、《新约》等的内容,而且全面并未遭删改,故而完美无缺,绝对神圣。伊斯兰教的苏非派最早是一股反对腐朽,主张苦行和禁欲的思潮,后来发展成神秘主义,主张通过对真丅主神秘的爱、神秘主义的修炼,精神上的自我净化,最后达到“寂灭”,“无我无主”,“我既真丅主”的神秘境界。这与地理上与之比邻的印度教有明显的相似之处,很可能是受了后者的影响,因为后者的历史古老得多,在周围地区也有相当大的影响。

4.印度教

  印度教被西方学者把分成两个阶段,前面的称婆罗门教,后面的称印度教,但印度人不承认这种划分。本文中也统称印度教。印度教既保留了原始信仰的多神崇拜,又提出了梵是宇宙的本体,是大我,人通过修持可以使自己这个小我与大我融合。梵是非人格化的精神实体,显现为人格化的诸神,其中梵天(又称大自在天)创造了世界。这可以被看作是形而上的哲学向原始的神灵崇拜的妥协。印度教信仰业报轮回和解脱的理论,并以信仰、祭祀和瑜珈修持为获得解脱的方法。

5.佛教

  佛教约产生于2600年前,释加牟尼先向其它教派的大师学习禅定(止法),达到了最高的境界,但他感到仅仅修止,只是停止了思想,暂时去除了烦恼,并没有去除无知,因而没有真正地解脱。他在禅定中探索出止观双运的修法。即修止达到定境后,在定境中观察(不是一般意义的思考)事物,答案会突然出现,这就获得了智慧,破除了无知。观属于智瑜珈。由止得定,由观得慧,止观交替运用,这是佛教对禅定或者说对瑜珈的贡献。  观是思维的一种高级形式,既不是理性思维,更不是感性思维,而是一种新的认知形式,而由观所获得的智慧是语言难以描述的。  由于佛教徒对禅定中的体验也运用观法,因而最终他们并不是感到和某种非人格化的本体结合,更不是感到和某种人格化的本体结合,而是认识宇宙本来的、真实的面目——实相,实相并非实体。并且佛教并不认为宇宙是被什么东西(无论是人格化的,还是非人格化的)创造出来的,也不认为存在一个称为“梵”或“大我”的本体,这就是“法无我”。实相是指一切事物都不具有独立存在性,都是“自性空”的,在这个意义上,一切都是无分别的。修行者自身也没有自性,“自我”是一种虚妄的认识,是无知,这就是“人无我”。有些人居然说“佛法帮助人找回真正自我”,实在是误解。  在原始佛教时期,佛教甚至算不上是宗教,称为“主义”更合适。如今在东南亚地区传播的小乘佛教(或称南传佛教)较为接近原始的佛教。而后来发展的大乘佛教(或称北传佛教)尤其是密宗,向世俗的多神崇拜做了让步,即把多神崇拜作为方便,利用它来吸引大众,便于救度更多的人。  以佛教密宗的某些无上瑜珈修行仪轨为例,修行者先要皈依至少一位上师,而后从诸多的佛、菩萨或护法神中选择至少一位适合自己的(与自己有缘的)作为本尊,在接受初级的灌顶之后,按照一定的仪轨观想本尊和其坛城的形象和象征意义,手结本尊的手印(手势),口诵本尊的真言(咒语),要把本尊观想得了了分明,即细节清晰、光感和色泽鲜明,直到能够现见(而不是假想)到本尊,并得到本尊的加持。再观想本尊和自身融为一体,感到“我即本尊,本尊既我”。重要的是要体悟一切现象都是本尊的显现,一切都如梦如幻、自性空。整个观修仪轨都渗透着禅定,每当行者被引导进入某种状态,就安住在上面(入定)。  以上称为无上瑜珈的生起次第。生起次第的目的是使行者和其本尊相应。把信瑜珈和复杂的观想仪轨引入禅定修持,这是一种方便。继续修持下去,终会体悟到事物、本尊和“我”都如梦如幻,没有自性,都是空性的显现。因此这不同于印度教的观想神像,不应把佛教密宗和印度教混为一谈。  而后的圆满次第在生起次第的基础上进行气脉的修持和其它的修持。

6.道教

  道教的情况比较混乱。理论和实践上都比较清晰而注重形而上的是王重阳创立的全真道,综合了道教、佛教禅宗和儒学(尤其是程、朱理学),主张以自身的精、气、神为原料炼制内丹,并体悟“道”,这是一种神秘体验。在方法发展出许多支派,一般都是禅定(或类似的修法)和周天术的综合,只是细节上的差异。周天术是修气脉、炼内丹的方法。程、朱理学是维护封建礼教的理论,由于理学和佛教显宗的影响,全真派是禁欲的,不同于早先的讲究房中采补术的派别。

7.其他

  另外有些民族还保留着原始的神灵崇拜和巫术,如美洲、非洲等土著,为我们研究神秘主义的起源提供了依据。但这些原始信仰尚未系统化,尚未建立起完整的哲学体系,未达到“主义”的高度,因此尚不能称为严格意义上的神秘主义。

编辑本段代表人物苏格拉底生平简介

  Σωκρ?της,英译:Socrates; 前469年—前399年  苏格拉底是著名的古希腊哲学家,他和他的学生柏拉图及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被并称为“希腊三贤”。他被后人广泛认为是西方哲学的奠基者。他的父亲是石匠和雕刻匠,母亲是助产婆。  苏格拉底出生于雅典一个普通公民的家庭。他早年继承父业,从事雕刻石像的工作,后来研究哲学。他在雅典和当时的许多智者辩论哲学问题,主要是关于伦理道德以及教育政治方面的问题。他被认为是当时最有智慧的人。作为公民,他曾三次参军作战,在战争中表现得顽强勇敢。此外,他还曾在雅典公民大会中担任过陪审官。在雅典恢复奴隶主民主制后,苏格拉底被控,以藐视传统宗教、引进新神、败坏青年和反对民主等罪名被判处死刑。他拒绝了朋友和学生要他乞求赦免和外出逃亡的建议,饮鸩而死。在欧洲文化史上,他一直被看作是为追求真理而死的圣人,几乎与孔子在中国历史上所占的地位相同。多年来他被认为是反民主的、维护反动的奴隶主贵族利益的哲学家,近来已有人对此提出了不同看法。  青少年时代,苏格拉底曾跟父亲学过手艺,熟读荷马史诗及其他著名诗人的作品,靠自学成了一名很有学问的人。他以传授知识为生,30多岁时做了一名不取报酬也不设馆的社会道德教师。许多有钱人家和穷人家的子弟常常聚集在他周围,跟他学习,向他请教。苏格拉底却常说:“我只知道自己一无所知。”  他的一生大部分是在室外度过的。他喜欢在市场、运动场、街头等公众场合与各方面的人谈论各种各样的问题,如战争、政治、友谊、艺术,伦理道德等等。他曾三次参战,当过重装步兵,不止一次在战斗中救助受了伤的士兵。40岁左右,他成了雅典的远近闻名的人物。  苏格拉底一生过着艰苦的生活。无论严寒酷署,他都穿着一件普通的单衣,经常不穿鞋,对吃饭也不讲究。但他似乎没有注意到这些,只是专心致志地做学问。  苏格拉底的学说具有神秘主义色彩。他认为,天上和地上各种事物的生存、发展和毁灭都是神安排的,神是世界的主宰。他反对研究自然界,认为那是亵渎神灵的。他提倡人们认识做人的道理,过有道德的生活。他的哲学主要研究探讨的是伦理道德问题。  苏格拉底无论是生前还是死后,都有一大批狂热的崇拜者和一大批激烈的反对者。他一生没留下任何著作,但他的影响却是巨大的。哲学史家往往把他作为古希腊哲学发展史的分水岭,将他之前的哲学称为前苏格拉底哲学。做为一个伟大的哲学家,苏格拉底对后世的西方哲学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苏格拉底本人没有写过什么著作。他的行为和学说,主要是通过他的学生柏拉图和色诺芬著作中的记载流传下来。关于苏格拉底的生平和学说,由于从古代以来就有各种不同的记载和说法,一直是学术界讨论最多的一个问题。  古希腊哲学家。

编辑本段哲学思想

  在苏格拉底以前,希腊的哲学主要研究宇宙的本源是什么,世界是由什么构成的等问题,后人称之为“自然哲学”。苏格拉底认为再研究这些问题对拯救国家没有什么现实意义。出于对国家和人民命运的关心,他转而研究人类本身,即研究人类的伦理问题,如什么是正义,什么是非正义;什么是勇敢,什么是怯懦;什么是诚实,什么是虚伪;什么是智慧,知识是怎样得来的;什么是国家,具有什么品质的人才能治理好国家,治国人才应该如何培养,等等。后人称苏格拉底的哲学为“伦理哲学”。他为哲学研究开创了一个新的领域,使哲学“从天上回到了人间”,在哲学史上具有伟大的意义。  苏格拉底没有著作,关于苏格拉底的思想绝大多数是由于他的弟子柏拉图的《对话录》,《对话录》是以苏格拉底和别人的对话为内容展开的,但也因此我们通常很难分清哪些思想是苏格拉底的,哪些是柏拉图的。

编辑本段苏格拉底哲学思想主要体现

  苏格拉底的哲学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心灵的转向

  从智者开始,古希腊哲学由注重对自然本身的研究转变到注重对社会伦理和人的研究。但他们只停留在感性的阶段,只能得出相对主义的结论。到苏格拉底才根本改变了这种状况。苏格拉底要求作“心灵的转向”,把哲学从研究自然转向研究自我,即后来人们所常说的,将哲学从天上拉回到人间。他认为对于自然的真理的追求是无穷无尽的;感觉世界常变,因而得来的知识也是不确定的。苏格拉底要追求一种不变的、确定的、永恒的真理,这就不能求诸自然外界,而要返求于己,研究自我。从苏格拉底开始 ,自我和自然明显地区别开来;人不再仅仅是自然的一部分 ,而是和自然不同的另一种独特的实体。

灵魂不灭说

  苏格拉底关于灵魂的学说,进一步使精神和物质的分化更加明朗起来。苏格拉底以前的哲学家,早已有灵魂不灭的说法,已经有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对立的萌芽。但在他以前的哲学家对于灵魂的看法还比较模糊,有的还将灵魂看成是最精细的物质,因而,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的界限还不明确。到苏格拉底才明确地将灵魂看成是与物质有本质不同的精神实体。在苏格拉底看来,事物的产生与灭亡 ,不过是某种东西的聚合和分散。他将精神和物质这样明确对立起来,成为西方哲学史上唯心主义哲学的奠基人。

其他代表人物

  爱克哈特(Eckhart, M.J. 约1260~1327年)  亚克利巴(Agrippa, 1486~1535年)  魏格尔(Weigel, V. 1533~1588年)

编辑本段神秘主义和环境思想的联系

  在对自然界的认识问题上,科学精神和神秘主义的矛盾和斗争由来已久。从认识论角度来看,二者是完全对立的,但从认识个体的角度来看,二者往往又是互相包含的——一个唯物主义者,也可能会有神秘主义思想的残余;一个信仰宗教的人,也可能具备一定的科学知识——这就使得人们在对自然界的认识上,既有一定的科学认识,又可能夹杂着一些神秘主义的成分。  在环境伦理学发源的西方国家,尽管科学技术先进,人们的文化水平较高,但也有神秘主义的深厚基础。由于基督教的普及,人们在遇到涉及人与自然关系的问题时,总是会想到上帝——因为“在基督教神学中,上帝观总是同自然观联系在一起。对上帝的认识总是同对上帝与自然的关系的认识联系在一起”。4这种把神学和自然联系起来思考的现象,可以说是源远流长,“早在基督教时代最初六个世纪,亚历山大城的神学家与科学家就把通向上帝之途与通向科学之途、把对被造物的科学认识与对上帝的神学认识结合在一起思考。”5  台湾世新大学的林益仁先生在一次演讲中,提到他在英国碰到的第一个指导老师就是一个非常虔诚的基督教徒,他是生物系的教授,研究进化论,但他在课堂上又讲,进化论其实和基督教没有冲突,认为科学无法否定圣经上的奇迹,他把这些观点发表在期刊上,因此常常在英国的学术界引发论战。6在西方国家,像这样的学者并非个别,了解到这种情况就不难理解,发现万有引力定律并在科学上有许多重大贡献的牛顿,晚年为什么会滑向神秘主义;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近现代许多科学家同时又是虔诚的宗教信徒。  这种科学与宗教、唯物主义和神秘主义互相交融又互相斗争的情况,对环境运动和环境伦理学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被誉为敲响环境警钟的R·卡逊,是一位美国女记者,科普作家,她写的《寂静的春天》用生态学原理和大量的事实、数据,揭露了当时尚未被人们认识的生态危机,为世人敲响了警钟,是一部充满了科学精神的伟大作品。但就是这样一位科学家,也难免受到宗教的影响。正如林益仁先生所说:“当环境学家或历史学家在探讨环境主义的时候,常会受到宗教的影响,西方社会基本上还是受到基督教的思想影响。” “R·卡逊本身就有非常强烈的宗教背景,她的祖父是长老会的牧师;她的书除了《寂静的春天》之外都是满写实的,在写实里蕴含了她对自然的敬畏,有宗教的情操在里面。”